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小学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当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首先,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族的思想首先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有着病根意义。

”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评议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评议文字的训练,名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一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常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评议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首先信念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记叙文,介绍了众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献身革命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描绘了祖国的美丽河山和宏伟建筑。

此外,还有古今名人伟人的诗词歌赋,抒发了他们高尚的情怀。

这些生动,感人的文章,诗词,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高尚的首先情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作为一个学学语言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形成语言能力的同时,不失财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形成首先信念。

比如,通过学习英雄,模范,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民,恨敌人,为人民的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初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学习描绘祖国状丽山河的文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审美观念;通过学习名人伟人的歌赋讲情,使使学生懂得什么叫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受到熏陶,通过学习一虚张声势描写剥削制度下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文章,树立憎恨剥削制度,同情劳动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通过学习一些赞美普通劳动者的文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不求索取,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每一篇课文,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评议老师都应该白领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论述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论述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论述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论述论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论述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文章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满足小学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发展,以及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

并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德育。

在农村小学中,多数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这就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

文章以农村小学为例,探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德育指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也不同。

其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阶段为公民道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阶段为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教育。

每个阶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也不同。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要培养做人的基本品质,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诚实、公平及勇敢等,并对集体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具有团结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最终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一)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知,不能够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品德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品德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品德教育“文道统一”,“文以载道”。

可见语文课内容与思想教育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

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它不是直露、抽象的,而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方法,因势利导,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明白了做人道理。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一、提高认识,加强意识我国新课程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却存在明显误区:①填充式。

教师抛开课文内容,额外来一段说教,牵强附会,无法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②与中心混谈。

认为思想教育就是概括文章中心,学生能概括中心就是受到了思想教育,忽视思想教育在语文全过程的渗透,使思想教育没落到实处。

③添尾巴。

有的教师每到一篇文章教学的结尾总要加上一句:“懂得了什么”“要怎样做”“要学习什么”,似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则流于形式。

为了避免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学习新时期的新教学目标,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详加研讨,订出计划,统筹规划,形成序列,做到心中有数。

二、掌握方法,百花齐放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枯燥无味“添尾巴”“贴标签”式的说教、填充,教师应注重方法,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1.重点语句渗透作者常借助于文章中的字、词、句、标点,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词语在文章中常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教学时应抓住最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会,并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可紧扣“纹丝不动”一词,启发学生思考:“①“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潜伏部队为什么必须是“纹丝不动”?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纹丝不动”?③邱少云为什么能做到“纹丝不动”?以上渗透方法分三步进行:一是“感知语言”:二是“联系深思”:三是“细品明理”。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论文(7篇)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论文(7篇)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论文(7篇)1.热爱学校教育的渗透针对当前人类为了追求利益肆意地破坏环境从而导致环境恶化这一现象,在《重读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引出环保这一话题。

然后从这个话题再把学生引导到建设绿色校园方面。

我说:“校园,是我们另外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这里有欢声笑语,也有着各种激烈的竞争,在学校里我们能学到更多东西。

相信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喜欢自己的校园。

而喜欢,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要表现在行动上。

那么怎样才能在行动上表现我们对校园的热爱呢?”联系刚刚所讲的环保内容,学生提到了一些具体做法:保护好学校的环境,爱护学校的公物以及校园的一草一木,不随便丢垃圾,不随地吐痰2.尊敬老师教育的渗透韩愈的《师说》这样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可见,尊师,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韩愈尚且如此尊重老师,而处于新时代的我们难道还比不上古人吗?同时,在讲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我也穿插进一些有关老师尽心尽力传授学生知识、默默无闻如蜡烛当人梯奉献自己的真实的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和课文内容的学习,要学生明白平时人们常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勤劳的蜜蜂、是燃烧自己却点亮了别人的蜡烛等等这些话都不是对老师的胡乱吹捧,而是对老师的最真实的一面的反映。

老师,肯定是辛苦的;而老师,又肯定是伟大的。

一旦学生接受了老师的辛苦论、伟大论,这样,在他们心中的尊师之情自然就产生了。

二亲情教育当今社会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青少年漠视亲情,他们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数人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很少能真正了解父母,理解父母对自己深厚的感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强对亲情的教育。

语文课当中这类文章也很多。

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授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首借游子感恩之心来表达母爱的伟大的诗篇。

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文,从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语文渗透德育论文

小学语文渗透德育论文

小学语文渗透德育之我感语文学科由于具有其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的感召力而具备了塑造人精神的这一独特功能。

“文道统一”,讲的就是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

教育不仅是为了文化的传承,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力和学生爱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多年的教学使我感到,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

如《购买上帝的男孩》这篇课文,它借“小男孩为了救他的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活的叔叔,拿着一美元沿着商店一家一家地询‘您这儿有上帝卖吗?’直到快天黑了在第29家商店的老板了解了情况后卖给了他一瓶‘上帝之吻’牌饮料,并告诉小男孩你的叔叔喝了就会好的。

其后这位老人花天文数字的重金请来了一个世界顶尖级的医疗小队,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好了小男孩叔叔的伤。

老人不需回报,卖掉了商店离开了这里,临走留给了那位叔叔一封信,信中写道:‘年轻人,你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

为了救你他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你的生命。

但你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学生一开始说买到了上帝,上帝就是那瓶饮料,可学生自己又觉得不满意,因此,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真正明白“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这句话的含义。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了课文预定的情景。

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受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

”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现简单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深钻教材,找准教材中的德育“触”发点。

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它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钻教材,找准教材中的情感“触”发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从而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1、识字、写字讲授中结合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渗透。

在传统的语文讲授中,很大一局部老师往往把识字讲授看着是老师在前面一遍一遍地教字,学生在上面一次又一次地读字、记字,把写字讲授看着是学生对着讲义一次又一次的抄字,老师只把学生看着是识字写字的“机器”,全然不顾学生自身的需求,不顾学生进修乐趣及能力的造就,只是一味地把这些字“灌”进学生的脑海中,违背了一般的教育讲授规律,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造就。

我们知道,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形体优美,而且结构讲究对称又富于变化,同时寻求严整又不失灵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因此,在识字、写字讲授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笔画、结构和形体等特点渗透德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所学汉字的特点,再让其在讨论交换中分析这些汉字与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讲授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笔画、结构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连合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再加上文章体裁的多样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择何处作为最容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突破口,绝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也掌握了一些经验。

首先要因材施教。

根据课文的体裁和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确定德育渗透点,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恰如其分。

在选择渗透点时不要把课文中没有的思想无中生有的强加给它,又不要把本该作为渗透点的内容弃之不顾,而去另寻它点。

在明确了渗透点的选择原则后,我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以下几种选择德育渗透点的方法:一、紧扣课题文眼,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文眼”是指课题中揭示文章中心的关键字词。

有些课题的文眼就表明或暗示了文章中心。

紧扣这样的文眼进行教学,可明晰教学思路,突出重点难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如《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诚实”就是”文眼”,它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在教学中紧扣”诚实”进行。

教学第二段时,先让学生找出姑妈追问谁打碎花瓶时,描写列宁和表兄妹们不同形态的词句,然后根据与题目”诚实”不相符的话”列宁说’不是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列宁为什么低声说?当时为什么只有列宁没有笑?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列宁的神态,展开联想,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列宁在回答姑妈的问话时,不象表兄妹那样理直气壮,当时的心情既难受又没有勇气认错,”不诚实”的行动中含有”诚实”的因素。

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列宁躺在床上不说话?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再结合列宁给姑妈写信认错,使学生体会到,列宁小时候做错事敢于承认,是个诚实的孩子,进而使学生从中受到诚实的思想教育。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诚实”到自动”诚实”(诸如谁把地板弄脏了?买文具的钱”丢”了?之类的错误)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体会做人,只有诚实,我们才会坦然,才会心安理得。

我们要做诚实的人!二、分析课文人物,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表现人物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些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情感等是最具有感染力的。

思想品德教育在作文教学中有机渗透[论文]

思想品德教育在作文教学中有机渗透[论文]

思想品德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案例一:尊重他人教育一个学生在随感中写道:提到小a,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长得尖嘴猴腮,最大的特点是虚伪、说假话,班上没有一个人信任他,我们都叫他“假老二”,他简直是一(3)班的耻辱……像这样借文章攻击他人的现象在一(3)班还真不少,如果这类文章得到默认,班级中那些伤人的绰号便会悄悄流行,教师该如何引导?我认为这是教育学生的一个良好契机。

首先,我对这类作文给予否定,在评语中这样写道: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

其次,找这些学生个别谈话,严肃指出:在文章里攻击别人的缺陷是不对的,假如那个人看到了文章,结果会怎样?假如别人攻击的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一席话让这些学生连连认错。

第三,鉴于这种现象很普遍,我又开展了主题班会“什么是真正的美”等活动,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交流,让他们明白:借文章戏谑别人是不道德的,容易对别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认识到尊重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案例二:珍爱生命教育前一段时间,我教完了“动物世界”单元,布置学生写一篇介绍动物的说明文。

某生深受布丰《松鼠》一文的启发,在文末写道:家狗也是一种有用的动物,除看家之外,它们的肉味道鲜美,是烹饪的佳肴,另外皮剥了可制成大衣。

这篇文章看似符合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讲真话”的要求,可谓实话实说,也符合说明文写作的要求,语言平实准确,但教者若盲目肯定的话,那么学生的善良何在?生命意识又何在?当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在生活中他们不少人唯我独尊,缺乏广义的生命意识,不能珍视自我生命以外的生命,更不珍视动物的生命,缺少关爱意识和环保意识,作为教育者,我不能坐失教育良机。

首先,我利用一节作文评讲课,结合布丰《松鼠》一文,给学生明确指出: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写《松鼠》一文时,在文末补充说明松鼠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衣,这主要是因为布丰生于1707年,卒于1788年,在那个年代,人们珍爱生命的意识还不健全,更不要说是一个小动物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近年来由于各种公办民助、民营学校的存在,公办初中的生源质量日趋下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做一个品德修养较高的学生。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呢?
一、立足课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占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

(一)利用背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以时代背景为契机,进行思想教育。

如在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先介绍作者写作本书的时代背景:作者在1915年就参加红军奔赴前线,第二年在战斗中负伤,转业到工厂从事共青团工作,1921年他又响应团的号召,到博亚卡尔修筑铁路,恶劣的气候使他患上了伤寒病和风湿病,1924年,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在病床上读完了函授大学的课程,1927年全身瘫痪的他不为命运所屈服,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作。

作者的顽强、执着、刻苦、奉
献、勇敢的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我乘机教育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作者为榜样,学习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只要做到这样,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二)利用和文本的对话,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师生和文本的对话入手。

如分析课文《草》时,讲到周副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尝毒草这一情节时,通过对话,让学生从周副主席的动作、神态上领会周副主席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的高度关注、对革命极端负责的崇高品质。

讲到议“吃草”这一情节时,通过对话让学生明白红军吃草的重大意义:他们吃草是为了让后代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后通过今昔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学习《最后一课》,分析韩麦尔这一人物形象时,通过对话让学生从他的语言、动作、神态上整体了解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以及在国土沦丧之时的深切悲哀,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小弗
郎士时,通过对话让学生了解他心理变化的过程,学生很快就明白小弗郎士从幼稚、不懂事到爱祖国、恨敌人的变化过程,教育学生爱国主义是最高尚的一种情感,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勤奋学习,将来用知识建设祖国。

如学习《愚公移山》时通过对话让学生明白愚公语言的内涵,使
学生明白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下去的道理。

如学习《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这两篇课文时,通过对话使学生懂得应更加珍惜亲情。

语文课本中思想教育的内容随处可见,但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只要紧扣文本内容点到为止即可。

二、利用作文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作文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社会性,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注意揉进思想教育的因素。

(一)利用写读后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中,我每周都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内容多样,读后感就是其中之一。

读后感,“感”是重点、是关键。

因此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读后感要联系社会实际和个人思想行为实际谈读了文章后的感受,篇幅可长可短。

学习了《背影》之后,学生们谈了现实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致的关怀,但自己不知道感激,反而嫌父母啰嗦,学生们不但反省了自己,还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亲情,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利用作文命题,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好的文题可启迪学生的思路,如结合学生自身的成长,可命题《天才出于勤奋》;结合学生之间比吃比穿的现象,可命题为《勤俭——中华民族的美德》。

这样的命题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多读书,多看报,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的良好品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命题艺术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
行思想教育的艺术。

(三)利用作文评讲,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作文评讲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析,既要在写作技法上给以指导,又要在思想内容上给以启示。

在评讲中要坚持正面引导,对作文中表现出的健康情感给予充分肯定,及时指正部分同学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不健康情感和拜金主义,激发和培养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总之作文评讲,要像温馨的春风,带着真诚的情感,吹进学生的心田、滋润学生的心灵。

三、开展课外活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利用课外阅读进行思想教育。

课外阅读是学生吸收社会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方式,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高尚的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外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名著。

如毛泽东、海伦·凯勒等名人的传记和著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青春之歌》等文学名著,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重要意义。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订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书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以便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把握时代的脉搏,
提高思想境界。

除了开展课外阅读外,还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我校的“沈毅烈士纪念馆”)、参加“走进社区”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总之,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渗透思想教育,使语文教学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有关德育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