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蒙古包解析汇编

合集下载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蒙古包,又称为“蒙古包帐篷”或“游牧民帐篷”,它是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常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外形呈圆锥形,由内到外分为木质结构和覆盖层。

它的结构简单、坚固、适应性强,防风避寒,适合草原地带的气候条件。

蒙古包主要由木质结构、覆盖层和内部设施三部分组成。

木质结构包括中央柱、门柱、墙柱和支撑柱等,是蒙古包的骨架。

覆盖层是蒙古包的外壳,由毛毡、帆布或其他防水材料制成。

内部设施包括床铺、家具、炉灶等,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

蒙古包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搭建和拆卸,适应性强。

在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常常根据季节和气候迁徙,蒙古包的轻便和易于搭建的特点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此外,蒙古包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也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圆锥形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内部的木质结构也能够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蒙古包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象征。

它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活中,蒙古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居民的住所,还是社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蒙古包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蒙古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和升级。

现代化的蒙古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圆锥形结构和木质骨架,还加入了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其更加舒适、实用和美观。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一种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的住所。

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蒙古包,蒙古语称“克孜勒图”,意为“白色的房子”。

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生活、游牧、狩猎、游牧等生活方式的产物。

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也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基本形式,是牧民最早的住宿方式。

它一般由顶盖、四壁和顶梁组成。

顶盖为圆锥形,用白布或白毡等材料制成;四壁用草编或纸糊;顶梁用白色、青布或黄布制成。

蒙古包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顶盖,形如瓦片,以羊毛毡为之。

顶盖是圆形的,四周有天窗。

通常在春季时,天窗张开;夏季时,天窗合上;秋季时,天窗敞开;冬季时,天窗关闭。

二是四壁,四壁都用毛毡搭成圆形或方形。

方形的四壁与顶盖、顶梁一起围成方形穹庐状,以抵御风雪雨雪;圆形和方形的四壁可以用来晾晒衣物、放置炊具等。

三是顶梁和顶盖。

顶梁又称“架”或“大梁”。

它是蒙古包
的骨架,形状像一座小山坡,坡度大时呈椭圆形。

—— 1 —1 —。

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民居蒙古包美篇

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民居蒙古包美篇

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民居蒙古包美篇一、引言在广袤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之中。

蒙古包,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秘的蒙古包,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二、蒙古包的起源和演变蒙古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匈奴时期,蒙古族先民就已开始在草原上建造毡帐居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居住形式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构造和设计充分考虑了气候、地理和游牧生活的需要。

圆形或椭圆形的外观,有利于抵抗草原上的强风和严寒。

厚重的毡帐材料和紧密的缝合工艺,保证了其密闭性和保暖性。

此外,蒙古包内部的空间布局也十分巧妙,中央为火炉和家庭活动区,周围是居住区和储物区,既满足了生活需求,又充分利用了空间。

三、蒙古包的特色流动性和适应性: 蒙古包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流动性和适应性。

根据季节和草场的变换,蒙古包可以随时拆卸、组装和迁移。

这种设计使得蒙古族人民能够轻松适应草原的游牧生活。

独特的建筑风格: 蒙古包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圆形或椭圆形的外形、白色的毡帐材料、红色的木制门窗等元素,都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

环保节能: 蒙古包的建造材料主要是天然的羊毛、牛毛和木材,既环保又节能。

此外,蒙古包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通风和采光,使得其在阳光强烈或寒风凛冽的草原环境中都能保持舒适。

四、蒙古包与现代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蒙古包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定居点所取代。

然而,蒙古包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象征,仍然在许多地方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现在,它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主要景点,也是展示蒙古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许多旅游公司还推出了以蒙古包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让游客有机会亲自体验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居住方式。

五、结语蒙古包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民居形式,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蒙古包的介绍

蒙古包的介绍

独栋布局 租包
独栋蒙古包多 见于单个家庭 在夏季与冬季 的营盘,蒙古包 外布局比较散 漫,不像包内那 么严格,往往随 地形的不同,各 地差别较大。
半固定式民居布局
牧户布局示意图
较传统的布局为固 定砖瓦房与守夜用 房左右分立中间布 置牛羊圈,柴薪操与 粪堆布置在西南方, 移动式蒙古包布置 于守夜用房南侧。
连接哈那
捆绑乌尼
搭架毛毡
蒙古包的特点
冬暖夏凉
安全 性价比高
搭建拆卸方便快捷
安全 从整体形象上来看,蒙古包有一个近 似于半球形的穹顶,首先这种穹顶的支 撑力很分散,因而用较细的龙骨就可以 承担顶部毛毡的重量。最重要的是这种 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 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 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 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 圆,呈流线型形状,具有很强的坚固性, 内蒙古草原上常刮大风,而蒙古包圆形 的外部由于垂直面很小,所以正面可以 把对风的阻力减弱到最小,而背面又产 生涡旋的气流,形成的回推力还可以抵
• 进入畜牧社会后,支架变成哈那,同上述的洞顶变成 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 毡帐,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
蒙古包简介
• 包(Mongolianyurts)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 帐”。据《黑鞑事略》 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 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
• 蒙古包的圆 形设计,不 仅美观,使 目睹者有一 种舒服、圆 满的感觉, 而且在大风 大雪中阻力 小、不积雪
各种情况对于布局的影响
蒙古高原气候的对布局的影响
蒙古包的布局是为适应草原恶劣环境而生,也反映了在各种恶劣自 然环境下的应对方法。 四季迁徙的布局形式:游牧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移动,夏则居水草 丰美的高山草场,冬则居气温暖和的山麓向阳处,这种频繁移动的布 局特点是对高原地理气候的最大适应,蒙古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 蒙古族不求改变环境,但要适应环境。

蒙古包及勒勒车、音乐介绍讲解

蒙古包及勒勒车、音乐介绍讲解
民住 房的称呼。“包”, 满语是“家”、 “屋”的意思。古 时候称蒙古包为 “穹庐”、“毡帐” 或“毡房”等。
由来
• 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 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 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 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 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
• 三、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与乌尼。
➢ 哈日雅琪(又叫套瑙),是蒙古包顶部的圆形天窗,是蒙古包的 采光口,一般用檀木或榆木等木质材料做成,有联结式和插椽式 两种联结式套瑙。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 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 便。
➢ 陶脑四周连接着支撑蒙古包屋顶的木椽条,正对底部的锅灶,锅 灶的烟囱就通过陶脑伸出蒙古包外。
。 二、铁日木(又叫哈那)与门的链接
• 门,蒙古语称作“唔得”,也叫“哈拉嘎”。由门框、门 槛和门楣组成,门框与铁日木(又叫哈那)高度相等,门 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一般高约三尺五寸左 右,宽约二尺五、六寸,人得弯着腰才能进去。门朝南或 东南方向,可避西北风。新疆蒙古族门主要向两边开。
• 铁日木(又叫哈那)与门的链接
➢ 一般是用皮条与陶脑连接,犹如一把大木伞。转场时并不把乌尼 从陶脑上卸下来,而是像收伞一样收拢在一起,方便架设。乌尼 也有固定的长度和陶脑规格。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 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
• 三、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乌尼与铁日木(又叫哈那) 的链接。
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
蒙古包的结构
•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 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 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关于蒙古包的简介

关于蒙古包的简介

关于蒙古包的简介
蒙古包是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传统民居,蒙古包就是蒙古族牧民的住房,“包”就是“家“”屋”的意思。

在内蒙古牧区,用特制的木架搭起,羊毛毡围裹而成,顶部呈天幕状圆形,可通风、采光。

蒙古包为圆顶结构,是它的显著特征,但为什么呈圆形设计,有解释说,圆形可以减少大风对建筑物直接作用,风可以顺利地从蒙古包的两旁通过。

再大的地震中也不会变形,顶上又不积雨雪,寒气不易侵入,是非常安全的住所。

而且这样可利用面积最大,承受力最强,即使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能安然无恙。

神奇的蒙古包根据短文内容说一说蒙古包的特点

神奇的蒙古包根据短文内容说一说蒙古包的特点

神奇的蒙古包根据短文内容说一说蒙古包的特点蒙古包,又称为毡房、草包,是传统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居住的特色建筑。

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材料,在草原上成为世界闻名的标志之一、下面将就蒙古包的特点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蒙古包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特殊的结构。

蒙古包是由一系列木质骨架组成的,这些骨架以固定的角度相交,形成一个稳定的圆顶。

蒙古包的骨架通常由众多稀松的木棍组成,以便于拆卸和搬运。

木骨架的结构使蒙古包具备很好的抗风能力,而且也使得蒙古包能够抵御恶劣的天气条件。

其次,蒙古包的外层覆盖着毡或帆布。

毡是由细分的羊毛纤维制成的布料,它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雨水渗入。

蒙古包的外表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实的毡,保证了居民在大风和恶劣天气中的舒适度。

一些豪华的蒙古包会采用帆布作为外层,这种材料更加结实耐用。

另外,蒙古包内部的设计也体现了其独特的特点。

蒙古包的内层通常由多层厚羊毛毡组成,以提供额外的保温效果。

蒙古包内还有一个中央柱,负责支撑整个结构,并通过绳索固定住。

这个中央柱还可以用于悬挂照明设备或其他物品。

蒙古包内部一般没有隔间,整个空间都是一个连续的开放空间。

这为居民的居住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蒙古包的灵活性也是其独特之处。

蒙古包的骨架可以快速拆卸和组装,便于游牧民族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进行迁徙。

此外,蒙古包还可以方便地逐渐扩大或收缩,以适应不同户口规模的需要。

蒙古包的简单结构和材料也使得它容易进行维修和保养。

最后,蒙古包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居住形式,在当代也具备了现代化的改进。

现在一些蒙古包已经使用环保材料替代了传统的羊毛毡,同时还引入了太阳能供电设备和现代化厕所等设施。

这些改进使得蒙古包更加符合现代人对舒适和便利的需求,同时也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蒙古包以其特殊的结构、材料和灵活性,成为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居住的标志性建筑。

它能够应对恶劣的天气条件,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又具备生态友好和现代化改进的特点。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蒙古包(Mongolian yurt)是一种圆形的临时住宅,在中亚及蒙古等国家的居民经常使用,它可以非常方便地搭起和拆卸,由于它的搬迁及轻便,所以被大量地用来住宿,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住宅和宗教礼仪的重要场所
由多层次的框架物构成,每层次又由多根横纹圆柱体组成,每一根横纹圆柱体的两端有相连的拱形铁钉,整个框架物由相连铁钉拼接而成,外框的顶端支架由八根横纹圆柱体及八个垂直支护架组成,内部有天花板,室内分为上、中、下三层,由四、六、八根横纹圆柱体及平行撑杆组成,空间小,内部空间宽敞,多为室内家具,如床、沙发等,还可以铺上毛毯、草垫等
蒙古包通常由蕨类植物、乳酪板、生物膜和山羊毛等材料织造而成,经过精细的编织技术,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特别是在冬季能有效地保温,保护居民不受严寒的侵袭
蒙古包是蒙古人的特有建筑形式,它体现了蒙古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正确的宗教观念,是许多民族传统住宅的核心建筑形式,也是许多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 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这样做,可以 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带子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 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 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 有很大的关系。
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 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作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 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 (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 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 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 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 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 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 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 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毡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 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门 要吊在外面。 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 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 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 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 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 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 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 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 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 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 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 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 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 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 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 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 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 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乌尼为细长的木棍, 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 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 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 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蒙古包解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 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 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架木
❖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套瑙: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 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 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 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 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
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 套瑙大小决定。哈那有三个神奇 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 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 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 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 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 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 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 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 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 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 十五、十六个不等。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 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 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 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 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 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 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 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 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 形也匀称美观。
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 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 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 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 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 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 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 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 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 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 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 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 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 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 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 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 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 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 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 地方用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 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 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 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 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 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