综合布线系统技术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基础设施,用于支持信息技术网络和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
为了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设计师和安装人员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下面是一份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的简要说明。
1. 项目需求:在开始设计之前,需要明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包括系统容量、性能需求、功能需求等。
这些需求将决定综合布线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
2. 网络拓扑:根据项目需求,确定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
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总线型和环型等。
设计师需要考虑适当的拓扑结构来满足系统的需求。
3. 电缆选择:选择适合项目需求的电缆类型。
常见的电缆类型包括双绞线、光纤和同轴电缆等。
根据项目的带宽和距离要求,选择合适的电缆类型和规格。
4. 导管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需要使用导管系统来保护和整理电缆。
设计师需要确定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并合理布置导管系统,以便于日后维护和扩展。
5. 物理层布局:设计师需要合理布置机房或设备间的物理层布局。
这包括安装机架、设备支架、路径配线架等,确保空间利用率高且易于维护。
6. 连接器和插座:选择高质量的连接器和插座,确保良好的连接质量和机械强度。
插座应合理布置,方便使用者插拔设备。
7. 标识和标注:对各个设备和连接进行标识和标注,以便于维护人员识别和定位故障。
标识应清晰可靠,避免混淆和错误。
8. 接地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以确保设备和用户的安全。
设计师需要合理规划接地系统,保证接地电阻符合相关标准。
9. 安全和保护:综合布线系统应有合适的安全和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物理损害。
设计师需要考虑物理层安全和逻辑层安全等方面。
10. 测试和验收:在设计和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收工作。
这包括对电缆和连接的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的制定是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设计师和安装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这些规范,以提供符合要求的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要求及验收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要求及验收规范发布时间:2010.06.30 新闻来源:载之(北京)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521.1总体规划1.1.1兼容性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内其他系统的信号传输通道,由于不同的系统采用不同的线缆、接线端子、插座面板,故首先考虑兼容性,尽可能的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接线端子、插座面板等,把不同的信号综合到一套标准的布线中,这样可使布线大为简化,可节约大量的设备投资、维护时间。
1.1.2开放性综合布线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满足多种国际标准,支持所有的通信协议。
1.1.3灵活性由于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接线端子、插座面板等,故所有的传输通道都应设计成通用的,每个通道都能仅经过简单的跳线处理就可以支持不同的终端设备,如电话机、传真机、ISDN设备、以太网工作站、令牌环工作站等等。
1.1.4可靠性综合布线应选用高品质的材料,所有线缆和相关器件均应通过ISO认证。
对于主链路及重要通道应考虑加装备份线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1.1.5先进性综合布线系统为整个智能建筑的基础,故应采用国际上主流的甚至适当超前的技术,兼容最新的通信协议,通道预留适当的带宽,保证系统若干年不落后(一般为10年左右)。
目前水平子系统的管线施工方法主要有:(1) 直埋方式直埋方式由一系列密封在混凝土里的金属布线管道组成,这些金属管道从配线间向信息插座的位置敷设。
目前使用较多的金属管道有SC镀锌钢管及阻燃高强度PVC管,占空比取30%~50%。
这样设计简单明了,安装、维护都比较方便,工程造价也低。
(2) 先走吊顶内线槽再走支管的方式线槽通常安装在走廊的吊顶内,由弱电间出来的线缆先走吊顶内的线槽,到各房间后,经分支线槽从横梁式电缆管道分叉后将电缆穿过一段支管引向墙壁,剔墙而下到信息出口。
线槽由金属或阻燃高强度PVC材料制成,有单件扣合方式和双件扣合方式。
并配有各种转弯线槽,T型头等。
弱电线槽能走综合布线、公用天线、闭路电视及楼宇自控信号线等弱电线缆。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2.1.22设备电缆、设备光缆equipment cable通信设备连接到配线设备的电缆、光缆。
2.1.23跳线jumper不带连接器件或带连接器件的电缆线对与带连接器件的光纤,用于配线设备之间进行连接。
2.1.12楼层配线设备floor distributor终接水平电缆j水平光缆和其他布线子系统缆线的配线设备。
2.1.13建筑物入口设施building entrance facility提供符合相关规范机械与电气特性的连接器件,使得外部网络电缆和光缆引入建筑物内。
2.1.14连接器件connecting hardware用于连接电缆线对和光纤的一个器件或-组器件。
2.1.31接插软线patch calld-端或两端带有连接器件的软电缆或软光缆。
2.1.32多用户信息插座muiti—user telecommunications outlet在某-地点,若干信息插座模块的组合。
2.1.33交接(交叉连接)cross—connect配线设备和信息通信设备之间采用接插软线或跳线上的连接器件相连的-种连接方式。
2.1.24缆线(包括电缆、光缆)cable在一个总的护套里,由一个或多个同-类型的缆线线对组成,并可包括一个总的屏蔽物。
2.1.25光缆optical cable由单芯或多芯光纤构成的缆线。
2.1.26电缆、光缆单元cable unit型号和类别相同的电缆线对或光纤的组合。电缆线对可有屏蔽物。
2.1.27线对pair一个平衡传输线路的两个导体,一般指一个对绞线对。
2.1.3电信间telecommunications room放置电信设备、电缆和光缆终端配线设备并进行缆线交接的专用空间。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规范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综合布线系统成为各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它作为数据传输与通信的核心,为各类企业和机构提供可靠、高效、安全的通信环境。
然而,由于综合布线的复杂性和规范性要求,很多企业在工程实施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为此,本文将从设计、材料选择、施工以及验收等方面,对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规范进行详细的论述和解析。
一、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1.系统需求分析:在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之前,必须充分了解系统使用环境和用户需求。
对用户所要求的数据传输速率、网络稳定性、数据安全性等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确定系统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案。
2.布线路径规划:根据建筑结构和功能要求,合理规划布线路径,并考虑网络未来的扩展和升级。
布线路径应尽量避免穿越电源线、高压线、强电线和电磁干扰源等区域,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光缆布置规范:光缆的布置必须符合弯曲半径的要求,并避免被机械压弯或其他物理损伤。
光缆的布置应符合信号传输的要求,避免信号衰减和串扰。
4.设备安装规范:设备的安装位置应便于维护和管理,同时避免与其他电气设备或强电线路相干扰。
安装过程中,要注意防静电处理和设备的接地,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二、综合布线系统材料选择规范1.电缆选用规范:在综合布线系统中,电缆是数据传输的关键环节。
在选用电缆时,应根据系统的需求和环境的特点,选择适用于室内或室外的电缆。
电缆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防止因低质量电缆引起的网络故障和安全事故。
2.连接器选择规范:连接器是综合布线系统中连接设备和电缆的关键部件,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传输速率。
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连接器,并确保连接质量和连接稳定性,避免因连接器失效引起的数据传输中断或信号丢失。
3.配线架和配线模块选用规范:配线架和配线模块是综合布线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
应考虑配线架的适用性、承载能力和防护性能,选择具有高质量、可靠性好的配线模块。
综合布线工程系统构成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工程系统构成设计规范一、综合布线系统应为开放式网络拓扑结构,应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业务等信息的传递。
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宜按下列七个部分进行设计:1工作区: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TE)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
工作区应由配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TO)延伸到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缆线及适配器组成。
2配线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等组成。
3干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4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线设备(C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5设备间:设备间是在每幢建筑物的适当地点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的场地。
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
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入口设施也可与配线设备安装在-起。
6进线间: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
7管理:管理应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模块等设施按-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
三、综合布线系统的构成应符合以下要求:1综合布线系统基本构成应符合图3.1.3-1要求。
- 1 -注:配线子系统中可以设置集合点(CP点),也可不设置集合点。
2综合布线子系统构成应符合图3.1.3—2要求。
- 2 -注:1图中的虚线表示BD与BD之间,FD与FD之间可以设置主于缆线。
2建筑物FD可以经过主干缆线直接连至CD,TO也可以经过水平缆线直接连至BD。
3综合布线系统入口设施及引入缆线构成应符合图3.1.3-3的要求。
注:对设置了设备间的建筑物,设备间所在楼层的FD可以和设备中的BD/CD及人口设施安装在同一场地。
- 3 -。
综合布线系统技术规格书

综合布线系统技术规格书综合布线系统第一节总则1.Ll.说明A.承包单位须根据本技术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及图标、设计、供应一套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另外说明),包括安装接线、测试及试运转资料。
系统须依照制造厂商的规范要求进行布线及安装,并须保持最佳的运转情况。
B.本系统应由组合式线路及其配件组成,主要设备应来自同一家制造厂的标准产品。
承包单位须供应及安装所指定或为了成功地完成本系统所要求的一切有关设备。
任何设备如未于本技术规格说明书内或图上提到,但为系统的运转所需,也须包括存在本合约工程内。
C.本系统是一个线路的管理系统.由光纤、非屏敝双绞线、大对数电缆、配线架、组合式插头与插座、跳线,以及其它附件所组成。
完成后的系统应能满足标书所指定的服务要求。
D.本系统配件设备的位置及其最大尺寸应与图纸所指定的相符。
承包单位须负责按照最新要求进行设计和安装,并适应现场的条件限制。
E.投标单位在送回投标书时须呈上一份〃技术建议书〃,叙述该建议的系统及其配件符合标书的要求。
同时须附呈有关的产品说明及制造厂的标准文件,详细叙述电缆、接线、连接设备等等.包括产品目录、规范单张、图表和显示特征的简图,每个投标单位的标书将根据技术建议书的清楚程度与完整程度予以评定,技术建议书的最低要求应包括下列资料:a.详细的系统示意图。
应根据招标示意图与施工设计图纸绘制.并加于以深化,以显示与系统网络相连的所有点的细节。
b.技术性的叙述.解释系统的总体概念,设备的类型与质量,容量、功能操作、速度和精确度。
c.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扩建方法.阐明在不同系统层次的局限性和最大容量。
d.本系统在环境方面的要求,包括每一个电讯房内的温度、湿度、设备用电及间距。
e.详细叙述在硬件结构各种层次中.系统任何部件发生故障所产生的影响。
重点应放在对系统反应的影响以及发生这种故障时仍能运行的系统容量份额。
f∙在现场进行测试的步骤。
g.为业主代表而举办的培训计划建议。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一、引言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建筑物内部通信和数据传输的基础设施,对于现代化办公环境至关重要。
一个合理、规范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可以保障通信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档旨在规范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确保系统运行正常,提高工作效率。
二、设计原则1.兼顾灵活性和扩展性: 设计应考虑未来需求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和灵活性,能够快速应对不同的布线需求。
2.遵循国家标准和规范: 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保证布线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3.合理布局、布线简洁: 布线系统应按照合理的布局设计,布线走向简洁清晰,降低维护成本。
4.考虑综合布线系统的整体性: 各部分组成的综合布线系统应具备协同工作的能力,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三、设计流程1. 需求调研在进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项目需求进行全面的调研,包括用户需求、预算、布线范围等方面。
2. 方案设计根据需求调研结果,制定合适的综合布线系统方案,包括布线结构、布线材料、布线设备等方面。
3. 布线设计设计合理的布线走向、布线点位,考虑电缆敷设方式、布线通道布置等因素,保证布线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设备选型选择符合项目要求的综合布线系统设备,包括配线架、连接器、网络交换机等设备。
5. 施工实施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实施,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6. 验收和调试对已经搭建完成的综合布线系统进行验收和调试,保证系统运行正常。
7. 文档整理整理设计文档、施工图纸、验收报告等相关文档,形成完整的系统文档。
四、设计要点1.布线结构设计–分析布线需求,设计合理的布线结构,包括主干线、水平布线等。
2.布线材料选用–选用质量可靠的布线材料,如纯铜网络电缆、合格的配线架等。
3.配线间距与保持–避免电磁干扰,保证配线间距合理,保持电缆的整齐、整洁。
4.标签管理–对每个布线点位、设备进行标签管理,方便管理和维护。
5.系统调试–确保系统设备之间连接正确、通信畅通,进行系统调试和性能测试。
综合布线技术规范书专用部分样本

综合布线系统通用技术规范目录第一章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普通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原则和规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投标人必要提交技术参数和信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总体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工程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工程设计、施工根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山西百斯奥格科技有限公司前言 ..... 一、桥架及线槽、管得安装及保护要求1、3保护措施二.缆线得敷设与保护方式要求2、1缆线检验2、2敷设方式2、3保护措施三.缆线终接3.1终接材料检验四.设备安装检验厶1机柜、机架安装要求4. 2各类配线设备安装要求4. 3信息插座模块安装要求4.4机架式设备安装要求五、设备标识符与标签设置六、接地系统10为了规范与提高工程部门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得施工标准及水平,引用国家标准《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主要用于指导综合布线相关工程得施工及验收。
一、桥架及线槽.管得安装及保护要求1材料检验在桥架及线ffl等设备材料到达现场后,首先要进行材料得检验。
其主要检验内容如下:1.1.1工程所用材料得品牌、型号、规格、数量、质量要符合设计文件得要求并具备相应得质量文件或证书,无出厂检验证明文件、质量文件或与设计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1.2工程所用材料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
1.1. 3经检验后得材料要做好检验记录,不合格品要独立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2安装方式1.2. 1桥架及线槽得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要求,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
1.2. 2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inm1.2. 3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1.2. 4线槽截断处及两线槽拼接处应平滑、无毛刺。
1.2. 5吊架与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
1.2. 6金属桥架、线槽及金属管各段之间应保持连接&好,安装牢固。
1. 2. 7采用吊顶支撑柱布放缆线时,支撑点宜避开地面沟槽与线槽位置,支撑应牢固。
3保护措施1.3.1预埋金属线槽保护要求:1.3.1.1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按单层设置,每一路山进出同一过路盒得预埋线槽均不应超过3根,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总宽度不宜超过300mnu1. 3. 1、2线槽直埋长度超过30m或在线槽路山交义、转弯时,要设置过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与维修。
1.3.1.3过线盒盖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要具有防灰、防水、抗压得功能。
L 3. 2预埋暗管保护要求:1.3.2、1预埋在墙体中间暗管得最大管外径不超过50 mm,楼板中暗管得最大管 外径不超过25mm,室外管道进入建筑物得最大管外径不超过100mm 。
1.3.2. 2直线布管每30m 处应设置过线盒装置。
1.3.2.3暗管得转弯角度要大于90度,在路径上每根暗管得转弯角不得多于2个, 并不能有S 弯出现,有转弯得管段长度超过20m 时,应设置管线过线盒装置;有2个弯 时,不超过15m 要设置过线盒。
4暗管管口要光滑,并加有护口保护,管口伸出部位宜为25〜50mm 。
5至楼层配线间暗管得管口应排列有序,便于识别与布放缆线。
7金属管明敷时,在距接线盒300mm 处,弯头处得两端,每隔3in 处应釆用 管卡固定。
8管路转弯得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缆线得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并且不应 小于该管外径得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 时,不应小于10倍。
L 3. 3桥架与线槽保护要求:1. 3. 3、1桥架底部应高于地面2. 2m 及以上,顶部距建筑物楼板不小于300mm,与 梁及其她障碍物交义处间得距离不宜小于50 mm 。
1.3.3、2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点间距要在1、5〜3ni 之间取固定值安装。
安装 要整齐美观。
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结构体上得间距要小于2皿距地l ・8in 以下部 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或釆用金属走线柜包封,门要可开启。
1. 3. 3、3直线段桥架每超过15〜30m 或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置伸缩补偿装 置。
1.3.3、4金属线槽敷设时,要在线槽接头处;每间距3m 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 0. 5in 处;转弯处设置支架或吊架。
1.3.3. 5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宜为Inu1. 3. 3、6桥架与线槽转弯半径不应小于槽内线缆得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线槽直角 弯处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缆线外径得10倍。
1. 3. 3、7桥架与线槽穿过防火墙体或楼板时,缆线布放完成后应釆取防火封堵措 施。
1. 3.2、 1. 3. 2、 1. 3.2、 6暗管内应安置牵引线或拉线。
1. 3. 2、 1. 3. 2、1.3. 3、8楼层支桥架与每个房间支线管之间得连接要采用金属软管。
L 3.4静电地板下桥架及线槽敷设要求:1. 3.4、1线槽盖板应可开启。
1. 3.4、2主线槽得宽度宜在200〜400mm,支线槽宽度不宜小于70mm。
1. 3.4、3可开启得线槽盖板与明装插座底盒间要采用金属软管连接。
1. 3.4、4当地板具有防静电功能时,地板整体要接地。
二.缆线得敷设与保护方式要求2、1缆线检验2.1. 1工程中使用得电缆与光缆型式、规格及缆线得防火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2.1.2缆线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外包装应注明型号与规格。
2. 1. 3缆线外包装与外护套要完整无损,当外包装损坏严重时,应测试合格后再在工程中使用。
2. 1. 4电缆应附有本批量得电气性能检验报告,施丄前应进行抽验,并做测试记录。
2. 1. 5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端头封装就是否良好。
光缆外包装或光缆护套如有损伤,应对该盘光缆进行光纤性能指标测试,如有断纤,应进行处理,待检査合格才允许使用。
光纤检测完毕,光缆端头应密封固定,恢复外包装。
2.1. 6光纤接插软线或光跳线检验:e两端得光纤连接器件端面应装配合适得保护盖帽。
b、光纤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明显得标记。
2、2敷设方式2.2.1缆线敷设2.2.1.1缆线得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2. 2.1、2缆线得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得挤压与损伤。
2. 2.1. 3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与正确。
标签要选用不易损坏得材料。
2.2.1.4缆线要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与变更。
对绞电缆预®长度:在工作区为3〜6cm,配线间为0、5~2nb设备间为3〜5in;光缆布放要盘留,预留长度为3~5皿有特殊要求得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2.2.1. 5屏蔽电缆得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完好得导通性。
2. 2.1. 6缆线得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得弯曲半径至少为电缆外径得4倍。
屏蔽4对对绞电缆得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得8倍。
2芯或4芯水平光缆得弯曲半径应大于25nim;其她芯数得水平光缆、主干光缆与室外光缆得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得10倍。
2.2.1. 7缆线间得最小净距要符合以下要求:表1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最小净距注:①当380V 电力电缆〈2kV-A,双方都在接地得线槽中,且平行长度WlOm 时,最 小间距可为lOmmo②双方都在接地得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得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 开。
b 、综合布线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净距要符合表2 得规定。
表2综合布线电缆与其她机房最小净距a 、b 、 C 、 主干对绞电缆得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得10倍。
d 、C 、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她管线最小净距要符合表3得规定。
表3综合布线缆线及管线与其她管线得间距2. 2.1、8对于有安全保密要求得工程,综合布线缆线与信号线、电力线、接地线 得间距要符合相应得保密规定。
于完全封闭、独立使用与管理得建筑群中,秘密级、机密级系统得信息传输若满 足下列条件之一,信息可不加密传输,否则应加密传输。
a.采用光缆b 、良好接地屏蔽电缆C 、非屏蔽电缆,且当非屏蔽电缆与其它平行线缆保持1米(平行长度小于30米) 或3米(平行长度大于等于30米)以上得隔离距离时。
d 、经主管部门批准得其她描施(如传导干扰器)。
2. 2. 2预埋线槽与暗管缆线敷设2预埋线槽要采用金属线槽,预埋或密封线槽得截面利用率应为30%〜 50%。
3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聚氯乙烯1®质管。
布放大对数主干电缆及4 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道得管径利用率为50%〜60%,弯管道为40%〜50%。
暗管布 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及以下光缆时,管道得截面利用率为25%〜30%。
2. 2. 3桥架与线槽缆线敷设2. 3. 1密封线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要 绑扎固定。
2.3.2缆线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得上端与每间隔L5m 处应固定在桥 架得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得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10m 处进行固定。
2.3.3在水平、垂直桥架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
对绞电缆、光缆及 2. 2. 2、 1敷设线槽与暗管得两端要用标志表示出编号等内容。
2. 2. 2、 2. 2. 2、其她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得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
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 5in,间距应均匀,不宜绑扎过紧或使缆线受到挤压。
2. 3. 4楼内光缆在桥架敞开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
2、3保护措施2.3.1缆线不得布放在电梯或供水、供气、供暖管道竖井中,缆线不应布放在强电竖井中。
2. 3.2配线间、设备间、进线间之间干线通道应沟通。
2. 3. 3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选用适配得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应符合设计要求。
三、缆线终接3.1终接材料检验3.1,1连接器件得检验3. 1.1、1配线模块、信息插座模块及其她连接器件得部件要完整,电气与机械性能等指标符合相应产品生产得质量标准。
塑料材质要具有阻燃性能,并满足设计要求。
3.1.1、2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使用型式与数量、位置要符合设讣要求。
3.1.2配线设备得检验3.1.2、1光、电缆配线设备得型式、规格要符合设计要求。
3. 1.2、2光、电缆配线设备得编排及标志名称要与设计相符。
各类标志名称应统一,标志位置正确、清晰。
3. 1. 2、3经过测试与检査,性能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得设备与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3、2终接要求3.2.1缆线终结3.2. 1、1缆线在终接前,必须核对缆线标识内容就是否正确。
3. 2.1、2缆线中间不应有接头。
必须接头得线缆需在图纸中标注接头位置,以便在竣工资料中说明。
3.2.1. 3缆线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
3.2.1.4对绞电缆与连接器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与错接。
3.2. 2对绞电缆终结3.2. 2、1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3类电缆不应大于75mm;对于5类电缆不应大于13mm;对于6类电缆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减小扭绞松开K度。
3.2.2. 2对绞线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与线对顺序进行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