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1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________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19篇)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19篇)教案模板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接下来是一份包含多元评价和反馈机制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提高教学质量。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19篇)篇一(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尺,软盘。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谈话:(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
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
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
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提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引导: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指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索实践1.认识分米。
(1)量一量。
要求: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介绍:一般来说,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边说边板书:20厘米、10厘米)(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
(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毫米、分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为后续学习千米的认识以及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1 分米= 10 厘米,1 米= 10 分米。
教材通过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铅笔的长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基础,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还比较陌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1 分米= 10 厘米,1 米= 10 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操作发现法。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娄银娜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四)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单位,有一些相关的经验活动,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记住容易,但实际应用起来可能又不是很明确。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娄银娜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四)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单位,有一些相关的经验活动,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记住容易,但实际应用起来可能又不是很明确。
所以要不但学生要理解,而且还要学会应用。
二、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篇

【导语】分⽶和毫⽶的认识是在学⽣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和厘⽶的基础上进⾏教学的。
分⽶和毫⽶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也是学⽣逐步掌握测量⽅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环。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①使学⽣认识长度单位分⽶和毫⽶,初步建⽴1分⽶、1毫⽶长度观念,知道1⽶=10分⽶,1分⽶=10厘⽶,1厘⽶=10毫⽶。
②引导学⽣探索⽶、分⽶、厘⽶、毫⽶间的联系,培养学⽣的观察能⼒、细⼼、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毫⽶这⼆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10分⽶、1分⽶=10 厘⽶、1厘⽶=10毫⽶。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直尺,观看分⽶、毫⽶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1分⽶的长度,在脑中建⽴表象,并让学⽣⽤⽣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感悟⽤⼼体会。
2.练习法。
学⽣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学习过程中的⼀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认识分⽶、毫⽶时,让学⽣去找⽣活中的典型例⼦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空间观念和培养学⽣操作能⼒。
在建⽴观念的同时,进⼀步提⾼学⽣的动⼿操作能⼒和实际的应⽤能⼒。
2.学会与⼈合作养成良好习惯。
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相对较⼩,容易出错,采⽤⼩组合作学习,分⼯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的合作能⼒。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个长度单位是什么?⽐划⼀下1⽶长度和1厘⽶的长度吗? ⼆、教学新知 1、认识毫⽶,感受毫⽶的必要性。
2、建⽴毫⽶的表象。
请你在尺⼦上找⼀找从哪⾥到哪⾥是1毫⽶?⽤⼿⽐划⼀下。
师提问:⽣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 3、学习厘⽶与毫⽶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是相对较⼩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与毫⽶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10毫⽶。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的认识 ①分⽶ 出⽰⼀条10厘⽶长的⼩棒,让学⽣估,引出这条是10厘⽶。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分米和毫米的熟悉》说课稿1《熟悉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同学熟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肯定的用尺度量力量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同学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熟悉,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同学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进展服务。
独特的和谐,理性的培育,情操的陶冶,身心进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学问目标外,重在引导同学探究学问间的内存联系,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实践操作力量,简洁的推理力量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同时结合详细内容向同学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育同学的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说教法:1、教学分米的熟悉时采纳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
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
再让同学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同学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终说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熟悉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纳导学法进行教学。
先让同学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同学发觉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在体验1毫米时,让同学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专心体会。
最终,老师让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纳引导发觉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同学观看同学尺,引导同学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分米和毫米的熟悉》说课稿2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熟悉》这部分内容是在同学熟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肯定的用尺度量力量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一、解析教材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这些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本次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
1、教学认识分米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
先通过小鸟的问题,学生了解到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不能解决某些问题,从而产生认识新知的需求,再让学生实际测量铅笔盒的长度和宽度,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直尺上用不同的方法找一找1分米和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紧接着让学生用小尺画出一分米的线段,再让学生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并数出1米里10个分米,揭示1米=10分米。
最后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并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引导法进行教学。
先让同学估测数学书的厚度,再实际测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通过找小格的方式认识1毫米有多长,再通过数小格的方式揭示1厘米=10毫米。
最后,比划与找一找的环节中,体验1毫米,特别是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数学书中的10张纸,可以直观得体会1毫米的厚度。
三、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
1、注重自主探究,锻炼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估一估、找一找等环节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印象,通过学生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通过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测量的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以趣味练习,来促进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
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打地鼠”这一环节,在整个游戏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愉快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与娱乐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最后,作为一名刚参加教学工作不久的新老师,我仍有许多的不足,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学习了许多,也在日常的教学中做了不少的改变。
在这里我要感谢每一位给予我指导的老师,感谢她们的无私指导,也感谢学校通过这种活动,给我们新老师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从而推动我们新老师的不断进步。
我的总结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