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理物理学(1)——感觉阈限

合集下载

大学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大学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到大队 老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当实验 进行到第4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 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 发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 能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 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 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 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 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 夺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 住,之后,被测学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 显得有点烦躁不安。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 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 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知觉的生活 是不可忍受的。
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个以人为被试的感觉剥夺实验是由贝克斯顿 (Bexton)、赫伦(Heron)、斯科特(Scott) 于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
被试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 (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可以挣50美分), 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实验。
甜、酸、苦、咸等 味道
嗅觉 肤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鼻腔粘膜的嗅细胞
气味
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 皮肤的和粘膜上的冷点、 冷、温、痛、压、
用或伤害性刺激
温点、痛觉、触觉

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 肌肉、肌腱、韧带、关 身体运动状况

感觉阈限的概念

感觉阈限的概念

感觉阈限的概念感觉阈限是指在感知到外界刺激物时,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发感觉的最低程度。

在神经科学中,感觉阈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感觉系统的工作原理,也有助于我们对许多疾病和障碍的认识。

本文将围绕感觉阈限的概念深入探讨,从生理学、心理学和临床角度展开讨论。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感觉阈限是神经系统对外部刺激物的敏感程度的量化指标。

人类感知外界刺激主要通过感觉器官,如皮肤、眼睛、耳朵和鼻子等。

当外部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会产生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中枢,产生对应的感觉体验。

而感觉阈限则是指在不同感觉条件下,人们对外界刺激物所需的最低强度。

例如,在触觉方面,我们有触觉阈限,即在皮肤上需要施加多少压力才能被感知到。

在视觉方面,我们有光感阈限,即在视网膜上落射的光线的最低强度。

在听觉方面,我们有听觉阈限,即能否感知到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

感觉阈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敏感程度,也对感觉障碍和感觉系统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感觉阈限也对认知和感知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在感知心理学中,感觉阈限是指在感知一个刺激物时,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感知到。

这意味着人类的感知并不是对所有外界刺激都能作出反应,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发感觉。

这一概念也与心理物理学中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密切相关。

绝对阈限是指能否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感知到某一刺激的最低强度,而差别阈限则是指在已知一个刺激的情况下,能否感知到另一个与之有所不同的刺激。

感觉阈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机制,也有助于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物理学的交叉研究。

从临床角度来看,感觉阈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临床实践中,感觉阈限的测量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神经病学领域,感觉阈限的测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对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和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阈限可能会发生改变,如感觉过敏、感觉丧失等。

第三章感觉

第三章感觉

• 能数出图形中有几个黑点吗?
侧抑制——这个生理机制能使被白色环绕的区域显得 更黑,相反,能使被黑色环绕的区域显得更白。由于在看 图的过程中,眼睛不停的跳动,使得侧抑制不停的产生, 从而使得上图中出现了闪烁的黑点。
(四)视觉的中枢机制 * 视觉感受野: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在受到刺激时,
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次神经细胞的活动, 即处于某一层次的神经细胞只接受来自一定区域的感光细胞 传递的信息,视网膜上的这个感光细胞区域称为相应神经细胞 的感受野。
* 基本观点: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方式进行,首先是在靠近卵
圆窗处耳蜗底引起基底膜的振动,此波动以行波形式
沿基底膜向耳蜗顶部方向传播。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
的行波都从基底膜底部开始,但频率不同时,行波传
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振动频率越低
行波传播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基底膜顶
部,而且最大振幅出现后,行波很快消失,不再传播。
合理处: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直接感受 不对处:否认感觉的客观性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 递信息的。
模式/块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现在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
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两种编码方式。
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概述
1、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 感受性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 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在 视
觉系统更高级水平上,存在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
加工表现为对立过程。
(三)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1、视觉对比 * 产生: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
* 明暗对比: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 物体明度取决于照明、表面反射系数以及周围环境的明度。

感觉阈限的测量-最小变化法

感觉阈限的测量-最小变化法
心理物理学
雷玉菊
心理学教研室
a
1
科学心理学之初
• 1860年,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
• 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中心问题是揭示物理量 (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与心理量(各种 感觉或主观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 促成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
2
物理量与心理量
物理量
亮度 声强(声压)
重量 温度
测量仪器
光度计 声级计
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

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
阈限的下限(Ll)
• B、在递增系列中的最后一次“-”到非“-” 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l)
• 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 别阈限的上限(Lu)
a
41
• C、上限与下限之间叫不肯定间距IU
• D、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主观相等点(PSE) 理论上PSE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 实际有差距,叫常误(CE)
• 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哪一种倾向更大?
– 分别计算出前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与后一半实验中 测定的阈限。
a
32
刺激 Hz
1
2
3
4
5
67
8 9 10
24 +
23 +
22 +
+
21 +
+
20 +
+Leabharlann 19 ++
+
+
19 +
+
+
+
+
18 +
+
+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感觉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

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

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的认识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感觉属于人的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

在人的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物。

每一刺激物都有多种属性,例如一只香蕉,有颜色、味道、气味、软硬、重量等多种属性。

感觉就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刺激物分别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各种感觉信息经神经传人,在人的头脑中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

如,听到声音,看到颜色,嗅到气味,感受到冷或热等等。

人的感觉刺激不只来自外部世界的事物及现象,也可来自机体内部,如内脏器官的活动状态与自身的运动、姿势等。

感觉是关于客观事物最原始的心理信息。

但对于一个有一定知识与经验的人来说,对感觉到的信息都会有所组织,有所划分。

例如,听到某种声音时,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声音。

人的知识、经验将各种刺激或事物的各种属性联系或整合起来,此时所产生的认识就不是单纯的感觉阶段的认识了。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二、感觉的分类感觉种类可以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来区分。

(1)从刺激的来源来分,可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本受感觉。

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属于外受感觉的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

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

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均属于内受感觉。

在这里需加以说明的是,人体外部的事物属于客观存在,人的机体对于人的意识来说也是客观存在,因此人对机体这个客观存在也有感觉。

例如,人的肠胃收缩时,人对这种刺激也会产生相应的饥饿觉或内脏感觉。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点:感觉和知觉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点:感觉和知觉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感觉概述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按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叫感受性。

能引起感觉的最⼩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阈限的⼤⼩来度量的,两者成反⽐关系。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两者成反⽐关系(阈限值低感受性⾼,阈限值⾼感受性低)。

(1)感受性: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2)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其中,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变化量,⼜称差别阈限或最⼩可觉差,其英⽂缩写为j.n.d。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1)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例是⼀个常数,公式为△I/I=K。

其中, △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个常数,称韦伯常数或分数。

注意:韦伯分数对于不同的感觉道来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2)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增长。

公式为S=K1gR。

其中,S代表⼼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个常数。

注意:费希纳定律也只适⽤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三、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下感觉性发⽣变化的现象,如暗适应和光适应。

(⼆)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作⽤后,还能暂时保留⼀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分正后象和负后象。

(三)感觉对⽐ 感觉对⽐——不同刺激作⽤于同⼀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变化的现象。

(四)联觉 联觉——⼀个刺激不仅引起⼀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种感觉的现象。

四、各种感觉 (⼀)视觉 1.视觉的适宜刺激 其范围为380~780 nm。

短于380 nm的紫外线和长于780 nm的红外线都是⾁眼不可见的。

2.视觉器官 视细胞层上的两种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是杆体细胞。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2)平均差误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普通心理学_第三章_感觉

普通心理学_第三章_感觉
感觉是客观的,它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但带有主观 色彩。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是对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种类
感觉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视觉 听觉 肤觉 味觉 嗅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觉
触觉 压觉 痛觉 温觉
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作用
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感觉提供了 机体内外环境的信息;痛觉=报警系统
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
? 如何测量感觉
感觉的测量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 2、心理物理定律
psychopyhsics(心理物理学) 3、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一种心理量,即感觉器官对 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 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对此一感觉的弱 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 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2、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 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感觉能力的补偿有 关键期。
辣的食物会产生痛觉
August 13, 2021
PSYCHOLOGY
15
无意识感觉: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对人没有影响? 广告中是否有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作用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August 13, 2021
PSYCHOLOGY
16
感觉现象——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后象 联觉
同一感受器----同一刺激 同一感受器----不同刺激 不同感觉之间
音调——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波形
听觉知觉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驱:费希纳 先驱 费希纳 (G.T.Fechner,1801-1887)
通过对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的长期研究,发展出了测量感觉的基本方法。 的长期研究,发展出了测量感觉的基本方法。
1860年提出心理物理法 年提出心理物理法
一百多年来, 一百多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不断发展 本世纪50年代,Tanner和Swets把信号检测论 50年代 本世纪50年代,Tanner和Swets把信号检测论 theory,SDT) (signal detection theory,SDT)引入心理 学领域 但它的中心问题仍然是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 数量关系的问题。 数量关系的问题。 心理物理学方法所处理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 两大类
二、感觉阈限的测量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
最小变化法 恒定刺激法 平均差误法 学习者应特别注意这三种方法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 果的统计处理。 果的统计处理
测定阈限的实验特点 (1)选择好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 (2)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做的反应 (3)测定的次数要多些
(一)最小变化法 minimalmethod) (minimal-change method)
*引自 引自Schiffman(1996),这些阈限值仅作示意用。1ft. = 30.48cm ),这些阈限值仅作示意用 引自 ( ),这些阈限值仅作示意用。
(二)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叫做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叫做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ust difference,j.n.d)。 noticeable difference,j.n.d)。 差别阈限: 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 差别阈限: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 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 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
.42 .38
.38 .34
.46 .34
.42 .42 .42样, 与用极限法求绝对阈限一样,在测定差别 阈限时,也必须想方设法控制常误。 阈限时,也必须想方设法控制常误。 除了要控制习惯 期望误差外 除了要控制习惯和期望误差外,还要控制 习惯和 因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 同时呈现所造成的 因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所造成的 误差(空间误差)或者因先后呈现 先后呈现所造成 误差(空间误差)或者因先后呈现所造成 顺序误差)。 的(顺序误差)。 控制方法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 ABBA法 控制方法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
又叫极限法、最小可觉差法,是测量 又叫极限法、最小可觉差法, 阈限的直接方法; 阈限的直接方法; 特点: 特点: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 及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 式,及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 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 或阈限的位置
1、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
(1)自变量 因变量(反应变量) (2)因变量(反应变量) (3)差别阈限的确定(计算) 差别阈限的确定(计算) (4)误差及其控制
DLu=Lu-St DLl=St-Ll PSE=(Lu-Ll)/2 ( ) CE=St-PSE DL=[(Lu-St)+(St-Ll)/2] ( ) ( ) =DLu+DLl/2 =Lu-Ll/2
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的记录 次数 增减列 变 异 刺 激 ↓ 持 续 时 间 ( 秒 ) .56 .52 .48 .44 .40 .36 + = + + + = 1 ↑ 2 ↓ 3 ↑ + + + + = + = = + = = + + = ? + = .38 .30 .42 .34 .38 .34 .42 .34 .42 .38
4 ↓
5 ↑
6 ↓
7 ↑
8 ↓ + + + = = -
9 ↑
10 ↓
11 ↑ +
12 ↓
13 ↑ + + + =
14 15 16 ↓ ↑ + + + = = + = + = = ↓
+ + = + = = .38 .30
+ + = + = -
= = -
.32. .28 .24 .20 -
上限 下限
.42 .42 .42 .42 .38 .38 .38 .34
C、上限与下限之间叫不肯定间距IU 上限与下限之间叫不肯定间距IU D、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主观相等点(PSE)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主观相等点(PSE) 理论上PSE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 PSE应与标准刺激 理论上PSE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 实际有差距,叫常误(CE) 实际有差距,叫常误(CE) E、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取上差别阈 DLu=Lu-St)和下差别阈(DLl=St-Ll) (DLu=Lu-St)和下差别阈(DLl=St-Ll) 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表1 某些近似的觉察阈限
感觉种 类
视 味 嗅 触 觉 觉 觉 觉 听 觉
觉察阈限值
清晰无雾的夜晚30英里处看到的一只烛光 清晰无雾的夜晚30英里处看到的一只烛光 30 安静条件下20ft.处表的滴答声 安静条件下20ft.处表的滴答声 20ft. 一茶匙糖溶于8L水中 一茶匙糖溶于8L水中 8L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室一套的整个房间 一只蜜蜂的翅膀从1cm高处落到你的背部 一只蜜蜂的翅膀从1cm高处落到你的背部 1cm
(1)自变量 )
自变量: 自变量:刺激系列 要按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要按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呈现,起点要大于 或小于阈限 一般选10 20个强度水平 10到 一般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 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 50次左右 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共100 次左右), ),刺激有实验者操纵 次左右),刺激有实验者操纵 避免被试形成定势, 避免被试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应 该随机变化
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哪一种倾向更大?
分别求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的阈值
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哪一种倾向更大?
分别计算出前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与后一半实验中测 定的阈限。
控制方法: 控制方法:抵消平衡设计 ( ABBA)。 )。
第一次:递增( 第一次:递增(A) 第二次:递减(B) 第二次:递减( 第三次:递减( 第三次:递减(B) 第四次:递增(A) 第四次:递增( 递增和递减序列各自所用的次数要相等, 递增和递减序列各自所用的次数要相等,整个 序列中在前和在后的机会也要相等。 序列中在前和在后的机会也要相等。
(3)阈限的确定 )
阈限是统计值,被试报告“ 阈限是统计值,被试报告“有”和“无”这 两个刺激的中点, 两个刺激的中点,就是这一刺激系列的阈限 *将所有各系列的阈限求平均数 *先分别求出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平均数再 求出两系列的平均数 *将每相邻的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阈限为一 组求平均数, 组求平均数,然后再求各组的平均数
2、用最小变化法测差别阈限 、
(1)自变量 因变量(反应变量) (2)因变量(反应变量) 差别阈限的确定(计算) (3)差别阈限的确定(计算) (4)误差及其控制
(1)自变量 )
自变量: 自变量:两个刺激 标准刺激:固定强度,大小不变, 标准刺激:固定强度,大小不变,每次比较 都出现 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匹配呈现。 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匹配呈现。
(4)误差及控制
习惯误差: 习惯误差:指被试因习惯与原先的刺激所引 起的感觉或状态, 起的感觉或状态,而对新的刺激做了错误的 判断。 判断。 期望误差: 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要来临的刺 激而导致的错误判断。 激而导致的错误判断。
练习误差(error practice): 练习误差(error of practice):是由于实验 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 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 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 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 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error fatigue): 疲劳误差(error of fatigue):由于实验多 次重复, 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劳或厌烦 情绪的影响, 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 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2)因变量 )
口头报告形式 一般用三类反应 “+” 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 “ -” 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 “ =” 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 当被试在比较时表示怀疑,可记作“ 当被试在比较时表示怀疑,可记作“?”
(3)差别阈限的确定 )
A、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 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 到非“ 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 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 (Lu) ;第 ) 一次非“ 一次非“-”到“-” 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 下限( ) 下限(Ll) ; B、 在递增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 之 递增系列中最后一次“ 到非“ 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第一次非“ 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第一次非“+” 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 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
多层ABBA法 多层ABBA法 ABBA
比较刺激系列呈现顺序 ↑ 标准刺激呈现位置 左右 前后 相继呈现的先后顺序 ↓ 右左 后前 ↓ 左右 前后 ↑ 右左 后前
最小变化法的变式——阶梯法 阶梯法 最小变化法的变式
最小变化法是按一定的梯级增加或减少刺 激强度来测定阈限的, 激强度来测定阈限的,并且渐增系列和渐减系 列是完全分开的。 列是完全分开的。
因变量(反应变量) ( 2 )因变量(反应变量)
因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 因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 当刺激呈现之后,感觉有就报告“ 当刺激呈现之后,感觉有就报告“有”,感 觉无就报告“ 主试记录“ 觉无就报告“无”,主试记录“+”“-” 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 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这一系列停 止,递减同理 说不准可以猜,但不可以放弃, 说不准可以猜,但不可以放弃,也可以记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