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论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物质客观存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为物质以奠定了基础。

2、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

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3、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其中正确的

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实践失败。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

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级的程度。

4、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关系: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同一性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

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重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

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

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共同点: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区别:1、旧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

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

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旧唯物主义缺乏实践、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世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由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又有辩证统一: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它们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7、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主要是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主要是解决改造世界的问题。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辩证运动过程,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过程。

8、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9、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0、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思想、政治条件。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1、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一般的使用价值,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使用,一方面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一方面创造出价值,而且是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2、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1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1、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3、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4、简述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1、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竞争。

2、等量资本投资于资本有机构成或周转速度不同的各生产部门,利润率会有差别,这必然引起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得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的竞争。

3、为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15、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1、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

1)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