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域文化导论》第一次作业参考(第一章 总论)(整理)
地域文化01-04任务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01-04任务参考答案地域文化01-04任务参考答案单选题(大洋洲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可与安阳殷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相媲美。
(大洋洲遗址)的发掘再次证明,赣江流域曾有一支与中原商殷青铜文明有别的土著青铜文化。
(赣南) 是明清时期闽粤移民的集中地和大本营。
(浒湾镇)是我国最大的刻板印刷基地之一。
(角山遗址)是我国至今发掘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制造原始陶瓷的窑场。
(角山遗址)为目前所知江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商代窑炉。
(南丰)被称为“傩舞之乡”(青花)烧造成功,使景德镇瓷器在全国独占鳌头。
(吴城遗址)的发现,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之说。
(吴城遗址)是目前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规模最大、出土物最为丰富的商周文化遗存。
(西周)时期江西地方文化遗址密集出现(弋阳腔)被称为后世高腔之祖“崇仁学派”的开创者是(吴与弼)“鹅湖之会”的地点是(鹅湖寺)“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描述的是江西哪一种商品远销海外(茶叶)“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指的是江西历史上哪种商品 (茶叶)“江西”得名于(江南西道)“江西”是以(长江)为座标而得名的?“江西诗派”的创立者是(黄庭坚)“江西填湖广”指的对象是(人口)“马祖”是指(道一)“牡丹一出,几令西厢减价”,“牡丹”指的是汤显祖的戏曲(《还魂记》) “傩”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生自古谁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诗句。
“四十八家药材行,还有三家卖琉黄”形容的是(樟树镇)“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是指(上栗)“样式雷”家族所从事的行业是(建筑业)“馀汗之水”是指 (信江)“元诗四大家”中有(3)人是江西籍的。
《岛夷志略》的作者是(汪大渊)《广舆图》的作者是(罗洪先)《禾谱》的作者是(曾安止)《集古录》的作者是(欧阳修)《六一诗话》的作者是(欧阳修)《十送红军》由(《送郎歌》)改编而来。
《宋史》中,有(86 )江西人有传记。
《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与下列江西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徐稚)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新五代史》的作者是(欧阳修)《舆地图》最早刊石于(龙虎山)安源工人俱乐部成立于(1922)年。
地域文化第一次平时作业

地域文化第一次平时作业(第一、二编)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要求:答案准确,不能出现错别字Array1. 巴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萌发的、经过漫长的逐渐形成、发展、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
2. 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3. 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的代称,后来泛指以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 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万年,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年以前的旧石器。
7. 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9. 《山海经》称巴人是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一位姓巴,名务相的巴人酋长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竞争部落之长,通过投剑、泛舟于水两件事情令人信服地当上了部落首领,大家推为。
11. 后世多以的、、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2 巴渝歌发展为《竹枝词》,又经过唐代诗人的改造和身体力行的创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
13.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其东西长约公里,南北长约公里,总面积达万平方公里。
14. 巴渝文化精神卓然瞩目,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便是它的性与性。
15. 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16. 雾季期间,日机轰炸大大减少,1941年10月到1944年6月,“文工会”团结所有在渝的戏剧工作者,连续3年开展了震惊中外的。
江苏电大地域文化考试辅导答案

平时作业(一)1、请简述科举时期的江苏教育文化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为我国科举制度之始。
科举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从此以后,科举进身便成为士子所竭力追求的理想前程。
应试教育也成为官学、私学的主要形式。
隋唐时期,江苏的经济繁荣带来了文化教育的大发展。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诏诸州县令置学,江苏地方官学有了迅速发展。
学、县学相继兴办。
教学的内容比隋代有所扩充,学生的名额也大为增加。
与此同时,私学也发展得很快。
宋朝建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给江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宋时,曾三次兴学。
第一次在仁宗庆历年间,第二次在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第三次在徽宗崇宁年间,书院在当时也有较大发展,江苏最早建立的茅山书院,是宋初全国六大书院之一。
此后,书院便遍及江苏各地。
宋末元初,由于战乱频繁,书院毁废甚多。
元顺帝时,书院相继恢复,且又新建了一批,但仍不及宋代规模。
元代教育的创新举措,是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民学习的需要,兴办了社学,实行官办、民办相结合的形式。
江苏各地农村创办了大批社学。
明初,为了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政府规定府州县学生员名额增至为府学40名,州学30名,县学20名,洪武十五年,将南京国子学改为国子监,规模宏大,到永乐二十年(1422年)生员达9972名,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学校。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迁都北京,虽然在北京设立京师国子监,但南京国了监仍然保留,称为“南监“且规模超过北京国子监,明代仍沿袭元代的作法,大办社学。
明代初期对书院不甚重视,中期以后,由于官学腐败僵化,书院才又逐步发展起来,在恢复新建的书院中,东林书院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揭发宦官罪恶,成为当时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明代西学东渐,传教士利马窦,汤若望等均于明代来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文明。
在教育方面,徐光启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主张突破陈规,中西贯通,他的科学教育思想对清代后期的洋务运动及近代的科学民主思潮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江苏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1-4)参考答案

《江苏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1-4)参考答案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 1、江苏地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江苏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各种文化要素,以及由1、江苏水文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些要素构成的整体文化面貌的总特征。
答:水的灵动使江苏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智慧特征。
2、金陵文化: 也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
三国时期孙吴建都京口(今一是勤思。
江苏人凡事爱动脑筋而不使蛮力,比如先秦时期的《孙子兵法》,处处体现着镇江),随后移都建业(今南京),自此形成金陵文化圈。
金陵文化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并多想办法、多动脑筋的指导思想,与当时中原诸子的著作有着明显的不同风格。
存互融为其语言文化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
二是善思。
江苏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不仅善于抓住机遇,而且在时机的等待上也善于3、吴文化: 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从大处做好工作,准备之细、忍耐之坚,都是有口皆碑的,比如汉初风云人物张良的“运筹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4、维扬文化: 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明代曾三是奇思。
历史上,江苏出了许多富于奇思妙想的人物,他们的创新精神留下了丰富的人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
文财富。
5、徐淮文化:也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的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2、富庶安定环境下的江苏文化有哪些特征, 主要指以今徐州、淮安、宿迁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答:富庶安定环境下的江苏人追求尽善,主要表现为: 6、苏东海洋文化: 苏东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以沿(1)地尽其力:江苏没有闲人,没有闲地。
比如古城扬州就是依靠运河水道而发展起来的商海的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地域文化网上作业(整理)

(1)江苏地域文化是怎样分区的?江苏文化区域由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和苏东海洋文化组成。
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形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金陵文化:也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金陵)。
三国时期孙吴建都京口(今镇江),随后又移都建业(今南京),自此形成文化圈。
金陵文化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并存互融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
维扬文化: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庚信《哀江南赋》中的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又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
徐淮文化:也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微微雄风地域文化的标志,主要指今徐州、淮阴、宿迁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苏东海洋文化:江苏东部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沿海的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三地主体的文化圈。
(2)江苏地域文化有哪些特征?江苏传统文化展开说,主要特色有五点,分别是水文化、智者文化,是同步文化、平衡文化,是多元文化、互补文化,是开放文化、学习文化,是变通文化、创新文化。
进一步的归纳则为江苏传统文化具有智慧特征、宽容特征和尽善特征。
(1)水文化、智者文化,长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世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素有勤思、善思和奇思的优良传统,凡事爱动脑筋而不使蛮力,即具有智慧特征。
(2)同步文化、平衡文化,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是智慧特征的另一具体表现。
(3)多元文化、互补文化,南北文化交流,形成多元性、交融性和互补性,即江苏处于海洋文化圈和大陆文化圈两大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价值多元化,富于交融性和社会和谐的宽容特征。
(4)开放文化、学习文化,心理开放,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善于学习,富有活力,追求完美,即富庶安定形成了江苏文化具有尽善特征。
《江苏地域文化》网上形考作业 (1)

1、简述镇江文化的特征。
答:(1)历史悠久,文脉绵长。
文献记载2500年前的朱方是其最早的地名。
考古证明镇江从南朝宋设南徐州,至今有1600年历史。
镇江历代名人辈出,鸿篇巨制迭见,《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等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开山之作”或“千古名篇”的地位。
(2)“吴头楚尾”的移民文化。
京口(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先秦时受吴越文化影响,号称“吴头楚尾”;历史上受北方移民影响很大,成为吴文化与北方文化冲突融汇的典型地带。
(3)以“城市山林”著称的山水文化。
镇江处于长江和运河交汇处,交通极为便利。
境内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茅山等著名山峰和诸多的寺观园林,历史上吸引过无数文人学士、达官贵人来此,或归隐,或陶冶情操、或访古探幽、或山水寻游,并留下了众多著称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
(4)镇江使用的语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方言,其东南部地区有明显的吴方言特征。
2、简述苏州文化的特征。
答:(1)厚重辉煌的吴文化底蕴。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的文物距今已有5900多年;苏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
苏州价值取向多元的传统,容许和鼓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园林、丝绸、服装、刺绣、灯彩、木刻、盆景、绘画、医药等方面均获得较高的成就。
(2)海纳百川的水文化特征。
苏州濒临长江和太湖,浩瀚的长江和太湖水,碧波万顷,浩浩荡荡,成为苏州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之流。
水是柔和的,但能克刚。
苏州人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容纳各个方面的各种事物,呈现出新旧杂糅的文化景观。
刚柔相济,包容开放,精细雅致成为苏州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3)崇文、仁爱的传统。
“状元群”、“院士群”人文现象的出现,说明苏州具有滋养和吸引智者的优越山水环境与发达的经济条件,也反映了苏州人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心态。
苏州人怀着克己仁爱之心,最先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
(4)秀外慧中,精细雅致。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综合练习(一)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综合练习(一)一、填空题1、江苏的文化由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和苏东海洋文化组成。
2、江苏省的名称取江宁和苏州二府的首字组成。
3、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4、东晋“二王”指建康人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
5、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扬州和成都。
6、明以后,“官话”是以江淮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白话小说为其语法楷模的市民社会语言。
7、30年代,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培养小学教师的晓庄学校。
8、梁文帝时编辑的《千字文》是世界教育史上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
9、南朝《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提倡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的著作。
10、清代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名词解释题1、维扬文化: 是以扬州和泰州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
历史上明代曾经设立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
2、金陵文化: 或称“宁镇文化”。
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金陵)。
以三国吴先建都京口(镇江)后移都建业(今南京)为契机,以江淮方言与晚方言的并存互融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
3、吴越文化: 春秋中期,吴王寿梦以邗邑(今扬州)为政治、军事中心,自称邗王。
后吴王阖闾任用伍子婿和孙武,破楚克郢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后勾践败夫差灭吴,范蠡在今脑筋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古城的雏形。
这段时间形成的文化和产生的影响称吴越文化4、秦淮: 秦始皇三次东巡途经吴楚,见金陵有帝王之气,于是改金陵为秣陵,凿钟阜,所开河道称之为“秦淮”。
5、两江:清初,今江苏隶属江南省,今安徽地称“上江”,苏沪地称“下江”,合称“两江”。
另有一说为两江指江南和江西两省。
三、简答题1、简述江苏传统文化经历的四次南北文化大交流答:(1)永嘉之乱与晋室南迁。
(2)唐代的安史之乱。
(3)两宋之交的靖康之变。
(4)明初迁民云南和移民“填实京师”。
2、简述江苏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答:(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经济优势。
《地域文化》课程学习总结

《地域文化》课程学习总结第一章:总论通过对《长安汉唐历史文化》的学习,我对汉唐时期的文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该课程贯通我国汉唐历史文化发展,全面而重点地介绍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汉唐历史文化沿革、汉唐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皇室文化、教育文化、城市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核心,遵循汉唐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事实,吸纳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史论的形式展现汉唐历史文化,突出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对汉唐以及中国古今历史、文物遗存、名胜古迹、风俗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从而使我对祖国民族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汉唐盛世汉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经济基础:无为而治,修养生息。
2、社会基础:以民为本,广施“仁政”3、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化4、道德文化基础:进取、包容、开放、昂扬的汉唐人文精神二、汉唐文化汉唐文化,是在两汉和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衍生于关中大地的汉唐文化,具有封建宗法社会农耕文明的显著特点,它的政治文化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
与秦文化比较,汉唐文化更具有开放、吸纳、兼容的气量和能力,汉唐文化的文化表征及其特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开放性。
无论是汉王朝还是唐王朝,毫无例外的都是以开阔的胸襟接纳外来文化,主动吸纳异域文化的营养;(二)兼容性。
汉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道儒释的烙印第二章:长安汉唐文学1、了解汉唐文学的不同时期的特点;2、掌握汉代文学与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3、通过学习汉唐文学了解汉唐文化的基本特征2汉唐文化的当代意义和西安城市精神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江苏境内以平原为主,包括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四部分。
2、江苏省的名称,始于清代康熙六年即_1667年,取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组成。
3、南京东郊汤山葫芦洞发现的两块人类头骨化石,是距今约_30万年的“南京猿人”。
4、明清_时期,宜兴以紫砂陶著称于世,成为中国的“陶都”。
5、唐代,苏州成为江南运河的交通枢纽,人口稠密,百工兴旺。
6、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南京丝织业在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7、隋唐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8、宋代时,人们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苏州的繁荣程度。
9、徐州的彭祖有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美誉,徐州还因此而名为“彭城”。
10、张之洞在南京创办了江南储才学堂,后改为江南高等学堂。
11、每年正月十六南京人都有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上城头览胜的习俗。
12、徐海风味,指徐州、连云港一带的地方风味。
二、名词解释1、金陵文化:也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金陵)。
三国时期孙吴建都京口(今镇江),随后又移都建业(今南京),自此形成文化圈。
金陵文化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并存互融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
2、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形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3、维扬文化: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又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
4、徐淮文化:也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主要指今徐州、淮阴、宿迁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5、苏东海洋文化:江苏东部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沿海的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三地主体的文化圈。
6、书院: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
三、简答题1、简述江苏的地理特征。
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东临黄海,东南与上海市、浙江省接壤,西北与安徽省、山东省毗邻,介于东经116°18′~121°57′和北纬30°45′~35°20′之间,处于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
境内以平原为主,包括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四部分;北部边缘和西南部地区有少量低山丘陵分布;河流湖泊众多;东面临海。
2、简述江苏得名的经过。
江苏省的名称,始于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组成。
3、简述江苏的历史沿革。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江苏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理范围,分属于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二州大致以淮河为界。
三代时期,淮北先后称为徐州和青州,淮南和江南则称为扬州,居民被称作徐夷、淮夷和越夷,也可泛指东夷、九夷,江南居民也被称作南夷和南蛮。
春秋时,江苏分属于吴、楚、宋,战国时为越、楚、齐的一部分,后归属楚国,江苏境内的大国有吴国、越国和后来的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秦代江苏江北之地为泗水郡、东海郡和琅玡郡,江南之地为鄣郡和会稽郡。
汉代江苏分属于扬州、徐州刺史部和吴楚等诸侯国。
西汉初年,江苏境内封立了不少侯国,建都于广陵(今扬州)的吴国势力最大。
景帝时改吴国为江都国,广陵改名为江都。
武帝时,为广陵复名,置广陵郡,后再改为广陵国,封其子刘胥为广陵王。
南北朝时期,北方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政权,因此史称“六朝”。
隋代江苏大致分属于扬州和徐州。
唐代江苏境内分属于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市)、扬州、楚州(今淮安市)、海州(今连云港市)、徐州。
唐太宗时,江苏分属于全国十道中的河南、淮南、江南三道。
五代时,江苏先后属吴、南唐、吴越等南方小王朝。
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江南东和淮南东路等三路,淮河以北则为金人占领,金将淮北分划于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两路。
元代,江苏长江以南属江浙行省,以北属河南行省。
明代,今江苏境内分置应天府、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徐州府等。
清代,改明代时的南直隶(即南京)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此为“江苏”得名之始。
4、简述江苏教育发展概况。
(1)江苏地区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特点①完善的教育体系:官学、私学、书院并驾齐驱,造就了江苏地区完善的封建教育体系。
②尊重教育的社会风气:尊重教育的社会基本风貌和民间风俗习惯,为江苏营造了浓郁的传统教育环境。
③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于发展教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和平民化,当然,它对教育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江苏近代以来学校教育及学制的沿革1、近代教育。
①近代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②兴办新学2、现当代教育①民国壬子葵卯学制②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③抗日战争时期及抗战胜利后的国民教育④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教育⑤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5、简述江苏书院发展概况。
宋初真宗(998——1022)年间,句容处士侯遗居于茅山,在茅山西北创建书院,聚徒讲学,先后达十余年。
赵宋南渡,我国理学大盛,一些理学大师往往以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来传播自己的理学思想和学术主张。
元人据有江南后,南宋遗民多不愿出仕,学者们纷纷自创书院,倾心讲学。
明初致力于官学,专重科举。
正德之后,官学再度衰微,书院再次兴盛。
6、简述江苏民俗的一般概况。
民间游艺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间竞技等。
民间游艺或调剂生活,或健体益智,或欢度节庆,或祈年求福,异彩纷呈,绚丽多姿。
(1)游艺活动: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
如爬城头:正月十六,南京;游石湖:农历八月十八,苏州;元宵观灯:正月十五;花担:常熟;踩高跷;跳“五猖”;跑马灯等。
(2)竞技民俗:一般表现为力量和技巧的角逐。
如端午赛龙舟;斗羊;斗鸡;赛马;抖空竹;舞龙灯;狮子舞;湘莲;送麒麟等。
四、论述题1、试述江苏文化的地域特征。
(1)水文化形成的智慧特征:江苏地处长江、淮河的下游,湖泊众多,河流密布,水的灵动使智慧在江苏文化发展中发挥出突出的作用,使江苏人形成了勤思、善思和奇思的优良传统。
(2)南北文化交流形成的宽容特征:江苏处于南北两大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价值多元化、富于交融性和社会和谐的宽容特征。
(3)富庶安定形成的尽善特征:富庶安定的地域条件为江苏人追求地尽其用、事尽其心、人尽其才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
2、试述江苏经济发展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从此以后,江苏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赋税的作用来源之地。
在作出巨大经济关系的同时,江苏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1)均衡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江苏在农业、工业和商业这三大经济领域中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2)充满活力:历史上,江苏经济始终处于超越自我,敢为天下先的发展形态之中,即使是在遭受战乱、自然灾害的打击后,也是可以迅速地恢复、发展起来。
(3)文化含量高,儒工商同道,且有科技发展为其提供着重要支撑,江苏商人亦儒亦商,重利也重义。
3、试述江苏四大风味菜肴的特点。
(1)淮扬风味:以扬州为中心,以大运河为主干,南起镇江,北至两淮,东及于沿海。
一般认为其风味特点是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适应面较广。
制作的江鲜、鸡类菜肴很著名,肉类菜肴名目之多居各地方菜之首。
面点小吃制作精巧,品种繁多。
(2)苏锡风味:包括苏州、无锡一带,西到常熟,东到上海、松江、嘉定都在这个范围。
一般认为其原特点是甜出头,咸收口,浓油赤酱,近代已向清新雅丽方向发展,甜味减轻。
苏锡菜中鱼馔(zhuàn)很有名,有松鼠鳜鱼、清蒸鲥鱼、煮糟青鱼、响油鳝丝、碧螺虾仁、白汤鲫鱼等。
苏州糕团品种丰富,以技艺精、用料广、造型巧、口味全的特色扬名于世。
(3)金陵风味:以南京为中心的地方风味。
一般表述是其风味兼取四方之美,适应八方之需,以滋味平和、醇正适口为特色,尤善烹制鸭馔,金陵叉烤鸭、桂花盐水鸭、南京板鸭以及鸭血汤等颇具盛名。
(4)徐海风味:指徐州、连云港一带的地方风味。
一般表述是以鲜咸为主,风格淳朴,注重实惠,名菜别具一格。
霸王别姬、沛公狗肉、羊肉藏鱼、红烧沙光鱼等名菜为其代表。
4、试述江苏“老字号”的文化特征。
(1)才子文化培养的儒商:儒商气质使江苏老字号更加看重传统道德,自觉地以传统道德创业,以传统道德兴业,以传统道德守业。
(2)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江苏人在经商的同时,始终有热爱家乡、为国分忧的情怀,有以富民强国为己任的自觉性,且这样的传统代代相传。
(3)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坚:老字号的创办者往往都是社会中有号召力之人,他们的经济活动在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都产生巨大影响。
(4)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江苏老字号中,百年老店多。
这些老店历经沧桑,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记载着行业的兴盛和环境的变迁。
(5)近现代发展的借鉴意义:百年老字号的创业守成经验不仅对认识历史有意义,对建设祖国现代化也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6)文化大省的一个窗口:老字号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
我省老字号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行业但有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老字号文化已经成为展示我省文化强省面貌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