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2020-2021高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高考复习】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二轮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跟踪训练 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初夏江村高启①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
②纬车,即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水鸟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所见所闻,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全诗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为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巫山高皇甫冉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①,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②中。
[注]①神女馆:神女庙,据说楚怀王游高唐遇神女,过后怀王思念神女,为之立庙。
②九秋:深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说巫峡位于巴东,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出了巫山高耸入云的状貌。
B.颔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
C.颈联从时间上来展现巫山的景物,其中“朝暮”指一天,“寒暄”泛指一年四季。
D.全诗辞采清丽,情意委婉,写出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
2.颈联中的“落”“同”二字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孝感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孝感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
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⑴D;⑵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李益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原注]辟鳥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
(1)首联和颔联写自己经过五原的所见所闻,绿杨拂水,景色美丽,月夜闻笳,壮士戍边。
四句之中,关键是“旧是”二字,试分析其传达的信息。
(1)“旧是”表示以前此地为胡儿所占,今已收复,透露出诗人欣喜之情。
(2)表达出对边防将士的同情和对边防的忧患,也有对朝廷的希望与劝告。
(2)颈联今昔比较,喜悦之中传达出一种希望。
尾联笔锋一转,劝告行人不要临水照镜,以免看到自己的憔悴面容。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情?(2)表达出对边防将士的同情和对边防的忧患,也有对朝廷的希望与劝告。
作品鉴赏此诗为七言律诗,诗题一作《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又作《盐州过五原至饮马泉》。
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
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
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这首诗是李益的代表作。
李益“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自建中初府司空巡行朔野,迨贞元初又忝令尚书之命,从此出上郡、五原四五年”(《从军诗序》)。
这段自述对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时间具有参考价值。
“府司空”即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是一位“清勤严猛”颇负盛名的守边将领。
李益当时以幕僚的身分跟随他出走五原。
当时,五原这片水草丰盛的地方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之地,且离诗人的家乡陇西较近。
所以诗人经过长途跋涉,重到这块被收复的失地后,国难、乡愁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等感慨思虑都一齐涌向心头。
在一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的支配下,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头两句先写收复后的饮马泉的明媚春色。
春天里的饮马泉,杨柳轻拂,绿草无边,呈现出一片静谧、迷人的景色。
然而曾几何时,这片肥沃的土地,曾沦陷于胡人的铁蹄之下,任其践踏,根本没有这种冬去春来,劫后复苏的情景。
李煜的诗词成就

李煜的诗词成就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阐述了一代后主的兴衰荣辱,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的深海,却不喜关心朝政和国家大事,对于身为一个皇家的他,他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
然而,历史总喜欢开这样那样的玩笑:在南唐王朝皇帝的继承人中,当时的中主李Z在烈祖李c灵位前发过誓言“兄终弟及”,即把皇位传给其弟景遂,但因为李煜的哥哥弘冀即李Z的长子当时立下了战功,就立弘冀为太子了,“兄终弟及”的事就多年未提。
但是李煜的哥哥弘冀与其父李Z的性格是有天壤之别的,弘冀为人果断刚毅,权力欲极强,所以总会让正在当皇帝的李Z不满意,李Z便又想起兄终弟及的事情。
李弘翼担心父亲遵照誓言将皇位传给叔父,便秘密的将自己的叔父景遂杀害了,尽管如此李弘冀还是没能当上皇帝。
为什么呢?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
一门心思想做皇帝的他居然在叔父死了之后没几月也跟着去了。
那么我们的主人公李煜就顺应大局接下了这个南唐的烂摊子做起了皇帝。
李煜当了皇帝之后,便给北方的宋朝写了一封《即位上宋太祖表》。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李煜接下来的的确是一个烂摊子,这个同时也表达了他无意做皇帝。
这一点在以后的皇帝生涯中也能够体现,因为李煜的优柔寡断,使得他犯下了许多政治错误――该杀的不杀,不该杀的杀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不仅当皇帝的路没有能够走好,而且走得相当糟糕,尽管如此,但他在诗词史中的地位是非凡的。
在亡国之后,他在汴京大书特书自己的亡国伤感之情,毫不畏惧。
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豪迈思国之感,开创了词亦可抒情的先河。
一首《虞美人》葬送了一代伟大的词人,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这位悲剧词人的千古流传。
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
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南唐李煜简介及诗词

逆境出佳编(南唐李煜)诗人同样需要背水一战,方留得绝唱。
南唐后主李煜,身为帝王之时,多写淫词艳曲。
歌那纸迷金醉,直到沦为阶下囚。
在寒风苦雨中受尽凌辱,才写下一首首哀绝千古的名篇。
而再看他命运,到底身不由已。
李煜,生于七夕,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天生重瞳,圣人之相,因此遭到了太子的猜忌,他本就无心争权夺利,便自号钟隐,醉心诗词书画,然而没多久,太子病逝,李煜最终还是被推上了他避之不及的位置,公元961年,李煜登基,立周氏为皇后,他生性仁孝宽厚,主政仁和,轻刑罚,南唐一时民安,在宫中,他与大周后,小周后纵情声色,尽述旖旎柔情。
相传他用金丝罗帐铺墙,玳瑁为钉,红罗朱纱糊窗,绿宝石镶嵌,又在屋外种满梅花,与周氏赏花对饮,。
也是性格使然,偏安一隅,不思进取。
终不知四周豺狼伺机而动。
十年弹指间,公元975年,宋军攻克金陵城,烽火盖玉罗,李煜等人被捕,押至汴京,被软禁在梧桐别院,而小周后,亦被宋太宗霸占凌辱,从此人生一幕折起一幕开褪去浮华,困于方寸。
境界全变,词风大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公元978年的七夕,恰逢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此时被囚已近3年,他感憾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叹尽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
昨日欢乐虚空,今日凉薄沉重,无奈世间变化多端,但也正是这首词,害了李煜性命,宋太宗闻之,大恕,赐牵机药,最终将李煜毒死,生于七夕,死于七夕,身为帝王,本该问功业不问情长,奈何命运作弄,一生多情,终误国误已,空留长恨,而再看李煜的父亲李璟,同样风流,别有韵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南唐二主,虽身在帝王之家,似乎更适合化身烟雨,散入江南,虽守江山不得,最终却也汇入江山,成为它的柔情和骨骼,百年后,历史轮转,宋朝又了出了一位宋徽宗,又上演了相似情节,该做何解。
杜牧《赠渔父》李煜《渔父》阅读答案及解析
杜牧《赠渔父》李煜《渔父》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理解题目】:赠渔父唐杜牧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
渔父李煜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①独醒人,出于屈原投江前应答渔父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②茧缕,即蚕丝,这里指钓鱼用的丝线。
③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④瓯[ōu],此指酒杯。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两首诗所描写的对象都是渔父。
但甲诗是借渔父讥讽当世,抒发作者的感慨;乙诗则直接描绘渔父生活的惬意,表达对自在生活的羡慕。
B.从“几十春”、“一棹春风”可见,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渔父春天垂钓的景象,但垂钓环境截然不同,甲诗意境孤寂,乙诗则春和景明。
C.甲诗旨在借渔父这一形象讽谕现实社会中多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之辈。
D.乙诗中的渔父虽是孤舟一人,但他怡然自得,生活潇洒自在。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两首诗都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心情,富有情景交融之美,。
B.两首诗中的渔父形象不同。
甲诗中的渔父在深泽“静”垂纶,“怕得鱼惊不应人”,深谙垂钓之道,比乙诗中垂钓时还不忘赏花品酒的渔父更为高雅。
C.甲诗巧用典故,“寒水畔”和“独醒人”两句暗合当年屈原行吟江畔之典。
且“孤”“寒”等字中尽露诗人无奈的感慨。
D.乙诗中连用四个“一”字而不避重复,突出了渔父独自一人无拘无束的自由之乐。
【参考答案】:1:B试题分析:“月夕烟朝几十春”的“几十春”是指几十年,从“孤舟寒水”可以看出甲诗的季节应该在秋末冬初,而不是春季。
2:B试题分析:两个渔夫,没有可比性,诗的感情色彩不同,表达的意愿也不同。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这是《春江钓叟图》的题画词。
全词借景寓意,突出了渔父的独立自由,表达了作者追求闲适、向往自由、隐逸遁世的思想情趣。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煜《望江南闲梦远》两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望江南·闲梦远望江南·闲梦远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译文】闲梦悠远,南国春光正好。
船上管弦声不绝于耳,江水一片碧绿,满城柳絮纷飞,淡淡尘烟滚滚,忙坏了看花的人们。
闲梦幽远,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
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注释】⑴望江南:此词调名一作“望江梅”,又作“忆江南”。
李煜此词调名下共二首,《花草粹编》置于《望江南》下,未析为二首。
《全唐诗》、《历代诗余》将此调下二首与《望江南》二首归为一调,计为四首。
⑵闲梦远: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
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
⑶南国: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指南唐国土。
正芳春: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
芳春:美好的春天。
唐陈子昂《送东莱王学士无竞》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句。
⑷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也泛指乐器,这里指各种乐器共同演奏。
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
绿,也作“渌”,水清彻的样子。
⑸飞絮:飞扬的柳絮。
辊:有本作“滚”(gǔn),翻滚,滚动,转动。
轻尘:指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
此句比喻柳絮像细微的尘土在空中地下翻滚。
⑹忙杀:犹言忙死。
杀:同“煞”,形容极甚。
忙杀,《花草粹编》、《全唐诗》等本作“愁杀”。
⑺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
唐杜甫《宿府》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句。
⑻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时节的颜色,即秋色。
暮:萧本二主词等本中作“远”。
⑼芦花:芦苇花絮。
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有“芦花霜外白,枫叶水前丹”句。
泊:停泊,停放。
⑽笛在月明楼:全句意谓笛声发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楼。
月明:月光明照。
【创作背景】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三个有另写的诗词佳句
三个有另写的诗词佳句含另的诗句《入潼关》李世民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规底形慢验联持随气,安知名不名。
《秋日即目》李世民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春台望》李隆基暇景属三春,高台聊四望。
目极千里际,山川一何壮。
太华见重岩,终南分叠来自嶂。
郊原纷绮错,参差多派等异状。
佳气满通沟,迟步入绮楼。
初莺一一鸣红树,归雁双双去绿洲。
太液池酒洲海远多送中下黄鹤,昆明水上映牵牛。
闻道汉家全盛日,别馆离宫趣非一。
甘泉逶迤亘明光,五柞连延接未央。
周庐徼道纵横转,飞阁回轩左右长。
须念作劳居者逸,勿言我后焉能恤。
为想雄豪壮柏梁,何如俭陋卑茅室。
阳乌黯黯向山沉,夕鸟喧喧入上林。
薄暮赏余回步辇,还念中人罢百金。
《赋得北方360问答有佳人》徐贤妃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石桥》李祎别有经行所,明带势食错迥跨重峦侧。
粤因求瘼余,倏想寻真域。
放情恣披拂,杖策聊□□。
□□□□□,□□□□色。
乱幡雾中见,雁塔云间识。
薄烟幂远郊,遥峰没归翼。
仙桥危石架,幽洞乘□□。
□□□□□,□□□易测。
二教无先后,一相平而直。
冀较山征百参谓唱兹捐俗心,永怀依妙力。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李煜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们区条校尔料触高切与海愁光荡漾,乱山凝恨站威配掉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李煜《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李煜(五代)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译文送别的酒喝了一遍又一遍,还没有把人送走,那就再喝一遍吧,兄弟情深,不忍分别。
从益乘坐的船随波浪荡漾,那反射出来的波光就像无限的离愁别绪。
极目远望,船已经被乱山遮住了,只能看到那高高低低的峰峦,直到太阳落山。
好在弟弟去的宣城离金陵并不远,兄弟二人很快便能重逢,所以心里不必满怀悲伤。
注释邓王二十弟从益:即李从镒,李煜同父异母的弟弟,封邓王。
《五代史》、马令《南唐书》作“从益”,陆游《南唐书》《唐余纪传》作“从镒”,二者实为一人。
牧宣城: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刺史。
轻舸(gě):快船,小船。
解携:分手,离别。
乱山:群山。
桧(guì)楫:用桧树之木制作的船楫。
桧木芳香,以示美好。
阑干:即栏杆。
咫(zhǐ)尺:形容距离极近。
周制以八吋为咫。
凄凄:哭泣悲哀的样子。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送别邓王李从镒出镇宣城时所作。
李从镒在同父之兄弟中排行第二十六,因而题目中的“二十”当为“二十六”之误。
李煜在送别从镒出镇宣州时曾作《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御筵送邓王》《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二诗一文,表达兄弟之情。
马令《南唐书》里指出《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乃此诗的序。
据《全唐诗》注:“后主为诗序以送之,其略云:秋山滴翠,暮壑澄空。
爱公此行,畅乎遐览。
”李从镒出镇宣城的时间,马令《南唐书》卷七说是“开宝初出镇宣州”,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〇引《李后主文集》说:“(开宝)三年秋,送邓王牧宣城。
”据此可知这首诗作于李煜即位的第九年(970年)。
宣城是南唐都城金陵的南方门户,东拒吴越,南进闽地,西望湖南,是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防守要地。
李白《蜀道难》言剑阁之重要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宣城之于金陵,意义不亚于剑阁之于成都,南唐建国以来,先后镇守者,不是勋旧老臣,就是王室亲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①
李煜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②。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注】①本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金陵送胞弟邓王李从益赴宣城任职时所作。
②解携:分手,离别。
(1)这是一首送别佳作,诗中别酒重倾乱山凝恨都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赏析。
(4分)
①别酒重倾:
②乱山凝恨:
(2)尾联流露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4分)
参考答案:
(1)①别酒重倾:送别之酒已喝过多遍,还没把人送走,只好再次斟酒,作者借再次斟酒这一件事(动作、细节)来表现兄弟情深,难分难舍。
(2分,赏析要点:解释诗意、指明手法、分析效果)
②乱山凝恨:孤帆远影已不见,只有那高高低低的山色峰峦映入眼帘,仿佛凝结着许多遗恨,作者融情于景(或说运用移情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恨。
(2分,赏析要点:解释诗意、指明手法、分析效果)
(2)①宽慰之语,安慰弟弟不必心存太多的离别之苦,希望弟弟乐观豁达。
因为宣城与金陵相距并不遥远,兄弟二人见面很方便。
(2分,答兄长对小弟的无限关爱也可酌情给分。
)
②鞭策之意,作者以兄长兼国君的身份劝勉弟弟不要整天满腹离愁别恨,大丈夫还是要以国事为重,以建功立业为己任。
(2分)
赏析
李煜,他是才子,是词人,是帝王。
作为词人,他是成功的;作为帝王,却是失败的。
造物之神可能是吝啬的,给予此就不再给予彼了,也许,正是由于他是一位失败的帝王,上苍便成全了李煜天才般的词人成就,如果他没有丧国的生命体验;如果他没有从帝王转眼变成了臣虏的人生巨变,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才子或普通的词人,然而,事事难料,正是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才使他成为了词中之王美誉。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李煜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李煜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每当读李煜的词,我的内心就酸溜溜的,眼睛就盈满了泪水,但是,还是爱读他的词
佛教思想对李煜词的影响对人生是苦的体验
从佛教的立场讲,能深刻领悟到人生之苦是步入佛道的初阶。
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充满种种痛苦。
《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说: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李煜生性儒雅懦弱,多愁善感。
他不是什么政治强人,也不具备军事才能,可命运偏偏与他开了一个玩笑,把他生在了帝王之家,自幼见惯了宫廷倾轧,看到对
权力的争夺导致的手足相残。
在烽烟战警、风雨飘摇中,命运又让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要他为一国的兴亡负起责任,不想转瞬间宋军南下,他身为降虏,受到软禁。
李煜一生可谓八苦尝遍,苦不堪言。
加上他天生感情细腻,对苦的感受也更精细入微,入骨三分。
人生真情非常难得,但有真情而不能朝夕相处,而不得不劳燕分飞,实在是一种具有强烈震撼意义的人生痛苦。
李煜与弟感情很好,但面对宋的攻势,不得不入宋做人质,可谓手足相离。
他写道: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弟弟从善入宋未归,他凭高北望,泣下沾襟,由是罢免岁时游宴,还作《却登高赋》以抒思念哀惋之情曰:原有鸽兮相从飞,嗟予季兮不来归。
空苍苍兮风凄凄,心踯躅兮泪涟涟。
无一欢之可作,有万绪以缠悲。
次子仲宣聪明可爱,却不幸夭折,他常默坐饮泣,作《悼诗》曰: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朦眼上花。
后来大周后早逝,李煜亲为制诔,刻之于石,与大周后所爱的金屑檀槽琵琶同葬,又作书焚之,自称鳏夫煜,其辞数千言,皆极酸楚。
如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
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
呜呼哀哉!夜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心堕催。
又有诗悼: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书灵筵手巾》)他于词中也抒发了这种感情: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栏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感怀》)
人老之后,力不从心,人生的许多赏心乐事将与之无缘。
因此人们往往从年轻时就开始担心变老,而时间之维的往而不返,也使老景成为每一个不可逃避的宿命。
李煜虽未至暮境,但时世巨变,让他对老的痛苦体验也非常强烈:鬓从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
人生不满百,刚作千年画。
(残句)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九月十日偶书》)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禁。
(《虞美人》)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
(《破阵子》)这些诗词对老苦的吟咏与体验,透露出一种极浓郁而悲哀的生命意识。
疾病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李煜与许多文人一样,也是一个多愁多病身,因此他对病苦也有非常强烈的感受。
病态如衰弱,厌厌向五年。
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病中感怀》)。
当然,在李煜的情感世界中,最苦的莫过于亡国之苦。
想到祖宗基业毁于己手,想到今后有国难回,吉凶未,、更是痛楚万分啊: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挥泪对宫娥。
(《破阵子》)极形象描写出后主痛苦无告的亡国丧家的人生体验。
船行渡江,后主肝肠寸断,赋诗云: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