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6.1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合集下载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篇第⼗六:虎兕出于柙,龟⽟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原⽂】16.1 季⽒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季⽒将有事于颛臾。

"孔⼦⽈:“求!⽆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王,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也。

何以伐为?''季⽒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路去拜见孔⼦,说:“季⽒准备对颛臾⽤兵了。

”孔⼦说:“冉求!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陈⼒就列(陈,陈列,这⾥冉有⽈:“夫⼦欲之,吾⼆⾂者皆不欲也。

"孔⼦⽈:“求!周任有⾔⽈。

陈⼒就列(是施展的意思。

就,⾛向,这⾥是担任的意思。

列,位,职务。

指能贡献才⼒的,就担任相应的官职。

),不能者⽌。

'危⽽不持,颠⽽不扶,则将焉⽤彼相矣?且尔⾔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说:“季孙⼤夫想去攻打,我们两⼈都不同意。

”孔⼦说:“冉求!周任说过:‘根据⾃⼰的才⼒去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不⼲。

’盲⼈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辅助的⼈⼲什么呢?⽽且你的话说错了。

⽼虎、犀⽜从笼⼦⾥跑出来,龟甲和美⽟在匣⼦⾥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呢?”冉有⽈:“今夫颛臾,固⽽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孙忧。

"孔⼦⽈:“求!君⼦疾夫舍⽈欲之⽽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10)。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且离季⽒的采⾢费地很近。

现在不攻占它,将来⼀定会成为⼦孙的祸患。

”孔⼦说:“冉求!君⼦痛恨那些不说⾃⼰想那样做却⼀定要另找借⼝的⼈。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夫,不怕贫穷⽽怕财富不均;不怕⼈⼝少⽽怕不安定。

盖均⽆贫,和⽆寡,安⽆倾。

夫如是,故远⼈不服,则修⽂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远⼈不服,⽽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谋动⼲⼽于邦内。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记录了孔子对季氏将要攻打颛臾这一事件的看法和评论。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一、背景知识季氏是鲁国权臣,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

季氏想要攻打颛臾,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孔子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通过与弟子冉有、季路的对话,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二、重点字词1、“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无乃……与”,是一种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

2、“是”,在这里作指示代词,指代“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中的“陈力”,意思是施展才能;“就列”,指担任职务。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中的“危”,指不稳定,危险;“颠”,指跌倒;“相”,指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中的“兕”,是一种独角犀;“柙”,指关猛兽的笼子;“椟”,指匣子。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的“疾”,意思是痛恨;“辞”,指借口。

三、孔子的观点1、孔子认为,季氏攻打颛臾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且一直对鲁国忠心耿耿,没有过错。

2、孔子强调,作为臣子,冉有和季路应该阻止季氏的这种不义之举,如果不能阻止,就是失职。

3、孔子指出,国家的稳定在于“均”和“安”,即财富分配公平,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季氏通过战争来扩张,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四、论证方法1、孔子在文中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将季氏比作虎兕,将冉有、季路比作看守柙椟之人,形象地指出他们对季氏的错误行为负有责任。

2、还使用了引用论证,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通过引用周任的话,增强了自己观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五、文章主旨这篇文章反映了孔子反对战争、主张仁政、强调君臣责任和社会和谐的政治思想。

同时,也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和批评,希望他们能够坚守道义,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六、现实意义1、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要反对不义之战,倡导和平解决争端,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矛盾。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十六·一] 季氏将伐颛臾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⑤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⑥有言曰:'陈力就列⑦,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⑧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⑨,龟玉毁于椟中⑩,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⑪。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⑫。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⑬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⑭也。

”[十六·二]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⑮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⑯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十六·三]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⑰矣,政逮于大夫四世⑱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⑲矣。

”[十六·四] 孔子曰:“益者三友⑳,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㉑,友善柔㉒,友便佞㉓,损矣。

”[十六·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㉔,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㉕,乐宴乐,损矣。

”[十六·六]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㉖: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㉗。

”[十六·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㉘。

”[十六·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㉙,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原文及解读【导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 16.1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梳理(详细版)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梳理(详细版)

《季氏将伐颛臾》【先秦】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出处:《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 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16.1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一起学《论语》16.1
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接上篇。

【原文3】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白话】
孔子说:“冉求,正人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贪求其利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诸侯卿大夫,不担心人少却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财少却担心不安定。

因为分配均就不会贫困,和睦团结就不会人少,安定了就不会倾覆。

只有像这样,当远方之人不归服时,就应该修养文德使之主动来归服。

已经来了,就该让他们安下心。

现在子路和冉求辅佐季氏大夫,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来之,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之,反而谋划在国内发动战争。

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朝廷上啊。


【释词】
疾:厌恶。

舍曰欲之:舍,舍弃。

欲之,贪其利,想占有颛臾。

为之辞:找借口。

唐文治:“舍欲利之说,而更作巧辞,天下贪者往往如此,所谓借端以借口也,故君子疾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寡指民少,贫指财乏;均指各得其分,分配均;安指上下相安。

朱子:“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

”包咸:“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

”李光地:“与其不均宁寡,与其不安宁贫也。


按:《群经平议》等依《春秋繁露》认为此两句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然而定州汉简写作“不患贫而患不安”,与今本同,故而从今本即可。

和无寡:既均平,则上下和协,民皆思归也。

安无倾:倾,倒、倒塌。

周宗建:“无倾句极重,正为后萧墙之变张本。

要隐隐关切下意看,故此处无倾全是无内变意。


文德:文治之德,区别于征伐武事。

《周语》:“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

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来之:修文德使之来。

来,招来之、使之来。

“来”亦可直接看作归附。

按:远人当修德使之来,何况颛臾乎?朱子:“内治修,然后远人服。

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于远。


安之:施以养教之术,使之各得其所、各遂其生。

分崩离析:分,民有异心;崩,民欲去;离析,不可复合。

阎若璩:“四分公室,季氏取二,孟孙、叔孙各一。

此时赋用益繁,诛求无已,上下相猜,将不能守其邦也。


干戈:指战争。

周宗建:“谋动干戈句,盖指出萧墙之变所由根也。


萧墙之内:指朝廷之上。

朱子:“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

”《读训》:“所谓‘萧墙之内’者言鲁国朝廷之内也。

”钱穆:“臣朝君在萧墙之内,此指哀公言。

”按:季氏贪远利而忽近防,上下离心,内乱将作,何暇远及?
【本节精义】
程石泉曰:孔子历言治国之道在“均”,在“和”,在“安”。

朱子曰: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

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

《论语注疏》曰: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小大安宁,不倾危矣。

政教均平,又须上下
和睦,然后国富民多,而社稷不倾危也。

孔子,圣人,有先见之明。

《四书解义》曰:孔子因冉有之饰辞,既喻之以理,又晓之以祸福也。

今季氏伐颛臾,是其欲之也。

夫季氏之患,亦特患寡与贫耳。

惟均与和,则未有不安者。

夫为国而至无贫、无寡、无倾,则内治既修,外患自息,近者悦而远者自服矣。

设有不服,亦不必劳师动众,但当修其文德,广布教化,以怀来之,使之相安则已耳。

刘沅曰:远者不能来,近者不能守,而反谋动干戈于邦内,是(季氏)自启祸端。

东溪刘氏曰:均则无贫,不必利颛臾之有以为己富也;和则无寡,不必兼颛臾之土地人民以为己益也;安则无倾,不必去颛臾以忧子孙之不支也。

周宗建曰:无贫、无寡以至于无倾,此国家久安长治之福,而要非可以不均、不和致也。

陈祥道曰:政之不均而患民寡,民之不安而患国贫,非知本也。

孟子言地利不如人和,又言货财不聚非国害,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是故患在民之不安,而不在国贫也。

然均则得民财,故无贫;和则得民心,故无寡;安则其本固,故无倾。

孟子言“得道者多助”,此和无寡也;《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此安无倾也。

戴溪曰:既说近费,便是要广费地,此其真情也。

圣人却不甚责子路,盖辅成季氏之恶者大抵多是冉有。

故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又曰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圣人逆知三桓之子孙微矣,故曰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也。

江谦曰:远人不服,而修文德以来之,此正本清源之化。

若弃文德,而黩武功,近人不服,况远人乎?故国家之忧,不在远人,而在萧墙之内也。

【附录】
《论语读训》曰:邾原为鲁之附庸,以鲁之贪欲侵暴,故世为鲁仇,今则欲加罪于颛臾。

郑康成曰:萧之言肃也。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