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唐诗鉴赏
《黄鹤楼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黄鹤楼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黄鹤楼闻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
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全诗四句,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作品原文:黄鹤楼闻笛[唐] 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作品注释:⑴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
钦:当是史郎中名。
一作“饮”。
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平不详。
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
⑵迁客:被贬谪之人。
作者自比,一说指史郎中。
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⑶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
落梅花:即古代笛曲名《梅花落》,此因押韵倒置,亦含有笛声因风散落之意。
作品译文:世事难料,我竟一下就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笛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创作背景: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而郁贤皓、王运熙、华桂金等则认为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
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
黄鹤楼头,那悠悠笛声给凭栏远眺的诗人李白平添了无限思绪,兴会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蜀道难》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险,还是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作品简介《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
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本文目前收录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课。
蜀道难唐代: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词句注释(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三个都是惊叹词。
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
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难以考证。
唐朝诗人李白的详细介绍及诗歌鉴赏

唐朝诗人李白的详细介绍及诗歌鉴赏李白游览名山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为文学这种东西不像是武功,不服打一架就行了,两人擅长的类型不同,读者的喜好不同,根本很难分出一个高下来。
而有趣的是李白、苏轼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才子,他们的风格多多少少有些相似,也是因此,才经常被拿来比较。
但是细细来看李白和苏轼又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从唐诗和宋词的风格来看,唐诗的气度更加豪放,而宋词则显得更加闲淡,这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是分不开的,李白生在盛唐时期,他是空前绝后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就像是天马行空,常人很难想象,其中流露出的少许仙气就足以让常人仰望了,而且他的诗歌之中体现了他的自由、不羁的性格,所以被称为诗仙。
而苏轼则是出生在宋朝,宋朝时期各种文体的形式都有着发展,诗这种形式已经不可能超越唐诗了,所以另辟蹊径,开发出了宋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苏东坡则是宋词的巅峰。
两人虽然都是奇人,但是李白的奇在于他的诗歌的意向高远,不似凡间,色彩斑斓,缤纷壮丽,有着超越现实的气度,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自由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就像是烈酒一样。
而苏轼最大的奇在于无论什么处境都能有着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能够用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来对待。
所以说这两个人其实没有什么高下之说,各有所爱罢了,但是这两个人又都是不可缺少的,少了谁,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失色不少。
唐代诗人李白简介李白,想必大家对这个人物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
李白一生博闻多识,写下了许多飘逸优美的诗歌。
李白所写的诗,用词精美,字里行间充满了飘逸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无愧于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这一称号。
李白的雕像根据史料的记载,李白出生在公元701年,出生的地点大约是在西域的碎叶城。
李白从小便十分的聪慧,五岁的时候他就能够背诵六甲,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神童。
等到李白十五岁时,他出口成章,写得一手好诗。
李白写的'诗受到了当时上层名流的赏识,李白也变得愈发有名了。
《夜下征虏亭》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夜下征虏亭》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夜下征虏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
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
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作品原文:夜下征虏亭[唐] 李白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作品注释:⑴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此诗题下原注:”《丹阳记》:亭是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所立,因以为名。
“据《晋书·谢安传》等史料,谢安从未有过征虏将军的封号,这里“谢安”应是“谢石”之误。
⑵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⑶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
亦称“绣面”,或“花面”。
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
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⑷江火:江上的渔火。
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
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作品译文: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
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创作背景: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
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
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即兴写下此诗。
作品鉴赏:此诗开头“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
”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
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
”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
”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
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第四句:“江火似流萤。
《秋下荆门》李白唐诗鉴赏

《秋下荆门》李白唐诗鉴赏【作品介绍】《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
全诗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风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妙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达到了推陈出新、活泼自然的境界。
【原文】秋下荆门⑴霜落荆门江树空⑵,布帆无恙挂秋风⑶。
此行不为鲈鱼鲙⑷,自爱名山入剡中⑸。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⑶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⑷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白话译文】秋霜降落在荆门江树叶子落空,布帆完好地挂在杆上招引秋风。
我这次出去不是为了那鲈鱼鲙,本来就热爱名山因此才去剡中。
【创作背景】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
当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作此诗。
【赏析】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
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
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
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长干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长干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长干行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爱情叙事诗以商妇独白自述的手法,反映古代商人妻子的生活与情感。
第一首诗描绘了商妇各个生活阶段的各个生活侧面,展现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塑造出了一个对理想生活执着追求和热切向往的商贾思妇的艺术形象;第二首诗从商妇望夫不归说起,一层一层,直到自怜自恨而止,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挚爱和思念,凄切幽怨,缠绵感人。
全诗熔叙事、状景、抒情于一炉,形象鲜明饱满,风格深沉柔婉。
作品原文:长干行二首⑴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⑵。
同居长干里⑶,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⑷,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⑸。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⑹。
门前迟行迹⑺,一一生绿苔⑻。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⑼,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⑽,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⑾。
其二忆妾深闺里⑿,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⒀。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⒁。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⒂。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⒃,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⒄,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⒅,佳期兰渚东⒆。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⒇。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词句注释:⑴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
下篇一作张潮。
黄庭坚作李益诗。
⑵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⑶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⑷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⑸滟(yàn)滪(yù)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⑹天上哀:哀一作“鸣”。
⑺迟行迹:迟一作“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作品原文:春夜洛城闻笛⑴谁家玉笛暗飞声⑵,散入春风满洛城⑶。
此夜曲中闻折柳⑷,何人不起故园情⑸。
词句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作品鉴赏: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客中行》李白唐诗鉴赏

《客中行》李白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客中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全诗语意新奇,形象潇洒飘逸,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色。
【原文】客中行⑴兰陵美酒郁金香⑵,玉碗盛来琥珀光⑶。
但使主人能醉客⑷,不知何处是他乡。
版本二客中行蒲桃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⑴客中:指旅居他乡。
⑵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一说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郁金香:散发郁金的香气。
郁金,一种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后呈金黄色。
⑶玉碗: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
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
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⑷但使:只要。
【白话翻译】兰陵美酒浸润着醇浓的郁金芳香,盛在玉碗里显现出透亮的琥珀光。
只要主人同我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就不知道哪里可以算作是他乡!【写作背景】李白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
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应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
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
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都充满了美丽。
【赏析】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
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
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唐诗鉴赏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诗鉴赏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首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明月从天山升起。
天山虽不靠海,却有横亘在天山上的云海。
诗人将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奇而壮观。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气势比前两句更为广阔。
这里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佇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仿佛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至此,连同上面的描写,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这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却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显而易见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再现征战的景象。
下,指出兵。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
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边地烽火不息,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表情,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
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一定也是叹息不已。
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
所见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
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这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更加深沉了。
离人思妇之情,在很多诗人笔下,往往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
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而运笔又自然有力。
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
诗人运笔举重若轻,思绪不局促于一时一事,而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它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