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传承后世的《老子》十大哲理1014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尘悲心的博文今天 21:13《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老子(约公元前600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里的十种人生智慧

道德经里的十种人生智慧
《道德经》这本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
它里面
包含了许多人生智慧,其中十种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指南。
第一种是无为而治,意思是要像自然一样随缘而不强求,不要做
过多的干预,相信事情会顺其自然。
第二种是淡泊名利,意思是要保持内心清净,不为名利所动,追
求更高尚的价值。
第三种是心中有道,把内心和外界联系起来,遵守道德的根本,
保持正直的心态和品行。
第四种是保持适度,又称“至简至真”,不要过度追求,而要保
持适度的行为和态度。
第五种是坚守中庸,保持平衡,不偏不倚,处理事情要注重平衡。
第六种是改变自己,勇敢面对自我,不断地改变自己,向更好的
方向发展。
第七种是保持谦卑,不要自大,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轻易妄自
菲薄。
第八种是尊重他人,要尊重别人的思想、情感和权利,不伤害别
人的利益,保持友好的关系。
第九种是注重沟通,善于与别人沟通交流,不要随意猜测和假扮别人的行为和状态。
第十种是积极进取,要不断自我超越和完善自己,追求无尽的进步和发展。
这十种人生智慧,是《道德经》给我们的指引,它们可以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更好更美的人生。
道德经 10句人生哲理 经典至极 看后受益颇多

道德经 10句人生哲理经典至极看后受益颇多《道德经:10句人生哲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到困惑,迷失在生活的琐事之中,感到无法摆脱。
而《道德经》这部经典至极的文学作品,却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以下是《道德经》中的10句人生哲理,希望你读后也能受益颇多。
1.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素抱朴”这个概念,意味着返璞归真,摒弃世俗的虚华,返回真正的本心。
少私寡欲也是对于物欲的一种呼应,教诲人们要减少私心和欲望的糅合,回归平静和淡泊的心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领悟内心的本质。
2. 淡泊明志,宁靜致远。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远离世俗的纷扰和浮躁,心灵淡泊,立志明确,并且要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内心变得宁静、纯净,并且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实现内心的升华和开阔。
3. 知足常乐,守静笃实。
《道德经》中强调了知足常乐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贪心苛求,才能真正的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守静笃实也是要求人们要守正和静心,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真实,踏实的生活在当下的每一刻。
4. 勇往直前,淡泊明志。
这句话诠释了《道德经》中对于人生追求的一种态度。
勇往直前要求人们要积极进取,充满勇气,不怕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做到无畏无惧。
也要保持内心的淡泊之心,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不被外物所迷惑。
5. 见贤思齐,聚精会神。
《道德经》中提到了“见贤思齐”这一概念,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有所提高。
还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分散心神,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情。
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德经》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应当效法天地的刚健和永恒,不断地自我提升,奋勇向前,坚强不息,迎接挑战,充分展现自己的坚韧和坚持。
7. 温良恭俭让,先行省事。
这句话提到了温良恭俭让的做人之道。
读透《老子》10句话,一生做个明白人

读透《老子》10句话,一生做个明白人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翻译】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
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
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
”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
“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
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
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
你要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业。
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
似乎也是说反了。
如果我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也知道,“十月怀胎”。
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
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3、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德经里的10大人生智慧

道德经里的10大人生智慧说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智慧、最具有哲学家的灵魂和气质的人之一,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而老子的道德经所包含的的人生智慧,更是深入了中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则。
《道德经》是老子的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中有福,福中有祸。
意思是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如果时时刻刻谨慎行事,从一而终,就不会有失败这一说。
我们很多人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最初的激情过后,就开始得过且过。
慎终如始,谨慎克制,从一而终,才能不至于辜负自己。
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求学者,其学问一天天会增加,其追求也一天天会增加。
求道者,随着道行的增加,会越来越感到不足、欠缺,因而杂念也会随之减少。
越觉得不足、欠缺就越要探索、学习,杂念就会越减越少,久而久之就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五、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大丈夫处于人世间,应当处于敦厚,而不应当居于浅薄。
应当居于朴实敦厚,而不应当处于浮华。
六、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圣人修身养性,只需清心寡欲,填饱腹中饥渴就可以,那些财色名利,都是对自身没有任何益处的。
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是没有亲人的,但是经常眷顾心地良善的人。
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点点坚持,聚沙成塔,你就是有福之人。
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财富再多,也是难以守着它千秋万代的。
这话虽是讲顺应天道、知所进止的道理,但对人们如何建立正确的财富观也是有教益的。
九、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有哲理的话

老子有哲理的话老子的哲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这些哲理深入浅出,含义深远,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思考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老子的哲理,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即认为万物都遵循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变化,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人为地干涉和改变。
这一哲理告诉我们,我们应当学会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不要逆其自然,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二、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认为在治理社会和个人行为时,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和控制,而是以自然的方式进行调节。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只会带来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学会放下执念,放松控制,让事物自然发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无欲则刚老子认为,欲望是人类的一种弱点,它会导致人们的贪婪和不满足,从而带来种种问题和矛盾。
他主张人应该减少欲望,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权力,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这一哲理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满足现状,珍惜现有的一切,而不是一味追求更多。
四、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弱胜过刚强。
他认为刚强和强势只会引发对立和冲突,而柔弱和柔和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胜利。
他提出了“以柔克刚”的思想,即通过温和的方式来克服对立和敌意。
这一哲理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时,应该学会妥协和包容,才能够达到和谐和平衡。
五、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他认为,真正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行动中不违背自然的规律。
这一哲理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然,不要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才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六、返璞归真老子主张返璞归真,即回归到最本真的自我。
他认为,人类本来就是天然的,应该回归到最本真的自己,放下繁杂的欲望和执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一、顺应自然1.1 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生活,而非逆其道而行。
1.2 自然的无为而治《老子》认为自然是以无为而治的方式运行,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顺其自然。
1.3 顺应自然的益处顺应自然能让人心境平和,减少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内涵《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不要强行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顺其自然。
2.2 无为而治的实践无为而治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让事物自然发展。
2.3 无为而治的效果通过无为而治,人们能够减少争斗与纷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实现真正的自由。
三、谦逊谨慎3.1 谦逊的重要性《老子》强调谦逊,认为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自负自大。
3.2 谨慎的必要性《老子》提倡谨慎,认为人们应该慎思慎行,不要轻易行事,以免后悔。
3.3 谦逊谨慎的益处谦逊谨慎能让人避免冲动决策,减少错误与后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四、无为而无不为4.1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即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无为态度,不受外在干扰。
4.2 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在无为的基础上,保持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4.3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为而无不为,人们能够实现内心的超然与自由,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五、至简至真5.1 简朴的生活态度《老子》提倡简朴生活,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粹,不要被物质所累。
5.2 真诚的处世态度《老子》强调真诚待人,认为人们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不虚伪不做作。
5.3 至简至真的境界通过追求至简至真,人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实现真正的自我解脱。
结语:《老子》的人生智慧贯穿于整部经典之中,通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谨慎、无为而无不为、至简至真等理念,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在,实现真正的自我解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得传承后世的《老子》十大哲理
内容提要: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
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商场之高手,
也为而不争。
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
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
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
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
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败莫大于不自知。
”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
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
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
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
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
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
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
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
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
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
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
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
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
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
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
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
“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
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
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