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名家名篇:闻一多
高考语文闻一多简介及经典语录

高考语文闻一多简介及经典语录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闻一多简介及经典语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人物评价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认为:“闻一多,1946年被暗杀了。
他的《死水》和《红烛》很好,非常好。
他的《死水》我认为是非常伟大的作品——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死水》是闻一多在诗歌构建方面最成功的实验,是五四运动期间诗歌中最悲哀的一首诗,是现代中国文学中韵律最完美的挽歌式的诗歌。
他的诗有一种建筑的美,他是个诗歌建筑家,他的诗歌都有一个美丽的形式,非常好。
他有一些短诗诗意很像唐朝时代的绝句。
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
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发牢骚。
他的诗歌都是用民间语言写出来的,像《飞毛腿》,完全是用北京的拉车夫的语言写的——“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够别扭,管保是拉了半天车半天歇着”,这首诗非常好。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经典语录1.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2.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的文学家,是近代历史上的民主战士。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文学主张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闻一多的说和做故事“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著有:《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
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
1944年初夏,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1945年10月,蒋介石集团在昆明发动军事政变,从此,在昆明国民党反动派与爱国民主力量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已极。
带领家属子女赴烈士灵堂祭奠,并亲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联。
他同罢联、民青负责人密切合作,全力支持罢联工作,对举行烈士入殓仪式、灵堂布置、成立治丧委员会、法律申诉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
现代文学闻一多

《闻一多选集》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
《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 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 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
4、革命斗士闻一多
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由于不满国民党的法西 斯统治,思想日益靠近共产党,积极投身爱国 民主运动。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 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 的独裁统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 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 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 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 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学术著作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 《诗经新义· 二南》及《释朱》等。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年,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故事

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故事闻一多,汉族,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
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斗士。
下面是关于闻一多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与美术。
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的时候,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
清华是美丽的,但是恰恰是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办的。
民族的遭遇与命运,似乎已注定了他要承受这种煎熬。
在这样的煎熬里,闻一多将自己沉浸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呼应与慰藉。
他在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的时候种下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种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郁绝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责任与豪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远离城中心的清华园还处于平静之中。
但这个平静第二天就被打破了。
5月5日清晨,悬挂在食堂门口墙上的一幅手书的岳飞的《满江红》,吸引了清华师生的眼睛。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手抄这首诗激励清华师生的正是闻一多。
数日后,他与其他同学一起,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那年5月17日,他在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与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是店老板还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闻一多

《炉中煤》
(1)把祖国比作“母亲”。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
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创造十年》)。 唱爱情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也是创造社浪漫主义作 家最为普遍的题材。因此,将祖国比喻为姑娘也最为符 合诗人的个性和当时的心情。 娘则较为适合表现一种热烈的爱。 ▼
《棠棣之花》
聂政舍身刺杀相 国侠累的故事 “我望你鲜红的 血液,迸发自由 之花,开遍中 华!”
《日暮的婚筵》
"最心爱的情郎" "新嫁娘最后涨红了 她丰满的庞儿,被她 最心爱的情郎拥抱着 去了"
夕阳,笼在蔷薇花色的纱罗中, 如像满月一轮,寂然有所思索。 恋着她的海水也故意装出个平静的 样儿, 可他嫩绿的绢衣却遮不过他心中的 激动。 几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笑语娟娟 地, 在枯草原中替他们准备着结欢的婚 筵。 新嫁娘最后涨红了她丰满的庞儿, 被她最心爱的情郎拥抱着去了。
神州纪事——走近郭沫若(上)_NTE3NDcwOTE_320x240.3gp 神州纪事——走近郭沫若(下)_NTE3NDc1Njk_320x240.3gp
《女神》
1、《女神》的成功在于“五四” 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 统一。爱国主义母题与朦胧的革 命理想;狂飙突进的精神与对大 自然的赞颂等,找到了革命浪漫 主义的“喷火口”。 2、《凤凰涅槃》、《炉中煤》、 《晨安》、《天狗》、《创造工 程之第七日》、《匪徒颂》、 《地球,我的母亲!》等名篇。 ▼
五四时代是一个以“个性解放”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歌
将祖国比作母亲较为适合表现一种深沉的爱,而比作姑
《炉中煤》
(2)“煤”的比喻。
闻一多最经典的诗

闻一多最经典的诗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他既是著名诗人又是学者。
他的诗歌往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并常将其作为宣传的工具,以此来夸大诗歌的影响力和功用。
他的一些最经典的诗篇包括如下。
- 《七子之歌》:这是闻一多在1925年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描绘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等地方。
其中,《七子之歌·澳门》是非常知名的一首诗,曾在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作为主题曲并被广泛传唱,尤其在1999年澳门回归时,这首诗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 《死水》:这部诗集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深沉而独特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困境和挫折。
- 《一句话》:这是一首简短但意味深长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独特理解。
这些作品都深深地反映了闻一多深邃的思想和他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闻一多 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闻一多原文及赏析在现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闻一多先生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不仅以激昂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的斗争精神为人称道,其文学作品更是展现出了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便是他众多佳作中的一篇,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原文。
“忽然一切的静物都讲话了,忽然间书桌上怨声腾沸:墨盒呻吟道“我渴得要死!”字典喊雨水渍湿了他的背;信笺忙叫道弯痛了他的腰;钢笔说烟灰闭塞了他的嘴,毛笔讲火柴烧秃了他的须,铅笔抱怨牙刷压了他的腿;香炉咕喽着“这些野蛮的书早晚定规要把你挤倒了!”大钢表叹息快睡锈了骨头;“风来了!风来了!”稿纸都叫了;笔洗说他分明是盛水的,怎么吃得惯臭辣的雪茄灰;桌子怨一年洗不上两回澡,墨水壶说“我两天给你洗一回。
”“得了,得了,”台灯说,“我们流汗都流得不好了。
”“什么主人?谁是我们的主人?”一切的静物都同声骂道,“生活若果是这般的狼狈,倒还不如没有生活的好!”主人咬着烟斗迷迷的笑,“一切的众生应该各安其位。
我何曾有意的糟蹋你们,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内。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奇妙的想象,赋予了书桌上的静物以生命和情感。
通过它们的抱怨和指责,生动地展现出了一种混乱、无序且压抑的生活状态。
首先,诗中的静物们个个都在诉苦。
墨盒“渴得要死”,字典被雨水渍湿,信笺弯痛了腰,钢笔被烟灰闭塞,毛笔的须被烧秃,铅笔被牙刷压腿等等,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张凌乱不堪的书桌。
这种细腻而又逼真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更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混乱和无序。
其次,从这些静物的抱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不满。
它们对于所处的环境感到痛苦,对于主人的不作为感到愤怒。
这种情绪的传递,其实是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隐喻。
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混乱和不确定性,如同这张书桌一样,失去了应有的秩序和条理。
再者,诗中的主人对于静物们的抱怨只是迷迷地笑,还说“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名家名篇:闻一多
人物简介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2]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名家名篇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
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
“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
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
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
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
《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
首先,多用反语,即运用绮丽、鲜亮的词语表达诗人极度的憎恨,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蒸出些云霞”等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与之绝裂的态度。
其次,作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诗人竭力身体力行。
纵观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隔行押韵,每节各押一韵,体式严整,朗读上口,富于韵味。
以艳丽鲜明的语言、严密和谐的韵律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增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这正是诗人的匠心之处。
青岛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唠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
进湾,先看见小青岛。
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
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
谁信这个现成的海市唇楼,一百年前还是个荒岛?
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
岛上起伏的青稍也是一片海
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
但是在榆树丛萌,还埋着十多年前德国人坚伟的炮台,深长的雨道里你还可以看见那些地下室,那些被毁的大炮机,和墙壁上血涂的手迹。
—欧战时这儿剩有五百德国兵丁和日本争夺我们的小岛,德国人败了,日本的太阳旗曾经一时招展全市,但不久又归还了我们。
在青岛,有的是一片绿林下的仙宫和海水映涣的高歌,不许人想到地下还藏着十多间可怕的暗窟,如今全毁了。
堤岸上种植无数株梧桐,那儿可以坐憩,在晚上凭栏望见海湾里千万只帆船的桅杆,远近一盏盏明灭的红绿灯漂在浮标上,那是海上的星辰。
沿海岸处有许多伸长的山角,黄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又退回去,不厌倦的呼啸。
天空中海鸥逐向渔舟飞,有时间在海水中的大岩石上,听那巨浪撞击着岩石激起一两丈高的水花。
那儿再有伸出海面的站桥,却站着望天上的云,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过清明节以后,从长期的海雾中带回了春色,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软风一吹来就憩了。
四月中旬,奇丽的日本樱花开得像天河,十里长的两行樱花,婉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
樱花落了,地下铺好一条花蹊。
接着海棠花又点亮了,还有哪踢在山坡下的“山哪踢”,丁香,红
端木,天天在染织这一大张地毡;往山后深林里走去,每天你会寻见一条新路,每一条小路中不知是谁创制的天地。
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
双驾马车载人到汇泉浴场去,男的女的中国人和十方的异客,戴了阔边大帽,海边沙滩上,人像小鱼一般,曝露在日光下,怀抱中是薰人的咸风。
沙滩边许多小小的木屋,屋外搭着伞篷。
人全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游泳,踩水浪,孩子们光着身在海滨拾贝壳。
街路上满是烂醉的外国水手。
一路上胡唱。
但是等秋呱吹起,满岛又回复了它的沉默,少有人行走,只在雾天。
里听见一种怪水牛的叫声,人说水牛躲在海角下。
谁都不知道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