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诗二首(3)

22.诗二首(3)
22.诗二首(3)

22 诗二首

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

句。题目有供仿写的例

句,我们应先从分析例句

入手,挖掘仿句和例句在

内容和结构上的相同点。

三、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太阳船

学习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品味诗歌语言。(重点)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自己联想和想象水平。(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宇宙飞船发射吗?假如让你来设计一种船你打算设计成什么样。你能用自己的笔画下来吗?(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学习《太阳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明确节奏

1.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太阳船

吴望尧

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划来只/镀金的/巨船,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

便/缓缓地/扯下了帆。

沿途/它穿越/紧密的/光波,或停靠/于云的海岸,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

又驶向/另一个/港湾。

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

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2.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诗里的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诗歌诵读,需要准确处

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

诗歌才富有韵律美。那么,

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

呢?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

三、四个音节一拍。如:“白

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

意关系来断定。如“却/溅起

了/银星千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详尽的背景介绍。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轻而易举地领悟了诗歌的主旨。

2.使用多种教学形式。在授课时,我不但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还让学生把自己所想象到的景象用笔画下来,并在小组里实行评比,也让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不够。诗歌的朗读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在教学中我忽视了对诗歌朗读的指导,没有收到理想的效

果。

2.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方面做得不够。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多,如教授《天上的街市》时,只有个别学生提出了诸如“‘那朵流星’的‘朵’字如何理解?”这样的词语层面的问题,对深沉的问题诸如“为什么课文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和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所不同?”这类的问题却没有学生发现。

现代诗两首.教案及练习

《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4、体会“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现代诗两首》 一、《长城谣》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慕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ài yáo jùdiān fén chì 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起敕勒川 (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 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 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4、第三节写了什么? 明确:(不眠)梦回长城 5、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 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四)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二、《一片槐树叶》

一 诗歌二首

一诗歌二首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

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李商隐诗二首

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编写人:任小燕时间:2011年3月9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4、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目标重、难点】 目标2、4 【学法指导】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鉴赏法、总结法 【知识链接】 1、解析题目: 《锦瑟》 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马嵬》 本诗以“马嵬”命题,重点写唐玄宗在马嵬驿被“六军”所逼,亲赐爱妃杨玉环死一事。马嵬驿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以西的地方。诗人咏叹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有两首,都是讽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2、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 3、探寻背景: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这首<锦瑟),题目依<诗经)旧例取自首二字,实际上也可视作“无题”诗;虽然旨意朦胧、笔调含蓄,但显然有所寄托。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说:“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

古诗第二首

饮湖上初晴雨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水平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水平。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升鉴赏美的水平。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2、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疑点: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能够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能够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能够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实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课件一: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实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

现代诗二首

2、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课件。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读 1、介绍朗读诗歌应注意的问题 节奏、重音、停顿、感情、音质、表情、动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李商隐诗三首

《李商隐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了解李商隐朦胧诗的特点和成就;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把握诗歌主旨;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2、背诵《无题二首(其一)》;进一步理解古诗中的虚实问题;比较同一意象物“柳”,诗人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进而了诗作的本质的是什么。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李商隐朦胧诗的特点和成就 2、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贾生》诗歌主旨 3、赏析李商隐的朦胧诗,把握朦胧诗的多义性 三、教学难点 赏析李商隐的朦胧诗,把握朦胧诗的多义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读法,讨论法。 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无题二首(其一)》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不同角度与虚实”的话题上来。 简要地复习《早雁》,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一步从“虚实”的角度进行鉴赏。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三、鉴赏《无题二首(其一)》 (一)声读,特别提示颈联的节奏。 (二)意读,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然后规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联翻译原诗,让学生把译文直接写在黑板上,学生自读翻译时,教师巡视,同时提示翻译的“信、达、雅”,最后师生共同评讲写在黑板上的译文。 可以展示教师的译文如下: 昨夜星光闪烁,晚风习习,我们在画楼西畔的桂堂的东边相聚,今天我虽没有彩凤双飞的翅膀,但我们心里却有犀牛之角的灵异,能够感应对方的一切,做到心心相应。相聚的情景来历历在目:隔着座位松钩猜令,在美好的时刻畅饮那赏罚的美酒周身温暖,分组射覆赌酒,觥筹交错中,只觉得灯火更加明亮,而相聚的气氛也愈加浓烈。可叹的却是,听到报晓的鼓声,我就不得不要去应对官差,那骑马奔走的形状就像那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旋的蓬草。 (三)情读,展示练习一答,让学生明确虚实分析的角度: 思考·探究一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情景叙写上常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无题二首(其一)》就是如此。请结合他的《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诗,仔细体会。

最新《李商隐诗三首》赏析

《李商隐诗三首》赏析 李商隐(约811一859)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自其祖辈 起,移居郑州荥阳。他的先祖是李唐王室旁支,然而自其高祖以来家境已衰落,祖辈几代历官均不过县令。其父李嗣先任县令,后为使府幕僚,携家在浙江东、西道辗转谋生,最后客死他乡。 李商隐不到十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五岁诵经书,七岁弄 笔砚\',他跟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读经习文。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大和三 年(829)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让他与其子令狐 陶等交游,并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而\'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 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习骈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大 和六年(832)令狐楚调任京职,商隐离太原返乡,曾入王屋山学道二、三年。这对其思想和创作产生一定影响。开成二年(837)又赴科场,令狐陶也为之延誉并推荐,商隐得中进士。 及第后,他一度赴兴元(今陕西汉中),入令狐楚幕。楚死,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其女为妻。当时朝中\'牛李党争\'尖锐,令狐属牛党,王茂元被人视为李党。商隐是令狐门人,却与王氏结亲,引起令狐陶等人不满,被攻击\'背恩\'、\'无行\'。次年他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先已录取,吏部报中书省复审时被刷落,理由是\'此人不堪\',可能即与此有关。 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出仕秘书省,为校书郎,不久调弘农尉,因触忤上司,怒而辞

职。 会昌二年(842),他再应书判拔萃科试,被授秘书省正字,但很快因母丧去职。服丧期满,重入秘书省。不久唐武宗死。宣宗即位,牛党得势,李党纷纷被贬逐。李商隐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远赴桂海,任掌书记之职,结束了\'十年京师寒且饿\'的生活。 李商隐最后十二、三年,全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度过。他三次离家远游去做幕僚:大中元年、二年(847、848)在桂林郑亚幕;三年至五年(849-851)春,在徐州卢弘止幕;五年冬至十年(851--856),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柳仲郢幕。三位府主对他都很器重,官 职品级也逐步升迁,但始终只被视作一个文牍之才。其间也曾在长安任京兆府掾曹、太学博士等,为时均不久。 大中十年(856)他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不久被荐为盐铁推官,出巡江东。在 这次游历中,他写了一些以七言律、绝为主体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他创作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 大中十二年(858),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这年岁尾或下年年初,寂寞地在郑州逝世,享年不足五十。 李商隐生前曾自编《樊南四六甲集》和《乙集》各二十卷,后皆散佚。后人搜集其遗文(包括骈、散、赋各体)并加笺注,其中清人冯浩《樊南文集详注》、钱振伦《樊南文集补编》较详。李商隐的诗,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原为三卷。原本早已佚失,现存六百首左右,是后人陆续搜求而得。从宋代开始就有人为李商隐诗作注,但早期注本均已佚失。现存的笺 解评点本以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标点本下简称冯《注》)和今人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下简称刘、余《集解》)最为详尽赅博。此外还有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李商隐尚有杂著数种,其中除《杂纂》片断地保留于《说郛》外,其余均已佚失。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 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 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 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 《拙吾诗稿》。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优秀教案:《李商隐诗二首》教案

优秀教案:《李商隐诗二首》教案 李商隐诗二首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知人论诗。 公元812年,在河南省获嘉县县衙的府第内,李商隐诞生了。父亲李嗣正任获嘉县县令。三年后,李嗣受聘为浙东观察使幕僚。李商隐的童年时代便在获嘉至江浙一带度过的。李商隐注定是一个悲情的诗人,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终于,在商隐十岁时,父亲在幕僚任上过逝了。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由于多年未回故乡,虽在故土,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李商隐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公元829年,也就是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商隐离开了自己的

家乡,来到长安,谒见了当时朝廷里的权贵令狐楚,很受赏识。令狐楚将他聘入幕府,李商隐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幕僚生活。其间,令狐楚亲自指点李商隐,教他写今体文。李商隐二十三岁那年,公元835年,李商隐上玉阳山东峰学道。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他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李商隐一生中留下了众多的《无题》诗,而最为人们所知,也最荡心动魄的《无题二首》即完成于此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烛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

古诗古别离二首翻译赏析

古诗古别离二首翻译赏析 《古别离二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益。其古诗全文如下:其一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行舟闻商贾,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其二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菊花开欲尽,荠菜泊来生。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鉴赏】郭茂倩《乐府诗集》的《古别离》题辞说:“《楚辞》曰:‘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里余,各在天一涯。’后苏武使匈奴,李陵与之诗曰:‘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故后人拟之为古别离。”由“题辞”及《古别离》题下所录各诗看,此题都是写男女离别相思的悲苦之辞,李端的这两首当然也不例外。第一首为女子相思之辞。全诗十六句,共分四层,每四句一层。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行舟闻商贾,宿在枫林下。”在一个黄叶飘飞的季节,洞庭湖上霜落之夜,女主人公与情人同舟而行,途中听到商贾的声音,二人在枫林之下住宿。这四句描写的是秋景,我国文人本有悲秋的传统心理,秋

天里恰逢离别,自然平添一份愁绪,为下一层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将情人送走之后,女主人公神思恍惚,如在梦中,虽然约定以后相会的日期,但这“后期”实在难以预料,而意中人前去蜀中,路上却是崎岖难行,这里写“她”离别时的痛苦、对后期的担忧,对“他”的关切心情,极为深婉动人。如果说上一层以景胜,此层则以情胜。第三层抒写别后相思之苦。“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巫峡”两句写心随人去,湘浦,女主人公所留之地。这两句说巫峡与湘浦,虽然水路相通,但路途遥遥,相见不易,暗用“巫山云雨”事,取其原义,言其虽愿为巫山云雨,长随君畔而不可得,意极凄婉。“天晴”二句写思妇伫望痴等的苦况,“天晴”、“月落”,言日夜盼望,“海樯”、“津鼓”,表明“他”将从水路回来,所以“望”、“听”都是盼远人早日归来。“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这一层收束全诗,归结到眼前情景,可见前三层均为追念往事。言“人老”、“白首”,说明等候漫长,“清宵”所“歌”,不外乎离别相思之情,亦即前三层的内容。第二首是男子回答之辞。观“朝发能几里(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之典)和“下江帆势速”,知此首作于男主人公由川返湘时。全诗分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中十句为第二层,后四句为第三层。其特点是处处呼应前诗又处处加重笔墨。第一层的“与君桂阳别”四句,呼应前首“此地”四句,桂阳,今湖南郴州,当时二人分手之地。前首曰“后期”、“前路”,此首曰“后事”、“前期”,相互呼应,反复强调二

《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4.欣赏《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 晚秋的江上:归鸟斜阳芦苇—美景花牛歌:睡觉有趣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完整版)新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1)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生汇报。 4、(PPT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二首 2人教版必修三

李商隐诗二首 《锦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教案苏教版

第一课时卖炭翁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设想: 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 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

现代诗二首

现代诗二首 《少年歌》 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的意境。 2、思考: 现代诗押大致相同的韵,请分别找出这首诗几节诗中所押的韵。第一节:羊、场、张第二节:泉、岸、面 第三节: 气、西、皮第四节:人、声、程 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1)白云中流下了高岸 “山泉”是从白云中流下来的,是很纯洁的。 (2)谁作泾的溷? 我们青少年谁也不愿意做混浊的泾水。 4、第一、二节诗中分别有一能激发读者想象的意像,这两个意像反指什么?两个意像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小羊、山泉。第一节把少年比作“小羊”,“跳跃”写它的动作活泼,“笑”写它的情态活泼。用“活泼”点明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第二节把少年比作“山泉”,说明它很纯洁。点明像渭水一样的清纯才是青少年的真面目。 5、第三节“我们恨暮气,恨一切衰朽的东西?两句中各用了一个“恨”字,请说说两个“恨”表达了青少年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青少年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6、第四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我们是新人,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的主旨。 小结 这首诗笔调欢快,格调清新,形式完美,章法整齐,韵调和谐,体现了新诗格律的特点。

《生活多么广阔》 一、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二. 思考、讨论以下五个问题: 1. 朗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 欢快、喜悦 2.诗歌是扣住题目中哪个词来写的? 广阔 3.第一节写什么?诗人为什么把生活说成是“海洋”? 第一节写诗人渴望生活、歌颂生活,表明了诗人对旺盛的生命活力的渴望之情. 4.第三节和第一节有什么异同?“芬芳”一词怎么理解? 第三节重复第一节,同中有异。芬芳”写出了生活的温馨和幸福。 5.赏析第二节运用的修辞手法,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启发? 我认为第二节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扣住了生活多么广阔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渴望、热爱、憧憬、喜悦之情,起到了层层铺设、增强气势的作用。 拓展延伸 你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生活哲理? 这首诗以一组排比句描绘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带领人们去开发生活的宝藏,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而要“年轻人要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用自己的热情发现别人的热情”的生活哲理。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三首》优化演练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李商隐诗三首》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二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中“彩凤”之翼、“灵犀”是比喻,比喻男女之间心灵的默契。化繁难为简易,含蓄地表达出难以描绘的恋情。 答案: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用简短含蓄的语句道出了热恋中的男女间心灵的默契,故而流传千古。 2.“嗟余听鼓应官去”中的“嗟”字具有怎样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前六句写相得之乐,后两句写无奈之叹。“嗟”字起转折作用。 答案:“嗟”字使诗人的心情瞬间陡转,因“听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一“嗟”字既是诗人爱情无奈的感叹,也是对自己为官不自由的哀叹。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用“可怜”一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前两句写贾谊的才能,后两句写贾谊的不得志,据此可以推知。 答案:“可怜”一词在诗中的含义是“可惜,可叹”,这既是对文帝的讽刺,也是对贾谊遭遇的感叹,同时也借贾谊喻自己的不得志。 4.对汉代贾谊的遭遇,不独李商隐感叹,宋代的王安石也写过一首题为《贾生》的诗:“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但王安石与李商隐的观点是不同的,请简要说明他们的观点各是什么?

现代诗二首

2、现代诗二首 太阳礼赞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欣赏诗歌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蕴含在诗中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过程设计:一、导入,然后分组,组织课堂。 二、教师朗诵,然后指导学生朗诵。 三、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 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师生共同回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学生反馈,师生交流、归纳。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形象、凝练; 2、领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六、各组分工协作,讨论以下问题,组长组织交流,准备发言稿。 流程: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写稿——互相交流——组长整理本组成果——组长在班上交流。 1、郭沫若笔下的日出胜景是什么样子的? 2、太阳象征着什么? 3、说说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说说诗歌美妙的意境。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七、教师指定第一组读前三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 学生反馈,师生交流: 1)日出前:光芒万丈

2)日出时:火一样准确、形象、凝练描绘日出胜景 3)日出后:耿晶晶、白灼太阳(象征光明、真理、未来新生祖国) 八、教师指定第二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上板书。 九、教师指定第三组读后四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下板书。 4)——7)礼赞——抒情 澎湃的激情 对美好祖国的追求 对祖国强烈的爱 师生交流、总结:诗人描绘了日出的胜景,抒发了如火山喷发的像怒涛澎湃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的追求和强烈的爱。 十、教师指定第四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师生交流、总结。 (明确)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太阳啊,请你永远照耀世界,将四周的黑暗驱除出去吧!太阳啊,请赐给我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吧,我将为你献身。 十一、师生共同总结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 十二、学生自读《炉中煤》,然后自己分享第二个礼物。 思考问题: 1、请找出诗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请说说《炉中煤》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主题上和《太阳礼赞》有什么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聊聊爱国这个话题。)十三、实践中感受象征的魅力 ▲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