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t课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完整版

【韵 译】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1.解释下列词语
沾巾: 沾湿手巾,指哭。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
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 固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 亦似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 沾巾。
参考翻译
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 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 因为彼此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 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 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
1.请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城/阙辅辅/三秦,风烟望/望五/津五。津。 与君与/君离离别别/意意,,同同是是宦/宦游游人/。人。 海内海/内存存/知知己己,,天天涯涯/若若比/邻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què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huàn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很得意。当他们走出
都城,远望五津时,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
通在一起。颔联抒情,惜别之情,彼此相同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
大意:
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 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
却是一样的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讲课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讲课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讲课稿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课稿,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河大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六节,是单元诗歌鉴赏的第一首它在体裁上是一首律诗,格调高雅,精工细致,正可以通过讲授此课来为同学们渗透一些律诗的相关文学知识此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赠别诗中的名篇,不同于大多数的送别诗的低沉伤感,它以开朗昂扬的调子来抒发送别的感情,积极向上,有利于陶冶同学们的情操约用一课时讲完接下来我说一下学情,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阶段,还是小孩儿,喜欢积极的表现自己,但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本课主要使用的节拍记忆法,寓教于乐,富有趣味,使同学们将心思放到课本上,取得的效果比较令人满意本课教学需要达到三个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指导同学们了解律诗的相关文学知识,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课主要运用反复诵读法,节拍记忆法等等,帮助学生背诵,做到当堂记忆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们理解作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放,大气。
讲授本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律诗的特征,把握律诗的节奏,而其难点在于指导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培养其美学感知能力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上有所偏重,以达到教学目的那么接下来,我具体地说一下教学过程首先是新课导入,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是以什么方式与朋友联系呢?从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回答中引出古代因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可能就此杳无音讯,所以常常在离别之时作诗相赠,从而导入新课——经典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时约三分钟第二个环节,初读感知首先为同学们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同学们对本课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展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渗透一些文学常识加上记笔记的时间,大概用时四至五分钟下一个环节,叫做“听听名家怎么读”,在同学们自读两遍课文后,通过播放诗歌朗读的音频,帮助同学们校正字音,并对诗歌节奏有一些初步的把握用时三分钟左右第四个环节,说文解字解题,分析诗歌大意,此环节以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理解翻译为主,教师适时引导强调为辅理解诗歌大意后,请同学思考,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于答得好的同学进行加分约用时八分钟环节五,巧思冥想请同学思考: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将去之地的诗句和表示离别时无需伤感的诗句,以及歌颂友谊的千古名句分别是哪一句,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帮助学生学习需要五分钟时间环节六,诗歌背诵这里要运用我们前面提过的节拍记忆法提示七言律诗的节奏不是221就是212,请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划分诗歌节奏,一遍用手打拍子,一边背诵诗歌,比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先集体练习,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比拼,我们班有五十人,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参赛,看看到底是哪个小组拍的对,背的好冠军组每个小组成员加一分一般拍上两遍,同学们就能够将诗歌背诵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用时六分钟接下来,拓展延伸向同学们讲授律诗相关知识,指出律诗的特征是押韵和对偶,请同学们找出诗歌的韵脚分别是哪几个字,然后由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先找出这首诗中的对偶句,再回忆自己学过的诗句中有哪些是对偶句,例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想得更多,找的更准冠军组要加分,而找的做少的一组要负责今天的值日工作老师进行适时指导这一环节时间耗费得要长一些,约用十分钟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重点回忆一遍,夯实巩固大约花上一分钟时间剩下的四五分钟,交给同学们,可以再看看书,看是否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来问我,也可以写作业我这对此可所布置的作业是将诗歌默写两遍,并自学另外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使用拍节记忆法将它背诵下来,下节课对于本课作业进行验收最后,我们来说一下板书,由于教学时使用了多媒体,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幻灯片来展示给大家,快速,简洁,能够扩大课堂的知识量所以板书相对简洁,主要采用知识树的方式来为学生们理清知识脉络大概是这样的这就是我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的教学说明,谢谢大家!附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后感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

què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 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 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叙述了两人一留长安,一往蜀州, 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huà n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的知识 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时,彼此的感 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小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 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 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 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 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选自《王子安集》
王勃(650—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 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 后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 因溺水受惊而死。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 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 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 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 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 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 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 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 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 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第一部分 诗歌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PPT课件

而终身。
乱 曰:鸾鸟凤皇 ,日以远兮。燕雀乌鹊 ,巢堂坛兮。露申辛夷 ,死林薄 兮。腥臊并御 ,芳不得薄 兮。阴阳易位 ,时不当 兮。怀信侘傺 ,忽 乎吾将
行兮。
小贴士·延伸阅读篇目
1.诗经:《豳风·七月》《魏风·硕 鼠》《秦风·蒹葭》《周南·关睚》 《秦风·无衣》《魏风·氓》《小 雅·采薇》《小雅·蓼莪》; 2. 楚 辞 · 屈 原 :《 离 骚 》《 怀 沙 》 《 橘 颂 》《 九 歌 · 湘 夫 人 》; 楚 辞·宋玉:《招魂》《九辩》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 ,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 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 , 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 ,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 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
5. 南北朝民歌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 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 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 鞍马,从此替爷征。
1. 诗经
鹿鸣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 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 恌 。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敖 。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 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2. 楚辞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被明月 兮珮宝璐 。世溷浊 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 而不顾。驾青虬 兮骖白
螭 ,吾与重华 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比较阅读(夏夫真)

(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比较阅读(夏夫真)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比较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型:主读课教师:夏夫真单位:台儿庄区邳庄镇中学上课时间:3月10日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别董大》这首诗是诗人给董大送行时的赠言,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
眼前的凄寒之景与分别的悲伤之情交融,可下文的情绪却陡然一变,勉励友人: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二)解读诗歌活动一:化诗为文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两首诗的内容。
明确:学生展示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三秦护卫的都城长安和你送别,风烟滚滚,与蜀中的五津相隔千里。
此时握住你的手,说声道别,我们彼此心心相印。
我们都是为了做官而离家远游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在、你这个知心朋友,及时远隔在天涯海角,也好像是近在咫尺。
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多情的少男少女一样彼此落泪沾湿衣襟。
学生展示二:《别董大》: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院里的朋友,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大啊!活动二:感悟诗情教师过渡语:两首诗歌都是以“送别”为主题,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那句诗最能体现这种情感?明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写在扬州与友人握别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生情,烘托了离人的别离情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
《别董大》:其感情色彩表现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t课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唐代陆龟蒙《别离》一诗中有“丈夫非无泪, 不洒离别间”的句子。由此可联想到的句子是: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
4、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 胸怀的句子是: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 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 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 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què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 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 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点名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通
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对照,衬托出远行
5、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 王勃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来邻表”达一 种豪迈的情怀。
.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离别”和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宦游”分别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各是一个词语,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不能分开。)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诗五首》课件(46页)

思 考:
对故乡来人的询问,可以很多很多,为 何诗人独问梅花是否开花? 近人王文濡评论:“即此寻常通问,而游子思 乡之念,昭然若揭。”
语文课件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表达 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杂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作 者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语文课件
qí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 无须,不要。
岐路: 分手的路口。
沾巾: 沾湿手巾,指哭。 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固
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 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
语文课件
独特风格
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 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语文课件
【评 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 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 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 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 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他与许棠、张乔、任涛等九 位同辈人经常唱和往还,诗名 颇盛,被誉为“芳林十哲”。
语文课件
小结
这首诗写离愁别绪,表达了友人之间的 深
厚、真挚的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大好春光和心中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 起,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春中与友握别,依依不舍。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语文课件
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
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词句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
或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白话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勃
1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选自《王子安集》
王勃(650—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 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 后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 因溺水受惊而死。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 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 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6
首联:回首长安,遥望蜀地。 颔联:同是宦游,客中作别。 颈联:天涯海角,互相勉励。 尾联:擦干眼泪,歧路壮别
7
què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 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 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叙述了两人一留长安,一往蜀州, 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8
huàn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无为: 无须,不要。
岐路: 分手的路口。
沾巾: 沾湿手巾,指哭。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 固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 亦似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 巾。
11
独特风格
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 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12
小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 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 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 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 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的知识 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时,彼此的感 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大意: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
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 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9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 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3
送 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4
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5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 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 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 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诗 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 彩。但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 乐观之作,如《送杜少府之任 蜀州》。
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 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 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诗人用广阔博 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 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作者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作 者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1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qí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3
参考翻译
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 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 因为彼此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 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 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