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论文 《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
孙子兵法论文8篇完美版

《孙子兵法论文》孙子兵法论文(一):论《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伦理;伦理思想;管理伦理论文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此刻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资料。
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好处,又有重要的现实好处。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
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
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
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务必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
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那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
《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
在有利的状况下思考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不利的状况下思考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能够解除。
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
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
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
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
勇务必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
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孙子兵法》的影响

《孙子兵法》的影响《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它还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孙子兵法》强调战略的重要性,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这对于政治家制定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方面,《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思想也可以应用于商业竞争中,例如“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可以指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取得优势。
在文化方面,《孙子兵法》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而且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孙子兵法》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一部管理著作。
它所包含的战略思想、管理思想、竞争思想等,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思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兵贵神速”思想,提高工作效率,更快地完成任务。
孙子反对轻启战争,他提出了一系列用兵的原则,如“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并明确了对将领的要求,即“智、信、仁、勇、严”。
他主张在战争中要谨慎、冷静地行事,追求的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从而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孙子兵法》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和广泛价值的著作。
它的思想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
孙子兵法论文8篇完美版

《孙子兵法论文》孙子兵法论文(一):论《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伦理;伦理思想;管理伦理论文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此刻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资料。
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好处,又有重要的现实好处。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
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
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
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务必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
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那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
《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
在有利的状况下思考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不利的状况下思考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能够解除。
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
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
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
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
勇务必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
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孙子兵法》论文

从《孙子兵法》看生活摘要:《孙子兵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而且影响最大的战略名著,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瑰宝。
它博大精深的内容和精美的语言艺术,反映了中华先人卓越的智慧;它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精神,闪烁着东方哲学的思想光辉。
《孙子兵法》不仅对于思考当今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政治、外交、经济、体育等领域也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孙子兵法》所揭示的许多战争基本规律,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其观点和方法与社会生活的哲理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
本文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哲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关键词:孙子兵法生活“知彼知己”人生目标“卑而骄之”“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正文: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孙子在讨论“知胜之道”时,认为贤能的将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自己;不仅要懂得天时,还要懂得地利。
也就是说,必须把敌我双方的情况搞得非常清楚,才能下定战役决心,选择好战役的突击方向,这样的“知兵者”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打起仗来绝不会感到迷惑,采取的作战措施一定会变化无穷而不困窘。
借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我们可以说,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也绝不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
而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归宿和生命的价值,对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态度起着决定的作用。
在纷纭的大千世界里,丧失人生目的,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徘徊彷徨,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人们对每一个目标的追求都是人生目的的一个阶段,这种追求既是崇高的也是没有止境的。
所以,应当把某种追求的实现看作是向更高一级追求或者另一种追求的开端。
有一位年逾花甲的科学家,他掌握了六种外语,然而依然锲而不舍地学习第七种。
有人问他究竟为什么,他笑笑回答:“为了不懈地追求,为了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为了不断地开拓有助于发现新的追求目标的窗口。
孙子兵法论文8篇

《孙子兵法论文》孙子兵法论文(一):论《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伦理;伦理思想;管理伦理论文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此刻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资料。
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好处,又有重要的现实好处。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
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
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
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务必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
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那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
《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
在有利的状况下思考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不利的状况下思考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能够解除。
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
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
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
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
勇务必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
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关于孙子兵法的论文

从小到大,无论是语文课上还是历史课上,老师都曾经提到过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子,还有他伟大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碰巧,工大的选修课有这门,我也持着一种好奇心,报了这门课,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下其中的奥妙与精髓。
首先先是对孙子兵法的一些介绍。
孙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偏偏都是精华。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能包括孙武后学弟子们写作的内容,也可能有很多篇已佚失),但司马迁《史记》亦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一般称《孙子兵法》都是说有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三大兵书之一。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整部书的核心思想,乃“不战而屈人之兵”!讲的就是不需要战争就迫使敌人屈服。
以下是《孙子兵法》全部内容的主要归纳:《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此四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孙子兵法与中华文化

孙子兵法与中华文化摘要:《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受中华文化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华文化。
关键词:孙子兵法,中华文化,慎战,辩证思维《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体现着中华文化,又以其独特而强大的能量反哺着中华文化。
《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非战”、“和”的精神。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本以战争指导为写作目的兵书,但其本质却又是反对战争的。
《孙子·计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它强调“慎战”,不轻易发动战争,强调“先胜”,使用“软实力”战胜对手,而避免正面的硬碰硬的战争。
《孙子》开篇就指出了“慎战”的重要:“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作战篇》和《用间篇》开头,孙子又重复论述了战争对国力的重大消耗以及对国家的潜在危害(“诸侯乘其弊而起”)。
这是《孙子》全书的基础。
这与道家“不争”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争”怎么能善胜?那就是使用“伐谋”、“伐交”的手段了。
这种“不争”并非如墨家“非攻”思想一般全面否定竞争,而是指将竞争限制在社会道德所能容纳的范围之内。
在这种思想之下,战争仅仅是一种用于解决争端的,与换质、联姻等并列的外交手段。
孙子兵法论文5篇范文

孙子兵法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孙子兵法论文课次一、二节班级、学号《孙子兵法》研读结课论文姓名:授课老师:院系名称:专业名称:2011年5月22日《孙子兵法》对立与统一论文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矛盾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上。
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统一。
一、义与利的统一:就是说战争这个东西肯定不好玩,要死人的,从道德的意义上讲、从人道的意义上讲,战争是不应该有的,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从实际的利益来讲,战争又是不可以没有的。
那么孙子他要解决的问题,他的思想的一个困惑,或者他设法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使道德和功利取得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结合点,统一起来。
我们一直以为孙子光讲功利,是,孙子特别强调利。
他一开始就讲了,“兵以诈立,以利动”,就是说军队打仗,就是根据利益的大小来决定要不要打,或者怎么打。
那么他讲“非利不动”,就是没有利益就不要打,得不到好处就不要动,不到威胁的时候,不要动用军队。
他首先关注的是一个利,他说“合于利而动”,就是说符合利益,有利益可取,军队打;“不合于利,而止”就停下来不要打,他确实是个功利主义这个立场。
但是孙子难道就不讲道德?孙子是很讲道德的,孙子他要“上兵伐谋”,他就是要用最小的损失来取得最大的战争效果。
他本身就是人道的做法,他要提倡“伐谋”“伐交”,就是说要打外交战,要谋略打败敌人,而反对“伐兵”,就是公开打仗,他最反对的是“攻城”,认为攻城是下策,那么他也是考虑到人员伤亡,要减轻伤亡,他本身也是有道德的含义在里面。
那么这个就是说,他是找一种平衡点,既要讲道德,实际上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说游戏要有规则,道德要有底线。
做什么事情我认为都是既要讲究利,又要讲究义,道义跟功利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力量实力跟谋略的统一。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讲谋略的,它非常注重实力,它跟《三十六计》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十六计》是玩空手道,做无本生意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充满了谋略的智慧。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不仅如此,《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原则和策略,还对政治、经济等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全胜策”思想,强调政治清明、君主贤明和内部团结,以及发展统一战线、分化瓦解敌对势力等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理论,受到历代政治家的重视。
同时,其战略战术思想对于现实社会中商业竞争和其他方面的竞争,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
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应该说,《孙子兵法》与中国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农耕文明”,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孙子兵法》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非战”、“止战”、“守道”的风格。
《孙子兵法》虽是一部论述战争的著作,但它本质上是反对战争的。
它强调“慎战”,不轻易使用武力;强调“先胜”,尽可能潜在性地使用武力;主张“软杀伤”,避免“硬杀伤”。
例如,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这说明,《孙子兵法》虽然是战争的学问,但其更是从维护和平的目的出发来谈论战略的,由“不争”出发而谈“争”,由“合理之争”来达成“不争”,强调“争者有道”,“不争之争”。
正如老子所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不争”思想,不是否定合理的正常的竞争,而是强调把竞争规范在社会承认的道德范围之内,反对用残酷的非人道手段进行竞争。
中国兵学,首先强调“不争”,主张以“礼”、“义”等“不争”的手段来化解“争”。
同时,中国兵学也承认“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扶植“正义之争”、“合理之争”,将“争”纳入进步、正常的轨道。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孙子兵法》的和平本质,就像武术强调武德一样,将高深的中国兵学思想用于“为万世开太平”的正义事业中。
《孙子兵法》是一部高度抽象和浓缩的兵书。
在这部兵书中,孙子总是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说明战争最本质的问题,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启示。
《孙子兵法》这种“简”和“深”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返本复始”,注重对“本一”的探求,坚持在把握“本一”的基础上描绘周围的世界,融会贯通地认识和解决周围现实的问题。
这个“本一”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道”或“理”。
《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
在这部兵书中,孙子用“分数”、“形名”、“奇正”、“虚实”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辩证阐述了战争的理论和原则。
对于这种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我们应当辩证地去认识。
《孙子兵法》所侧重的,不只是对战争理论的阐述和总结,还包括对战争实践的指导。
这部兵法,对战争实际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在中国军事历史上有着非常强的实践价值。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实用理性”。
中国人所执着的,是对人间世道的实用探索,是一种探索实际的抽象和思辨。
“世事洞明皆学
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传统的中国人眼中,“知”、“智”、“学问”总是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既要理解《孙子兵法》的这种精神,同时也要应用这种精神去学习和运用《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道家思想。
《孙子兵法》中“避实击虚”、“以迂为直”等思想,来源于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
《孙子兵法》强调的“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则反映了道家的气质。
有学者分析说,中国兵学与道家有深刻的联系,凡是与道家有渊源的兵家,大多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而略显柔弱的气质。
道家讲究的“为而不恃,长而不有”,讲究以出世的精神入世。
道家的恬淡与超越,使中国兵家大多自觉地将“功遂身退”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
在范蠡、张良身上,我们能看到这样一种文化精神。
《孙子兵法》强调师出有名,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强调“慎战”、“非战”和“止战”,这都体现了中国儒家“仁义”、“德治”的思想。
中国的“武”字,就是用一个“止”字与一个“戈”字组成,表达了“止戈为武”的意思。
中国兵学中的儒家影响集中反映在“在德不在险”的思想中。
中国军事家吴子的一个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一次,吴起与魏侯一起乘船顺河而下。
船到中流,魏侯回头对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乃魏国之宝啊!”吴起却回答说:“国之宝,贵君主之德行,而非地势之险要。
”由此可见,治理国家,在德而不在险。
《孙子兵法》所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及“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反映了一种很高的“内圣外王”的战略境界。
这种战略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的。
所谓“内圣”,是加强内心的修养,培养圣人品格;所谓“外王”,并不是一定要争王位,而是要有所作为,要驾驭社会发展,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内圣外王”的这种追求,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许多精英研究战略,塑造“王者”素质和风范,掌握这种能够成就大事的学问。
综上所述,孙子是一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的伟人,《孙子兵法》是一部恒久不衰、博大精深的名著。
走进《孙子兵法》,与往圣对话,你会觉得进入了统帅的世界,进入了智慧的殿堂;你会感觉到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场面;你会进入“一览众山小”的高远意境;你会产生“天降大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殿堂里,你的思维会变得清晰,你的知识会得到凝练,你的精神会得到升华,你的心理会得到震撼。
这就是《孙子兵法》,一部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的不朽著作!
动力与机械学院
2009302650024
张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