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麻醉措施

合集下载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5.27•【文号】卫办医政发[2011]77号•【施行日期】2011.05.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国办发〔2011〕8号)中有关要求,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工作实际,依照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文件,指导各试点医院制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报我部医政司。

请从卫生部网站下载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医疗处邓一鸣、胡瑞荣、焦雅辉电话:************、68792097邮箱:*****************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附件:动脉导管未闭等8个心脏大血管临床路径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ICD-9-CM-3:38.85伴39.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轻者可无症状。

病程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中期可有心悸、气短,晚期可有紫绀、杵状指(趾)等表现。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手术麻醉案例分享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手术麻醉案例分享

根据临床资料,如何判断该患儿病情及严重程度?可 能的手术方案有哪些?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轻度反流,可能是左心房、左心 室扩大后引起的继发性改变;三尖瓣反流应与肺动脉 高压有关。
病例
该患儿可能处于充血性心衰代 偿期,肺动脉压虽然较高,但 仍以大量左向右分流为主。
该患儿诊断基本明确,无合并 其他心血管畸形和并发症,可 在常温全麻下行导管结扎术或 导管切断缝合术。
02
PDA的病理解剖
PDA的病理解剖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主动脉与肺 动脉之间的生理性血流通道,通
常在生后2~3周自动关闭。
如持续开放,即为PDA。PDA可 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其他畸形
合并存在。
按形态分为管型、漏斗型和窗型 。
03
PDA的病理生理
血流动力学特点
PDA导致主、肺动脉之间构成异常交通,产生左向右 分流,分流量大小随导管粗细和肺循环阻力变化。
02
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胸片显示双侧肺血明显增多、 心影增大、肺动脉段膨隆。
03
临床诊断:CHD、PDA、PAH。
病例
该患儿动脉导管呈管状,直径超过10mm,左向右分 流量很大。左心房、左心室明显扩大,说明左心容量 负荷明显增加。肺动脉段膨隆,主肺动脉直径38mm ,说明肺动脉压比较高。
维持平均动脉压在9.31~9.98/5.32~5.
病例
患儿,女,4岁,体重13kg,出 生后查体发现心脏杂音,经超声
诊断为“CHD、PDA“。
患儿平素易感冒,生长发育与同 龄儿无明显差异,体力活动较同
龄儿稍差。
查体:胸骨左缘第1~2肋间闻 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有震颤

病例
01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步骤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步骤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步骤
1.右股动脉、右股静脉消毒;铺巾;
2.局部麻醉;
3.穿刺右股静脉(股动脉内侧0.5cm,腹股沟韧带下方2cm,走形方向与大腿外侧平行),
进导丝,置入6F静脉鞘;
4.穿刺右股动脉,进导丝,置入6F动脉鞘;
5.经动脉鞘置入6F PIG导管,至胸主动脉,行主动脉造影,见胸主动脉直径?mm导管与
肺动脉相关;
6.经静脉鞘置入6F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
7.在网篮导管辅助下将交换导管通过肺动脉经未闭动脉进入肺动脉、下腔静脉、股静脉建
立轨道;
8.更换6F/7F长鞘管经股静脉通过未闭动脉导管置于主动脉侧,由传递系统将?mmPDA
封堵伞片送入动脉导管处固定;
9.主动脉再次造影,未见残余分流,释放PDA封堵伞片。

10.撤出导管,结束手术。

术中用药:肝素针1000U IV,2次;
术后:心电监护,右股动静脉穿刺术后护理常规,沙袋压迫6小时,右下肢制动24小时;
拜阿司匹林100mg,QD+ST*3个月;抗生素静滴1天。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英文参考Closure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er法及可控弹簧栓子法。

[返回]操作名称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返回]别名PDA封堵术[返回]适应证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适用于:1.Amplatzer法(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须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2.可控弹簧栓子法(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应用单个Cook栓子≤2.0mm;单个pfm栓子≤3mm。

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返回]禁忌证(5)导管插入途径有血栓形成。

2.可控弹簧栓子法(1)窗形PDA。

(2)余同上。

[返回]准备术前各项准备。

1.药品1%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剂及各种抢救药品。

2.器械血管穿刺针,动脉鞘管,0.035″加硬导引钢丝(长260cm)及0.035″(14 5cm长)直头导丝。

猪尾形导管及端侧孔导管。

美国AGA公司生产直径5/4~16/14 mm Amplatzer封堵器;5~8F输送鞘。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直径6/4~22/24mm,7~12F输送鞘。

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直径为3mm(5圈)、5mm(5圈)6.5mm(5圈)及8mm(5圈)可控弹簧栓子(防磁或不防磁);5F 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

3.C形臂心血管造影机。

4.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监护仪、临时起搏器和心脏电复律除颤器。

5.备用氧气及气管插管等器械。

6.病史及体检,询问有无对金属过敏史。

7.相关化验检查。

8.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

9.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10.术前4h禁食水。

11.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返回]方法1.做好术前准备2.手术方法(1)诊断性心导管术局麻或全麻下(婴幼儿)穿刺股静脉行右心导管检查,穿刺股动脉行降主动脉左侧位或右前斜位造影,测量PDA直径,了解其形态及位置。

麻醉学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11_真题-无答案

麻醉学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11_真题-无答案

麻醉学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11(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硫喷妥钠深麻醉的体征不包括A. 血压下降B. 喉痉挛C. 呼吸抑制D. 神志消失E. 脉搏细弱2. 术中患者发生呕吐和反流时,正确的处理是A. 立即进行辅助呼吸B. 立即气管插管C. 立即将病人置于头低足高位,并将头转向一侧,同时将反流物吸出D. 立即予支气管解痉药及抗生素E. 立即压迫环状软骨以防止胃内容物进一步进入咽部3. 麻醉期间低血压的常见原因不包括A. 低血容量B. 椎管内麻醉平面过高C. 药物的作用D. 镇痛不全E. 手术机械压迫4. 偏瘫病人麻醉诱导时不宜采用的肌松药是A. 加拉碘铵B. 阿曲库铵C. 琥珀胆碱D. 哌库溴铵E. 筒箭毒碱5. 围术期高血压危象最有效的治疗是A. 异丙嗪50mg和哌替啶100mgB. 尼卡地平5~15mg/h静脉滴注C. 25%硫酸镁10ml静脉注射D. 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E. 呋塞米40mg静脉注射6.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首选的治疗措施是A. 降压、利尿B. 镇静C. 适度扩容D. 终止妊娠E. 解痉7. 硝普钠导致中毒的具体机制是A. 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B. 还原高铁血红蛋白C. 与过氧化氢酶结合D. 氧化亚铁血红蛋白E. 产生大量氧自由基8. 术前服用阿司匹林的行硬膜外麻醉应停药A. 1天B. 3天C. 4天D. 5天E. 7天9. 脊麻麻醉平面为A. 交感神经阻滞平面B. 感觉神经阻滞平面C. 运动神经阻滞平面D. 本体感觉阻滞平面E. 感觉、运动复合阻滞平面10.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要点错误的是A. 降低心率B. 降低心肌收缩性C. 良好的镇痛D. 麻醉宜浅E. 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11. 肾移植术中,在开放吻合的肾动脉前应采取的措施是A. 快速输血B. 降温C. 升压D. 利尿E. 免疫抑制12. 关于硬膜外使用芬太尼和吗啡的叙述,错误的是A. 芬太尼的脂溶性高于吗啡B. 吗啡硬膜外的起效时间为30分钟C. 芬太尼硬膜外起效时间为30分钟D. 吗啡易随脑脊液扩散,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E. 芬太尼镇痛效果主要位于穿刺部位周围13. 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在进行动脉导管手术时最容易损伤的神经为A. 肋间神经B. 膈神经C. 腋神经D. 喉返神经E. 胸交感神经14. 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回病房,Steward苏醒评分应达A. 1分B. 2分C. 3分D. 4分E. 5分15. 行臂丛神经阻滞时,一般不会引起气胸的是A.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B. 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法C. 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法D.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E.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法16. 巨大卵巢肿瘤患者术中探查放囊内液及搬动肿瘤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放囊内液速度宜慢B. 后负荷突然减低可至血压骤降、心率增快C. 右心回心血量下降D. 搬出肿瘤后立即腹部加压E. 右心回心血量增加诱发急性肺水肿17.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不会出现A. ARDSB. 高钙血症C. 心肌抑制D. 肺间质水肿E. 低钙血症18. 没有脑保护作用的是A. 高血糖B. 低温C. 地塞米松D. 硫喷妥钠E. 丙泊酚19. 关于重症肌无力病人的麻醉,错误的是A. 应了解肌无力的程度和对新斯的明地反应B. 禁用对神经肌肉接头有阻滞作用的抗生素C. 应用琥珀胆碱一般无异常反应D. 麻醉前禁用阿托品E. 术中尽可能不用对呼吸功能有影响的药物20. 经右颈内静脉置入漂浮导管,进入一定深度后,监测到高尖波形,血压约25/0mmHg。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麻醉管理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麻醉管理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麻醉管理
一、术前评估
在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前,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用药史、过敏史等。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进行全面的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手术以及选择何种麻醉方式。

二、术中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同时,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血气分析等指标,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三、麻醉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麻醉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一般来说,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可以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加镇静剂。

对于年龄较小、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择局部麻醉加镇静剂;对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则应选择全身麻醉。

四、术中管理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用量,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保暖和输液管理,保持患者的循环稳定和电解质平衡。

五、术后管理
手术后,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管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管理输液和镇痛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保暖
和营养支持,促进患者的康复。

总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麻醉管理需要麻醉医生全面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微创动脉导管未闭结扎钳闭术20例

微创动脉导管未闭结扎钳闭术20例
后恢 复期 长 、 口疼 痛 、 者 痛 临 床 。
1 I 一般资料 .
本 组患者 男 7例 , 1 ; 女 3例 年龄 2~2 , 8岁
平均 7岁 ; 体重 1 ~4 g 1 8k 。均有反 复呼 吸道 感染病 史 , 紫 无
手术适应证 :1 年龄大于 1岁 ;2 导 管形态 为管形 或漏斗 () ()
1 临 床 资 料
术式 的完善和推广将会带来 良好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完成 经皮导管堵塞 动脉导管 的介入性 治疗后 , 心导管动脉 经 导管封堵术也有很 大的进步 , 目前 尚未完成普 及。外科手 但 术方式 主要有结扎法 、 切断法 或钳闭法 等。随着胸腔镜 手术 技术 的不断成熟 , 胸腔镜下动 脉导管未 闭钳 闭手 术逐步被应 用于临床 , 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 。 J 微创手术方式解决 了以往动脉导 管未 闭手 术创伤 大 、 术
管结 扎 过 程 中收 缩 压 保 持 在 9 m g左 右 进 行 。 ( ) 扎 导 0m H 4结
管前行阻断实验 , 如患者心率增快. 血压下降 , 则表明动脉导管 中右 向左的分流 已占优势 , 阻断动脉导管将威 胁患者生命 , 手 术应该终止。( ) 5 在术前心功能受损及粗大导管结扎后 , 应早 期给予心功能支持 , 以减少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机会。 我们体会 , 采用微创 的手术 方式 : 1 切 口小 , 织损伤 () 组 轻, 术后恢复快 , 对上肢功能影响小 ; 2 皮 肤切 口隐于腋下 , () 被上肢遮盖 , 如采用皮 内缝 合技 术 , 果更好 。( ) 效 3 手术时 间 短, 失血少。 ( ) 腔镜下动 脉导管 未闭结 扎钳 闭手术 较传 4胸 统开胸手 术而 言, 美观 、 微创 伤 的特 点是显 而易见 的, 同时提 供了 良好 的照明和手 术视野 。( ) 垫结扎 , 导管 受力均 5带 使 匀, 不宜造成切割伤。( ) 6 术后 肩关节及 上肢活动受影 响小 ,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护理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护理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护理作者:肖颖李斌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总结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

方法对60 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患儿行介入治疗术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配合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术前准备充分,术中配合默契,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既加快了手术进度,减轻了患儿痛苦,又缩短了接触放射线的时间。

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术中配合,术后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和全麻术后的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预防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护理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先心病中发病率占(10%~15%),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更多的先心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得到彻底根治[1]。

相比外科手术,介入治疗手术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开展[2]。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 60例(男 28例,女32 例),年龄6个月~1岁,体重6~10kg。

所有病例均经心脏彩色B超诊断,符合PDA介入治疗的条件。

1.2方法1.2.1麻醉方法采用氯胺酮+异丙酚静脉麻醉,局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

1.2.2手术方法穿刺患儿右股动脉、股静脉后,将猪尾导管送至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出PDA的形态、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建立输送轨道,沿轨道导丝送入相应型号的输送鞘管,将封堵器安装于推送杆的前面,通过输送鞘送入缺损部位,在X线下打开封堵器,封闭缺口,造影,如无分流,释放封堵器,回撤输送装置,完成操作。

2 结果60例患儿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第2d复查心脏彩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准确稳定,杂音消失,无明显的胸闷、胸痛;3例患儿术后体温升高(最高达39℃),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

3 护理3.1术前护理3.1.1心理护理患儿由于年龄小,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就会产生恐惧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导管未闭麻醉措施
动脉导管是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疾病,会出现孩子心肺功能异常不能呼吸,而且还会出现心力衰弱,夭折的主要因素,所以说一旦发生疾病必须要及时的通过手术的方式采取治疗,文章中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动脉导管未闭麻醉的方法以及手术
过程是怎样的?
术前准备
1.详细体格检查和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及排除心脏的其他畸形。

2.如有心力衰竭,应先予纠正;如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应在炎控制2~3个月后手术。

体位
左侧卧位。

麻醉
气管内插管全麻
手术步骤
(一)动脉导管结扎术适于年幼儿童,导管细长,壁柔软,弹性大,未发生细菌性感染者。

1.切口:左胸后外侧切口。

经第4或第5肋间进胸。

2.将左肺下叶向前下方牵开,显露由左肺动脉、膈神经和迷走神经所构成的导管三角区(1)。

在此区内可扪及连续性震颤。

3.于膈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纵行剪开纵隔胸膜(2),即可显露主动脉肺动脉间的导管。

4.游离导管上下端的主动脉,分别安放阻断带(3)。

5.仔细分离出导管的前面及上下缘,再钝性分离其后壁操作中应避免伤及左喉返神经(4)。

使导管有足够的结扎长度。

6.用手指压住或以导管钳钳夹动脉导管10分钟左右,进行阻断试验。

如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增快,心率不齐、肺动脉压升高,则不应关闭导管。

反之,手术可以继续进行。

以上的文章当中了解到了动脉导管未闭麻醉,通过神经的阻断以及麻醉手术的治疗可以有效的治疗,导管未闭带来的心肺功能异常以及心肺功能呼吸异常起到恢复的效果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