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教师职业道德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要本文主要从孔子道德修养理论的六个方面,即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等说明教师应如何实施这种道德修养,从而加强职业院校师德建设。
关键词: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师德在中国传统职业道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弘扬师德,达到育人、安邦的目的。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己”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一、自省自省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
孔子教导弟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治长》)。
“内自讼”即内的自责,自我反省。
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己”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的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的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涵养品性,当我们教育学生,而学生不能够理解和听取时,我们也应该像孔孟圣人说的那样,首先想一想我们自己做得够不够,我们的方法有没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人师”。
二、克己克己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关于“克己”,孔子有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
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鲁莽行为。
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1.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包含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中,孔子强调了“温故知新”,即要通过对古人智慧的学习来增长知识和才智;同时,他还提出了“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的榜样作用和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2.孟子关于教育的思想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中谈到了很多有关教育方面的理念。
他提出了“教育无迟早”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及时性;同时,他以“致知格物”为教育目标,强调了修养、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3.老子关于教育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也包含了关于教育的观念。
他提出了“三教”思想,认为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而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二、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强调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这对当代教育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受到了重视,古代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行修养,使其成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
2.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教育要注重挖掘学生个体的优势和潜能,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教育育人古代教育思想中强调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这也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古代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4.强调实践教育古代教育思想中强调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这对当代教育也有启示意义。
当代教育要注重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敬业精神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了敬业和修身养性,这对当代教育也有启示意义。
当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态度。
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有 学 问 长 者 的 尊 敬 。
尊 喻 敬 师 旧 长 指 。 学 比 生 喻 恭 求 敬 学 受 心 教 切 。 和 现 对 比
矣 去 瞑 盖 。 。 坐 年 ” 颐 , 四 既 时 十 觉 与 矣 , 游 。 则 酢 一 门 音 日 外 见 雪 颐 深 侍 , 一 立 颐 尺 不 偶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的条 件是要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精神。
热爱学生、无私无隐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悔 乎?”孔子就曾热切地指出:“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鼓励他的学生“当 仁,不让于师”。 韩愈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 弟子。” 王夫之就明确指出:教人必须有严格的要求, 学习必须向高处努力。教师如果降低“道” 的标准,“俯身”自己的学生,那只能使学 生一辈子陷于“不知不能”的悲境,是最不 道德的表现。
我国早期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 代师德思想
孔子
荀子
有教无类
孔子主张,除奴隶外,不分贫富、贵 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 以成为教育的对象。只要他们诚心求 教、潜心学习,教师都应热心教诲、 一视同仁。这是他“泛爱众,而亲仁” 的伦理思想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贯彻 和体现。他招收的学生不受贵贱、贫 富、老幼等条件的限制,他的学生大 多数出自贫贱之家。
(二)前苏联教师道德发展概况
《教师道德》 :教师应当遵守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 (1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单单带有正式的性质,而且带有人 道的性质; (2 )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尊重和支持他的最高尚的品 质,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应该把学生的高要求看作是尊重学 生的一种手段; (3 )经常研究儿童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以便能正确地解决每 个学生的问题,并能预见一切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 (4 )要能耐心地对待儿童的不正确的行为、意见和信念,善 于说服他们,耐心说服他们的错误;(5 )教师不仅有责任要 求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而且有责任使学生正确理解自己的行 为,经常提高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谈师德的养成

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谈师德的养成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对社会教育乃至个人修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师德一直是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所倡导的重要理念。
师德的养成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浅谈师德的养成。
一、儒家教育思想与师德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学重视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面素质,而其中德性的培养是其首要任务。
对于教师来说,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德育理念对于师德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1.以身作则儒家教育思想中强调师者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身教重于言教”理念强调教师自身的德行对学生的影响力远大于言教,教师要以高尚的德行和优良的品行来熏陶学生。
只有教师本身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榜样效应,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2.兼爱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兼爱”原则强调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爱心,不偏袒不偏心。
教师不仅要抛弃私利,还要超越个人情感,真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平等和教育的平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为每个学生提供合理的教育环境。
3.教育的恒心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恒心”原则指出教师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奋斗精神,追求教育的真善美。
儒家认为,教育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工作,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耐力。
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负责。
二、当代师德的养成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代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当代社会的多元发展也给师德的养成提出了新的挑战。
1.学习儒家经典当代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学习儒家经典,了解其中蕴含的师德思想,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发掘其现实价值。
只有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领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其中的师德理念。
2.注重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和专业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学术水平,才能为学生成为良好的榜样,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入世”指的是儒家思想的一种实践方式,旨在促进社会和谐、个人修养与社会
责任的平衡发展。
这一思想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
以下从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四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政治方面
在政治层面,“儒家入世”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注重平等、正义、博
爱等价值观念。
这一理念可以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减少腐败现象,提升政治决策的公正
性和有效性。
同时,“儒家入世”也强调了个人的自我养成和自我完善,培养个人的道德
修养、责任感与自我约束能力,以此提升整个社会的生命力。
二、经济方面
在经济层面,“儒家入世”推崇谦虚、节俭、自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强调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关系,反对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利益。
这一理念可以将企业经营从简单追求
经济利益,转化为追求公共利益与社会责任,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方面
在教育层面,“儒家入世”注重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正确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强
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人才培养,更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共意识的公民。
在培养
人才的同时,也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当今社
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求。
四、文化方面
在文化层面,“儒家入世”的思想可使各族人民进一步互相理解、尊重和宽容,增强
文化自信、凝聚共识。
同时,“儒家入世”倡导的文化积淀和二元观念的应用,也有助于
祖国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的弘扬。
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对现代职业道德塑造的启发

东汉 儒 家代表 人 物杨震 , 自幼勤 奋好学 , 成年 后
、
被 关 , 汉 代 儒 家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关 于 职 业 道 又博 览群 书 , 誉 为 “ 西 孔 子 ” 先 后 担 任 荆 州 刺 史、 东莱 太守 等官 职 。他 以儒家思 想 为指导 , 严格 遵
德 教 育 的 主 要 要 求
子孙 经常食 野菜 。他 的子 孙 们 深 受这 种 廉 洁 刚 展 、 与人 之 间和谐 关 系 的形成 等起 到 了重要 作用 , 行 , 人 都 传 是 中华 民族 传 统道 德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其 思 想道德 正 的作风 的影 响 , 以他 的作 风 为榜 样 , 习 数代 。 在 教育 体 系 中 , 有很 多 内容仍 然 闪烁 着现代 光 芒 , 尤 他 的很多 做法 在 当 时并 未 被 理解 , 一些 同僚 曾劝 他
其 是关 于 职业 道德 相关 要求 。
( 遵纪 守 法 一)
应该 多 为子 孙购 置 产业 , 却 认 为 : 使后 世 称 为 清 他 “ 白吏 子孙 , 以此遗 之 , 亦厚 乎 ! 2 后 来 , 然 他 不 ”【 虽
儒 家历 来 都强 调统 治者 或管 理者 应 当严格 遵纪 因上 疏批 评 中 常侍 樊 丰 等 人 , 诬 陷 罢 官 后 自杀 。 被 守法 , 好带 头 示 范 作用 。对 此 , 子 曾指 出“ 身 但 是 , 做 孔 其 他廉 洁 刚正 的作风 给子 孙们树 立 了榜样 , 给 也 正, 不令 则 行 ; 其身 不正 , 虽令 不 从 。 [ 邓 禹是 汉武 后 世 留下 了一 笔珍 贵 的精 神 财富 。 ”】
[ 稿 日期 ] 2 1 -51 收 0 20 —5
[ 作者简介] 纪武昌( 9 9 , , 1 7 一) 男 武汉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 2 0 级 思想政 治教育在职硕 士研究生 ; 09 湖北医药学 院药 护学 院教学管
由职业道德看合格教师及其学生观——儒家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学 生 观是 教 师认 识 学 生 的观 点 和评 价 学生 的标 准 ,
也 是 教 师 认 识 学 生 和 评 价 学 生 的 思 想 方 法 , 是 教 师 的
教 育 观念 、教 育 思 想 、教 育 主 张在 对 学 生 认 识 、态 度 和 方式 上 的集 中 体 现 。从 构 成 上 来 考 察 ,教 师 的 学 生
观 可 以 分 为 个 层 次 : 一 是 观 念 、法 制 水 准 的 学 生 观 , 即 原则 的 学 生 观 ;二是 一 般 水 准 的 学 生 观 ,即在 接触
是 偏颇 的 ,我 们 对 此 应 持 扬 弃 的 态 度 ,取 其 精 华 ,去
其 糟 粕 。 学 生 观 是 随 着 历 史 的 发 展 和 礼 会 的 进 步 而 不
一
们应 该 清 楚 ,在 学 校里 ,教 书 和 育 人 是 一个 有 机 的 整
体 , 即 教 师 不 仅 要 向 学 生 传 授 科 学 文 化 知 识 , 而 且 必
须 自觉 地 承 担起 育 人 的重 任 。教 书 和 育人 是 辩 证 统 一 的关 系 :教 书 是 育 人 的 手 段 ,而 育人 是 教 书 的 目的 。
观 ,才 能尊 重 学生 。儒 家 思想 和后 现代 主 义 的教 育观 分 别给 我们 提供 了借鉴 。
【 键 词 】职 业 道 德 ; 合 格 教 师 ; 学 生 观 关
一
、
概 念 的 界 定 与 阐 释
西 方 教 育 史 上 曾 出 现 过 形 形 色 色 的 学 生 观 ,大 致 归 纳 起 来 ,主 要 是 以赫 尔 巴 特 和 以 杜 威 为 代 表 的
两 派 对 立 的 观 点 。 概 括 起 来 , 他 们 从 以 下 几 方 面 表 达 了 不 同 的 学 生 观 : ( ) 关 于 学 生 天 性 : 赫 尔 巴 1 特 等 人 的 原 罪 论 、 性 恶 论 认 为 儿 童 生 来 就 有 一 种 肓 月 冲 动 的 种 子 ,处 处 驱 使 他 不 驯 服 , 以 致 经 常 扰 乱 成 人 的 计 划 ,也 把 儿 童 的 未 来 人 格 置 于 许 多 危 险 之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作者:王雅维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14期摘要:大学毕业后,我光荣地成为学校的一名“人民教师”。
犹记得大学校园文学院教学楼前有一座孔子塑像,孔子是古往今来最出色的教育家,也是千百年来教师的典范。
孔子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念,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
比如教学过程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再比如对待学生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关键词:文化浅谈;师德师风;培养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完善师德师风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在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不断地反思,如何将儒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理念融入当代的教育中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有为”精神,激励教师爱岗敬业。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倡导了这种精神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儒学的后继者对“自强”“有为”的学说作了发挥。
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并要求人们应具有“浩然正气”。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主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
在民族兴旺发达时期,激励人们把建功立业看作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时刻,激励人们顽强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在人格和道德修养方面激励人们匡扶正义、战胜邪恶,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师德师风的培养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自强有为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是我们广大教师要有奋发报国之心,勇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
在今天民族复兴时期,我认识到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但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与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能激励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自觉献身精神,能调节教育过程中有关人际间的关系。
它不仅对学生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我国是素来重视师德修养的文明古国,历代的师德有着丰富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理论财富,是我国教师长期实践的结晶。
自孔子以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得到不断的扩充和丰富。
教师职业道德也承载着儒家思想的内涵。
因此学习儒家思想对于教师学习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上,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教师身教重言教,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则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此,孔子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修养,孔子提出,教师应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孔子还提出,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要“躬身厚而薄责于人”。
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孔子本人便是一个表率。
他崇尚道德仁爱礼义,从不谈怪异、强力、暴乱、鬼神。
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不信怪、力、乱、神。
”他为人认真诚实,“言而有信”。
他主张实事求是,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他严以律已,勇于承认错误,乐于听取意见,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其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高尚人格,受到众弟子的高度钦仰。
他们将孔子崇之如日月,爱之如父母,敬之过于尧舜,对他的学说,“仰之称高,钻之弥坚”。
至于后世,则更是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感人至深,由兹可见。
成才德为首,树德先树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力量更是无言的召唤。
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深受教师的影响,作为教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教学态度、道德情操以及思想作风都会影响学生,对学生的成才极为重要。
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许一句话就会让学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甚至会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教师的道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风气,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步发展。
因此,当代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包装自己,用渊博的学识、
谦恭的为人,幽默睿智的谈吐,健康稳定的心态,丰富、深邃、独特的思想见解,善良、真诚、宽容、正直、富有爱心的人格品质的外在表现,给学生以启迪、教育、影响并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
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学习儒家思想,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有着重要的裨益和意义。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师作为道德的传承人,深入分析儒家思想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优秀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