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民族部落第三次方案汇报 佤族汇报
临沧——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精心整理佤族,一个崇尚黑色的民族,黑色的皮肤、黑色的头发、以黑色为基调的服饰。
佤族,一个积淀着厚重文化的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性格豁达,能歌善舞。
????? 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这里聚集了全国61%的佤木鼓文化与“西岗里”文化一脉相承。
关于木鼓的发明,主要流行两种说法,其一,远古时,一个名叫安木拐的女始祖。
当时在她居住的洞口倒下了一棵空心的千年古树。
白天,她敲响古树,聚众上山打猎采集;夜间她敲响古树,领着大家围着火塘唱歌跳舞。
敲响木鼓还可以抵御猛兽的袭击。
这样空心古树就是佤族最早的木鼓。
其二,传说距今六十代人(约750年),一个名叫牙懂的妇女,让她丈夫达业模仿她的生殖器制作木鼓,这样,就做成了最早的人工木鼓。
以上两种民间传说都把木鼓的发明记在了妇女的帐上,说明木鼓应当是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的产物;换一句话说,木鼓是佤族女性生殖退下。
这时,早已在一旁等候的剽牛手,手持锋利的标抢向牛走去,瞄准牛左肩胛后部猛然刺入。
标抢插在牛身上,血流如注。
若刺中要害,牛不多时便会倒下。
倘若不倒,另一位剽牛手再剽第二抢。
牛倒下时,围观的群众欢呼雷动。
接着便是剥皮分肉,将牛肉割成小条,小块,分别用竹篾串起,散发到全寨各家各户,每户一串。
????? 神奇的崖画????? 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1000—1700米海拔的悬崖峭壁上,共发现16个古崖画点。
有关人士认为,这里的崖画是云南史前保存崖画最完整的地区。
??沧源崖画最早发现于1965年,着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汪宁先密集、题材新颖、连贯意义的画面较多,展示了古代先民生产、生活、宗教祭祀的丰富内容,从而奠定了沧源崖画在世界崖画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 佤山艺术团?? 朵朵花绽放佤族自古能歌善舞。
这一民族特征世代传承,成为当今佤族文化艺术的深深沃土。
在这块沃土的滋养下,佤山艺术之花朵朵绽放,如今,在佤山沧源,一个县就有佤山歌舞团、西岗里佤族部落民间艺术团、黑旋风艺术团三个文艺团体。
佤族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
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 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 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 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 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 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 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 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
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 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 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
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占 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8.95%。在佤族主要分布的地区,除了 汉族之外,还有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 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
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 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 双龙和牛头。双龙含红日的图形要绣在内衣上。而且只能是头 人本人穿,不能转借于他人。
服饰图案
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 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 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鲁安”即堆积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 的灵气.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着繁衍与众多,它们是 太与月亮的儿女,佤族希望自己儿孙象繁星一样繁多。牛头图案 象征着谦和 与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黄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悦的 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 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 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 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 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 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 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 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 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 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品牌效应下边境传统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创新融合模式研究--以“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云南佤族翁丁村为例

传统民族村寨盲目进行文旅开发的现象具有借鉴与示范作用。
关 键 词 翁丁村 ;文旅融合 ;品牌效应 ;三级五维一体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5-0127-03
的带领下 ,全寨人一起祭木桩 ,用绳子将木桩拉回 到寨中央的广场上跳舞庆祝 ,是佤族最原始的宗教 仪式。该活动虽深受游客喜爱 ,但在实地调研后得 知 :仪式早已偏离原始样貌 ,村民只是机械表演。
2)佤族非遗织锦等传统手工艺。翁丁村佤族 妇女农闲时会在村子里搭起织布台 ,缝制佤族特色 筒帕、服饰 ,以及绣成有“佤山”“翁丁”等字样 的精致布包等 ,并在老寨家中售卖。这些特色手工 艺旅游购物满足了游客们的消费需求。
1)“文化传承 + 主题开发”。翁丁村的“魂” 在于其佤族文化的原真性。未来可以在翁丁村举办 更多佤族文化主题活动 ,例如“佤族文化周”“省 旅游大会”等。同时加深与旅游开发企业的合作 , 建立主题园区或乐园 ,宣传展示佤族“新火节”“播 种节”“新米节”等传统节日 ,以及一些佤族的非 遗建筑、服饰和美食等。
5 创新构建翁丁村文旅循环发展模式 本研究立足于翁丁村文旅融合现状 ,在结合驱
动力与利益关系分析 ,以及有针对性地研究全局综 合问题之后 ,创新性地提出了“品牌效应下‘三级 五维一体’翁丁文旅循环发展模式”,以期为翁丁 村文旅创意开发与融合发展提供新路径。该模式由 五维一体(一级循环)出发 ,从而整体促进 4 个利 益主体协调合作(二级循环),最终达到“构建强势 品牌与价值提升”效果后的全方位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级循环)。 5.1 三级循环
翁丁村环境古朴自然 ,村寨靠山环水 ,有连片 的稻田 ,珍贵的神林与原生态古茶树。为构建翁丁 原始生活式场景 ,村中每家每户都以果树或鲜花装 点庭院 ,村民也会穿着佤族传统红黑民族服饰 ,展 示翁丁原始样貌 ,让游客尽情观光漫游。
佤族简介

佤族·习俗
【食】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 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 食3餐,平时吃2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 之说。 佤族的主食制做法有三种:即熬稀饭、煮烂饭、煮干饭。 每日两三餐不等。煮饭的大米是临时舂成的稻米,吃多少舂 多少。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 辣椒、肉(如有猪肉、牛肉)放进锅里一起煮,煮成烂饭即 可,味道极为鲜美诱人。有的地区主食以干饭为主副食主要 是以青菜类、瓜类、酸竹笋、盐巴、辣椒、蒜或者鲜肉熬汤 菜就饭,这是佤族平时最讲究的一种饭食。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 柴虫等。
佤族·文化艺 术
【佤族· 舞蹈】
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 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 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 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 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 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13种民 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 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 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 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 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 佤族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 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 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 ;而 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 ,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 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 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 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 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 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 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 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 方式。 文化艺术品。
古滇国文化活动方案

古滇国文化活动方案1. 活动简介古滇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少数民族国家之一,位于今天的云南省。
为了弘扬和传承古滇国的文化,促进人们对古滇国的认知与了解,我们计划举办一系列的古滇国文化活动。
2. 活动目标•增强公众对古滇国的文化认知和理解。
•促进古滇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扩大古滇国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3. 活动内容3.1 古滇国文化展览在活动期间,将在市内指定的展览馆举办古滇国文化展览。
展览内容包括古滇国的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展示。
通过文物、图片、文字和多媒体等手段,向观众展示古滇国的丰富文化内涵。
3.2 古滇国文化讲座组织古滇国文化专家、学者和研究员进行讲座,推动学术界对古滇国文化的研究和探索。
讲座内容包括古滇国的历史演进、宗教与民俗、文学艺术等。
通过讲座,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古滇国的文化内涵。
3.3 古滇国文化体验活动安排古滇国文化体验活动,例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服饰试穿、古滇国音乐演奏和舞蹈表演等。
通过身临其境地参与体验,让人们更加贴近和了解古滇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3.4 古滇国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其他地区的文化团队参与活动,展示各地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古滇国文化进行碰撞和交流。
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享。
4. 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预计将在2022年5月至7月之间举办,持续3个月。
活动将在市内多个文化场馆和公共场所开展,各个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将在宣传推广阶段确定并公布。
5. 活动宣传和推广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吸引更多参与者,我们将采取以下多种宣传推广方式: - 制作宣传海报和宣传册,分发到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等人流密集的地方。
- 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
- 与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合作,进行活动宣传报道。
- 在市内相关景点设置宣传牌和展示版,吸引游客的关注。
6. 活动评估与总结活动结束后,将进行活动的评估与总结,包括活动的组织实施、参与人数、参与者反馈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中华各民族简介——佤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佤族佤族概况历史:佤族⾃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
清代有“嘎刺”、“哈⽡”、“卡佤”等不同之称。
新中国成⽴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上的⼈”。
⼈⼝:佤族现有⼈⼝约35.2万⼈。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经济:佤族⼈主要从事农业⽣产。
佤族风俗图腾:礼仪:佤族⼈豪爽好客,迎接客⼈以酒当先,认为⽆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是敬酒主⼈⾸先⾃饮⼀⼝,以打消客⼈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饮。
敬给客⼈的酒,客⼈⼀定要喝,⽽且要尽⼒喝⼲,以表⽰⼼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不敬;另⼀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右⼿把酒递给客⼈,客⼈⽤右⼿接过后先倒在地上⼀点或右⼿把酒弹在地上⼀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和客⼈⼀起喝⼲。
佤族民间有不知⼼,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出门,客⼈离去,主⼈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或客⼈敬酒,届时主⼈⽤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然后送到客⼈或远离的亲⼈嘴边,客⼈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下马;忌别⼈摸头和⽿朵;忌送⼈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房;忌讳送给少⼥装饰品;忌讳客⼈在家⾥坐妇⼥坐的⿎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杆,说明家⾥有病⼈,忌外⼈进⼊。
婚俗:佤族恋爱、婚姻⽐较⾃由,青年男⼥⼀般⼗五六岁就开始谈情说爱,形式是“串姑娘”。
吃了晚饭,姑娘们就三五相邀于⼀家,等候⼩伙⼦们到来。
⼩伙们也三两成群到姑娘家串门。
串姑娘时,男⼥青年结下情谊,再经过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伙⼦爱上了某个姑娘,便托⼈或亲⾃给姑娘送去求婚礼物。
如果姑娘收下礼物,就算答应了男⽅求婚。
然后⼩伙⼦请媒⼈作伴,带上两包茶叶,两桶酒到⼥家向⼥⽅⽗母正式提亲。
⼥⽅⽗母同意后,⼩伙⼦还得带上同样的礼物再到⼥家去“和翁”,即把婚事进⼀步定下来。
“和翁”的当晚,⼩伙⼦提⼀挂⾁到姑娘家,请全寨⼈都来吃⼀点。
佤族调研报告

佤族调研报告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泰国等地。
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具有独特性。
本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旨在了解佤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
一、社会结构:佤族社会以家族为基本组织形式,拥有三姓、十大族和百余个家族。
家族是佤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成员之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紧密的联系。
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长幼、男女等级制度,尊重族长和长者的权威。
二、宗教信仰:佤族信仰以“图”(屋)为核心,他们认为图是神明的居所,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佤族还信仰自然神、家神、土地神等,认为他们能保护家庭和社区的安全和祥。
佤族还有一种独特的巫师信仰,巫师被认为能够与神灵沟通,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问题。
三、生活习俗:佤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每年的农历四月是佤族的传统新年,届时会进行丰收祭祀和欢欢喜喜的庆典。
佤族婚礼庆典也是一大特色,新婚夫妇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整个过程充满喜庆和祝福。
四、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佤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传统习俗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让佤族的文化传统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
然而,佤族人民积极探寻传统文化的融入发展路径,通过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文化旅游的发展等途径,努力保护和传承佤族的独特文化。
总之,佤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社会结构,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但是,佤族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佤族风俗习惯

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地,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治州境内。
那么属于佤族的风俗习惯都有些什么呢?下⾯⼀起来看看吧。
佤族历史介绍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洞,“⾥”是出来,意即⼈类很早是从⽯洞⾥出来的。
传说从⽯洞⾥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洞位于阿佤⼭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多⾥地的附近的⼭上。
⾄今西盟等地的佤族⼈把⽯洞视为“圣地”。
⽽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是出来,意即⼈类从葫芦⾥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视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是佤族对⾃⼰本民族古⽳⽣活的回忆。
佤族礼仪介绍 佤族⼈豪爽好客,迎接客⼈以酒当先,认为⽆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是敬酒主⼈⾸先⾃饮⼀⼝,以打消客⼈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饮。
敬给客⼈的酒,客⼈⼀定要喝,⽽且要尽⼒喝⼲,以表⽰⼼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不敬;另⼀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右⼿把酒递给客⼈,客⼈⽤右⼿接过后先倒在地上⼀点或右⼿把酒弹在地上⼀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和客⼈⼀起喝⼲。
佤族民间有不知⼼、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出门,客⼈离去,主⼈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或客⼈敬酒,届时主⼈⽤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然后送到客⼈或远离的亲⼈嘴边,客⼈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节庆 佤族过去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原始教,有部分地区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节⽇都伴有祭祀活动。
传统的祭祀活动除杀鸡杀猪外,还要进⾏特有的剽⽜。
如:播种节(佤历⽓艾⽉,公历三⽉)全寨⼈聚居在⼀起进⾏剽⽜,剽⽜仪式由捐⽜的主⼈主持。
届时由主⼈持铁剽刺进⽜的⼼脏使其致死,⽽后把⽜⾁均分到客户祭祖。
⽜⾻归主⼈,⽜头⾻被视为富有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m
11m
典型矩形体量
13m 7m
注:图中所标尺寸已扣除屋顶檐口出挑尺度(每侧约1m)。 1. 传统村落研究
典型两侧圆弧体量
12m 10m
6.5m
6m
典型L形体量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1 总体布局的优化调整原则 2.2 总平面生成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2.4 建筑布局原则及特点 2.5 总体空间及建筑尺度 2.6 总体业态布局分析及技术经济指标 2.7 总体文化与空间节点设计 2.8 总体交通流线组织分析 2.9 总体效果及天际线控制 2.10 总体景观建议
七彩云南 • 古滇文化旅游名城
Colorful Yunnan•The Cultural Tourism City of Ancient Dian
古滇民族部落第三次方案汇报
汇报日期:2016-03-31
建筑意向篇
佤族
传统村落研究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建筑单体研究 各业态的布局模式及平面 研究
1. 传统村落研究
2.4 建筑布局原则及特点 2. 客栈组团区域 客栈组团区域采用相对自由的散点式布局模式, 营造原始村落边缘区域的原生态自然氛围,以 单层建筑为主的建筑组团与场地高程自然结合, 既丰富了沿城市主干道的组团天际线,又创造 出漫步山野丛林的空间感受。
寨心广场280m2(16m×17.5m)
支脉道路1.5m
1. 传统村落研究
主干道5.5m 入口广场132m2(11m×12m)·
1.3 尺度研究
3. 建筑单体尺度 典型佤族建筑面宽为10~15m,进深为5~7m,与现代建筑单体相比,尺度较小。屋顶形式可分三类,分别为矩形屋顶、两 侧圆弧屋顶以及L形屋顶。
翁丁村
1. 传统村落研究
扒该上寨
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
3. 在主干道路两侧及自然组团内部形成边界形态自由的广场,供村民公共活动及集会使用。
翁丁村
1. 传统村落研究
扒该上寨
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
4. 村落入口处设置寨门,界定场地内外关系;于寨心广场设置木雕寨桩,作为广场的标志性构筑物,昭示了佤族的宗教信仰; 村内道路分为主干道路与支脉道路,材质为石板。
3. 村落选址丘陵山区的平缓地带,周边山体高差变化丰富,而村落内部则呈较为平坦的缓坡。
4. 自然夹杂的林木,平缓舒展的布局,与周边起伏的丘陵山体,共同构成佤族村落的整体图景。
翁丁村
1. 传统村落研究
扒该上寨
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
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
1. 村落建筑整体布局呈单栋散点式布局,核心区域较为密集,边界区域趋于松散。 2. 以主要干道串联村落交通系统,并在主要干道两侧形成支脉,将村落建筑分隔为自然组团。
25. .总地体布形局设优置化调小整尺度高低起伏
2.2 总平面生成
2.2 总平面生成
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2.97万平方米 占地面积:1.01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容积率:0.52 建筑密度:34%
N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1. 对西侧及北侧岸线的回应 西侧及北侧岸线区域以二层餐饮建筑为主,结合建 筑与水岸设置一层外摆与二层架空平台,营造丰富 的水岸空间效果。
1.1 场地环境特色研究 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 1.3 尺度研究
1.1 场地环境特色研究
1.1 场地环境特色研究
1. 佤族传统村落通常处于森林中,周边绿树环绕。
2. 森林绿界与村落边界相互融合,边缘处建筑与林木分布呈交织共存状态。
翁丁村
1. 传统村落研究
扒该上寨
1.1 场地环境特色研究
2.1 总体布局的优化调整原则
2.1 总体布局的优化调整原则
1. 散点式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参照佤族原始村落,形式采用原生态散 点式,以主要商业街使各组团相互串联,并在主 街侧设置核心广场及文化节点,使游者在漫步中 体验自然流露的民族文化。
2. 布局肌理自商业区相对紧密向客栈区相对松散 过渡 总体布局肌理自西侧沿水岸线及商业区的相对紧 密排布向东部客栈区的相对松散自然过渡,同时 回应商业业态所需的聚落氛围及客栈业态所需的 田园气质。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1. 对西侧及北侧岸线的回应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2. 对东部绿界的回应 东部沿干道绿界以丛林景观为主,参照佤族原始村 落布局,使绿化景观与建筑组团相互交织。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2. 对东部绿界的回应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3. 对场地高程的回应 建筑组团布局结合东部场地高程变化,组团位置 与场地起伏相互对应,营造错落有致的村落景观 及竖向空间体验。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3. 对场地高程的回应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4 建筑布局原则及特点
2.4 建筑布局原则及特点 1. 商业组团区域 商业组团区域采用相对紧凑的布局模式,营造 原始村落中心区域的商业氛围感,较大比例的 二层建筑形制的引入,既使整体天际线趋于丰 富,也提升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商业价值。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4 建筑布局原则及特点 1. 商业组团区域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寨桩
支脉道路
1. 传统村落研究
翁丁村
主干道 寨门
1.3 尺度研究
1.3 尺度研究
1. 传统村落尺度 通过对翁丁村与扒该上寨与佤族地块尺度进行对比,明确佤族地块空间布局由多个组团在主干道的串联组织下排布生成。
翁丁村
237m
169m
1. 传统村落研究
176m
132m
扒该上寨
1.3 尺度研究
2. 广场、街道及公共空间尺度 寨心广场面积280m2,尺度16m×17.5m,入口广场面积132m2,尺度11m×12m,主干道路宽度5.5m,支脉道路宽度1.5m。
3. 东侧南侧边界与绿化相互融合 绿化植被与建筑体量组团自由穿插,将景观与
建筑组团间界限模糊化处理,营造场地景观的自 然生长感。
4. 西侧及北侧滨水岸线充分利用为商业业态
充分利用西侧及北侧滨水岸线可达性优异、人流
密集及靠近项目核心地块的特点,充分开发为商
N
业区域,布置零售及餐饮业态,客栈业态则主要
分布于东侧较幽静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