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临期食品管理制度模版

临期食品管理制度模版

临期食品管理制度模版一、目的及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临期食品的管理和处理,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防止食品浪费。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与食品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二、定义1. 临期食品:指在保质期末尚未过期之前,但已经接近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2. 保质期:指食品的正常存储条件下可以保持品质和安全性的时间期限。

3. 提前预警:指提前一段时间对即将到期的临期食品进行预警提醒,以便及时处理。

三、临期食品管理流程1. 临期食品采购1.1 采购人员应对供应商的临期食品进行审核,确保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真实有效。

1.2 采购人员应妥善保存临期食品的购买记录,包括供应商信息、产品名称、批号、保质期等。

1.3 临期食品采购数量应按照实际需求、销售预测和库存情况进行合理评估,避免过多采购导致食品浪费。

2. 临期食品入库管理2.1 入库负责人员应对临期食品进行验收,并记录入库日期、保质期、数量等信息。

2.2 入库后,应按照先进先出(FIFO)原则,将临期食品放置在指定区域,并合理分区分列进行分类存放。

3. 临期食品管控与预警3.1 仓库管理员应每日对临期食品进行检查,确保食品的存放环境符合卫生要求。

3.2 仓库管理员应定期对临期食品进行清点和盘点,并记录在册。

3.3 系统管理员应设置系统提醒功能,提前预警即将到期的临期食品,并通知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

4. 临期食品处理4.1 负责人员应根据提前预警信息,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包括对临期食品进行降价促销、加工利用、捐赠等。

4.2 对于已经临近保质期或已过期但尚未销售的食品,应严禁投放到市场或再次销售。

4.3 对于不具备处理条件的临期食品,应按照相关法规和规定进行安全处理,避免给环境造成污染。

四、责任与监督1. 本单位应指定专人或部门负责临期食品的管理和处理工作,并确保相关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2. 相关部门应定期进行临期食品管理的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处理情况。

临期食品管理制度范文(4篇)

临期食品管理制度范文(4篇)

临期食品管理制度范文临期食品是指即将过期或者已经过期,但质量还处于可食用范围内的食品。

由于临期食品的存在,为了不浪费食物资源并保障食品安全,制定一套临期食品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是一个临期食品管理制度的范本,供参考使用。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临期食品的管理流程,确保临期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并减少食品资源的浪费。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仓储企业、销售企业以及餐饮企业等。

二、术语和定义1. 临期食品:指即将过期或者已经过期,但质量还处于可食用范围内的食品。

2. 过期日期:指食品包装上标明的最后食用日期。

三、临期食品管理流程1. 采购管理:a. 临期食品采购必须确保供应商合法合规,并提供相关的产品合格证明。

b. 采购前必须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过期日期,并与供应商进行确认。

c. 采购时要注意食品的储藏条件和储存期限,确保采购的食品可以在有效期内使用。

2. 入库管理:a. 入库前必须进行验收,检查临期食品的外包装和质量,并记录验收结果。

b. 临期食品必须单独存放,并及时标明“临期食品”和“使用期限”。

3. 仓储管理:a. 临期食品必须专门划定存放区域,并定期检查食品的状态。

b. 临期食品必须按照先进先出原则使用,确保食品不过期。

4. 销售管理:a. 销售前必须检查临期食品的包装和质量,并记录销售数量和销售期限。

b. 临期食品必须在过期日期前进行销售,确保用户购买的是新鲜的食品。

5. 餐饮服务管理:a. 餐饮企业必须准确掌握临期食品的数量和使用期限,并合理安排使用。

b. 临期食品必须在过期日期前使用,并按照相应食品加工标准进行加工。

6. 临期食品报废处理:a. 过期临期食品必须及时报废,并记录报废原因和数量。

b. 报废的临期食品必须进行分类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四、责任和要求1. 采购部门负责临期食品的采购工作,确保采购的临期食品质量和安全。

2. 仓储部门负责临期食品的储存和管理,确保临期食品不过期。

食品企业拆包物料保质期、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管理规定

食品企业拆包物料保质期、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管理规定

食品企业拆包物料保质期、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管理规定目的了确保生产车间拆包后的物料能在最佳的使用期限内投入使用,车间及仓库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的得到有效控制。

范围适用于生产车间和仓库内所有物料。

职责3.1品管部负责明确所有的物料拆包后的使用期限;3.2生产部拆包人员负责所有物料的拆包使用;3.3仓库应对拆包物料进行严格仓储管理,超保物料严格进行销毁处理。

3.4业务部负责市场成品的临近保质期退货管理;3.5采购部负责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等临近保质期退货处理;3.6仓库负责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销毁处理。

拆包保质期的管理要求4.1品管部根据现有物料包装物上面标明的贮存环境要求及使用期限对物料进行区分:4.1.1在拆包后按包装物上面标明的贮存方法进行保存,最长保存时间不得超过包装上最佳贮存时间的1/3;物料有特殊使用规定的,按物料使用说明执行。

4.1.2 拆包后过了最佳贮存时间的,车间现场品管人员对已拆包物料前应对物料进行基本的感官判定,判定合格后方可允许其投入使用,并要求生产线人员尽快使用完毕。

4.2 生产部拆包人员工作:4.2.1 在对物料进行拆包后应对所拆包的物料做好标识,标识上得注明:物料名称,拆包时间,贮存方式,最后使用期限;4.2.2 在未将已拆包的物料完全使用前,不得拆包新的同种物料;4.2.3 拆包人员不得随意将已标明的标识卡进行更换;4.2.4 超过最佳贮存时间,同时经现场品管确认不能使用的,应严格进行退库销毁。

临近保质期的管理要求5.1临近保质期食品是指公司生产的产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公司加强对临近保质期食品的管理,杜绝过期食品出厂和使用过期原料用于生产。

5.2临近保质期是指距食品包装物上标明的最后保质日期的期限。

临近保质期食品,是在临近保质期内但尚未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根据食品保质期的不同,参考行业惯例,对食品及原料临近保质期界定如下:(一)保质期在一年以上的(含一年,下同),临近保质期为45天;(二)保质期在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临近保质期为30天;(三)保质期在9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临近保质期为20天;(四)保质期在30天以上不足9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10天;5.3公司明确仓库管理员为专门的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人员,并加强对员工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的培训。

临期食品管理规定(4篇)

临期食品管理规定(4篇)

临期食品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临期食品的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生产、经营、销售临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临期食品,是指距离保质期到期日不足30天的食品。

第四条生产、经营、销售临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并遵守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五条我国对临期食品零售的方式和区域进行了规定,须通过许可证和批准,确保销售渠道的安全性。

第六条食品生产、经营、销售者不得对临期食品进行任何形式的虚假宣传,不得误导消费者。

第七条消费者对临期食品有权要求退换,并有权要求赔偿。

第二章临期食品管理要求第八条生产、经营、销售临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规定进行操作,确保食品安全。

第九条生产、经营、销售临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证临期食品的质量,确保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

第十条生产、经营、销售临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采购、贮存、检测、销售等环节的管理措施。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销售临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临期食品进行适当标识和明示,以便消费者能够准确了解食品的保质期和食用方法。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销售临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备专业人员,对临期食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第十三条生产、经营、销售临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对临期食品的质量追溯工作,确保能够追溯食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

第十四条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后,应当仔细查看食品的保质期和包装,如发现有问题应当及时联系销售者进行退换。

第十五条生产、经营、销售临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已经过期的食品,即使是临期食品也不能销售给消费者。

第三章相关责任和处罚第十六条生产、经营临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如果发现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相关单位和个人将受到行政处罚,包括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

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

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

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
(一)
1、本单位加强对临近保质期食品的管理。

杜绝过期食品上柜销售,临近保质期食品如下:保质期在一年以上的(含一年,下同),临近保质期为45天;保质期在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临近保质期为30天;保质期在9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临近保质期为20天;保质期在30天以上不足9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10天;保质期在10天以上不足3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2天;保质期在10天以下的,临近保质期为1天。

2、在营业场所的醒目位置提醒消费者注意查看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日期。

设置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或专柜,并在醒目位置标明“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字样。

3、与其他商品一起捆绑搭售的食品临近保质期时,必须标明“临近保质期食品”。

捆绑搭售时,不得隐藏该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4、建立营业场所临近保质期食品定时、定人、包片的日常清查制度。

定期检查库存和待销售食品,发现食品临近保质期时,应及时转至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或专柜,或统一粘贴“临近保质期食品”标签。

1/1。

临期食品管理制度(4篇)

临期食品管理制度(4篇)

临期食品管理制度引言:随着食品供应链的不断发展和食品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临期食品管理成为餐饮行业以及食品生产企业中的重要环节。

临期食品是指在保质期内即将过期的食品,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做好临期食品的管理,既能确保食品安全,又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临期食品的定义、原因分析、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临期食品管理制度。

一、临期食品的定义临期食品是指在保质期内即将过期的食品,其保质日期是指该食品在规定保存条件下,可以保持其食品特性的一段时间,通常以“年-月-日”表示。

当食品接近或超过保质期时,其营养价值、食味和安全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临期食品的管理显得至关重要。

二、临期食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1. 食品安全风险增加:临期食品可能会因为保质期的临近而导致食品质量下降,从而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例如,肉类产品在保质期临近时可能会变质,导致细菌滋生,如果继续食用,则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问题。

2. 资源浪费:临期食品如果无法及时销售,很可能会因为过期而被企业处置掉,从而导致资源浪费。

例如,餐饮企业因为预估销售量不准确,采购的食材太多超过了保质期,而无法全部消化掉,则会面临食材不能继续使用的问题,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3. 影响企业信誉:临期食品的管理不善,容易引发食品安全事故,从而影响企业的声誉。

如果消费者发现餐饮企业或食品生产企业出售了临期食品,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4. 供应链协同不畅:临期食品的管理涉及到企业内部的采购、库存、销售等多个环节,如果各个环节之间协同不畅,就容易导致临期食品管理失控。

例如,如果采购部门预估的销售量偏大,而销售部门实际销售量偏小,就会导致库存过剩,从而增加临期食品的风险。

三、临期食品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1.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临期食品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在临期食品管理制度的规范下,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义务明确,食品安全风险得以降低。

食堂临期食品处理制度范本

食堂临期食品处理制度范本

食堂临期食品处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食堂食品安全,加强临期食品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食堂临期食品的采购、储存、销售、处理等环节的管理。

第三条食堂临期食品处理应遵循预防为主、风险控制、分类管理、妥善处理的原则。

第二章临期食品的定义与分类第四条临期食品是指在保质期内,但已接近保质期末,可能影响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的食品。

第五条临期食品分为以下几类:(一)临近保质期限未销售的食品;(二)因包装损坏、标签脱落等原因导致无法正常销售的食品;(三)因消费者退货、换货等原因退回的食品;(四)其他需要特殊处理的临期食品。

第三章临期食品的处理程序第六条临期食品的处理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识别:食堂工作人员在食品采购、储存、销售过程中,应定期检查食品的保质期,及时识别临期食品。

(二)隔离:将临期食品与其他食品分开存放,设置专门的临期食品存放区域,并在该区域设置醒目的标识。

(三)记录:对临期食品的数量、品种、保质期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以便进行后续处理。

(四)处理:根据临期食品的类别和数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销售优惠、集中处理等。

(五)处置:对无法销售的临期食品,应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第四章临期食品的处理措施第七条销售优惠:对临近保质期限但尚未过期的食品,可通过打折、捆绑销售等方式进行销售,确保食品在保质期内被消费。

第八条集中处理:对无法正常销售或已过期的临期食品,可进行集中处理,如组织捐赠、制作食品加工品等。

第九条无害化处理:对无法销售的临期食品,应采取无害化处理,如饲料化、肥料化等,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第十条销毁:对严重变质、污染、有异味等无法使用的临期食品,应进行销毁,避免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第五章管理与监督第十一条食堂应建立健全临期食品管理制度,明确临期食品的处理流程、责任人和相关工作人员。

保质期临近食品管理制度

保质期临近食品管理制度

保质期临近食品管理制度
1. 简介
保质期临近食品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有效管理即将过期的食品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本文档旨在介绍该制度的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2. 目的
保质期临近食品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防止过期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

通过合理管理即将过期的食品,减少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

3. 目标
该制度的主要目标包括:
- 提高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标准
- 减少食品浪费,降低经济和资源损失
- 增强消费者对食品保质期的意识和知识
- 加强食品生产和供应链的监管和合规性
4. 具体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标,保质期临近食品管理制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明确食品保质期的定义和标准,制定统一的管理规定
- 加强食品生产企业和销售商的风险管理和追溯制度
- 提供消费者对食品保质期的识别和判断方法,引导消费者正
确选择食品
- 开展食品保质期临近产品的促销活动,促进销售和消费
-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惩罚
5. 结论
保质期临近食品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减少
食品浪费,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应积极执行该制度,并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食品安全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
一、根据要求设立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分类存放临近保质期食品,并配备专人负责检查和登记。

二、在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应当有明显的标识,载明“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等类似明确提示字样,方便消费者辨识。

三、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将不同生产日期的食品区分销售。

不同生产日期的食品混装销售的,应当标注最早的生产日期和最短的保质期。

四、以原价、折价、特价、买赠等方式销售临近保质期食品的,不得采用遮盖、模糊等方式隐瞒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五、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设定临近保质期。

食品临近保质期可以由食品经营者自行设定,也可以与食品供应商协商确定,但不得短于下列期限:
(一)保质期1年以上的,期满之日前30天;
(二)保质期为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期满之日前20天;
(三)保质期为3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期满之日前10天;
(四)保质期为15天以上不足30天的,期满之日前5天;
(五)保质期为2天以上不足15天的,期满之日前1天;
(九)保质期不足2天或者国家有关标准允许不标明保质期的食品,不设临近保质期。

六、临近保质期食品在退货过程中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即时终止退货,就地封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