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教案标题:熔化和凝固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相变过程。
2.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辨别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并能解释其意义。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问题。
教学资源:1. 课本或教学资料2. 图片或实物展示熔化和凝固过程3. 实验材料:蜡烛、烧杯、温度计等4. 讲解PPT和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通过展示或描述物体熔化和凝固的场景,引发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思考。
2. 提问学生关于熔化和凝固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概念讲解(15分钟):1. 使用PPT或板书,解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强调物质的相变过程。
2. 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3. 向学生展示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并解释其意义。
示范实验(20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熔化和凝固实验,例如使用蜡烛。
- 首先,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产生的蜡油。
- 然后,将一个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下,收集蜡油。
- 继续加热蜡油,直到完全熔化,凝固后再重复加热过程。
2.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与记录温度变化和观察结果。
3. 结合实验结果,强调熔化和凝固是可逆过程,并解释其原因。
活动和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或小组活动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问题。
2. 指导学生使用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解释为什么在冰块融化时温度保持恒定,或为什么加盐可以降低冰的凝固点。
3.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解答。
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巩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总结关键概念和重要观察结果。
2. 提问学生关于熔化和凝固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深入探究。
3.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提供进一步指导和支持。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更多有关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和观察。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研究了解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并探究其原因。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在物态变化的现象中,识别、表达出熔化和凝固。
(2)会用图像表示物理量的变化,知道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
(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1)经历熔化的探究过程,认识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形象表示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方法。
(2)通过图像的对比和归纳,知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感受合作对实验探究顺利完成的重要性。
(2)通过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方法的对比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验精度提高的重要性,从而体会科学的严谨。
二、学情分析:本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安排在“温度”之后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温度在物态变化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不同的物质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掌握好本节内容是突破本章难点所在,也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
内容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物质熔化实验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对探究结果的分析、论证和评估。
四、教学过程【导入】一、引入新课(1)做一做在实验桌上摆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烧杯中装有冰,另一个烧杯中装有液态蜡,学生们一只手蘸取液态蜡,另一只手握冰,感受他们在手中的变化过程,注意观察两只手中的冰和蜡的状态是如何变化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与感悟,从中建立熔化和凝固的概念二、【分组实验】探究海波、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规律A: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实验装置,指出“水浴法”加热海波的目的,并通过微课介绍Dislab6.9程序及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B:学生自行阅读实验中应观察的现象及注意事项教师巡查各组实验情况,帮助同学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学生实验后,教师指出:表格中记录的实验数据较为杂乱,如何直观形象的体现实验的成果组织各组汇报实验成果C:说出海波在AB、BC、CD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AB段:固态BC段:固液共存态CD段:液态三、【汇报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利用图像描述实验数据,更加形象直观。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学生引入材料的物性变化领域,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2、掌握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3、能够自主探究并解决物质状态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2、熔化和凝固3、状态变化的问题探究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探究3、小组讨论四、教具准备1、幻灯片2、热板3、药品玻璃杯4、铁蜡烛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物质的三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物性变化。
2、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并进一步介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接着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以及熔化和凝固图示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实物示例,如药品玻璃杯和铁蜡烛来进行讲解。
3、探究提出状态变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气态等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材料状态变化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4、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总并展示各自解决方案,并对状态变化问题做出总结。
六、作业1、做一份报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调查一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了解了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了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
同时,通过探究状态变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物性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3.2《熔化和凝固》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常见的物质部分,是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
学好本节对研究其他物质的特性有迁移作用;同时熔点和凝固点将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研究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①认识领域的目标: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能描绘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②技能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思想感情目标:树立规范实验、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教学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二、学情份析通过前面二章的研究初一学生曾经熟地球、月球、太阳、星星等天体和动物、植物等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但不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到底有哪些?物质不同状态之间能否转化?物质有哪些特性?在生活中他们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征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但不知道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也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性,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理论,从生活中去感受科学,应用科学。
从而体现STS的课程理念。
三、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印发熔化过程记录表、方格坐标纸。
粉末状的硫代硫酸钠(海波)、粉末状的萘、冰、松香和水;铁架台(带铁圈、铁夹)、烧杯、试管、温度计、酒精灯、玻璃棒和钟表。
熔化和凝固完整版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ting)[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oidification)[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1熔化和凝固(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oidification)[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生甲]应该不相同[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2和图—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ta)[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ta)[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ting in四、板书设计1熔化和凝固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2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熔化和凝固

教案熔化和凝固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能描绘晶体熔化图象,能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树立规范实验、仔细实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以及学生分工协作的团结精神。
二、教学重点:1.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做好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以及松香熔化的对比实验。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1.本节课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如在实验过程中既要观察物质状态,同时又要观察温度计的温度,给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又如硫代硫酸钠熔化过程(即固液共存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现象有时出现的时间较短,实验效果不理想,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实验过程要仔细、规范,才能取得实验成功。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晶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四、采取措施:鉴于本课教学时间偏紧,实验可见度小。
建议(一)硫代硫酸钠熔化实验,松香熔化实验同时做;(二)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三)将书本上硫代硫酸钠的实验装置改进一下:在试管外的温水中悬挂另一只温度计,控制两只温度计的温差在4℃之间。
且用大烧杯装较多的水,才能使晶体熔化过程中恒温不变的现象明显且保证热源单位时间供热基本相同,避免由于供热速度太快而造成熔化过程恒温时间较短的主要原因,用石棉网和酒精灯小火都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采用两只温度计控制水与晶体的温度差,一旦温差太大就撤去停止加热,可提高实验的效果。
将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碾成均匀粉末,温度计液泡与试管壁间的晶体层薄一些比较好而且不能偏。
否则晶体还没有完全熔解温度计的示数也可能迅速上升。
对初一学生来说,让学生自己独立作图难度较大,教师应事先让学生明确图象中的两个坐标各代表什么量,时间和温度如何表示,如何描点。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 (2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才学物理不久,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学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提问: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先说熔化,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怎样的呢?老师这里有两种固体,一个海波,一个石蜡,我们来用实验探究一下他们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进行实验,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各实验仪器的用处及注意事项。
知识讲解: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的固体。
熔点:晶体熔化时候的温度晶体熔化特点:师:通过我们刚的出来的图像我们发现,海波跟石蜡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有些差异,让我们来进行比较一下。
帮助学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以及学习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和条件。
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加热认识晶体熔化曲线逆向思维法: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以及危害。
与学生一起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曲线。
引导学生由熔化过程思考凝固过程,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提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和危害有哪些?温A B CD板书设计: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现象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5、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对比讨论、探究式、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2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
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三、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过程本节安排3个教学板块:(1)认识晶体;(2)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3)液体的凝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 1 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设计
一、实验准备 (1).实验器材
; (2).实验中温度计的作用
; (3).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
; 记录数据
下表是给某固体加热的过程中记录的时间和对应的温度
由上表可知,该固体的熔点是_________,
它可能是__________;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 大约持续了__________min ,
试在右图中画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图线。
总结规律:
(1).海波在熔化前,不断 热,温度________ ;熔化过程时,
不断 热,温度 ;熔化后继续吸热时,温
度 .
(2).石蜡在熔化前,不断 热,温度______ ;熔化过程时,
不断 热,温度 ;熔化后继续吸热时,温
度 .
【即时反馈1】
1. 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
A.铁、食盐、松香
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
D.冰、石英、玻璃
2. 在寒冷的雪山高原上,边防战士生活得非常艰苦,常从野外取
雪化成水,再加热饮用。
如图1,其中能正确反映雪化成水这个
过程的图象是( )
【探究3】熔点和凝固点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海波的温度/℃ 石蜡的温度/℃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6
-4
-2
1
2
3
展示该实验的实验器材并简单介绍各仪器的作用
课件播放有关实验视频并得到有关实验的数据,学生们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并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即时反馈2】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放热时,温度不一定降低
B.所有的固体都能熔化,而且都有熔点
C.水的温度达到0 ℃ 就会结冰
D. 0 ℃ 的冰比0 ℃ 的水更凉
2. 钢在熔化成钢水的过程中( ) A.吸热,温度升高 B.吸热,温度不变 C.放热,温度降低 D.放热,温度不变
【课堂检测】
1. 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相关物体是晶体
的是( )
A.铁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B.冰加热到0 ℃ 时才熔化
C.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会变小
D.铜可以锻造成各种规律的几何形状
2. 沥青在加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温度持续上升
B .温度保持熔点不变
C .先上升,后来保持不变,最后又上升
D .先下降后上升 3. 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
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 )
A.沸点低
B.密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