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精编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docx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docx

《论语》十二章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作品孔子 , 名,字,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传说有千弟子 ,贤人。

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自主预习】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9)不逾矩()(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饭疏食,饮水()()()(......(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诲.))))))))(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19)匹夫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第一章:为政在“为政”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一个君子在治理国家的重要品质和行为方式。

首先,君子应该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坦诚待人,不欺诈不偏颇。

其次,君子应该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和见识,能够正确合理地处理国家事务,不被私利和个人欲望所左右。

最后,君子应该对民众负责,关心国家民生,时刻为民众着想。

第二章:子曰在“子曰”这一章中,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阐述了对人生道德、修养和处世原则的看法。

其中,孔子反复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强调了对人的真正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同时,孔子提倡学习、自我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不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第三章:子曰在“子曰”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仁、义、孝、忠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忠诚于国家和社会。

同时,孔子也谈到了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提倡不断学习、自我完善,以成就更高尚的人格。

第四章:子曰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注重礼节、端庄得体、有分寸,能够正确应对各种社交场合。

同时,孔子也谈到了做人的道理,强调诚实守信,不说谎言,做到言行一致。

第五章:子曰在“子曰”这一章中,孔子谈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他强调了忠诚、恭敬、宽容、谦卑等德行的重要性,并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追求道德的完美,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同时,孔子也谈到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第六章:子曰在“子曰”这一章中,孔子谈到了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学习者应该虚怀若谷,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同时,孔子也谈到了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强调了在行为举止中要注重礼仪、谦逊、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

第七章:子曰在“子曰”这一章中,孔子谈到了“政者”,即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需要有德行高尚的领导者,需要一个清明、公正且有智慧的政权。

同时,孔子也谈到了为政的艺术,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事务、保护人民利益,同时不被私欲所左右。

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10、《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10课《论语》十二章答案1、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论语》十二章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论语》十二章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论语》十二章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学习目标】1、翻译《论语》在本课选取的每一章;2、探究每一章所包含的儒家关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3、联系与之有关的内容,拓展所学范围。

4、背诵《论语》十二章。

【重点】1、翻译《论语》十二章的每一章,并达到字字落实。

2、探究每一章所包含的儒家关于立身处世、修心养性的规范性原则;难点】1、拓展与每一章相关的内容,并挖掘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和“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2、背诵《论语》十二章。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六章为一课时)【过程】【学习方法】1、结合注释或者查找资料翻译每一章,并抓住重点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常识。

2、每一章要有延伸和拓展,不拘泥于课文选取的内容,学会融汇贯通。

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

正:。

【翻译】【赏析】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翻译】【解读】第二章【拓展】【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①季氏:②八佾(yì):③忍:。

【翻译】【解读】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本章为《论语》:里仁篇【原文】子曰:“朝闻道①,夕死可矣。

”【注释】①道.【翻译】【解读】【拓展】【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注释】①里:。

②知:。

【翻译】【解读】这是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

第四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①喻:【翻译】第五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注释】①贤:。

齐:。

②省.。

【翻译】【解读】第六章【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注释】①文质彬彬(bīn):【翻译】【解读】【拓展】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释】①南面:【翻译】【解读】孔子“曲线从政”第七章【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素养目标1.熟练背诵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第1课时◎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背诵、翻译全文。

知识链接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代,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情境预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跟随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导学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关于孔子的图像和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和播放,让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课外的《论语》名句。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其中的文章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2)《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写作背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重难字词:论.语( l ún )不愠.( y ùn )吾.( w ú ) 三省.( x ǐng )逾.矩( yú )罔.( w ǎng ) 殆.( dài )箪.食( d ān )好.之( hào ) 乐.之( lè )曲肱.( g ōng )笃.志( d ǔ )如斯夫.( f ú ) 4.词语解释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w èi ,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w éi ,动词,担任,充当) (3)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可译为“他们的”)3.古今异义自非亭.午夜分(古义:正,正值。

今义:亭子)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作品
孔子,名 ,字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传说有千弟子, 贤人。

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自主预习】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
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
..
..吾身
()()
(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 8)四十而不惑.()
(9)不逾矩
..()(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饭疏食,饮
.....水.()()()()
(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
(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
(19)匹夫
..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
()
(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6.理解运用
(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方法;“,”是学习的乐趣;“,”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道德修养很高,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

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4)《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5)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6)《论语》中体现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否则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句“,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0)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
7.《论语》十二则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内容。

8.《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生活中为人们广为使用。

如:温故知新。

请你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一归纳。

【达标检测】见练习册
【我的收获】
答案
【自主预习】2.生字词
论.语( 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诲.女知之乎(hu
ì)
内自省.也(xǐng)其恕.乎(shù)愠.(yùn)罔.(wǎng)殆.(dài )
3、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按时)
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3、人不知而
不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
..吾身(多次自我检查)5、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7、三十而立.(立身,指有所成就) 8、四十而不惑.(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9、不逾.矩.(越过)(法度) 10、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11、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2、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
爱好)(以……为快乐) 14、饭.疏食
..饮.水.(吃饭)(粗粮)(喝)(冷水) 15、曲肱.而枕之(胳膊) 16、于.我如浮云(对于)17、逝.者如斯夫(往、
离去)18、不舍.昼夜(舍弃)19、匹夫
..不可夺志也(普通人) 20、博学而笃.志(坚定)21、切.问而近思(恳切)22、仁.在其中矣(仁德)
5、翻译句字。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危险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向他们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夺去志气。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
(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的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学习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传不习乎?”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

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三方面1、课文中阐述学习方法的句子有:
(1)学而时习之(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阐述学习态度的句子有: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阐述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句子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不亦乐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从心所欲乐在其中博学笃志三人行必有我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