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赏析

舟夜书所见作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6]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6]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7]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8]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
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舟夜书所见的翻译赏析

舟夜书所见的翻译赏析舟夜书所见的翻译赏析《舟夜书所见》作者是清朝文学家查慎行。
其古诗全文如下: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前言】《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翻译】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鉴赏】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五篇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五篇第一篇: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3篇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1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赏析: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2原文:【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译文:译文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赏析: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舟夜书所见》原文及译文

《舟夜书所见》原文及译文《舟夜书所见》原文及译文《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舟夜书所见》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舟夜书所见》原文及译文篇1原文:舟夜书所见查慎行〔清代〕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黑夜中的河面上,只有渔船还闪烁着点点萤光。
微风拂过,水面上泛起层层波澜。
灯火散落河中,好似繁星洒落在人间。
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
见(读xiàn),显现。
孤光,孤单的亮光。
萤,萤火虫,光亮微弱。
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
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
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
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
“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1舟夜书所见清朝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译文漆黑的夜晚不见月亮,只看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好像无数星星洒落在河面上。
《舟夜书所见》注释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舟夜书所见》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
见(读xiàn),显现。
孤光,孤单的亮光。
萤,萤火虫,光亮微弱。
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
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
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
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
“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朝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
悯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注释】
①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广大。
②荞麦:荞麦,植物名,种子磨粉可制饼或面,亦食粮的一种。
③空花:指无实之花。
④已分:早就料知。
⑤闰:即闰年,此年有闰月。
【译文】
稻田的水稻因为天不下雨而结实不多,荞麦因为寒霜早降受了冻,有花但没有果实。
农人早就料知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又碰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1舟夜书所见清朝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译文漆黑的夜晚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好像无数星星洒落在河面上。
《舟夜书所见》注释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舟夜书所见》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
见(读xiàn),显现。
孤光,孤单的亮光。
萤,萤火虫,光亮微弱。
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
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
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
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
“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1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作者:查慎行朝代:清朝【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赏析: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2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赏析: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
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
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
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
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
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
见(读xiàn),显现。
孤光,孤单的亮光。
萤,萤火虫,光亮微弱。
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第一句用
“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
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
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
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
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
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
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
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
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
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
展开,引人入胜。
“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
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
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风吹
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
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
文字能幻化出漂亮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看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
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
许汝霖《敬业堂诗集序》)中述查慎行“平生所作,不下万首”。
其在诗歌创作上有杰出成就,有诗歌结集《敬业堂诗集》传世,共收
诗五千余首,在我国文学,堪称多产诗人。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
诗坛、“清初六家”之一。
且潜心于诗论,有实践,有理论。
所以其
诗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丰富多彩,多可取者,且在艺术上相当成熟。
其论诗以为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查为仁《莲坡诗话》。
他以空灵创新为尚。
得力于陆游很深;著《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受苏轼的影响亦大。
查慎行以后虽有袁枚、蒋士铨、龚自珍、王遵宪等人崛起诗坛,各有
擅场,影响一时,然就攻诗之专,诗作之丰,内容之富,艺术个性之
鲜明而言,袁枚诸子比之查慎行则皆有所不及。
王遵宪等在清末极力
倡导诗界革命,改革诗的形式,拓展诗的内容,力图扭转旧体诗创作
的颓势,虽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终因时代的剧变而并未能从根本
上振兴旧体诗的创作,中国兴盛了几千年的旧体诗到“五四”运动时
虽然并未就此画上句号,但终于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让位于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