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14页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 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
科目:历史主备教师:授课教师:任课班级:
课题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日期
第 周建立北宋、赵匡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其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
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
时代。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
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
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5.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利有弊,这启发我们国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局部地区战火不断的时代,造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等。
(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5.教师提问: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唐朝:权朝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五代十国: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辖区内的军、政、财权,由节度使独揽,实际上是个半组立的小王国。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D)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
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④北宋设立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过关训练 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 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 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B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重文轻武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武抑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小明是个对联迷,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 王,他写了许多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与赵 匡胤有关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周世宗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当了皇帝。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欧阳修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政治 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誊录、糊名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 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课件(共19张PPT)

消极影响: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办事效率下降;
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
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
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 5: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问题 6: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精兵”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29-30页内容和材料四 、五、六,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材料四: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 分割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 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即兵将分离局面; 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 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五: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 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 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 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六:财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 给用外,凡缗(min)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 的物质基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材料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材料十: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史》中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文治局面。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3课 盛唐气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53页 0117页 0174页 0258页 0333页 0398页 0436页 0458页 0545页 0616页 0676页 0730页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 放的时代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 世”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 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业的兴废》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弊端: ①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冗兵) 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行政 效率下降(冗官) ③增加了朝廷财政支出(冗费)
利: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 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的情况发生 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②官僚机构臃肿, 冗官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思考:下面的这种变化体现了宋代怎样的治国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朝 武
万般皆下品,
宁为百夫长, 唯有读书高!

胜作一书生!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五代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2、措施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分析重文轻武带来的影响。了解王安 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加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 的利弊,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课前回顾
由 唐盛 玄转 宗衰 统
致 命 打 击
治 安藩 黄
后 史镇 巢
期 之割 起
朝 乱据 义
五代(907—960) (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十国(891—979)
政 腐 败
削 弱
907亡
前 蜀
后 蜀

南 唐
吴 越


南 汉
南 平
北 汉
960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治天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内重外轻

让权利互相制衡监督,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官僚机构庞杂——冗官 冗兵 冗费
造成北宋积贫积弱。
二、治天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①浓厚的读书风气; 利
②人才辈出、文化昌盛;
③科技发达;
④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 的安定。
A.北宋 B.南宋 C.辽 D.元朝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几位? 宋朝占六位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得天下——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定都: 东京(今河南开封)
宋 宋
先 南 后
方式: 陈桥兵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意义:北宋结束了中原和 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长翅帽
二藩 镇镇。、:治亦其称节天方度下镇使,掌—是握—唐军朝事强中、、化财后政中期、设央行立政集的权军。权镇的。藩措是施"保卫"之意,镇是指军
殿侍
前江陵卫马
B 军

侍 卫 步

军 司
军 司
训练和管理军队
林学士修《枢新唐书》。
政事、宋枢英朗密宗州密副时使,军C。官丙至参知
使 调动军队
二、治天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 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②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学生做笔记3分钟(写在笔记本上)
北 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宋

收其精兵
政 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宋太祖 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
A.减少宰相人数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D.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 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 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
B.李世民
C.杨坚
D.赵匡胤
4.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 区的是( )
加强皇权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
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皇。帝” 分割相权 ——宋太祖
三司
宰相
枢密院
宋(初财“政始权置)诸州通判(”行,政“权凡)兵民、钱(谷军、政户权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同裁决,参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 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平。 知
章 政 —— 《宋史·职官志》
此非他故,方 镇太重,君弱臣 强而已。
自唐季以来,数
十年间,帝王易八其 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何故也?
惟稍夺其权,制 其钱谷,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吾欲息天下之 兵,为国家长久 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事事
二、治天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经济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
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治天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代科举录取人数和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千年科举第一榜:
“嘉祐二年三月丁亥赐进士章衡等 263人及第,126人同出身。是岁,进 士与殿试者,始皆不落。”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二、治天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③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④重用文官,限制武将。
临时委任
三衙
东京
A 欧阳修,北前敌宋指政挥治军家队、 文军学甲家,在政治上负有盛
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
——《祖宗科举取人·仁宗》
该榜录取: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程颐、 曾布、吕惠卿、章惇。
2、发展文教,增加科举名额。
宋代科举: (1)过程:州试、省试、殿试 (2)时间:宋初一年一次,后规范为三年一考 (3)规范化:锁院制、糊名与誊录制度化。
主考官: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1、重用文臣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②更戍法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③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宋太祖曾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 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取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 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治天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效果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皇帝
强化君权
中央:以宰相为首的百官
削弱 相权
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①由政事堂、枢 密院和三司使分 具 割宰相的行政权、 体 军政权和财政权。 措 施 ②设参知政事若 干人,位同副相, 与宰相共执行政 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