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

首先是比喻,比喻是运用联想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形象和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用“床前明月光”来比喻代表思念的“疑是地上霜”,这种比喻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其次是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有生动性和亲切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写道“树木已争春,村径欲下斜”,将树木和村径拟人为争春和有欲望下斜的人,生动地表现出秋夜的寂静和渴望。

夸张是一种夸大表达的手法,通过夸张可以使诗歌更具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京城如画图”,夸张地形容京城的美丽。

对偶是将两个相似的词语或短语并置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偶,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韵律感和离奇感。

例如,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写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对偶的结构,使诗句更加平衡和美感。

排比是将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并列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诗人可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和层次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他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通过排比的方式,使诗句更加凝练和有力。

倒装是改变词语或短语的正常语序,以增强修辞效果的一种手法。

通过倒装,诗人可以使句子更具冲击力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通过倒装的方式,增加了句子的紧凑和节奏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修辞手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反复、重读、音律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和表达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能够使作品更具形象、生动和感染力。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一、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三、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五、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六、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七、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辞手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叶红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对偶: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表意更加丰富。

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物:????.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古诗词中把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 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

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使诗句富有感情、形象生动。

下面将罗列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供参考使用。

1.比喻比喻是通过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某种联系上的相似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他是个狮子般的英勇”。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形象或行为。

例如:“太阳笑了笑”。

3.借代借代是替代某个事物以减少冗余的修辞手法。

例如:“杯中之物”代指酒。

4.比照比照是通过与另一事物的对比,突出所表达的感受或形象。

例如:“她如蒲公英般飞舞”。

5.排比排比是将相同的结构或语法进行重复,以增强语言的力量和节奏感。

例如:“你是风,我是雨,你是春天,我是夏天”。

6.反问反问是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目的是加强表达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难道我不值得你的关心吗?”7.对偶对偶是一种通过将两个相似或相反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来平衡语言的修辞手法。

例如:“情深缘浅,意暖情寒”。

8.夸张夸张是为了突出表达的效果,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

例如:“眼泪如江河般汹涌”。

9.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其间的差异或共同点。

例如:“你像春天的花朵,我如秋天的枫叶”。

10.借物抒情借物抒情是通过描写身边的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例如:“在这寂静的夜晚,我和月亮交谈”。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举例说明诗歌的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诗歌的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诗歌的修辞手法。

诗歌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这里举几个例子: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用“白日”和“黄河”分别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

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生命力。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句诗中,把春天的鸟儿唤醒人们起床的动作赋予了人的特征。

3. 排比:用相同或相似的语句结构进行排列,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诗中,通过排比句式强调了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的观念。

4. 对仗:指诗歌中的上下两句在字数、词性、语义等方面相互呼应。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中,上句的“明月光”与下句的“地上霜”形成了对仗关系。

5.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诗中,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愁。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赏: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已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所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赏: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深,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者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怒发冲冠,凭栏处。

潇萧雨款。

”(岳飞满江红)赏: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了作者优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一去紫台连明淡,独留青家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进五首(其三)】赏:上句写昭君高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例: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马嵬》)赏: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的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这首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 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这些 环境描写、气氛制造,都是为“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服务的。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景衬哀情。
(1)以动衬静。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如: 鸟鸣涧 王维
(3)以乐景衬哀情。即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 表达悲伤的情感。《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倍 增其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 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 令人赏心悦目。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 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 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三、四 两句写出了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流露出漂泊的伤感。

色--心理等
4、结构手法
重点:起式、收式、铺垫照应、 过渡、承上启下、伏笔照应、层 进、并列、卒章显志、扬抑等
1、比用

3、借代
9、排比
辞 手
4、夸张
10、双关

5、衬托
11、叠词
6、对比 12、反问、设问
1、比喻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 或说明甲事物。运用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 或渲染,使事物特征突出,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 深刻的印象。议论文中,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 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6、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 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赏析】将抽象的愁绪通感为视觉感受,具体 生动,情景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拟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析】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
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 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 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 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 纸上。 ▪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 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 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 光的明洁。
比喻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苏轼《江上看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 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 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 之快。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 “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 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 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 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 联想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等。
(四)夸张
作用: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 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 “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分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 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 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 景。
借代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赤壁》 ▪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 “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
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 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 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 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 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 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 治阶级……。
作用:
(三)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引人联想。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 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 零。
借代
▪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 (或物)的名称
▪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 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 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借代
▪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 的整体
▪ 例析1: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 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 整个船。
▪ 例析2: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
上邪,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 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 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忠贞和无所顾忌 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而 强烈。
(五)对偶
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古典诗词讲究语言凝练、语意含蓄,所以常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修辞,可以使作品更加生 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效果)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
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 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考纲要求有 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设问和反问。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
张、排比、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 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 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二)比拟
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 富有情趣,生动形象。
2.突出作者的情感。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 分析:这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 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代
▪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 的事物
▪ 例析1: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 琶行》
▪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 “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 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 例析2: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 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 指精锐部队。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一)比喻
作用: 1.形象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 为有形。 2.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分析: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 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 山水浑然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