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河洪水治理措施

合集下载

我国主要江河泥沙淤积情况及治理措施

我国主要江河泥沙淤积情况及治理措施

我国主要江河泥沙淤积情况及治理措施【摘要】我国河流众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受到人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江河泥沙淤积状况十分严重,造成了很多自然灾害。

笔者将从河流的淤积情况作出分析,并探究治理措施。

【关键词】主要江河,泥沙淤积,治理措施一、前言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加上人类活动对江河的影响很大,使我国江河治理的工作异常复杂,江河治理工作必须结合考虑水资源、泥沙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人类剧烈活动对河流的来水来沙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河床演变规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江河治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量,加强江河治理中的科技创新,将是21世纪我国江河治理与泥沙研究中科技发展的趋势。

二、主要江河泥沙淤积情况1.黄河流域黄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

,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3.4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55%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多年平均达16亿t,平均含沙量35 千克每立方米,在世界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一般年份,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平均每年淤积3~4亿t,河床平均每年以0.05~0.10 m的速度抬升。

40多年来,黄河下游河道河底高程和洪水位普遍抬高了2 m左右。

2.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6.2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31%,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5.3亿t,平均含沙量1.2千克每立方米。

长江流域产沙较粗,虽然含沙量不大,但输移过程中极易淤积.位于长江中游右岸的洞庭湖,是长江和湘江、资水、沅水、澧水的洪道与调蓄场所,据实测资料统计,每年约有1.32亿立方米的泥沙随着洪水进入湖区,其中80 以上来自长江,40多年来共淤积泥沙40多亿立方米。

(平均每年淤积约1亿m。

),致使洪道河床、湖底平均抬高1 m.泥沙淤积导致河道淤塞,洪水渲泄不畅,河湖调蓄能力降低,水位抬高。

3.海河流域海河流域各水系分流人海,由于受大气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各水系上游来水逐渐减少,河道的河口段长期被潮汐水流所控制,随涨潮水流上溯的海相泥沙大量淤积于防潮闸下或未建闸河道的出口河段,致使河道和防潮闸的泄洪能力大幅度下降.如永定新河年平均淤积量达364万立方米。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复习课课件)授课老师牟晓敏复习目标:1、了解长江与黄河的概况(发源地、入海口,流经的省区、地形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支流)2、知道长江与黄河上中下游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治理的措施3、知道长江与黄河目前开发的现状复习重点:1、长江的开发,特别是水能资源的开发。

2、黄河的治理,特别是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复习难点:1、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及开发(三峡、葛洲坝水电站的建设)2、黄河“地上河”、凌汛形成的原因复习过程:(导入):我国幅员辽阔,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国家第一大河是哪一条河?我国的第二长河又是哪一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在这节课里,我们主要复习长江的开发与黄河的治理。

一、掌握长江的概况播放地理课件,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入海口,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及重要城市,长江流域的支流及主要湖泊,长江流域流经的地形区。

二、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播放地理课件“长江干流纵剖面图及景色”,让学生分析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区与宜昌以下的下游地区地势的特点。

教师小结: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区主要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落差达5000多米,河水多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急流峡谷众多,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宜昌以下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航运价值大。

播放地理课件,以虎跳峡为例,主观感受长江上游的水文特征。

播放地理课件,在图上指出巫山的位置,分析指出此山是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河流流经此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到横断山脉的位置(一名同学在图上填出),分析指出此山脉是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河流流经此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呢丰富。

请三名同学在图上准确填出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二滩水电站的的位置。

三、长江干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播放地理课件,老师指出长江上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中下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其中洪涝灾害最为突出。

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案例

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案例

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案例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但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案例:1.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是中国政府为了防止荒漠化和沙漠化而建设的一系列林带。

该项目始于1978年,至今已经建设了超过66万平方公里的林带。

这些林带不仅有效地防止了荒漠化和沙漠化,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 长江三峡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防洪和发电而建设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于1994年开始建设,至今已经建成。

该工程不仅有效地防止了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还为中国的电力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大熊猫保护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之一,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狩猎,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狩猎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熊猫的数量逐渐增加。

4. 青藏铁路建设青藏铁路是中国政府为了加强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建设的一条铁路。

该铁路于2006年建成通车,为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该铁路的建设也为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5. 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而建设的一系列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植树造林、修建水利设施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6.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珍稀濒危物种的国家,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这些物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狩猎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珍稀濒危物种的数量逐渐增加。

7. 黄河治理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黄河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黄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水利设施、治理污染等。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措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措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措施一、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江和世界上最长的母亲河流,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1. 水资源枯竭。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黄河水资源日益减少。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到黄河本体的水量。

这种情况使得整个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并威胁到人们正常生活所需的用水。

2. 土壤侵蚀加剧。

大规模的农业耕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山地开发等因素导致了土壤侵蚀现象十分普遍。

当暴雨袭来时,未经保护的裸露土壤容易被冲刷出去,从而形成大规模泥石流和深刻陷坑等自然灾害。

3. 水污染严重。

工业排放物、城市污水以及农业使用化肥农药等都给黄河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黄河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环境污染源之一,给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和人们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4. 泥沙淤积加剧。

由于上游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以及人工拦河、封堵支流等措施,导致黄河泥沙输送能力减弱。

这使得泥沙开始在下游渐渐淤积,引起洪水灾害风险增加。

二、解决黄河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1. 节约用水与保护水资源为了解决黄河日益减少的水资源问题,要提倡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每一滴珍贵的江湖之水。

同时,应该加强对地下水开采监管并鼓励使用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农业生产。

2. 加强土壤保护与治理通过建立良好农田管理制度和科学耕作方式,避免过度耕作以及不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等行为,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

此外,在关键区域推广防护林网和梯田等措施,可有效减缓土壤侵蚀、保持水土流失的平衡。

3. 河道治理与水污染防治加大对工农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工业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推行环境税收政策和惩罚性法律系统。

通过构建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并加强农田面源非点污染控制可以有效遏制黄河水体受到进一步破坏。

4. 泥沙管理与洪泛区域开发利用采取适宜生态环境条件下的退耕还林政策,增加植被覆盖率以提高黄河流域泥沙分解能力,并改变流域内人类活动模式和基础设施规划。

初二地理长江黄河治理

初二地理长江黄河治理

初二地理长江黄河治理
长江黄河治理是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从历史上看,政府对长江黄河治理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一是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防洪防汛体系,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水环境。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大堤工程等,为防洪防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节约利用。

政府采取措施,限制长江黄河流域的用水量,实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

三是加强污染治理,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水环境。

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整治污染源,建立健全的污染治理体系,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水环境。

四是推进生态修复,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修复,恢复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总之,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努力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水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一、上游问题:荒漠化、凌汛。

解决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二、中游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解决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下游问题:泥沙淤积、地上河、凌汛、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

解决措施:建立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加大水量供给,合理分配水量。

以下是更具体的解决措施:四、上游荒漠化问题:建立生态保护区,包括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采取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推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将人类活动较少的土地逐步恢复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针对凌汛问题,可以采用爆破、飞机轰炸等方式,将冰凌破开,降低水位,避免洪水造成的灾害。

五、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土地整理、梯田建设等工程,改善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减少土壤流失。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

六、下游泥沙淤积、地上河问题:建立水库调水调沙,通过水库的调节作用,将洪水期的多余水量储存起来,避免洪峰流量过大,减少泥沙的淤积。

加固堤坝,加强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期对堤坝的冲击和损坏。

冬春工程排凌汛,在冬春季节加强河道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冰凌堆积的问题,避免河道堵塞和洪水灾害。

七、下游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问题:加大水量供给,在枯水期增加水资源的供给量,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期的水资源调配到枯水期使用,保证下游地区的水量需求。

合理分配水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合理分配水量,确保各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除了以上提到的具体措施,以下是一些额外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解决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八、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在黄河沿岸地区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例如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和居民用水的利用效率等,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根治黄河的对策

根治黄河的对策

根治黄河的对策摘要:在系统评述现代治黄方略基础上,把江、淮、河、海四流域作为一个系统考虑,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确定治黄对策为:(1)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中游水土严重流失区改造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以大大减少入海沙量;(2)从汉江、淮河上游调水入黄,冲沙减淤,解决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河口地区生态环境。

若如此,根治黄河将非梦幻。

关键词:黄河对策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但由于地理和环境的原因,黄河又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地上悬河河段最长的河流。

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时间里,黄河共泛滥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自人民治黄以来,创造了黄河连续55a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历史奇迹和综合开发的丰硕成果,治黄成就举世公认。

然而,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目前展现我们面前的是:上游源头不断萎缩;中游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下游河床仍不断淤积抬高、悬河形势更为严峻;整个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有关部门在“21世纪黄河防洪形势和对策”中,针对性地提出了系统的治黄方略,包括“以下游大堤加培和河道整治工程为重点,尽快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合理调度小浪底水库,充分发挥其防洪、防凌、减淤作用;坚持不懈地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有效减少入黄泥沙,适时修建碛口、古贤水利枢纽”等重要措施,但其目标也仅仅是“使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再行河100a左右。

”正因为黄河的难治,不少人视黄河为“中国的忧患”。

其实,就目前科技水平和国力状况,我们完全可以根治黄河。

本文拟在综述和评价现代有代表性的治黄方略的基础上,提出根治黄河的对策。

1 现代治黄方略述评1.1 人工改道方案由于黄河下游严重淤积,历史上平均每隔100多年就自然改道1次。

大堤不可能无限修高,自然决口不如人工改道,于是有人提出了黄河的人工改道方案。

方案之一是开辟新河,西起京广铁路桥附近,经封丘、长垣,东至禹城、惠民,由套儿河口东流入海。

黄河长江特点及治理

黄河长江特点及治理

1、黄河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由于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大量流失,泥沙注入黄河,使河水含沙量极大,至下游地区。

由于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沉积。

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2、黄河特点各段特点: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有“地上河”的美称3、黄河为舒适含沙量大?自然因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夏季降水强度大。

使大量泥沙注入河水。

人为因素:人类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造成黄土层的裸露。

4、治理黄河上中游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些自然措施与自然环境特征有什么关系?上游着重水能资源的梯级开发,中游着重水土流失问题的综合治理,下游着重清淤防洪。

上游流经我的地势的一二级阶梯,尤其是在阶梯交界处,水能蕴藏量大;中游流经土质疏松、降水集中的黄土高原区,加上长期以来乱砍滥伐、过度垦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需要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综合治理;下游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容易淤积,地上河问题一方面有赖于中游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主动排沙清淤、加固防洪大堤也也很必要。

简记:(1)、上游:水能资源开发。

在阶梯处修建水电站(2)、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流失。

(3)、下游:排沙清淤,加固大堤,防止洪水泛滥。

5、黄河下游为什么成为地上河?由于中游黄土高水土大量流失,注入黄河,含沙量极大,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慢,大量泥沙沉积。

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6、长江洪涝灾害止频繁,且愈演愈烈的原因:上中游植被破坏、中下游河道湖泊淤塞,人为围湖造田、湿地开发等7、长江多洪涝灾害原因及措施(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3)围湖造田;(4)中上游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

上游: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修建水库;中游:重点整治荆江河段,截弯取直,退耕还湖,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8、长江中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原因及措施(1)自然方面:长江流域降水丰富,干流水流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