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收入差距现状的概况二、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1.教育水平的差异2.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3.城乡发展不平衡4.职业选择和技能水平的差异5.企业和个人不公平竞争三、案例分析与对策建议1.深圳中心区与卫星城市的收入差距2.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收入困局3.城镇化改革与农民工待遇的提高4.职业教育与技能提升的实现5.税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一、收入差距现状的概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与之伴随的是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
收入差距的现状表明:在贫富分化越发明显的过程中,深究背后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总和。
据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等权威机构的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指数达到3.97,较2018年略有收紧,但仍在高位徘徊,这一指数创下了近10年的新高。
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剧,使得不同群体的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难以均衡满足,需要进一步的整改矫正。
二、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1.教育水平的差异教育水平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做清晰的论述,如果人口整体水平的用人红利开始减弱,那么,优质的教育将逐渐成为获取更高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拥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人员相较于文化常识水平较低的人员可能会获得更多机会,自然能获得更高薪资。
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导致教育的资源整合不均为发展经济的支持条件,教育资源还是严重偏离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南北方的教育供求结构也日益错位,因此,这种人口结构导致社会的分化。
2.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核心地区在市场开放和产业集聚等多因素下的选择都使得其有着其他地区更多的战略资源和先进时代的盈利难度。
与之相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却远没有那么顺利,这样也导致了常常被吐槽的东北、西北被较多的输送工作加班,而其他几大城市的年轻人获得了机会的实测更多。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报告: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一、引言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政策和措施五、结论六、参考文献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
尽管政府一直在努力加强城乡发展平衡,但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城乡收入差距不仅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而且还会限制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内容。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水平差异大。
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城镇居民为42467元,农村居民为1663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15000元。
2.就业机会差异大。
由于城市化发展不均,很多农民无法进入城市工厂和服务业就业,依然只能从事农村传统产业,而农村劳动力的机会也只是农业和部分简单加工业。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区别巨大。
城市居民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而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服务较少。
4.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教育和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往往缺乏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并且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
以上类别之间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更是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种趋势既威胁到城乡居民的生计,也加剧了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城乡收入差距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包括结构性因素和非结构性因素两个方面。
1.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农村发展滞后,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不断地扩大。
2.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差异。
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享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培训机会,从而在工作中具备了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获得了更高的薪资待遇。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收入差距的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收入差距的走势1. 过去几十年的走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收入分配相对较为均衡,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推进以及改革政策带来的效果,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2000年代以后,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更加明显,且持续加剧。
2. 当前的走势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9年的基尼系数为0.467,相比2015年的0.462有所上升。
整体而言,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二、影响因素分析1. 结构性因素(1)教育差距: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常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目前,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2)职业选择:部分高薪职业如金融、科技等倾向于在大城市,而农业、建筑等低薪职业多集中在农村地区,这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
2. 制度性因素(1)土地制度改革:土地资源在中国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土地制度使得土地收益更加集中于城市及少数拥有土地的农民手中,而大部分农民无法充分享受到土地价值的增长,进而加剧了城乡差距。
(2)人力资本积累:劳动者本身的技能、知识以及社会关系等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城市,许多人可能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进而赢得更高的收入。
然而,一些农村地区则存在教育资源匮乏,人力资本积累困难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1. 教育改革加强教育均衡发展,在农村地区增设更多中小学,并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教育公平,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减少因教育差距导致的收入差距。
2. 职业培训在农村地区推广职业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产业,提升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 引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反映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对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2.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2.1 收入差距整体情况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存在,并且呈现扩大的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均收入差距:城市居民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根据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每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家庭。
这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教育背景的影响: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有重要影响。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居民通常受益于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农村居民受制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因此往往收入较低。
•高技能劳动力流失: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城市工资的上升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很多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由于其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往往只能从事低薪工作,而城市中的高薪岗位则通常由具备高技能的人员担任。
2.2 地区差异除了城乡收入差距,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非常明显。
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收入普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相对较低。
这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有关。
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拥有更多的高薪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收入水平较低。
3. 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3.1 户籍制度的影响我国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流动和就业自由,使农村居民在城市中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和机会。
户籍制度的改革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3.2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直接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
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普遍集中在一些名校和一线城市,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由于教育水平与收入直接相关,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
有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有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和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分化趋势。
收入差距现状和发展趋势需要我们认真分析。
1. 收入差距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乡村经济发展困难。
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
城乡收入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上,更为严重的是工资和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
2. 收入差距发展趋势未来城乡收入差距仍将继续扩大。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多,工资水平会不断提高;而乡村从事的是传统农业和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收入增长难以跟上城市居民的步伐。
除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城市化带来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不平衡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和扩大,是由于多种社会和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下面我们将阐述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1. 经济结构差异在现阶段,农民主要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收益增长缓慢;而城市因为工业化的加速而形成的多元化经济结构使得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职业选择。
2. 教育水平不平等教育水平是决定个人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但是,农村居民能够接受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导致农村居民在求职市场上处于劣势。
3. 公共服务不公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不平衡导致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差异。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更多的医疗保障、社会保险、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 大城市的吸引力大城市的资源与机会使得很多人慕名而来,导致了“城市病”问题。
对于农民来说,到城市里去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5. 政策因素政府在城市和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同,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政府应该加强乡村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平衡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既有经济结构变化?经济政策变化?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接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方面的原因。
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应该采用坚持和扩大就业优先及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强化收入制度改革,发展经济和教育体系,完善工资保障制度等。
矢键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
随着改革幵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打破?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1. 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1988年为0.386,2001年为0.395,现在已达0.45左右,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测算,在我国现有80 000亿元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中,20%的高收入者拥有了80%,即64 000亿元,人均近25 000元;而80%的人口只有20%,即16 000亿元,人均约1 500元?另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2. 城乡?地区?行业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具体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据统计,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为3 : 1;若按货币收入计算,差距为4: 1;若加入各种有利补贴,差距为6 : 1?朱光磊认为,197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75 : 1,1995年为2.47 :1,1998年为2.54 : 1,1999年为2.65 : 1?如考虑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城市居民收入要比农村居民收入至少要高出4倍?陈益龙认为,农村居民人均在1 000元以下的有12%左右,与城市居民1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相比,比例为1 :12[1]?(2)地区之间收入呈东高西低的特征,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划分来看,东?中?西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系数在1978年分别为1.20: 1.09: 1,1998年则提高到1.94: 1.35: 1?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北京?广东?江苏1988-1995年期间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是81.9%?78.9%和64.7%,而同期甘肃仅为0.6%?(3)不同阶层?行业?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0年初对全国15万户城镇居民进行的抽样调查,全国城镇居民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差距明显拉大?如果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分线,计算各组户人均收入及其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中£0%的高收入户占总收入户的42.2%,户人均收入达992元,20%的低收入户仅占总收入的6.5%,户人均收入124 元,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 1,差距相当大?行业之间的差距亦呈扩大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工资之比是1.38: 1,1998年则升为235: 1?—些垄断行业?新兴行业部门,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部门收入增长很快, 各类奖金?福利很多?而一些传统部门如冶金?煤炭?纺织等行业的职工收入增长就相对缓慢[2] ?而私营企业主?外企中的中方雇员?项目经理?明星的收入与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和落后地区的农民收入对比鲜明?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1. 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收入分配不平等既有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后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行的一些体制改革带来了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引起了收入分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所实行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富者”增加收入,但“穷者"增收的环境没有大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在三方面的政策安排上对收入分配的平等性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是全国各地兴起的城市化浪潮给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积极影响不大;二是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政府为“穷者"和“富者”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三是我国金融制度和政策的不当安排,也是“穷者”和“富者"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2、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一、门槛拉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现状中国社会发展与经济进程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升。
但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基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加大,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家庭拥有更多的教育和职业、技能、身份和地位等资源,而农村居民由于地区的落后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二、社会制度不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之一社会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原因之一。
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体制问题,农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发展机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此外,城乡教育差距,医疗保健差距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落后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自我发展和收入增长,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发展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问题。
三、劳动分配体制不合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之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乡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报酬差距逐渐拉大。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居民通常拥有更多的技能、工作经验和知识,因而更容易找到丰富的工作机会,而农村居民则更多地是单一的劳动力市场,其工作机会也存在着缺失的情况,因此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极度受限,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四、缺乏科学技术和创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之三现代科技和医疗制度的发展已经是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例子,但是,这些发展并没有促使我国的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
一方面这反映了我国科技制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改进空间,另一方面,这也表明贫困人群可以从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实现中受益更多,科技和创新的发展修正失衡,规划和政策工作的改进也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一些应对策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制定一系列扶持和发展计划,并引导有劳动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经济。
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多种联系,增强双方良性互动和共赢能力,建成以融合和合作为核心的城乡关系,并搭建实现城乡收入平等的长期机制。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及对策1. 引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但该国的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收入分配不均。
本文将介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2. 收入分配不均的现状在中国,收入分配不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具体的数据显示,中国最富裕的20%的家庭占据了总收入的40%以上,而最贫困的20%的家庭只拥有总收入的5%左右。
这种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具有以下主要原因:2.1 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更多,而且工资水平也更高。
相对而言,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而且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低。
2.2 行业收入差距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
一些高收入行业,如金融、科技、互联网等行业,更容易提供高薪工作机会。
相比之下,一些传统产业和低技能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2.3 教育和技能差距教育和技能水平也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机会,而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则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工作,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3. 对策为了解决中国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策:3.1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2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确保他们有一个可持续的生活水准。
这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等方式实现。
3.3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重要对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介绍,然后对产生这种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以使人们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收入差距。
关键词: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三步走”的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
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
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
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
现在中国收入差距大体可以分解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正当收入差距。
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对出现此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地区差距现状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从1981年至1999年,按现价折算,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以中部地区收入为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收入比例从1981年的1.20:1:1.80改变为1.48:1:1.10,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
城填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1]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
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上海和北京两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
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
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26%。
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
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
二、地区差距原因1.历史因素在中国,不同地区在改革的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不同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
首先,这些初始条长期累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浓,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
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相对比较保守,习惯于固守本土观念,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对较差。
所以,当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动优势,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其次,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
虽然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在工业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基础,但并没有从实质上弥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
加上六、七十年代所建立的军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经营困难,不但没有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水平,反而成为这些地区的沉重包袱。
2.政策因素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
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
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