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诗歌二首
【三年级作文】儿童诗歌二首_200字

【三年级作文】儿童诗歌二首_200字【儿童诗歌一】多美的世界
多美的世界啊
山峦起伏,鸟儿飞过
大海波涛汹涌,沙滩上潮水舞蹈
树林中小溪流淌,风儿吹拂树叶哗啦啦
阳光暖洋洋,春天百花盛开
层峦叠嶂的秋山红叶火,空中飘着雪花儿
多美的世界啊
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让它更加美丽动人
因为它是我们的家园啊!
【儿童诗歌二】我要唱歌
我要唱歌,high翻天
大声唱,唱出梦想
快乐的歌声,飞上云端
梦想也因此实现
我要唱歌,跳起舞
无忧无虑,尽情欢乐
身心畅快,心情愉悦
我的生活因此美好
我要唱歌,用声音传递
正能量,向前冲
信念坚定,不怕困难
用行动向前迈进
我要唱歌,让全世界都听见我的声音,我的梦想!。
《第二单元 一 诗二首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象征手法及意象的运用,理解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
2.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 难点:通过诗歌理解诗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朗诵、相关图片和背景音乐等。
2. 制作教学用的《我愿意是急流》的诗歌原文及翻译。
3. 准备一些与诗歌主题相关的爱情故事或案例,用于课堂讨论。
4. 安排课堂环境,确保学生有良好的阅读和讨论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吗?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 引出诗人,介绍诗人背景。
3. 引出诗歌《我愿意是急流》,板书课题,并引导学生质疑。
(二)诵读指导1.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音准确,停顿适当。
2. 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3. 学生再次诵读,注意重音和感情的处理。
4. 请学生个别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5. 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品味欣赏1.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及意象间的关系。
2. 师生共同赏析“我愿意是急流”一段,体会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3. 指导学生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联系诗人的经历及背景)。
4. 学生自由朗诵诗歌,思考:(1)“我”为什么愿意是急流?愿意是荒林、废墟、草屋?(2)“我的爱人”为什么愿意“是草屋”却“温柔而宁静”?5.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拓展延伸1. 仿写训练:我愿意是……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优美的语言把内容表达得更生动。
2. 讨论: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爱情观?请谈谈你对爱情的看法。
3. 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发言。
(五)布置作业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单元 一 诗二首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
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再三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难点:理解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摩登社会的启迪。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诗歌的配图、生字词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准备音频文件,用于学生跟读和朗诵。
4. 安排教室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爱情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对学生预习作业进行检查,表扬书写认真的学生。
(二)导入新课以《爱恋的三个原则》为话题,让学生交流自己对爱恋的看法,激起学生兴趣,顺势引入本课的学习。
(三)学习新知1. 朗读指导a.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留和音调。
b. 小组内朗读,互听互评。
c. 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d. 配乐朗读,感受诗情。
2. 教室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明确诗歌的基本学习方法。
3. 拓展延伸:试从课外搜集表达爱情的诗句、歌曲、故事等,互相交流并讨论爱情的真谛。
4. 安置作业: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山峡里濒于绝境的小舟;只要我的爱人像云影一般地飘游于这些问题之间;只要她爱我——而且听我如一个朋友那样地歌唱;我要高举她在这坚硬的岸上;并让她胸怀如枯枝一般与急流争席——只要她爱我愿你的双脚被荆棘扎痛——我的心将愿意做你一根拔它而出的手杖——而当这世界末日来临;我的幸福感只是痛苦而彻心——当我能让我的爱人独享快乐而千方百计地。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意象中,表达了为爱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这样的情感让人动容。
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共鸣。
学习本文还要注意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思考为爱而献身值得吗?这样的讨论很可能会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关键是要让学生敞开心扉,各抒己见。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诗两首》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重要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 惆怅(chàng) 凄婉(wǎn) 颓圮(pǐ) 青荇(xǐng) 浮藻(zǎo) 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 笙(shēng)箫多音字: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重要字形: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重要词义: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诗人、学者。
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文本释要】一《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一 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哲思短章 困境即是赐予
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 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 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 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这整座森林。” 天神听了,微笑地问:“但是这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 吧!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事而困扰呢!” 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来的 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尽管我的能力强,但是每天鸡鸣的时候,我 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神啊!祈求您,再赐给我一个力量,让 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
o (5)翘( qiá )首 (6)翘( qià )着尾尖 o . . n (7)火焰( yà ) (8)炎( yá )热 . . n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2.辨形组词
开kěn (1) 诚kěn
垦 恳
雾ǎi (2) 和ǎi
霭 蔼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狮子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仍在跺脚的大象,心想:“天神 要我来看看大象的情况,应该就是想告诉我,谁都会遇上麻烦 事,而它无法帮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自己帮自己了! 反正以后只要鸡鸣时,我就当做鸡是在提醒我该起床了,如此一 想,鸡鸣声对我还算是有益处呢”! 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 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 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 平的,就像它对狮子和大象一样,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 值。
适合朗诵的名家诗歌(精选18首)

适合朗诵的名家诗歌(精选18首)适合朗诵的名家诗歌(精选18首)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适合朗诵的名家诗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适合朗诵的名家诗歌篇1《乡愁》作者: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适合朗诵的名家诗歌篇2《南方的夜》作者:冯至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听燕子给我们讲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热情──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丛中的浓味。
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望去使你的全身都觉得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零乱了满湖的星影──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
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
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这时我胸中忽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适合朗诵的名家诗歌篇3《教我如何不想她》作者: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适合朗诵的名家诗歌篇4《预言》作者:何其芳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第二单元 一 诗二首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人深沉热烈的爱情。
2.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人深沉热烈的爱情;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难点:如何通过朗读和鉴赏,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音频、视频和图片,以辅助教学。
2.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3.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用黑板。
4. 选定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 复习旧知识,回顾之前学过的诗人里尔克的诗歌《豹》。
2. 介绍诗人里尔克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诗歌做好铺垫。
同时,介绍诗人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美感。
3. 小组讨论: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句。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三)深入分析(15分钟)1. 提问:诗歌中的“急流”象征了什么?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3. 提问: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理解诗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象征爱情?2. 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
3. 分享一首爱情主题的诗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爱情的主题,同时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想象力。
(五)小结作业(2分钟)1. 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人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二单元 一 诗二首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中职语文高教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象征手法及意象的运用,理解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
2.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难点: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的配乐朗诵、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意象的图片或视频。
2. 准备一张爱情观问卷,用于引导学生思考爱情的含义和重要性。
3.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对诗歌主题有所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爱情吗?能否给大家描述一下你对爱情的看法?2. 教师总结并引出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篇《我愿意是急流》,并简单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朗朗上口,体会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 学生分小组朗读,每组轮流派代表,展示朗读成果。
3. 班级集体朗诵,教师点评指导。
4. 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三)赏析课文,理解意象1. 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并归类。
比如:“急流”、“荒林”、“废墟”、“草屋”、“破旗”等。
2.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中蕴含的意义,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讨论。
3. 探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以及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四)探讨主题,拓展延伸1. 结合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探讨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讨论: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与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有何异同?3. 请学生尝试用诗化的语言描述一段自己与恋人的故事,不少于50字。
4. 班级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共同感受了诗人裴多菲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热烈向往,希望大家也能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自己的爱情。
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或几个意象,创作一首小诗,字数不限,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感悟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歌二首教学目标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
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
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
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
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
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于是就离职回乡。
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
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
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
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
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劳动生活。
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
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乐此不疲。
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写出了田地的荒芜。
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诗人的辛勤。
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劳动的艰苦。
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
句交代种豆的地点。
“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
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
“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前四句为层,写劳动情形。
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
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陶渊明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返璞归真,逃离世俗”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
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
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
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提示:、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
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描写有何关系?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
”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学生背诵诗文。
六、小结。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饮酒陶渊明心远——远离尘俗、超凡脱俗采菊、悠然——热爱自然、心境恬淡气、飞鸟——自然之景、归家之乐真意——返璞归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