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诊断规范及分级规范
高血压病诊疗规范(标准版)

高血压病诊疗规范【概述】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有余多种后天因素(包括血压调节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高钠、精神神经因素、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吸烟、大量饮酒等)使血压的正常调节机制是代偿所致。
约占高血压病人95%。
长期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影响到靶器官(如心、脑、肾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肾衰竭和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早起常无症状,往往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可有头痛、眩晕、气急、疲劳、心慌、耳鸣的症状,但症状与血压水平不一定相关。
随着病程的延长,血压升高逐渐趋于明显而持久,但1天之内,白昼和夜间血压仍有明显的差异。
体检时在主动脉区可听到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和收缩早期喀喇音,若伴有左心室肥厚时在心尖部可闻及第四心音。
2、靶器官的损害高血压早起表现为心排量的增加和全身小动脉张力的增加,随着高血压的进展,引起全身小动脉的病变,表现为小动脉的玻璃样变,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管壁增厚、官腔狭窄,使高血压维持和发展,并导致重要靶器官心、脑、肾缺血损害和促进大、中型动脉的粥样硬化的形成。
在临床上表现:1、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2、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肾脏疾病:蛋白质、肾功能损害、(轻度肌酐升高)、肾衰竭;4、血管病变:主动脉夹层、症状性动脉疾病;5、视网膜病变: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
诊断要点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高血压,根据血压增高的水平,可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血压水平的定义与分类为准。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原发性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不仅与血压升高的水平有关,也须结合患者具有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合并的靶器官损害作全面的评价,危险度分层亦是治疗的目标与预后判断的必要依据。
高血压分级诊疗

高血压分级诊疗一、我国高血压病的现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 年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安徽省患病率与全国基本一致。
实施高血压分级诊疗的目的在于将高血压这一常见的慢性病防治重点放在基层,实行分级诊疗,让高血压患者得到科学规范的管理。
二、高血压病的定义及分类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
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在不足5%的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三、高血压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一)高血压筛查1.定期筛查:建议成人至少每两年测血压一次。
2.机会性筛查: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检测发现血压异常升高者,健康体检、单位医务室等偶然发现血压升高者。
3.重点人群筛查:35岁首诊测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包括(1)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 和/或舒张压85-89 mmHg);(2)超重(BMI 24-27.9kg/m)或肥胖(BMI≥28kg/ m),和/或腹型肥胖:腰围男≥90cm(2.7尺),女≥85cm(2.5尺);(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4)长期膳食高盐;(5)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2两);(6)年龄≥55岁。
建议每半年测血压。
(二)高血压诊断与评估1、高血压的诊断目前国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的标准。
如下表1。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最新中国高血压指南—《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由于诊室血压测量的次数较少,血压又具有明显波动性,在不能进行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时,需要数周内多次测量来判断血压升高情况,尤其对于轻、中度血压升高。如有条件, 应进行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 4.2. 按心血管风险分层: 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是否发生、何时发生难以预测,但发生心脑血管事 件的风险水平不仅可以评估,也应当评估。高血压及血压水平是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和预 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还有血压升高以外的心血 管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 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有利于确定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 有利于采用优化的降压治疗方案,有利于确立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有利于实施危险因素 的综合管理。 本指南仍采用 2005 年指南的分层原则和基本内容,将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 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见表 4-2。 根据以往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施情况和有关研究进展,对影响风险分层的内容作了部分 修改,见表 4-3。将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异常列为影响分层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将判 定腹型肥胖的腰围标准改为:男性≥2250px 女性≥2125px;将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eGFR)<60ml/min/1.73m2、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12m/s 和踝/臂血压指数<0.9 等列为影 响分层的靶器官损害指标。
表 4-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分类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140
≥90
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级

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级高血压,又称为动脉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指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过高。
高血压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容易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
因此,对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级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生理状态,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还有所不同。
比如,对于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疾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诊断。
二、高血压的分级。
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高血压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级别,正常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阶段1和高血压阶段2。
1. 正常血压,指收缩压<12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
这种情况下,人体血管的压力处于正常范围内,心血管系统没有明显的负担。
2. 正常高值,指收缩压在120-129mmHg和(或)舒张压在80-84mmHg之间。
这种情况下,血压虽然还没有达到高血压的水平,但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需要引起重视。
3. 高血压阶段1,指收缩压在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在85-89mmHg之间。
这种情况下,心血管系统已经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积极采取干预措施。
4. 高血压阶段2,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这种情况下,心血管系统已经处于高压状态,需要立即进行治疗,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三、结语。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疾病,对于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级,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还需要根据其特殊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相关疾病的发生。
高血压_百度百科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 m H g 和(或)舒张压≥90m m H g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同时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势;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合并存在的临床疾病。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40/90m m H g 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
诊断性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确定血压水平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从而作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程度,以指导诊断与治疗。
高血压管理规范

高血压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为了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制定了高血压管理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血压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二、高血压管理规范的目标1. 控制血压: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使患者的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2. 预防并发症:降低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
3. 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减少症状,改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三、高血压管理规范的内容1. 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的定义,确定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2. 分级分类: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不同的阶段,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包括针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钙通道、β受体和利尿酮的药物等。
4. 生活方式干预: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方式,降低血压水平。
5. 监测和随访:定期检测血压,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6. 并发症预防:针对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7. 教育和支持: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患者理解高血压的风险和治疗方案,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四、高血压管理规范的要求1. 多学科合作:医生、护士、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团队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
2.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合并症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定期随访计划,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指导、运动建议和心理支持等。
5. 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信息系统,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和随访记录等,方便管理和评估。
五、高血压管理规范的效果评估1. 血压控制率:评估患者血压控制的情况,以达到正常范围为目标。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或者是动脉性高血压,是指在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血压升高超过正常生理水平的一种慢性疾病。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时会增加心脏病、脑卒中和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医学界对高血压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和分级。
一、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的定义为: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即血液从心脏射出时血压的最高值)≥140毫米汞柱(mmHg),舒张压(即心脏舒张时血压的最低值)≥90毫米汞柱(mmHg)。
二、分级: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的高低可分为三个等级,如下所示:1. 一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40-15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90-99毫米汞柱。
2. 二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60-17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100-109毫米汞柱。
3. 三级高血压:收缩压≥180毫米汞柱,舒张压≥110毫米汞柱。
此外,根据高血压的合并症和患者的病情,还可以将高血压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原发性高血压:也称为 essential hypertension,是最常见的高血压类型,约占所有高血压病例的95%以上。
该类型的高血压无明确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2. 继发性高血压:也称为 secondary hypertension,指高血压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
例如,肾脏疾病、内分泌失调和药物副作用都可能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3. 难治性高血压:也称为 refractory hypertension,指经过规范治疗仍无法满足理想血压目标的高血压。
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更加积极地调整治疗方案,并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合并症。
4. 孕期高血压:也称为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高血压。
孕期高血压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和子痫等严重并发症。
5. 白大衣高血压:也称为 white coat hypertension,指在医生办公室或医院等环境下测量的血压明显高于平时。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分级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分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级对于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进行了统一规定,以便于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是患者的血压水平。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明确高血压的诊断。
二、高血压的分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的统一规定,高血压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
此时患者无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属于理想的血压水平。
2. 前高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
此时患者的血压已经处于高血压前期,需要引起重视,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发展为高血压。
3. 一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此时患者已经被确诊为一级高血压,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
4. 二级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
此时患者已经被确诊为二级高血压,属于严重的高血压病情,需要立即进行治疗和控制。
三、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的意义。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明确的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和管理,防止病情恶化。
其次,分级的意义在于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总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分级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患者也应该重视自己的血压水平,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预防高血压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