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积累运用三》的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摄”等4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抵”等9个字和“寸草不生”等9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能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
3、能找出太阳对人类作用的有关句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4、读指定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运用哪些方法介绍太阳,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重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4。
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教师:“摄”等4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课件。
学生:每人一套“摄”等4个会认读字字卡。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
(课件出示单元导读)预设: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一个是阅读的目标,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一个是习作的目标,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3、小结:对了。
这个单元是习作学习的单元,要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还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性课文要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好吗?板书课题:16太阳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吗?(指名回答。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语文园地三指导方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展示自己在课内外积累的字、词、句。
2、让学生具有运用字典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在学习中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3、熟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4、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1、展示自己在课内外积累的字、词、句。
2、熟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多元识字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在课余生活中喜欢做哪些活动?2.出示词语:弹钢琴练舞蹈唱京戏画图画捏泥人下围棋滚铁环荡秋千滑滑梯3.学生自由练读以上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以读一读书上的音节,还可以利用部首查字法查一查字典。
4.游戏巩固5.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方法认字读词语。
二、对比体验,辨析应用1.板书下面四组字,学生认读并观察每组字的特点(都是同音字)。
园——圆只——支进——近带——戴2.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共同探究每组字的用法。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第一组:园——指种植菜蔬、花果等的地方。
例如:公园、花园、菜园等。
圆——表示形状像球的。
例如:圆球、圆形、圆桌等。
第二组:“只”和“支”在作量词的时候,适用的范围不一样。
只——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
例如:两只耳朵。
还可以用于动物,例如:一只山羊、一只小鸟。
支——可以用于杆状的东西。
例如:两支铅笔。
也可以用于队伍、歌曲。
例如:一支歌。
第三组:进——表示跟“出”相对。
例如:进门、进出。
近——表示跟“远”相对,距离短。
例如:远近、近处。
第四组:带——常用来表示带领或者带子。
例如:带领、细带。
戴——常用来表示把物品加在人身体上。
例如:戴手套、戴帽子、戴眼镜。
还可以用来表示尊敬。
例如:爱戴。
4.自主练习:请根据刚才的分析,完成书中对应的习题。
三、朗读感知,模仿造句1.课件出示三个句子,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官员们一边..议论。
最新五年级语文《积累运用三》的教案(精品)

五年级语文《积累运用三》的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选自〈三字经〉中的八句话,朗读成诵。
阅读分析〈给予的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从中理解人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朗读背诵〈三字经〉中的八句话,要特别注意重音和语速。
阅读分析短文,通过讨论,理解人物的品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学习选自〈三字经〉中的八句话。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弄懂意思:前四句讲了学习和教育对人的巨大作用;后四句讲了父亲和老师教育子女和学生的责任以及对儿童的劝学。
4、学生读顺读熟,并背诵。
二、阅读分析〈给予的故事〉。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3、细读全文,思考短文后的思考题:
(1)、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的.选择是艰难的?
(2)、说说你对“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这句话的理解。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读背”部分的句子。
2、短文后的两道题。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语文园地敎材分析本次语文园地有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引导學生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作用、方法。
“词句段运用”训练學生及时概括语句的能力,以及发挥想象,根据成语写句子的能力。
“日积月累”引导學生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
學情分析本次语文园地内容的训练结合本单元主题,充分锻炼學生听、说、读、积累的能力。
學生通过交流能梳理自己的收获,掌握读句子了解大意的方法,并能从诗句中受到珍惜时间的敎育。
敎學建议敎學“交流平台”时,可引导學生回顾本单元所學,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敎學“词句段运用”时,培养學生用简单的话概括句意,用具体情景描写表现成语意思的能力。
敎學“日积月累”时,要让學生理解意思,通过敎师范读,再齐读、指名读,最后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背下来。
敎學目标【知识与技能】1.交流“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的作用及方法。
2.能用简单的话概括句子的主要意思。
3.能将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4.熟练背诵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提升自己阅读速度的能力。
理解名句的句意,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时间。
敎學重难点重点能把自己本单元的學习收获和同學交流。
难点1.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句意。
2.能将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敎學准备敎师:课件。
學生:写写自己关于“阅读速度”的收获。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2.诵读与时间有关的名句,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敎學重难点重点交流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难点感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敎學过程一、交流平台1.课件展示本单元课文的字数及读完的时间表格。
2.學生自由交流學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3.敎师出示一篇长文,由學生自读,然后交流主要内容。
4.归纳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1)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
(2)带着问题读。
(3)边读边思考,抓住关键词句,捕捉有用的信息。
(4)读完后还可以和同學们讨论自己不懂的问题。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交流把故事分享得更有新鲜感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同的俗语与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学会仿照例子把故事情节说得更具体。
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描写节日的诗词名句。
重点难点:1.积累意思相同的俗语与成语。
2.能生动、具体地讲述故事。
3.积累描写节日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欢快场面,激发了解民风民俗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一、交流平台1.开展“你说我听”游戏比赛,导入话题。
预设:教师指定用于说话训练的故事片段,将其分给每个小组,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后推选一位组员进行故事分享,被选出的学生依次上台讲述,比赛看谁分享的故事更有新鲜感。
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怎样分享故事才更有趣,更吸引人。
2.激趣谈话,导入讲述主题。
过渡:刚刚的游戏让我们体验到分享故事的乐趣,也让我们初步了解了把故事讲得更有新鲜感的方法。
今天,我们也来练习讲述本单元课文中的故事吧,把它讲得生动有趣、吸引人。
3.以《猎人海力布》为例,教导讲述方法。
明确:可以把自己设想为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来讲,这样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获得真切的体验;在不改变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使故事更生动,更吸引人;变换故事情节的顺序,先讲结局,再按照故事的发展来讲这样能调动听众的兴趣。
示例:猎人海力布变成石头之后,村民们搬到了一个遥远、偏僻的山村里,但他们并没有忘记海力布的恩情,在他们中间世世代代流传着海力布的故事,并且时时刻刻告诫自己的子孙,要学习海力布不贪心、舍己为人的精神。
海力布变成石头后的一天,一阵猛烈的风将这块石头吹到了河里,也许是跟村民们有缘吧,竟然顺着小河而下,落在了村民们居住的山村里。
原来上天被海力布的精神感动,把海力布封为天神,而他的灵魂——石头,依旧守护着村民。
每当村子里有什么异常情况,石头上都会有暗示,有时是简单的文字,有时是形象的图案。
村民们看了就知道如何渡过难关。
这么多年来,他们对石头上的文字和图案深信不疑,因为他们知道那是海力布在提醒他们,是海力布在默默地保护着他们。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积累运用

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重点词汇。
-学习使用课文中的词汇进行句子构造。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输出。
2.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重点词汇的掌握。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输出。
3.教学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语言输出中。
4.教学准备-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多媒体设备。
5.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步骤二:讲解课文内容和重点词汇通过课文的朗读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整个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解一些关键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步骤三:课文理解与连线活动将幻灯片上的课文内容分成若干部分,让学生根据理解课文的内容与重点词汇,连线将正确的内容与词语配对。
教师可以收集答案,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步骤四:小组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对话或故事,并使用课堂上学到的重点词汇。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时间限制,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输出能力。
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整个班级进行评价和讨论。
步骤五:巩固和拓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自己完成。
这些练习题可以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或者补全句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习题的难易程度。
步骤六: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6.教学延伸可以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口语练习。
比如,让学生两个人一组,在课间时间里进行对话练习,最后选择一组进行演示,给予评价和建议。
7.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及时纠正他们在语言输出中的错误。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统编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习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3.仿照例子把故事情节说得更具体。
4.诵读《乞巧》,积累与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
教学重
难点
重点:学习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小结板书。
(1)变换人称
(2)添枝加叶
(3)变换情节的顺序
3.小结在创造性复述故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默读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注意要点,勾画关键词句,梳理方法。
2.根据课文提示任选一项进行创作。
3.创作后交流。
根据课文提供的创作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学生创作中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互动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复述练习的时效性。
了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意思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3.运用第二个片段中把故事讲具体的方法,展开想象,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1.朗读。
2.交流比较
不同之处。
3.思考如何
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4.小组交流。
5.小组发言
人讲故事。
要提高学生把情节说具体的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了解怎样说才是“具体”,在此基础上仿照课文中的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当然,这需要教师的点拨与指导,需要学生的互相交流与提高。
3.完成填空。
根据课内的两组典型词语,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仔细体会一下这两组词语意思与结构的异同点;然后教师进行小结,指导学生理解俗语与成语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最后再进行一个小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俗语与成语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写景的好词佳句,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学习如何设计海报。
3.体会如何把画面写具体。
4.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能够理解诗意,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积累写景的好词佳句,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能够理解诗意,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设计海报。
2.体会如何把画面写具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
树叶真绿得可爱。
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2)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教师点拨:第一个句子中的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大得令人惊叹。
这两段静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个句子中的月亮像个淘气的孩子,顺着竹帘格往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镜里去了。
作者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本单元的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词句,值得我们品味、积累。
以上景物描写片段,用词准确,写得十分形象生动。
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这样的好词佳句,在写作时要学会运用景物描写。
教师出示语段,学生说说从这些语段中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4.学生交流体会。
二、词句段运用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他就是小A,可是今天他却遇到了一个小难题,想请同学们解决,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朋友们要他制作一张元旦联欢会海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积累运用三》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五年级语文《积累运用三》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情。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写读后感情。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读背背和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读成语和熟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轮读,互相纠正读音。
3、全班赛读、接背。
(对较难的词语,交流理解意思)
二、完成阅读:
1、自读《外婆家的石桥》,读准字音,初知大意。
理解词义:
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匍匐:匍匐就是爬行的意思。
2、根据问题再读短文,并理解:
(1)外婆家的石桥是什么样子的?
(2)外婆家的石桥为什么会给我留下美好的怀念,又能为什么引起我的恼恨?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成小组交流。
4、小结:
(1)石桥很高,很陡,桥身很宽。
石阶平贴光滑。
(2)怀念:伏在桥栏上,可以贪婪地眺望大桥下的景色。
绿水、白帆。
恼恨:一个
5、选择自己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比一比。
三、作业:
1、读记成语。
2、完成同步中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练习写读后感,知道什么是读后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读题目,明确习作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结合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
而生命垂危的母亲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终于,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但曾经鼓励他、安慰过他的母亲却因患严重的肝病而离开了人间。
文章赞美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母爱的伟大,母爱持无私。
)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弄清什么是读后感。
1、阅读《秋天的怀念》我们知道主要讲了什么,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为写读后感做准备。
读后感是在读文章中产生的情感,写时要从所回忆的内容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2、讨论:
(1)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体会?
四、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修改讲评习作。
教学过程:
一、讲评怎样修改:
1.根据下面要求讨论检查自己的习作。
(1)是否由读而产生感想。
(2)感受是否真实。
2、集体讨论修改一个学生习作。
二、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并抄写。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动手搞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写小论文,激发学生绘画、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结合课内外所学的知识,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做好设计。
(1)可以制作、改进一些简单的工具、文具、玩具或工艺品。
(2)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或生活中的不便之处,进行改进。
2、在家长或其他人的指导下完成制作。
二、进行写作:
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清楚。
(2)可以附上示意图,说明操作或使用方法。
2、分小组进行展示,全班交流。
三、评选小发明小发现优秀论文:
(1)发明实用,简单易行。
(2)文章写得清楚明白。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生字词。
二、总结积累运用三的内容。
1、什么是读后感及写法。
2、如何写小发明论文。
三、学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