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老子理想社会

论老子理想社会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提出的“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老子的思想深刻、独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深远。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包括开放性的社会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反对匠人精神等理念,他的理论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很多启示。
本文将重点探讨论老子的理想社会,并举出5个例子去证明。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以自然为本,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社会形态。
它不是简单的重利和重商,而是注重和谐平衡、平等,强调“道”的贯穿和支配。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互相竞争,而是以互相学习、相互宽容、相互包容为基础,形成深厚的社会义务感和社会共同体精神。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高度统一的社会,其中所有的人都享受平等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一下这个理想社会,并提供相关的例子,以更好地理解它的重要性。
1. 以人为本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要建立所有人平等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只注重少数精英的利益。
这意味着失利和缺陷不会被视为failure和不足,而是受到认可和理解。
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性的认识,他认为人类的精神需要像水一样“润物无声”,而不是“制胜有声”。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资源和平等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不应该因为身份、阶级等因素造成不公正。
例如,瑞典在教育领域多年来一直在倡导老子的人本主义理念。
在瑞典境内,所有的学校都接受公共资助,这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种理念始终得到实践,然后成为瑞典教育体系的核心,确保了所有学生的平等和机会。
2. 尊重自然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非常环保、纯洁的社会。
他认为自然界应该被保护,承认人类和自然界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应该不断受到自然气息的熏陶,从而从中发掘精神上的收获。
例如,我认为荷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成功地把这种理念应用到了现代世界中。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诚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就老子的教育思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
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
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
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
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
根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是那样的社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痛苦不斷增加。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
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意思是要建成道德社会根本的措施就是修德。
修德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带动家庭,影响乡里,推动地区,最后实现天下道德思想的普及。
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
培养有道德的执政者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点,老子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中国古代是一个注重道德教育的社会,孔子、老子等先贤留下了大量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的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鉴古代道德教育的经验,提升现代学校的德育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三个方面阐述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一、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首先是仁,即人际关系,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其次是义,即道德准则,要求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做到义无反顾。
再次是礼,即行为规范,要求人们举止得体,谦虚有礼。
然后是智,即道德智慧,要求人们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思维素养。
最后是信,即诚实守信,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古代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至今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可以借鉴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仁爱之心、遵守社会规范、得体举止、修养智慧和诚实守信的品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言传、身教和实践三个方面。
言传是通过语言文字传播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使人们明白道德规范和品德要求。
身教是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他人,使人们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楷模。
实践是通过实际行动的方式来培养道德品质,使人们在实践中增强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现代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可以借鉴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言传、身教和实践中全面发展。
通过德育课程的传授,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方式,使学生在言传中明白道德规范和品德要求;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身教示范等方式,使学生在身教中受到榜样的力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
道家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教, 学生也 觉得 越来越 难学 了 , 如新 课改后 小学 生普 遍觉 得作业 难度 过 大 、 生争 相 学 奥数 等 强化 班 导 学
致学 习压 力和厌 学情 绪 、 师角 色定位越 来越模 糊 、 教 教 师职业倦 怠 严 重等 等 。究 其 原 把握 不足 是重要 影响 因素之
十六 章 ) 言下 之意 , 育有 其 A身 规 律 和 内在 发 展 , 教 态势, 我们 应 了解 这 些 规 律 , 顺 应 教 育 的发 展 态 并
当前 的教 育危机 , 重新 定位 现代教 育提供 了参 考 。
一
势, 让教 育规 律 “ 自然 而 然 ” 呈 现 , 地 现代 教 育 者 应
衡 量 它们 ,齐物论 》 《 开篇 描述 了一个 “ 丧我 ” 吾 的境
界 ,我 ” 局 限 于一 偏 之 见 、 于 是 非 差 别 对 立 中 “ 指 处
的 自我 , 吾 ” “ 是去 除成 心 、 顺应 自然 的 自我 , 即 庄 亦
要顺 应 本 性 , 强作 妄 为 。 由此 , 家 提 倡 自然 之 不 道 教, 强调 顺 应 事 物 的 自然 秉 性 , 进 事 物 的 自然 发 促
树 立一 种 自然 人本 主义 的教育 观 。
一
“ 法 自然 ” 自然 人本 主义 的现代教 育观 道 :
“ ” 老 子哲 学 思 想 中 的核 心 概 念 。“ 者 , 道 是 道
方 面 , 代 教育 要 关 注学 生个 体 生命 的独特 现
万 物之奥 也 ” 《 ( 老子》 六 十二 章 ) “ ” 万 物存 第 ,道 是 在 的根本 凭借 和最终 依据 , 天地 万物 从 “ ” 里获 道 那
人生哲 学具有 浓 厚 的 生命 哲 学 意蕴 。在 庄 子看 来 , 天下 万物形形 色 色 , 难 用 一个 绝 对 共 同 的标 准 去 很
也谈老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
在“ 主 宰事 物 变化 的法 则 中, 根本 的一 条就 是 道” 最
《 道德经》 四十章 的“ 第 反者 道之 动” 。它是 指无 论在 自然
和人生 的领域里 , 任何 事物发展到 极端 , 就有一 种趋 向 : 朝
、
“ 尊道 而贵德 ”教 育教 学的基本原则 :
育教 学的基 本规律 ,无为而无不为” “ 为教 育教 学的基本策略 。由此 , 在教 育教 学中要 留点“ 白” 民主宽松地进 行班级 管 布 ,
理, 形成“ 若即若 离” 的师 生关系, 用榜样进行 示范, 利 实施主体性教育 , 建设 替在课程。
【 关键词】 老子思想; 教育; 启示 【 中图分类号】 C0 4 【 文献标识码】 A
第2 卷第4 2 期 2 o  ̄4 o 8-月
成 都 大 学学 报( 育 科 学 版) 教 J un l f e g uUnv ri ( d ct n l ce c s dt n o ra Ch n d iest E u ai a in e io ) o y o S E i
V_ . 2 0 2 NO. 1 4 Ap . 0 8 r2 0
反方 向的另一极端移动 。正 如黑格 尔所说 , 任何事 物都包 含了对它 自己的否 定。这也是 中国人 常说 的“ 物极 必反 ” 的意 思。老子 归纳 的这一辩证 法则 , 道德经》 在《 中多处论 述 。第五 十八章说 :祸 兮 , “ 福之 所倚 ; 福兮 , 祸则新 , 少则得 , 多 则惑 。第 四十二章说 :故 物或损之 而益 , ” “ 或益之 而损。 第 ”
“ 是老子思想 的源点 , 的一切观 点和主 张均源 自 道” 他
于此 。道是万 物之 所 由来 , 一 切起源 的起 源 , 是 从来 就存
老 子的文化思想如何体现

老子的文化思想如何体现关键信息项:1、老子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道的定义与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为而治的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平衡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文化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体现领导者的品德与行为准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文化思想在个人修养中的体现内心的宁静与淡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谦逊与包容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认知与成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子文化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的目的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学生天性的尊重与引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的角色与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子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应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商业经营中的智慧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老子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111 道是老子文化思想的核心范畴。
道被老子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行的法则。
道具有超越感官感知的特性,它是一种无形、无名、无为却又无所不在的存在。
对于道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有着各自的理解,但总体上都认为道是一种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力量。
古代智慧的现代应用

古代智慧的现代应用引言古代智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珍宝,千百年来通过文献和传统口耳相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尽管时代变迁,科技飞速发展,但这些古代智慧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古代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并从不同领域中选取几个例子进行具体阐述。
一、古代智慧在教育领域的应用1. 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老子提出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强调通过减少知识追求,更加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发现了“过度教育”的问题,学生们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但内心却缺乏平衡和安宁。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思想,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内外的平衡。
2. 孔子的“教学相长”理念孔子主张“教学相长”,即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常常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然而,孔子的理念提醒我们,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成长,通过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二、古代智慧在领导与管理中的应用1.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典籍之一,其中的战略思想对现代领导与管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主张在冲突和竞争中保持灵活机动,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避免直接对抗,以达到最佳效果。
将这种思维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可以帮助领导者制定明智的决策和策略,有效应对复杂的竞争环境。
2. 孔子的仁与道德原则孔子的仁爱之道以及道德原则在领导与管理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现代企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问题,而孔子的理念提醒我们,领导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用心为员工和社会创造利益,提高组织的声誉和竞争力。
三、古代智慧在健康与生活中的应用1.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丰富的养生之道。
古代智慧中的养生理念,如合理饮食、适度锻炼、调节情绪等,对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道家教育思想总结

道家教育思想总结道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体现在《老子》、《庄子》等经典著作中。
道家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完善与自由,主张追求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注重个体修养和道德修养。
本文将从道家教育思想的本质、核心思想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道家教育思想的本质是追求自由、追求自然的人文关怀。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天道、宇宙之道,而非追求功名利禄、世俗荣华。
道家视万物为一体,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只有跟随天地之道,才能达到人生的真正境地。
因此,道家教育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追求自由,主张个体应该追求内在的道德境界,而非外在的名利权威。
其次,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自然而然。
道家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和私欲,顺应自然而然的道德法则。
道德法则不需要人为干预和强制,而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实现。
因此,道家强调个体应该获得自由、脱离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亲近,取长补短,让人类社会回归到自然原始状态,追求真实和平衡。
道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教育目标方面,道家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个体的自由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人们勇于追求内心所想,追求真实的自我。
其次,在教育方法方面,道家教育思想推崇启发式教育,倡导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成长。
再次,在教育内容方面,道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性修养和思考能力,倡导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和满足。
然而,道家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道家教育思想过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忽视了社群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和独立需要与社会的利益和规范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其次,道家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内容的定义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实施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更加科学、系统、全面地确定教育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个体的发展。
综上所述,道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潮,强调个体的完善与自由,主张追求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注重个体修养和道德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摘要: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立了以“道”、“无为”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体系。其代表作《老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师道观、自然人性论、教育方法对现在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 教育思想 自然 无为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辉煌的成就下也存在着种种病态危机的隐忧: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低,教师素质缺失,学校管理的非人性化等等。当各种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纷沓而来充斥现在的教育之时,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走进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其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师生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和“无为”是其思想的核心。“道”的本来意思是道路,后被引申为方法、途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老子所说的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既无形又有形。尽管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玄之又玄”、“恍兮惚兮”,但“道”自有其本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说一切人的行为、天的行为、地的行为以及道的行为都必须遵循“自然”,那么自然就是“道”的本性。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帅的,他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也都是围绕“道”展开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同时又是万物的归宿。同时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1、师道观 (1)淡泊名利,“守笃静”。老子主张教育者要恬淡平静,少私寡欲,超然物外,不为私利所惑,不为名利财富所动。“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名誉财产都容易引起人们的私欲,太多的私欲对修道和身体健康都不利。“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此,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精神修养,“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用永恒无名的道来克服欲望。“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心境和谐,过恬淡淳朴的生活。 (2)虚怀若谷,“含德厚”。老子主张教育者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高傲炫耀。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自我表现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赞扬;自夸自擂的人不会有什么成就;自骄自大的人,他的事业不会长久。他还认为为师者要道德高尚,“含德之厚者,比如赤子。”,“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知识是高尚,明明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是病害。“圣人”贵有自知之明。 (3)因材施教,“无弃人”。老子主张根据为学者的心性来进行教育,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无分别心,但百姓有分别心。百姓有什么心,教育者就下什么药,法无定法,因百姓之心而异。老子还主张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要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认为人人可成道,没有什么人不能成道而被遗弃,“天生我材必有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无论求学者是否“善”,是否“信”,无私奉献,平等待人是为师者的最大快乐。 2、自然人性观 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时候,历来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也就是天地万物纷纷纭纭,最后都要恢复到其原本的样子。人的本原是什么样子呢?也就是婴儿状态。老子在其书中多次提到了婴儿,“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老子提到婴儿的时候,流露出的都是赞美、歌颂之情。虽然婴儿、赤子是似乎是“弱”的形象,但老子认为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婴儿状态就是人的最佳状态,而人一旦成长了,人性就会变化了,为了物质利益而使自己的德行受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子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回归到婴儿的时代,而是希望人们在社会化后,在自我丧失后,还要走回来,寻找那份失去的如婴儿一样淳朴的状态,“大成熟若天真”,“复归于婴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人性论是什么?那就是:老子在人性方面是主张性善的,“复归于朴”(二十八章)是老子人性论的基本内涵。老子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质朴的,从“道法自然”的前提出发,人与万物一样,本性也应该是质朴的,就如同保持如婴儿一般的无私无欲无知的心理。这就是老子的自然人性论。老子赋予了教育深远的意义,老子希望教育就是可以让人“复归于朴”,找回质朴的美德,还原淳朴的本性。 3、“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 “不言之教”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老子认为,不是真的“不言”,而是要“言”的少,却合乎自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的效果。老子要教育者以身作则,通过“身教”而非简单“言传”为受教育者树立典范,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老子要求教育者做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二十七章)通过“不言”“希言”达到“有言”、“善言”,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达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的教育效果。 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六十四章),“希言自然”。特别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的感悟,让其自我完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崇事物自然发展的趋势,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和发展规律,不要过多的干涉受教育者,不要强制灌输和批评教导,已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 “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还要求受教育者要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避免教育者的绝对权威,而教育者要把握自然之道,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唯道是从”,充分的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然性,使之“无为”发展。老子的这些思想都是一种超然自由的教育境界,影射出老子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人格平等,更是现在所提倡的主体性教育和师生平等思想的萌芽。 二、老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对现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作为人间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怎样抵御物欲横流、淡泊名利、无为而学、加强精神修养是颇值得人反思的。如今,我国的硕士生、博士生、教授、研究生导师数量激增,可是真正的大家、真正有含量的论文、真正有科研价值的项目却寥寥无几,这不得不值得人深思。烦躁虚华的外表下,更有一颗颗贪婪的心。有些人为功名利禄所累,不惜一切造假:学历造假、论文造假、实验造假、项目造假,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与清贫,本想流芳百世,功成名扬,却可惜成为学术的奴仆,道德的把柄。 反观一些知名大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袁隆平以及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一心向学,无私奉献,把科研当做乐趣,把学习当做信仰,即使条件艰苦,屡经失败,仍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因为他们淡泊名利、不受任何的诱惑,不违背自己的意志,无为而学,结果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有感于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学的思想,净化监督当今的大学教师队伍势在必然。首先:严格挑选具有真才实学、无私奉献的学术科研队伍,建立具体客观的评价机制和合法独立的评价机构。其次: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学术打假机构,制定严格法律打击学术造假。再次:加强教师的精神素养, 注重自修、自觉、自明,虚心为学,无私为学。 2、对当前教育教学的启示:老子主张学习之道在于少言胜于多言,身教胜于言教。以“不言之教”达到“不教之教”可以说是公众对教育的期望。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在成绩总指挥棒的光环下,学生压力过大,学习自觉性低,教师过多干预学生,言教过多,身教太少,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无任何创造性可言。就像柳宗元所说,“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不言之教”、“不教而教”运用到教学中,其不在于教师一味地说教,满堂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而在于尽可能地发挥受教者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受教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受教者的兴趣;充分挖掘受教者潜在的积极因素,善于发现受教者长处,不片面断然判定学生的潜能,民主平等,一视同仁;强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受教者自己“言”;在于培养受教育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自觉的能力,让受教者在自然常态中主动地自觉地不断地汲取知识。总之,应该变应试教育为主体性教育,变填鸭式教育为自觉性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 3、对教育管理的启示:在老子思想中,“管理”不是一种对人或物的制约或管束,而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使人或物能顺其本性得到合乎天道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