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细胞呼吸产生能量与细胞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备课资料 苏教版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在高中生物教学备课中,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主题。
本文将从细胞呼吸和能量转换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展开深入的探讨,并提供一些有助于教学备课的实用建议。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和准备,都能提高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教学效果。
一、细胞呼吸的基本概念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利用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在氧气的参与下产生能量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每个阶段都在细胞质或线粒体中进行,并生成不同的产物。
这些产物中的能量会被细胞捕获并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从而为细胞提供能量。
二、能量转换的关键步骤能量转换是指细胞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在细胞呼吸中,能量从有机物质转移到ATP,并最终被细胞利用。
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关键步骤,如乙酰辅酶A的生成、线粒体内膜电子传递链的作用以及ATP合成酶等。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重点讲解这些步骤,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以促进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备课中的实用建议1. 准备生动的教学材料:使用适当的图表、模型或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呼吸和能量转换的原理。
这些材料可以形象地展示细胞内部的过程,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强调关键概念的联系:将细胞呼吸与其他生物学概念(如光合作用和DNA复制)联系起来。
通过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系统的整体机制。
3. 创设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在备课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和探究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亲自操作并观察细胞呼吸和能量转换的过程。
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概念和实验结果之间的联系。
4. 注重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让他们思考细胞呼吸与运动耐力之间的关系,或者探讨与能源生产有关的环境问题。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5.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备课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讨论题目,促使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细胞呼吸的理解。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细胞呼吸》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导、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很好的挖掘、发挥了本部
分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
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同
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生物学习经验、自我的问题解决
经验对话,深入理解文本,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学生
为解决问题而获得生物知识,反过来,又在不断地应用
课例研究综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3)说出细胞呼吸原理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与交往的态度;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以及生物与
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理解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
学会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活中常见的几个实例,如:粮油种子贮藏必须使种子风
干;水果和蔬菜保鲜中低温或降低空气中氧含量;水稻
生产中的适时露田和晒田等,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应
用。
5、探讨和总结:结合细胞呼吸的实质即分解有机
物释放能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细胞呼吸的意义。
当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后,引导学生
进行思维迁移,提出了下列问题:种子储存前为什么要
自主学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情感目标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理解生命活动不断发展
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学会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
命。或不同器官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
教学过程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列举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教案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教案
教学内容:
1. 细胞呼吸的概念
2. 细胞内的呼吸器官
3. 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糖解作用、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
4. 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
教学目标:
1. 理解细胞呼吸的意义和过程
2. 掌握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和各阶段的功能
3. 知道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表或实验案例引导学生讨论细胞呼吸的作用
2. 教学:讲解细胞呼吸的概念和基本过程,介绍细胞内的呼吸器官
3. 实验: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或视频展示,让学生观察细胞呼吸的过程
4.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细胞呼吸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5. 总结:回顾细胞呼吸的重点,强调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教学资源:
1. 课堂板书、PPT等教学工具
2. 实验材料和视频资料
3.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评价方式:
1. 课堂参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提问等
2. 练习题考核:学生对于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延伸拓展:
1. 细胞呼吸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
2. 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3. 呼吸链中氧气的作用
教案结束。
高中生物_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对实验变量的分析和控制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检测与分析。
(科学探究)2.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细胞呼吸有两种方式,能说出产物的不同,并能够指导生活实践。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3.通过分析实验材料和对有氧呼吸的模型构建,概括出细胞呼吸的具体场所和物质与能量变化,建立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
(科学思维、生命观念)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教学过程[导入]展示馒头、面包的灵魂“酵母菌”图片,展示学习目标的要求师: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提出问题:酵母菌是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O2?生:作出假设师:对于学生设计实验提出相应的思路1.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2如何检测酒精是否产生?3.如何检测有无CO2产生?怎样比较CO2产生多少?进行实验:要求:利用锥形瓶、玻璃弯管、橡胶管、瓶塞等材料,小组合作连接实验装置任务:奇数组连接有氧呼吸装置;偶数组连接无氧呼吸装置,思考并展示如何控制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特别提醒:注意进出导管的长度师:实验技能就是在不断练习中得以提升!!!生: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交流①酵母菌在_______________条件下可以进行细胞呼吸②有氧条件下产物:_________无氧条件下产物:_______________师、生:【归纳总结】根据是否需要氧气,生物细胞呼吸方式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类型师:思维提升1.有氧呼吸实验装置,石灰水变浑浊,一定是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作用?2.无氧呼吸实验装置能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的CO2一定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吗?实验如何改进更为严谨?生:思考讨论、交流师:科技的进步总能推进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离心技术的过渡,提出任务二,“探究有氧呼吸的发生场所和物质变化”实验探究一:葡萄糖是在线粒体中被分解的吗?将酵母菌制成匀浆,用离心机离心,得到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分别向三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葡萄糖结果:1、2、3号试管分别产生 CO2和H2O ;丙酮酸,[H] ;无反应结论:1.葡萄糖______(能、否)在线粒体中分解。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课程教案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课程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和过程;2.掌握细胞呼吸的化学方程式和产物;3.理解细胞呼吸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来探究细胞呼吸过程。
教学内容:1.细胞呼吸的概念和过程;2.细胞呼吸的化学方程式: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能量;3.细胞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水和能量;4.细胞呼吸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1.掌握细胞呼吸的化学方程式;2.理解细胞呼吸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理解细胞呼吸的产物在细胞内的作用;2.掌握细胞呼吸的详细过程。
教学方法:1.讲解结合实例分析;2.实验观察。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则有关细胞呼吸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了解到细胞呼吸的重要性。
二、讲解细胞呼吸概念和过程1.介绍细胞呼吸的定义和过程;2.讲解细胞呼吸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观察1.组织学生进行细胞呼吸实验,观察产物的生成和能量释放过程;2.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细胞呼吸产物在细胞内的作用。
四、总结和讨论让学生总结细胞呼吸的重要性和意义,展开讨论,加深对细胞呼吸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细胞呼吸知识的掌握。
教学工具:1.视频或图片资料;2.实验器材。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对细胞呼吸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扩展延伸: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或实施更深入的细胞呼吸实验,拓展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教案模板
课程内容:细胞呼吸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掌握细胞呼吸的主要反应和产物,了解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糖解、三羧酸循环和线粒体色素氧化酶系统。
教学难点:线粒体色素氧化酶系统的复杂反应过程。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用品:酵母、糖水、试管、滤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
3. 教学资源:细胞呼吸的动画、实验视频等
教学步骤:
一、引入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光合作用进行比较。
二、示范实验
1. 展示细胞呼吸实验的步骤和原理,让学生观察酵母呼吸的过程。
2. 解释酵母在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和其他产物。
三、介绍细胞呼吸反应过程
详细介绍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糖解、三羧酸循环和线粒体色素氧化酶系统,让学生了解
不同阶段的关键反应和产物。
四、讨论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讨论二者之间的互补性和相关性。
五、实践操作
让学生进行细胞呼吸反应的模拟实验,观察反应过程并记录产物,加深对细胞呼吸的理解。
六、总结与评价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细胞呼吸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评价。
七、课堂延伸
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细胞呼吸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对细胞呼吸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在课堂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备课教案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备课教案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主题:细胞呼吸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和产物。
3. 掌握细胞呼吸的方程式。
4. 能够分析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细胞呼吸的概念和过程。
2. 细胞呼吸的方程式。
教学难点:
1.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葡萄糖、试剂、试管等
3. 细胞呼吸示意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细胞呼吸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细胞呼吸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和产物,引导学生理解呼吸过程中ATP的合成。
2. 展示细胞呼吸的方程式,帮助学生掌握细胞呼吸的化学反应过程。
三、实验(20分钟)
进行细胞呼吸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细胞呼吸产生的结果,加深他们对细胞呼吸过程的理解。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讨论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总结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细胞能量转化过程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细胞呼吸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
同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2019版)教案

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
2.了解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3.掌握细胞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了解细胞呼吸的能量转化过程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1.细胞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细胞呼吸的能量转化过程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细胞呼吸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内容1. 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生物体内的细胞通过氧气与有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并将产生的能量转化为ATP分子的过程。
2. 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细胞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1 糖解作用糖解作用也称为糖分解作用,是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有氧呼吸的第一步。
其中,葡萄糖被分解为两个分子的三碳糖(丙酮酸和磷酸甘油酸)。
在这个过程中,糖分子中的部分能量会被释放,并且一部分能量将被储存在NADH和FADH2分子中。
2.2 肯德尔循环肯德尔循环也称为三羧酸循环,是细胞呼吸的第二步。
在这个过程中,丙酮酸和磷酸甘油酸进入线粒体的内质网,被氧气氧化。
在此过程中,它们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大量的ATP。
2.3 氧化磷酸作用氧化磷酸作用也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是有氧呼吸的最后一步。
在线粒体的内质网上,氧气参与反应,将NADH和FADH2转化为ATP。
在此过程中,三个分子的ADP通过与线粒体中的磷酸酯化为三个分子的ATP。
3. 细胞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细胞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ATP4. 细胞呼吸的能量转化过程及其应用在细胞呼吸过程中,糖分子被氧气氧化,产生大量的ATP能量。
这些能量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并传递到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此外,细胞呼吸的能量也可以被应用到许多实际场景中,如发电、发动机等。
五、教学方法1.授课法。
2.板书法。
六、教学评估1.作业评估。
2.课堂交互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细胞呼吸产生能量与细胞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备课资料苏教版1.有氧呼吸的过程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并不是像燃烧那样一下子就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
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糖酵解:将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并且发生氧化(脱氢)和生成少量ATP。
(2)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还原态氢(这个还原态氢被传递氢的辅酶携带着),同时生成少量ATP。
(3)氧化磷酸化:氢(氢离子和电子)被传递给氧以生成水,并且放出大部分的能量,以生成ATP。
2.糖酵解糖酵解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动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首先利用糖元(动物淀粉)作为呼吸基质,把它转变成为葡萄糖,然后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分解而生成乳酸,所以这个过程称为糖酵解。
糖酵解的过程主要分为下列两步:①葡萄糖经过两次磷酸化,并且发生异构化以后,转变成1,6二磷酸果糖。
这就是说,一个六碳化合物变成带有两个磷酸的化合物。
这一过程要消耗两分子ATP。
②1,6二磷酸果糖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很容易分解成为两个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磷酸甘油醛。
这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处于平衡状态。
当磷酸甘油醛进一步转化而被消耗掉的时候,磷酸二羟丙酮也就跟着转变为磷酸甘油醛,参加到以后的反应中去。
由磷酸甘油醛转变为磷酸甘油酸的时候,脱出的氢被氧化型辅酶Ⅰ(NAD)携带着,成为还原型辅酶Ⅰ (NADH2)。
在这个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被ATP携带着。
以后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中也生成ATP。
在由葡萄糖到丙酮酸的整个过程中,能位是逐步下降的,但只有上述这两个反应的能位下降较大,足以生成ATP。
其他反应则只有微小的下降,不足以生成ATP。
因此,一分子1,6二磷酸果糖实际上可以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共得到四分子ATP,但在糖酵解的开始阶段用掉了两分子ATP,所以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净得两分子ATP。
糖酵解的过程可以概括如下:丙酮酸是呼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在有氧条件下,它就进入三羧酸循环在无氧条件下,它被NADH2还原成为乳酸,或者在脱去羧基(放出CO2)以后转变成为乙醛,乙醛再被还原成为乙醇。
这就是无氧呼吸的过程。
3.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的最初中间产物是柠檬酸,因为柠檬酸是一种三羧基酸,所以这个过程叫做三羧酸循环,也叫柠檬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的简化过程是:丙酮酸在经过氧化(脱氢)和脱羧(放出CO2)以后,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
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C6),柠檬酸脱水成为乌头酸,乌头酸加水再形成异柠檬酸。
然后,异柠檬酸氧化脱羧形成α酮戊二酸(C5),α酮戊二酸再氧化脱羧形成琥珀酸(C4),琥珀酸经过脱氢氧化,最终成为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可以再与乙酰辅酶A 相结合,再次进入三羧酸循环。
这样下去,循环不已。
每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生成两分子丙酮酸,然后这两个丙酮酸氧化脱羧,各进入三羧酸循环,共产生六分子CO2。
在三羧酸循环中,一共发生五次脱氢,其中四次脱出的氢被NAD携带着,另一次(从琥珀酸)脱出的氢被黄酶(FAD)携带着,以后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被氧化成为水。
另外,在酮戊二酸氧化脱羧而生成琥珀酸的时候,也形成一分子ATP。
在三羧酸循环的整个过程中,只有丙酮酸被彻底分解,其他的酸是不被彻底分解的,所以它们只要有少量存在,就可以推动这个循环继续进行下去。
其他的酸就像工厂里的传送带一样,把丙酮酸分子向前传送,并且逐步分解。
4.与呼吸有关的几个概念(1)呼吸强度(呼吸速率)它是指一定温度下,单位重量的产品进行呼吸时所吸入的氧气或释放二氧化碳的毫克数或毫升数,单位通常用O2或CO2 mg(mL)/(h·kg)(鲜重)来表示。
是表示呼吸作用进行快慢的指标。
由于无氧呼吸不吸入O2,一般用CO2生成的量来表示更确切。
呼吸强度高,说明呼吸旺盛,消耗的呼吸底物(糖类、蛋白质、脂肪、有机酸)多而快,储藏寿命不会太长。
(2)呼吸商(呼吸系数RQ)它是指产品呼吸过程中释放CO2和吸入O2的体积比。
RQ=V CO2/V O2,RQ的大小与呼吸底物和呼吸状态(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有关。
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如公式所示,RQ=6 mol CO2/6 mol O2=1。
①以含氧高的有机酸为底物的有氧呼吸,RQ>1,如:草酸2C2H2O4+O24CO2+2H2O,RQ=4 mol CO2/1 mol O2=4>1。
②以含碳多的脂肪酸为底物的有氧呼吸,RQ<1,如:硬脂酸甘油酯,C18H 36O2+26O218CO2+18H2O,RQ=18 mol CO2/26 mol O2=0.69<1。
RQ值也与呼吸状态即呼吸类型有关。
当无氧呼吸时,吸入的氧少,RQ>1,RQ值越大,无氧呼吸所占的比例越大。
RQ值还与储藏温度有关。
同种水果,不同温度下,RQ值也不同,如茯苓夏橙0~25 ℃时RQ为1左右,而38 ℃为1.5。
这表明高温下可能存在有机酸的氧化或有无氧呼吸,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3)呼吸热呼吸热是呼吸过程中产生的、除了维持生命活动以外而散发到环境中的那部分热量,通常以B.t.u.(英国热量单位)表示。
由于测定呼吸热的方法极其复杂,果蔬储藏运输时,常采用测定呼吸速率的方法间接计算它们的呼吸热。
当大量产品采后堆积在一起或长途运输而缺少通风散热装置时,由于呼吸热无法散出,产品自身温度升高,进而又刺激了呼吸,放出更多的呼吸热,加速产品腐败变质。
因此,储藏中通常要尽快排除呼吸热,降低产品温度;但在北方寒冷季节,环境温度低于产品要求的温度时,产品利用自身释放的呼吸热进行保温,防止冷害和冻害的发生。
(4)呼吸温度系数在生理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10 ℃时呼吸速率与原来温度下呼吸速率的比值即温度系数,用Q10来表示;它能反映呼吸速率随温度而变化的程度,如Q10=2~2.5时,表示呼吸速率增加了1~1.5倍,该值越高,说明产品呼吸受温度影响越大。
研究表明,果蔬的Q 10在低温下较大,因此,在储藏中应严格控制温度,即维持适宜而稳定的低温,是搞好储藏的前提。
(5)呼吸高峰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呼吸强度随发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果实幼小时呼吸强度高,以后随着果实成熟的过程而下降。
当果实进入成熟期时,有些果蔬,呼吸强度骤然升高,达到高峰(称呼吸高峰)后,随后呼吸下降,果实衰老死亡,伴随呼吸高峰的出现,体内的代谢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类果蔬被称为跃变型或呼吸高峰型果蔬,这一现象被称为呼吸跃变。
另一类果蔬进入成熟期呼吸强度不提高,一直保持低水平,呼吸强度在采后一直下降,直至衰2019-2020年高中生物细胞呼吸产生能量与细胞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第1课时示范教案苏教版细胞呼吸是生物体的重要生理活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这部分知识既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密切联系,同时又与后续内容密不可分,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细胞呼吸》一节主要分为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细胞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二者的区别)、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关于细胞呼吸产生能量,本节首先在学生学习了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创设了“汽车奔驰需要燃烧汽油提供能量,那么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能量从何而来”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呼吸作用与物质燃烧的异同点等问题,进入本节的学习,进而提出了细胞呼吸的概念。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有关绿色植物和人体的呼吸作用以及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的关系等基础知识,所以,教材一开始就将概括性很强的细胞呼吸定义呈现给学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文本中表格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于“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速率是不同的”理解。
关于细胞呼吸的过程,教材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二者间的比较。
(1)关于“有氧呼吸原理和大致过程”,教材在遵循科学准确的原则下,利用“细胞呼吸”的图群,力求形象、生动地描述有氧呼吸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加强对文本中“细胞呼吸”的图群的阅读以加强对于细胞有氧呼吸的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细胞有氧呼吸的模型,通过物质转变与能量转换两条主线,理解在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等过程。
(2)关于“无氧呼吸的过程与原理”,教材首先通过“细胞呼吸是否都需要氧的参与”这个问题,以酵母菌为材料,设计了一个探究其呼吸方式到底有几种的实验,从而引出细胞无氧呼吸的概念。
对于细胞的呼吸过程,文本相对简化。
对于“以酵母菌为材料,设计了一个探究其呼吸方式到底有几种”的实验,探究的难度比较大,学生一般对其中某些原理和检测产物的方法不甚了解,所以,教材对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这两个步骤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案例和参考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通过这个探究实验,还介绍了什么是对比实验。
关于无氧呼吸的定义,教材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了有关内容后,参照有氧呼吸的定义进行归纳和概括,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和用准确而简明的科学术语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关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文本主要通过图群提供直观印象,然后通过列表比较二者间的主要区别,教学中建议适当引导学生对二者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对文本中相应图群阅读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在场所、酶、产物以及释放能量多少方面的区别以及与某些过程的联系。
教材的最后对无氧呼吸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4)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教材采取了引导学生分析有关资料和通过讨论及补充相关实例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根据相关科学原理举一反三地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要求学生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并加强生物学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本节共设置了1个“积极思维”、1个“放眼社会”、1个“评价指南”、1个“继续探究”、1个“走近职业”、1个“拓展视野”。
教师可根据各种活动特点,合理运用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另外,本章有5个重要的图群: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图、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示意图;图片4张,酵母菌呼吸实验示意图、工业发酵罐实物图等;此外还有表格2张,函数图2张。
教师可根据图的特点合理展示图片,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最后我们建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或其他媒体手段,收集有关细胞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的信息,并做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班级内部交流,或在网上展示。
教学重点1.细胞呼吸的本质。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