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总复习提纲(6分)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考纲分享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考纲分享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考纲分享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考古诗词鉴赏,方便大家学习。

《春日京中有怀》作者: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赏析:唐代洛阳为东都。

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亦多在洛阳供职,其家又在洛阳西巩县,因此他对洛阳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武则天长期留居洛阳,只在长安中(701—703)曾一度回西京。

当时杜审言曾随驾去长安。

这首《春日京中有怀》诗,大约作于公元702或703年(长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诗人抒发怀友思归之离情,表达了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诗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

宦游对诗人来说本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

“独游秦”三字,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这平静的叙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绪。

次句紧承前句的“独游秦”,顺流直下冲决了感情的闸门:“愁思看春不当春”,诗人直呼“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长安古都风物形胜,又置冬去春来,节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异乡人感昔怀今触动愁思。

这联诗十四个字,生动地塑造出一个“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的诗人自我形象。

由于诗中错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使气韵回环,节奏和谐,声情摇曳生姿。

颔联:“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人看顾。

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着以“徒”和“漫”,赋予景物以人性。

正应了清人吴乔所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绘景是为写情,这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形象地表现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初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解析【总提纲】

初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解析【总提纲】

初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解析【总提纲】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

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

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

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鉴赏提纲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鉴赏提纲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鉴赏提纲姓名:一、《关雎》:名句默写:二、《蒹葭》:名句默写:三、《十五从军征》:名句默写:四、《观沧海》:主题及名句:五、《饮酒》:主题及名句:六、《木兰辞》名句默写: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题及名句:八、《登幽州台歌》:主题及名句:九、《次北固山下》:名句默写十、《使至塞上》:主题及名句:十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主题及名句:十二、《行路难》:主题及名句:十三、《黄鹤楼》:主题及名句:十四、《望岳》:主题及名句:十五、《春望》:主题及名句:十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名句默写:十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名句默写:十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主题及名句:十九、《卖炭翁》:二十、《钱塘湖春行》:名句默写:二十一、《雁门太守行》:主题及名句:二十二、《赤壁》:主题及名句:二十三、《泊秦淮》:主题及名句:二十四、《夜雨寄北》:名句默写:二十五、《无题》:主题及名句:二十六、《相见欢》:主题及名句:二十七、《渔家傲》范仲淹:主题及名句:二十八、《浣溪沙》晏殊:主题及名句:二十九、《登飞来峰》:主题及名句:三十、《江城子.密州出猎》:主题及名句:三十一、《水调歌头》:名句默写:三十二、《渔家傲》李清照:主题及名句:三十三、《游山西村》:主题及名句:三十四、《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主题及名句:三十五、《破阵子》:名句默写:三十六、《过零丁洋》:主题及名句:三十七、《天净沙.秋思》:名句默写:三十八、《山坡羊.潼关怀古》:主题及名句:三十九、《己亥杂诗》:主题及名句四十、《满江红》:主题及名句:。

九年级诗歌赏析复习提纲

九年级诗歌赏析复习提纲

九年级诗歌赏析复习提纲编制:孙红审核:朱兆平时间:2016/1/6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赏析“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明确: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生命有限,蕴含人生盛衰之理。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情怀。

(3)如何理解“养怡之福”。

明确:“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4)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明确:本诗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由天决定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

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

这句话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比喻新颖传神,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彩。

(3)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

最后两句写出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跃然纸上,极为动人。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纲要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纲要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纲要复习目标:阅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复习方法:理解记忆、点拨练习。

中考诗词鉴赏一般要求:①初步鉴赏诗词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

②点评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复习指要:(一)鉴赏字词:抓住古代诗词中动词、修饰语、特殊词(叠词、表颜色的词、虚词等),体会古代诗词炼字之妙(对内容、手法、思想感情等的作用。

)(二)品鉴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解题指导(一)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

中考古诗词赏析的题型与方法整理版教学提纲共54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的题型与方法整理版教学提纲共54页

谢谢!
54
中考古诗词赏析的题型与方法整理版教学 提纲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初中34首古诗词提纲新

初中34首古诗词提纲新

初中34首古诗词复习提纲(新)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大景和小景互相映衬,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之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之小景。

画面非常精彩。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拟人,“生”“入”运用拟人手法,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但春意已经闯入江南,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2.“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借物抒情,北飞的大雁什么时候能把我的信带到家乡洛阳呢,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借物传情,想象奇特,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作者如画家设色作画,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没有。

表达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2.用“如酥”比喻春雨,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是对早春景色的绝佳描绘。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象征春回大地的淡远草色远远胜过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人们怎能不珍惜早春这一美好时光呢,表达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四、《赤壁》杜牧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议论,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五、《水调歌头》苏轼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写出词人在理想与现实、出世和入世之间的徘徊。

“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用月的圆缺象征人的离散,表现出诗人乐观的心境,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有阴藏晴出,这种事情本来就难以圆全,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大全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大全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一、复习提要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无论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前提都是“读懂〞。

因此,古诗词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题眼为“登〞,由此可推知本诗当是写登高怀远、怀古伤今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

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

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

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近几年考过的诗词:《潼关怀古》、《木兰诗》、《武陵春》、《过零丁洋》、《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考诗词鉴赏总复习提纲七年级上《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答:以“观”字统领全篇。

2、该诗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答:写景手法有:①动静结合: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为动景,“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为静景。

②虚实结合,并以实景衬托虚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写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写虚景。

3、这四句抒写想象的句子,表现了诗人的什么胸怀和政治抱负?答: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魄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4、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本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5、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的“次”解释为停泊。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平”“阔”“正”“悬”四个字好在什么地方?答:“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这两句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解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含义。

并试选一个角度,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解释: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赏析:①“生”与“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蕴含了新事物由旧事物孕育而生的哲理。

②“日”与“春”象征新生美好的事物,透露出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思乡心切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答:景物有:水面初平、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等。

2、这些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答:既有动物,又有植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描绘了早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争”、“啄”字好在什么地方?答:“争”写出早莺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热闹景象,“啄”表现燕子忙于筑巢的活跃态势,这个对偶句突出了早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

4、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答:运用对偶,抓住“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逐渐繁多,草的鲜嫩,突出了早春景色妩媚动人的特点。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的主旨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这首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天涯游子的惆怅、思乡之情。

3、这首曲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或表现手法是什么?答:该曲运用了情景交融和景物烘托的写法,极力渲染秋天悲凉的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思乡之情。

八年级上《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哪一个字统领全诗?本诗具体怎样描绘泰山?答:“望”字统领全诗。

一二句写远望泰山,描绘泰山的高大。

三四句写近望泰山,描绘泰山的高峻。

五六句写细望泰山,描绘层云和归鸟。

最后两句写登山产生的远大抱负。

2、从“钟”字和“割”字入手,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

答:“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仿佛偏爱泰山,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

“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答:要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的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概括本诗的主旨。

答: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传达出诗人的什么情感?答:描绘了国都沦陷后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凄惨景象,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感时而溅泪,鸟恨别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答:这两句用“抵万金”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战争期间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家之情。

4、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画面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山河沦陷而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长发越挠越短,以致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是: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思家念亲的感情。

5、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答:本诗通过描绘“安史之乱”后国都沦陷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忧国伤时、思家念亲的感情。

6、本诗的前四句统领在“望”字当中,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答:本诗叙述石壕吏乘夜捉人服役,最后把年老力衰的老妇人也捉走的故事。

2、表现差役的横暴和老妇的悲苦,对比鲜明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体现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石壕吏》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捉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和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本诗的主旨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答:具体指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当一名农夫也比当官“为五斗米折腰”强。

3、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答:表明了作者自甘隐居农耕,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和感情。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比喻。

诗人以“蓬”、“雁”自喻,表明行程的辽远,暗写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产生的激愤、抑郁的心情。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①用“直”“圆”两字逼真地勾勒出“孤烟”和“落日”的形态,②色彩丰富,(黄的沙漠、红的夕阳,白的孤烟和河水,)传神地刻画出塞外风光的奇特壮美。

③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5、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感情变化?答:诗人刚出塞时由于受到排挤而产生了激愤、抑郁的心情,但在边塞雄奇壮美景象的陶冶、净化下产生了慷慨悲壮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随”字好在哪里?答:画面是:荆门一带,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随”字用拟人的手法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比喻。

比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留恋和思念之情。

5、本诗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本诗写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伟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和对故乡的无限留恋和思念之情。

《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1、“帘旌不动夕阳迟”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和效果?答:“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

诗人由近及远的描绘出湖面风平浪静;落日缓缓下沉时静谧而惨淡的景象。

为下面的抒情蓄势。

2、赏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答:这两句将“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自己逃难的经历和感受。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来让人感慨万分。

3、“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中的“风霜”如何理解?答:“风霜”语意双关,既指秋色浓重,又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

这两句诗人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4、本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答:本诗描述了诗人在国都沦陷逃亡到洞庭湖时,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感伤国事,悲凉、郁闷的情怀。

八年级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明了诗人怎样的遭遇?答:表明诗人被贬之地偏僻,被贬时间漫长,透露出诗人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闻笛赋”的典故表达对已故友人的悼念之情,“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襟和气度?答:“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