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石油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真题和答案
油气井2011真题

2011年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油气井综合(Ⅱ)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60分)1、利用等深度法计算孔隙压力,声波时差数值相等的地层,其视为相等。
2、井深1000m,钻井液密度为1.25g/cm3,地层破裂试验曲线的极大值为10MPa.地层破裂压力为MPa.(重力加速度取10.0)3、根据伊顿法,井深1000m,上覆岩层压力25MPa,地层泊松比0.25,钻井液密度的上限为g/cm34、用于硬地层,直径为21.9mm的镶齿滑动密封轴承喷射式三牙轮钻头的型号为5、PDC钻头的全称为6、井深5000m处的钻柱内外循环压耗9MPa,钻头压力降17MPa,保证钻井液循环的立压为7、测段的井深增量为60m,该测段的平均经验曲率2·/30m,该测段的狗腿角度8、1号测点的井斜角50度,2号测点的井斜角 58度,测段井斜角增量度9、关井立管压力10MPa,未受污染钻井液密度1.2g/cm3,400米气侵地层压井施工,所需钻井液密度为 g/cm3(附加值为0.1g/cm3)10、某直井用244.5mm钻头,177.8mm钻铤(qc =1632N/M)和127.0mm钻杆(qp=284.78N/m),设计钻压为180KN,钻井液密度为1.30g/cm3,钻铤钢材密度7.85g/cm3,井斜角0度,安全系数1.2,所需钻铤长度为 m11.用旋转粘度计测得θ600=36,θ300=21,则表观粘度为12、对于一般地层,HTHP虑失量应尽量控制在 ml以内。
13、现用密度为2.4g/cm3的膨润土配制密度为1.08g/cm3的泥浆100m3,问需要水 m314、常规套管设计中,如果当前钻井液密度为1.15g/cm3,下深2500m处钻井液产生的最大外挤压力为MPa15、外径177.8mm,壁厚0.11mm,套管允许抗外挤强度为39260KPa,如果抗外挤系数为1.10,则在密度为1.20g/cm3的钻井液中的允许下入深度为m16.水泥浆的稠化时间(API标准)的定义是17套管强度设计通常是先根据筛选套管类型。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基础复习纲要(附答案)

复习纲要绪论概念: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2、“将今论古”思维方法:根据“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基本思想,历史比较法的实质是以观察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特征为基础,去推断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
第一章、地球概述1节、地球表面特征概念:1、大陆架:围绕陆地的水浅的海底平台2、洋脊:分布于海底的巨大的山脉,它延伸于四大洋,长达数万公里3、岛弧: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火山列岛。
分类:1、大西洋大陆边缘进一步划分2、海底地形的划分常识:1、地球的形态:一个梨形球状体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004km2节、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概念:1、重力异常:校正后的重力实.值与计算值不一致的现象2、地温梯度:内热层中深度每增加一百米所升高的温度分类:1、地表以下依温度的分布状况和热源的分层外热层——其地温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常温层——其地温等于或略高于当地年平均温度内热层——常温层以下的温度层,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常识:1、地壳平均密度;地表约2.7—2.8g/cm3;地球约5.52g/cm32、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3、地壳浅处平均地温梯度海底为4—8度,大陆为0.9—5度,平均约3度3节、地球的结构概念:1、软流层:深度约60—250公里区间,其物质的塑性明显增大,局部地段呈现出液态2、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地球的表层,它由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层和其上的地壳组成分类:1、地球内圈的划分;地壳、地幔、地核2、地壳的类型。
大洋型地壳,大陆型地壳常识:1、地震波的主要类型;P波(纵波)传播快,可在固体或液体中传播S波(横波)传播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2、大陆、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
大陆地壳厚约33公里;大洋地壳厚约7公里厚4节、地壳的物质组成概念:1、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常识: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五种元素。
O、Si、Al、Fe、Ca第二章、地质作用1节、概述概念:1、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地球或地壳内部物质组成、结构以及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常识:1、地质年代表:2、地质作用的分类。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历年考试总结及部分试题汇总

1、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进程和烃类产物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可根据有机质性质的变化和油气的生成来划分有机质的成烃演化阶段。
目前主要按石油生成将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分别与沉积物成岩演化的成岩作用、深成作用和准变质阶段相对应。
(1)未成熟阶段从沉积有机质开始埋藏至门限深度为止,Ro小于0.5%,地层温度小于50℃。
在成岩作用早期,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木质素等生物聚合物,由于细菌作用下的水解和分解,转化为分子量较低的脂肪酸、氨基酸、糖、酚等生物化学单体,同时还产生CO2、CH4、NH3、H2S和H2O等简单分子。
随着埋深的增加,生物化学单体将发生缩聚作用形成复杂的高分子腐植酸类,进而演化为干酪根。
在成岩作用后期,干酪根可产生CO2、H2O和一些重杂原子组分。
该阶段尤其是早期生成的烃类产物,是生物甲烷和少量高分子烃。
高分子烃多是从生物体中继承下来的,一般为C15以上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多具明显的奇数碳优势,缺乏低分子烃。
(2)成熟阶段此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
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Ro为0.5-2.0%,地温50-200℃。
当达到门限深度和温度时,在热力作用下,通常还伴有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干酪根开始大量降解生成石油,后期热裂解生成轻质油和湿气。
此阶段可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进一步划分为2个带。
油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并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数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曲线由双峰变为单峰。
轻质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温度下,干酪根和已形成的石油将发生热裂解,液态烃逐渐减少,C1-C8的轻烃将迅速增加,胶质和沥青质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石油密度降低,颜色变浅,适当条件下可形成凝析气。
(3)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大于200℃,Ro大于2.0%。
2010-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基础--期末试卷A含详细答案

2010-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基础--期末试卷A含详细答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渗流力学》期末考试试卷A(闭卷考试)班级:姓名:学号:分数: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试题和试卷一同交回)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矿物2、胶结物3、交代作用4、沃尔索相律5、标准化石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计20分)1、碎屑岩胶结类型有、、、。
2、与地质时代单位代、纪、世对应的地层单位是、、。
3、生储盖组合类型、、、。
4、中生代形成的地层有。
(1.5分)5、在矿物的摩氏硬度计中,硬度等级为3,5,7的矿物名称分别是、和。
6、下列沉积特征代表何种相标志?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煤层;低角度交错层理;海绿石;黄铁矿。
7、岩石变形阶段有、、。
8、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9、大陆边缘包括、、。
10、根据碎屑颗粒大小可将碎屑岩分为、、三大类。
根据岩石的层理厚度可将粘土岩分为、两大类。
根据岩石的矿物组成成分,可将碳酸盐岩分为、两大类。
三、选择题(带“*”者有2至3个正确答案,其余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1分,共计18分)1、大陆架是指水体深度的海域。
A.小于200m B.200~1500m C.1500~3500m D.大于3500m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莫霍界面是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B.软流圈的物质是流体状态;C.古登堡界面的深度是984km;D.地球软流层之上的固体部分为岩石圈。
3、欲在某地区钻一口深度4500m井,若该地区地温梯度是3℃,年平均气温为20℃,预计井底温度为。
A.135℃;B.155℃;C.115℃;D.60℃。
4、成岩作用是指使松散的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
A.沉积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B.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变质作用C.沉积作用、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D.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5、根据岩浆岩矿物结晶系列,若某岩石中主要暗色矿物是角闪石,则主要浅色矿物是。
2011中国石油大学地质与勘探考研真题 打印 试题版

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地质与勘探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油气藏2、石油的荧光性3、控制储量4、有效孔隙度5、含油气盆地6、门限深度7、沉积有机质8、参数井9、生物标志化合物10、滚动勘探开发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1、常见的烃源岩岩石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层的封闭机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化合物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4、反映有机质丰度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熟度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5、影响油气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油气二次运移的输导体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移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移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常见的生储盖组合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的含义是_________8、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油气藏类型是__________,其中不整合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9、影响油气资源丰富程度烃源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碎屑岩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碳酸盐岩储层次生孔隙度发育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二级构造带和岩性岩相变化带控制油气运移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预探井的部署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油型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我国酒泉盆地的老君庙油田、渤海湾盆地的任丘油田和胜利油田、松辽盆地的萨尔图油田、中东地区波斯湾盆地的布尔干油田、加奇萨丝油田等,它们的主体油气藏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油气差异聚集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1、试述油气晚期成因说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对指导油气勘探的意义。
11-1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11-1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综合802考研真题石油地质综合802一.名词解释30分1.叠层石2.三角洲3.地堑4.同沉积断层5.异常地层压力6.石油生物降解作用7.致密砂岩气8.随机建模9.储层非均质性10.地质储量二.填空题30分三.判断题10分这两部分忘了,实在太多想不起来了,核心课程石油地质学的知识考得很少,沉积岩石学和油矿地质学较多,学弟妹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每门功课的同步性,尤其是沉积岩石学,内容最多最繁杂。
填空题考的内容还是很常规的重点,比如碎屑岩的四种胶结结构,计算油气储量需要的物理参数,断层效应,安德森断层模式,粗砂岩细砂岩的粒度半径各是多少,平行不整合,给出一个干酪根四种组分的表判断哪种烃原岩产油能力好,有机质转化程度的指标,深盆气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左行断层伴生雁列式褶皱判断应力的方向。
判断题大家看一看基本上就能知道的,一般错得很明显,但是沉积岩石学专挑偏的考,比如叠层石,竹叶状石反映的水动力条件等等。
即使不会也不要紧,1分一个,随便蒙按概率也能蒙对4到5分。
四.简答题50分1.简述准同生白云化作用的条件、时间、鉴定标志。
2.给出一个区域构造图,判断断层的性质和不整合类型。
3.给出一个同沉积褶皱的图,请写出同沉积褶皱的特点以及该区域构造演化史。
4.分析题,题目大致是某地区的地温梯度的4℃/100m,地表温度为25℃,恒温层厚度为20m,该地层自白垩纪末开始稳定趁机,距地面3100m深的古近系地层的油气藏压力为20MPa,该油气藏中的水盐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5℃。
请用两种方法分析该油藏成藏时的埋藏深度。
5.简述确定有效厚度下限的方法。
五.综合题30分1.鲍玛层序完整论述以及画图表示,何为经典浊积岩。
15分2.给出三个油藏盆地的埋藏史曲线,五个小问题,每个3分,主要是判断哪个盆地能够二次生烃?哪个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好?那个阶段生成的油气更富集重碳同位素,更富集轻碳同位素?12年真题一、名词解释。
2011中国石油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真题和答案

2011地震勘探原理研究生入学考试一.名词解释:★地震子波:炮点激发后,发生弹性形变后,传播过程中震动图像稳定的地震波,一般具有2-3个极值相位,延续时间60~100ms。
★同向轴:各接收点的地震波属于同一相位震动的连线。
★虚震源:反射波反向延长与震源向分界面作垂线的交点叫做虚震源。
射线:认为波的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一点,又沿另一条路径传到别处,这种假象的路径,叫做通过某点的射线。
★VSP:垂直地震剖面,在井中观测地震波场,将井下检波器置于井中不同深度来记录震源所产生的地震信号。
★临界角:使透射波在下层介质沿界面滑行,并开始产生全反射现象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
★倾角时差:炮点两侧等偏移距的两个接收点接收到的地下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虚反射:震源产生地震波首先到达地面产生反射,然后向下传播,再从地下界面反射回来的波叫做虚反射。
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层界面发生反射的波在地面又发生反射,向下在同一界面再次发生反射,来回多次。
又称简单多次波。
鸣震:当海底比较平坦,反射系数比较稳定时,进入水层的能量产生多次反射造成水层共振的现象,叫做鸣震。
交混回响:海底起伏不平,由于地震波的散射和水层内多次波相互干涉,造成严重的干扰。
★时距曲线:地震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旅行时t与地表炮检距x的关系曲线。
动态范围:地震波振幅能量的变化范围。
★动校正: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X/2处的t0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动校正。
★静校正:水平层状介质中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不总是双曲线,常使反射波时距关系偏离双曲规律的一个原因就是地表起伏和近地表速度的变化所造成的静态时移。
对这种时移所做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对于某些陆上或浅水地区资料,常因地表速度的不规则性,产生静校正和动校正畸变,剩余静校正就是消除这种畸变,将所估计的剩余静校正量加到未经动校正的原始CMP道集上,在重新做速度分析,以改进速度分析,再做动校正。
中国石油大学2011录取名单

学院首页学院概况机构设置教学管理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对外交流党建工作工会工作学生工作招聘信息学校首页首页> 通知公告2011年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发布日期:2011-04-15阅读次数:1901次庞旭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赵传鹏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张建升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梁灿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章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温吉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孙继明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郝小龙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马超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贾子健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张慧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程亮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张静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赵锐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刘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龚琴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张兴文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王泽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陈旭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余秋均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衣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姚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贺川航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李子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刘航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王之贵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刘文广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张雷洁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郝龙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张默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姜明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李宏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学术型张永辰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王伟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蒋思嘉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孟丽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李东阳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吴昊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芦川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钢胡雅格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曹影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李方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王龙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史飞州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彭飞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詹南南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杨永灵地质工程-测井专业型邵冠铭固体地球物理学学术型马霄一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术型彭玉林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刘昭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蔡晓慧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胡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邹雅铭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刘琼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王国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张庆臣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张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刘明阳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宋慧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吴潇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杨登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张德龙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刘婷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尹冬晓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甄宗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赵力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陆媛媛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王亚静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陈绪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张小明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孟昶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徐振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张正龙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黄兴兴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袁成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王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物探学术型何仁碧地质工程-物探专业型贺翊邦地质工程-物探专业型胡荣地质工程-物探专业型吴铮地质工程-物探专业型何青林地质工程-物探专业型马嫡地质工程-物探专业型陈亚港地质工程-物探专业型谭壮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郭龙川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于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赵晗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杨晓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王文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蒋海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刘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左瑞香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张瀛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刘希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姚龙飞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裴翠玲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曹海量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黎海恩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李常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孟皓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杨玉麟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王程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陈文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史超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型王文星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型李支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型蔡洪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型王瑾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型冯硕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型李微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型曹瑞英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型王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型李伟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杨京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路晓明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梅婵娟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顾令飞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李宏芳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郑佳丽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庄馨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陈永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孟庆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张同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黄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花晓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尹龙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黎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闫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孙国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任康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孙晓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朱俊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潘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马建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席鹏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何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李俊丽计算机技术专业型雷维朝计算机技术专业型方亮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周松艺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国强计算机技术专业型钟晨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廖迪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周坤计算机技术专业型朱博计算机技术专业型陈彩琼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刘德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夏冬梅计算机技术专业型韩聪玲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王白羽计算机技术专业型赵永生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王礼鹏计算机技术专业型李会钊计算机技术专业型赵娜娜计算机技术专业型李钢岑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徐晓静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邮编:1022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地震勘探原理研究生入学考试一.名词解释:★地震子波:炮点激发后,发生弹性形变后,传播过程中震动图像稳定的地震波,一般具有2-3个极值相位,延续时间60~100ms。
★同向轴:各接收点的地震波属于同一相位震动的连线。
★虚震源:反射波反向延长与震源向分界面作垂线的交点叫做虚震源。
射线:认为波的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一点,又沿另一条路径传到别处,这种假象的路径,叫做通过某点的射线。
★VSP:垂直地震剖面,在井中观测地震波场,将井下检波器置于井中不同深度来记录震源所产生的地震信号。
★临界角:使透射波在下层介质沿界面滑行,并开始产生全反射现象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
★倾角时差:炮点两侧等偏移距的两个接收点接收到的地下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虚反射:震源产生地震波首先到达地面产生反射,然后向下传播,再从地下界面反射回来的波叫做虚反射。
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层界面发生反射的波在地面又发生反射,向下在同一界面再次发生反射,来回多次。
又称简单多次波。
鸣震:当海底比较平坦,反射系数比较稳定时,进入水层的能量产生多次反射造成水层共振的现象,叫做鸣震。
交混回响:海底起伏不平,由于地震波的散射和水层内多次波相互干涉,造成严重的干扰。
★时距曲线:地震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旅行时t与地表炮检距x的关系曲线。
动态范围:地震波振幅能量的变化范围。
★动校正: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X/2处的t0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动校正。
★静校正:水平层状介质中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不总是双曲线,常使反射波时距关系偏离双曲规律的一个原因就是地表起伏和近地表速度的变化所造成的静态时移。
对这种时移所做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对于某些陆上或浅水地区资料,常因地表速度的不规则性,产生静校正和动校正畸变,剩余静校正就是消除这种畸变,将所估计的剩余静校正量加到未经动校正的原始CMP道集上,在重新做速度分析,以改进速度分析,再做动校正。
★物理地震学:地震波的波动理论,认为绕射是基本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的总和。
★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及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与几何光学相似,采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的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也叫地震波运动学。
★时间场: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到达任一点的时间可以表示成位置的函数,因而就可以确定一个标量场,这个标量场就叫做时间场。
★折射波:当界面下部介质波速大于上部介质,而且波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透射波会引起滑行波,在上部介质中会产生新的波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面波:只有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附近观测到,其强度随离开界面距离的加大而迅速衰减,这类波叫做面波。
直达波:有震源发出地震波向外传播,没有遇到分界面而直接到达检波点的波叫做直达波。
★组合:可以视为一个滤波过程,单个检波器的信号为滤波器的输入,多个检波器组合后的信号作为滤波器的输出,这种地震采集的方式成为组合。
★多次覆盖:地震勘探中对于地下界面的每一个反射点采用多点激发多点接收的观测系统来实现对整个界面的多次追踪。
★水平叠加技术: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观测方法,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覆盖原始记录经过抽道集,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最后能得到基本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剖面的技术。
★随机干扰相关半径:描述地震勘探中随机干扰的一个参数,是衡量随机干扰互相关的最大半径,通常取振幅自相关函数的第一零点对应的长度。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亮点技术: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利用这些点来找油气的技术。
Gardner 公式:统计纵波速度与岩石完全含水饱和体积密度之间存在良好的定量关系,表示为4131.0p v ⨯=ρ,成为加德纳公式。
★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叠加速度:对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向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的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到某一个能把同向轴校正成直线的最好的速度。
★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改写为:, 叫做倾斜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的等效速度。
★均方根速度:把非双曲线的时距曲线方程简化为双曲线关系是引入的一个速度概念。
层速度:地震勘探中,将某一相对稳定或岩性基本一致的沉积地层所对应的速度称为层速度。
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 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零炮检距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完全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称为正常时差。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进行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om 之差成为剩余时差。
★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一些地层或岩性的突变点(断层断棱,岩性尖灭点,不整合图起点),这些突变点就变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
★横向分辨率(纵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分辨出的地层的最小厚度(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法线深度:在射线平面内炮点到界面的垂直距离。
★铅直深度:从地面垂直向下到达界面的深度。
(真深度)真倾角: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叫做界面的真倾角。
方位角:侧线与倾斜界面的倾向在地面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偏移孔径:在排列长度或资料处理中参与偏移计算的数据的空间范围。
★偏移处理:把反射和绕射准确归位到产生他们的地下真实位置的反演过程。
★时间偏移:偏移算法不考虑射线偏折仅仅把速度定义为时间或者深度的函数的偏移算法。
★深度偏移:在偏移算法中考虑射线偏折,把速度定义为空间位置的函数或者给定速度模型的偏移处理叫做深度偏移。
★部分偏移:它将非双曲线轨迹的两翼向上倾方向移动到看起来正好像零炮检距地双曲线轨迹一样,结果使每一个经过NMO和DMO校正后的共炮检距剖面近似等价于零炮检距剖面。
规格误差:时间偏移结果与绕射点真正位置之间的这种误差是所假设的模型(水平层状)与真实地层结构(界面倾斜)之间的本质差别造成的,这种误差叫做规格误差。
★层位标定:用测井和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与地震属性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判别和推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地区地震反射信息的地质含义。
★调谐厚度:在时间振幅解释图板上,把相对振幅为最大值时所对应的地层厚度叫做调谐厚度。
时间厚度:地层顶底面反射时间之差,取决于地层的厚度和地震波的速度。
地震属性:地震数据中反映不同地质特征的分量或子集,是刻画或描述地层结构、岩性以及物性等地质信息的地震特征量。
★剖面闭合:在正交侧线的交点上,同一反射波的t0时间相等,成为剖面闭合。
Wyllie方程:表示流体速度,骨架速度,孔隙度之间的关系。
共激发点反射时距曲线:放一炮,在一个多道检波器组成的排列上接收并得到的一张地震记录,此时只要地下存在着界面就可以得到相应反射波时距曲线,称为共激发点时距曲线。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在许多炮得到的许多张地震记录上,把属于同一反射点的道选出来,组成一个共反射点道集,从而可得到在界面上某个反射点的工反射点时距曲线。
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和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
线性时不变系统:(各种定理及其原理)费马原理:地震波的任意介质中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总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费马原理规定了波传播的唯一可实现路径,不论波正向传播还是逆向传播,必须沿同一条路径,因而借助于费马原理可说明地震波的可逆性原理。
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可以把已知t时刻的同一波前上的每一个点看作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震源,经过Δt时间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原波前到t+Δt时刻新的波前。
虚震源原理:波从O入射到A点再返回S点所走的路程,就好像是波由O点的虚点O'直接传播到S点一样。
斯奈尔定律: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上下层速度与入射透射角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波传播满足这样的一种关系的原理就是斯奈尔定律。
透射定律:透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二两种介质的波速之比。
采样定理:采样频率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的2倍时,即:fs.max>=2fmax,则采样之后的数字信号完整地保留了原始信号中的信息,采样定理又称奈奎斯特定理。
(各种英文简称)CDP,共深度点(Common Depth Point)CMP:共中心点(Common middle Point)CRP:共反射点(Common Reflection Point)DMO,倾角时差校正( Dip Move Out)NMO:正常时差校正(Normal Move Out)A VO,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关系(Amplitude Vary with Offset)VSP,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e)EOR,提高采收率(Enhance Oil Recovery)S/N:信噪比,频谱中信号S与噪音N的振幅或能量的比值,称为信噪比。
Fresnel Zone:若在界面上o`点两侧的c,c`点产生的绕射子波与o`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到达o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在o点是加强的.二.填空题1、地震波的两大理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波面的形状可以把地震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时差与炮检距成_______;与地震波速,T0成________。
4、形成折射波的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面反射地震勘探中的规则干扰波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道集记录。
7、影响共中心点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
8、反射波对比的四大对比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简称物探方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原理进行石油勘探的方法,根据所利用岩石物性的不同又可分为:重力勘探,利用岩石差别;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差别;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别;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