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ppt①)《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
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一)交友目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
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
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
”(ppt②)(二)交友对象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战国时期苟子就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
友者,所以相有也。
”意思是说朋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
那么交怎样的朋友才能帮助我们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呢?明确:“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中“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一…为友”。
“直”指“正直”,“谅”指“诚信”。
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一定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同时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谄媚逢迎)者、善柔(假装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辩)者。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5)

2019-2020学年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奈何:怎么样 B .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社稷:土地神 C .然后..国之良士亦可得而众也 然后:这以后 D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 是故:因此【解析】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A .⎩⎪⎨⎪⎧ 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B .⎩⎪⎨⎪⎧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逮.奉圣朝,沐浴清化C .⎩⎪⎨⎪⎧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D .⎩⎪⎨⎪⎧ 莫不竞劝.而尚德果行,国人皆劝.【解析】 A 本:①名词作状语,从根本上,②正常用法,根本。
B 至,到。
C 作坊,店铺。
D 勉励,鼓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C )A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B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C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D .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解析】 都当“主张,学说”讲。
4.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 .必将富.之贵之 B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C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解析】C是形容词作状语,ABD是使动用法。
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A.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B.此何难之有?C.何谓德不形?D.唯命之从。
【解析】ABD都是宾语前置,C不是。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墨子提倡的“尚贤”是我国最早的平民政治学说,它提倡贤人政治,不仅要求废除“亲亲”之道,还要求废除私天下、家天下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尚贤”是“兼爱”的题中之意。
B.“尚贤”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与管理国家。
君子之风-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之《君子之风》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1)子曰:“志士仁人,,。
”(2)子曰:“君子喻于义,。
”(3)子曰:“贤哉,回也!,,。
人不堪其忧,。
贤哉,回也!”(4)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6)子曰:“,;知者动,仁者静;,。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亦远乎?”★出自这篇课文的成语不少,请写出5个并加以解释。
二、课内研讨(一)知识梳理1.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等知识技能。
具体表现在追求正道、重义轻利、杀身成仁、安贫乐道、内外兼修等方面。
2.“浮云”的比喻义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
2.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二)合作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
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
”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淮南子》)(1)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一种怎样的义利观?(2分)。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周而不比(学生版)

八、周而不比(学生版)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实词(解释加点的词)1.君子周.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6.人焉廋.哉()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8.观过,斯知仁.矣()9.友.直,友谅..,友.多闻.()10.友便辟..,友便侫..()..,友善柔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3.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14.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5.不可则止,毋.自辱.也()1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5.人焉.廋哉.()6.人之.过也.,各于.其党()7.观过,斯.知仁矣()8.好行小慧,难矣哉.()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10.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2.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3.以德报怨,何如..()1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16.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7.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1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并翻译)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人焉廋哉?()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4.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以德报怨,何如?()7.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挖空练习,自学自纠;2、文本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实词积累:克、兴3、理解“君子之德”、“仁”“、恕”核心概念,思考孔子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一.【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自学7分钟)(一)子曰:“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对于)事而慎(小心、谨慎)于言,就(接近,到……去)有道(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三)子曰:“朝闻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动词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可矣。
”(《里仁》)(四)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对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五)子曰:“见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反省)也。
”(《里仁》)(六)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这样以后)君子。
”(《雍也》)(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连词,表并列)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废止),不亦远乎?”(《泰伯》)(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
(句式:判断句)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倾倒)一篑,进,吾往也。
”(句式:判断句)(《子罕》)(九)子曰:“知(同“智”)者不惑(疑惑,被世事迷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十二章导学稿(学生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论语》十二章二、课时:2课时三、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预习案一、知人论世1、《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2、《〈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翻译:)2、古今异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古义:野,;史,。
今义:野,;史,)一日克己复礼(古义:日,。
今义:日,)请事斯语矣(古义:事,。
今义:事,)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小子,。
今义:小子,)3、词类活用就有道而正焉(正,)见贤思齐焉(贤,)4、特殊句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如礼何()④小子何莫学夫《诗》()探究案一、分别概括十二章主题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二、文本探究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2、在《雍也》篇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3.文中都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4、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训练案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白2.完成《金牌学案》中对应练习。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学案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庶几.(jǐ) 疾首蹙安页 (è) 羽旄.(máo)B.沼.(zhǎo)上灵囿.(yǒu) 麀.(yōu)鹿C.於.(wū)牣朝儛.(wǔ) 琅邪.(yá)D.省.(shěnɡ)耕睊睊.(juàn) 作慝.(tè)【解析】A几:jī,B.囿:yòu,D省:xǐnɡ。
2.下列句子中的“见”,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EF )A.庄暴见孟子B.暴见于王C.孟子见梁惠王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E.见羽旄之美F.就之不见所畏焉【解析】EF都当“看见”讲,A拜见,B召见,C进见,D接见。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见.牛未见.羊也【解析】A前“王”为名词“大王”,后“王”作动词“称王”。
B项前“老”为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老人”,后“老”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C项前“乐”为“欣赏音乐”,后“乐”为“快乐”。
D均为“看见”。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例;直.好世俗之乐耳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D.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解析】例句与B都当“只,仅仅”讲。
5.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C )例:述职者,述所职.也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B.巡狩者,巡所守.也C .浴乎沂,风.乎舞雩 D .由也兼人,故退.之 【解析】 例句和C 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庄暴见孟子”章,孟子通过“为王言乐”,向齐王宣扬了“与民同乐”就可以成就王业的思想。
B .“孟子见梁惠王”章,孟子通过引用《诗经》和《汤誓》的内容,阐述与民同乐的观点。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周而不比.比:以利合,可解释为“勾结” B .朋友数.,斯疏矣 数:多,指朋友数量多 C .好行小慧,难矣哉 慧:聪明D .君子以文.会友 文:文章学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人焉.廋哉毋自辱焉.B.⎩⎪⎨⎪⎧ 君子周而.不比君子矜而.不争C.⎩⎪⎨⎪⎧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D.⎩⎪⎨⎪⎧ 何以.报德以.友辅仁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形容词活用的一项是( )A .君子周.而不比 B .友直.,友谅 C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D .老者安.之 4.下列各句句式属于介词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A .君子不以言举人B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C .人焉廋哉D .何以报德5.名句填空。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能恶人。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游曰:“事君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疏矣。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观其所由.由:原因 B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谅:谅解 C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责罚 D .不可.则止 可:认可,听从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视其所.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 人焉.廋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 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孔子交友的原则和方法的一组是( )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③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④朋友数,斯疏矣⑤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④⑥9.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之《周而不比》
一、回顾整理
★默写课文相关语录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多闻,益矣。
,友善柔,,损矣。
”
(3)子曰:“,不以人废言。
”
(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
★根据孔子的论述,“周而不比”应该有哪些表现?
二、课内探究
(一)知识梳理
1. 周而不比
“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的是以义合,“比”指的是以利合,即交往有一定的原则,处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而不搞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所以孔子不否认“合”而反对不恰当的“合”,即“群而不党”、“和而不同”。
2.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3.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过于宽厚,不客观;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又显得褊狭。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上”)论古之人。
颂(通“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上溯与古人叫朋友)也。
”(《孟子•万章》)
(1)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什么?(1分)
(2)简析孔子与孟子上述观点的差异(4分)
【整理思路】
1. 疏通文意,读懂语料。
材料一中,“所以”指的是行为,“由”指的是经历,“所安”指的是习惯兴趣。
材料二中,“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指的是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
2.关注语料特点,明确答题方向。
语料一出自《周而不比》一课,说的是孔子的“交友观”,语料二的核心词汇是“友”,即交友。
不难看出,它们论的都是如何交友(知人)的问题。
3.结合材料,探究内涵上的差异,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这两段文字文意上不难疏通,从中可见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