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话和普通话区别

合集下载

太原话

太原话

太原话太原话属于晋语并州片的一种。

一般意义上来讲,太原话是指现今在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区的城市居民所通用的方言,是20世纪后逐渐形成的,在太原本地土话的基础上受到外来移民及普通话推广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方言。

特点:1. 保留了古汉语——文言词或古代白话文词谁——孰(据正宗太原话发音特点建议念成fu)捣鬼——肏鬼第一个字在太原话中念ri 不卷舌舌尖抵下齿发出2. 多重叠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都有各式叠词,这里以名词为例。

AA式有“小称”的意思,如“刀刀”指小刀子,“碟碟”指小碟子。

AAB式有专指的意思,如“金金纸”专指锡箔纸3. 腔调的变化太普的问句有个特殊语调,貌似是怕别人听不出来是问句,为了强调语气,就在问句的末字上多拐一个弯,比如“你不添件衣服?”太普会把末字“服”拉长,发两个音调,先发四声,再发二声以体现疑问。

又如“是了?”就是这种语调,这个词在太原人生活中出现很频繁,大概相当于“是吗?”具体用法有三。

(1)表疑问,例如:-周三交作业。

-是了?我记得是周四呀。

(2)表示惊讶,说明不敢相信,例如:-他昨天让警察给带走了,说是涉嫌经济犯罪。

-是了?哎呀,可看不出来呀,那么老实的人。

(3)表示轻微的疑问和惊讶,但实际已经同意对方的说法,例如:-周末去滑雪哇,我有优惠券了。

-是了?那多叫上几个人哇。

其实从语法上讲这三点是相同的,只是语义上侧重略有不同。

4. 语音的变化太原话为山西省内方言的代表方言,有入声,平声不分阴阳,古全浊声母字今白读不论平仄全不送气,有较多的连读变调现象,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方言有较大不同,反倒与陕西关中方言有很多相似之处。

1. 发生变化的读音x→h 下念成ha 鞋念成hait→d (迎泽区此音不浊化)头念成dou 或de 桃dao......q→j 渠堰中渠念ju 勤谨中勤念成jinp→b(迎泽区此音不浊化)葡bu萄dao2. 太原话只有平舌音,没有卷舌音,只有后鼻音,没有前鼻音(除了an,稍后详解),例如,“真好”说成“曾好”。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典zhi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dao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不等于北方话或北京话,它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的成分,比任何方言更丰富、更完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白话文学和“官话”的传播,使其规范逐渐明确,影响日益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普通话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字形与读音的联系不很紧密。

因此,学说普通话必须注意正音。

语音的差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

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别也很大,如普通话说“赶集”,在广西方言中则说“赶圩”,前者说“你先走”,后者则说“你走先”。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

现代汉语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等。

它们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们都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频繁,方言的交际作用逐渐缩小。

但方言研究仍是一门学问。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

比如,古代汉语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

研究现代方言里入声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入声逐步发展以至消失的过程。

方言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构成及其特点,更好地贯彻我国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的政策。

方言研究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等科学的研究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这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全民族使用的交际工具,北方方言在诸方言中威信最高、流传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因此,普通话是方言的高级形式。

方言则是某一特定地区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

普通话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各方言中吸收营养,从而使其本身更丰富,更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

它基于北方的语言方言,主要以北京话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方言的一些特点。

各方言与普通话有以下差别:
1. 发音差异:各方言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较多地使用鼻音和塞音,而四川话则有独特的声调。

2. 词汇差异:各方言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中常用的“你”在普通话中是“你”,而在四川话中是“侬”。

3. 语法结构差异:各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前,而在四川话中,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后。

4. 语言习惯差异:各方言在使用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好”,而在广东话中,则是“早晨好”。

虽然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但中国各地仍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各地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也体现了中国的多样文化。

太原方言研究报告论文

太原方言研究报告论文

太原方言研究报告论文太原方言是山西省太原市及周边地区使用的方言,属于晋语的晋中方言。

太原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研究山西方言的重要分支之一。

太原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和韵母的发音上。

在声母方面,太原方言的"zh"、"ch"、"sh"三个声母发音与标准普通话相同。

但是太原方言中,“l”和“n”往往会交替发音,例如“liang”(凉)可以发音为"nang"。

在韵母方面,太原方言中的"i"韵母发音与标准普通话中的"i"韵母发音相似,而"ü"韵母则发音更接近于"i"韵母,例如"du"(肚)发音为"di"。

太原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典型的山西方言词汇和土地特色词汇上。

例如,太原方言中的“饽饽”(面包)、“茶几”(茶几)等词汇都与标准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此外,太原方言还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词汇,如“儿子”发音为“兒”等。

太原方言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复数形式上。

太原方言中的动词时态较为简单,只有现在时和过去时两种,并且不论人称和数的变化,动词形式都不变。

而在名词的复数形式上,太原方言中的名词通常不加后缀,而是通过前缀或者改变词义来表示复数概念,例如“凳子”(凳子)的复数形式为“弓担”。

太原方言是太原市本地居民的日常交流语言,也是太原地区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太原方言的使用受到普通话的影响逐渐减少,但是仍有许多老年人和一些特定行业的人士使用太原方言进行交流。

太原方言的研究对于了解山西方言的演变和太原地区的文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太原方言重叠式名词研究

山西太原方言重叠式名词研究

山西太原方言重叠式名词研究摘要:重叠词是太原方言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其中,重叠式名词不仅数量庞大,且形式丰富。

本文从语言实际出发,着重对太原方言中的重叠式名词进行研究,并与普通话进行了简单对比,从其构成形式,语义特征,充当的语法成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异同构成形式语义特征语法成分太原又称并州,是山西省省会,位于山西中部。

太原市中心位于北纬37°54’,东经112°33’,共辖杏花岭区、小店区、迎泽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六个市辖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三个县及一个县级市:古交市。

现在我们所说的太原话是指当下的太原市区居民所通用的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的一种。

在太原方言中,广泛地运用了重叠这种重要的构词和构型手段,特别是名词的重叠形式,数量繁多,表义丰富。

一.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与普通话重叠式的异同。

太原方言中有一部分名词的重叠形式和普通话相同,大多表现在亲属称谓上,如:普通话中的“妹妹”“弟弟”“哥哥”“姐姐”等,与太原方言中亲属的表示方法相同。

但是,太原方言中还有很多名词的重叠形式与普通话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重叠后词性和表义的变化如“个个”,在普通话中,属于量词重叠,重叠后仍为量词,表示“一个一个”;而在太原方言中,量词“个”重叠后“个个”是名词,指“个头”。

如:1.a.他的徒弟,个个都是神枪手。

b.几年不见,他的个个窜得更猛了。

2.重叠后感情色彩的变化普通话中的一些名词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但在太原方言中,这些名词经过重叠后,则附加上了“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

如普通话中“鞋”“袄”“车”“篮子”在太原话中分别是“鞋鞋”“袄袄”“车车”“篮篮”。

“鞋”“袄”等名词重叠后,与原先相比,增加了“小巧”的感觉,同时也能表达出说话者对此物喜爱的感情。

二.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太原方言的名词重叠形式多样,主要有aa式,abb式,aab式和aabb式四种形式。

太原小店话说漂亮

太原小店话说漂亮

太原小店话说漂亮
在太原方言中,形容一个女孩子长的好看、漂亮,一般会说,你看那是谁家的妮子,长的可真是“喀细”了。

太原话中的“喀细”,按普通话讲就是漂亮。

从查阅相关的资料中,暂时还没有找到更贴近这个意思相关的字,“喀细”这两个字只是读音相近,没有字面具体所指的意思。

此文在太原道发表后,有网友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考据,如网友十架斋提出:“喀细”,宋元遗语“可喜”也。

《董西厢》:“恣恣地觑了可喜冤家”《曲江池》一折:“那一个分外生的娇娇滴滴,可可喜喜。


网友贺树刚也提出:“喀细”的本字(本来之字)是“姶嬉”,谐音词“切塔”的本字则是“婍娧”。

换言之,“姶嬉”;在太原土话中读如“喀细”之音,“婍娧”则读如“切塔”之音,在此一并感谢!
还比如,在太原话中,讲长的好看,有时也说“待见”指喜欢,或“切塔”(指可爱)。

从字面上看,也并不能直接表现出是好看或漂亮的意思。

查阅其他地区的方言,形容长的好看,如大X话,也叫“卡喜”。

朔X方言:“顺眼”,“袭人”,“嘻死人蓝”。

方言中的“吸人哩”、“好看看”等,虽然说话的口气、音调有区别,但褒奖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从正面说女孩子长的好看、漂亮。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山西方言是山西省的地方语言,也是山西人民平日交流的口头语言。

山西方言分为太原片、汾阳片、大同片、临猗片、吕梁片和交城片等几个方言区。

其中,太原方言是山西的标准方言,也是山西方言的代表。

太原方言的特点是音韵变化较少,声调平稳。

相比之下,汾阳方言和大同方言则音韵变化较大,声调变化较为明显。

山西方言有其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

比如,山西方言中普通话“吃饭”说成“给饭”,“我”说成“俺”,“你”说成“侬”等。

此外,山西方言还有特殊的口语表达方式和俚语,如“扎第腰”(逛街),“兜连忙”(匆忙)等。

山西方言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山西方言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是山西人民共同的语言符号,让他们能够相互理解,交流感情。

山西方言也展现了山西人民的勤劳和朴实。

山西人多从事农业和煤炭工业,他们的方言中有很多和农业和煤炭挖掘相关的词汇,比如“谷”(一大堆,一大摞),“风煤”(瘦高个子的人)等。

这些方言词汇是山西农业和煤炭工业文化的见证。

山西文化是指山西省的历史、艺术、文学、建筑等各个方面的文化。

山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省份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西有着世界著名的古建筑群,如晋城古城墙、泰山古庙、大同云冈石窟等。

这些古建筑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艺,代表了山西的建筑文化。

山西还是中国煤炭工业的重要基地,山西的煤炭文化也是山西的重要特色。

山西的煤炭文化以晋煤为代表,晋煤是世界上著名的无烟煤,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晋煤以其独特的特点和煤炭文化,成为山西重要的经济支柱。

山西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太原封泥人、吕梁木偶戏、芮城地笼戏等。

这些民俗文化是山西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之,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山西的独特文化。

山西方言是山西人民日常交流的工具,承载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太原话和普通话区别

太原话和普通话区别

i. 【以“了”代“呢”】无论你是不是山西人,仔细听一下都可以发现:山西人的句尾总是带一个“了”字,但它的实际意思是普通话的“呢”。

经典例句:-咋说话了?(怎么说话呢?)-你干嘛了?(你干嘛呢?)-是了,是了。

(是呢,是呢)-说好的幸福了?(……说好的幸福呢)ii. 【以“哇”代“吧”】“哇”的开口小于“吧”,山西普通话就有这个特点。

经典例句:-这的哇。

(这么着吧。

)-我可美了,是哇?(……我可美呢,是吧?)-太无聊了哇?(太无聊了吧)P.S. 一种很可爱的打法是“太无聊了挖”。

如果你有使用这个“挖”字的习惯请默默回复……iii. 【以“呢(去声)”代“那”】“呢”字(四声)代替“那”也是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和上一条一样,开口更小,吐气更少。

经典例句:-呢不儿?(那不是?)-呢我能比?人家呢是天才。

(那我能比?人家那是天才)-呢是个啥事了?(那算什么事)iv. 【以“的”代“么”“着”】我总觉的说“的”比“么”“着”要舒服很多,——后者太拿腔拿调了,“的”多有语言快感呀!而且也体现了山西人的坦率等诸多品质。

经典例句:-你看地图上都标的了。

(地图上都标着呢。

)这的走肯定没错。

(这么走肯定没错)-别关电视~我正看的了。

(我正看着呢)-你呢的拧肯定拧不开,因为你拧反了。

(你那么拧肯定拧不开)v. 【以“v”代“w”】我们山西人说声母“w ”总是会发出“v”的音。

区别是:前者是圆唇音,后者是咬唇音,正如“very well”中两个单词的区别。

(“乌”这个音除外,因为这是个整体认读音节,没有声母。

其他的大家可以试试读:外国;为什么;嗡嗡叫;王先生)-最最传神的山西话之一,意为“没关系、不用谢”的一句话,叫做“外还”。

但事实上这两个字不足以对一个外地人(比如北京人)表达这句话的传神之处,因为北京人一定会把“外还”这两个字念成“wai hai”,但事实上是“vai hai”。

vi. 【以“in”代“ing”】山西人发后鼻音难度不大,但“ing”除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以“了”代“呢”】
无论你是不是山西人,仔细听一下都可以发现:山西人的句尾总是带一个“了”字,但它的实际意思是普通话的“呢”。

经典例句:
-咋说话了?(怎么说话呢?)
-你干嘛了?(你干嘛呢?)
-是了,是了。

(是呢,是呢)
-说好的幸福了?(……说好的幸福呢)
ii. 【以“哇”代“吧”】
“哇”的开口小于“吧”,山西普通话就有这个特点。

经典例句:
-这的哇。

(这么着吧。


-我可美了,是哇?(……我可美呢,是吧?)
-太无聊了哇?(太无聊了吧)
P.S. 一种很可爱的打法是“太无聊了挖”。

如果你有使用这个“挖”字的习惯请默默回复……
iii. 【以“呢(去声)”代“那”】
“呢”字(四声)代替“那”也是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和上一条一样,开口更小,吐气更少。

经典例句:
-呢不儿?(那不是?)
-呢我能比?人家呢是天才。

(那我能比?人家那是天才)
-呢是个啥事了?(那算什么事)
iv. 【以“的”代“么”“着”】
我总觉的说“的”比“么”“着”要舒服很多,——后者太拿腔拿调了,“的”多有语言快感呀!而且也体现了山西人的坦率等诸多品质。

经典例句:
-你看地图上都标的了。

(地图上都标着呢。

)这的走肯定没错。

(这么走肯定没错)
-别关电视~我正看的了。

(我正看着呢)
-你呢的拧肯定拧不开,因为你拧反了。

(你那么拧肯定拧不开)
v. 【以“v”代“w”】
我们山西人说声母“w ”总是会发出“v”的音。

区别是:前者是圆唇音,后者是咬唇音,正如“very well”中两个单词的区别。

(“乌”这个音除外,因为这是个整体认读音节,没有声母。

其他的大家可以试试读:外国;为什么;嗡嗡叫;王先生)
-最最传神的山西话之一,意为“没关系、不用谢”的一句话,叫做“外还”。

但事实上这两个字不足以对一个外地人(比如北京人)表达这句话的传神之处,因为北京人一定会把“外还”这两个字念成“wai hai”,但事实上是“vai hai”。

vi. 【以“in”代“ing”】
山西人发后鼻音难度不大,但“ing”除外。

我们一般不会把“王先生”读成“玩先生”,但“金陵十三钗”中“金陵”两个字好多山西人读出来没有任何区别。

-“北京”-“北金”;“冰雪”-“宾雪”;“经济”-“金记”;“明天”-“民天”……
vii.【阴平变为升调】
山西普通话另一特征是:阴平(一声)变为升调。

阴平的发音要求应该是贯穿如一,始终保持同一高度,但山西普通话总是把句尾抬上去。

-试着大声喊一声“妈”(而不是“妈妈”,会出现轻声),仔细听自己的语调;再长长地喊一声“抹——布”,两个ma是不一样的………………
山西普通话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与标准相近又有所游离的特点呢?我猜想:
其一,山西属北方,历史上与京城的交流比较密切,山西人与北京人同有北方人的许多特点,比如干脆爽快,不喜欢“唧唧歪歪”的软语。

而标准普通话是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上的。

因此我们的山西普通话与标准相距是较近的(尤其是与成都、广东、福建等地比起来的话……)
其二,山西人在历史上经常扮演“贵族”(可上溯至周)“大商”(明清)等角色,似乎带着一些雍容,甚至是慵懒的性格作风。

这就使得山西人说话时很在乎“省事”“省气”“省力”。

嘴型放扁、吐字换音,这都使得山西话说起来是非常轻松的,虽然会造成有时听不清。

——现在的山西人,在中央光辉的“能源基地”战略部署下,才气被限制,从而不再扮演那些上层角色时,仍然脱不掉语言里的那份小慵懒,却又改不过来语言习惯,只好说话更大声一些。

这可能是山西人说话声音大的原因之一。

山西口音的细节和妙处自然不是一篇日志写得完的。

虽然说这种乡音让我在考普通话时吃了不少亏,但我仍然愿意继续把这扁嘴咬唇的家乡话永远说下去,因为毕竟是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毕竟爱着这片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