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语言发展理论异同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异同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异同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的异同

摘要:

长久以来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理论通过不断的发展研究形成了三派主流观点,包括:“经验习得论”、“先天论”以及“交互作用论”。三派观点都围绕自身的主张,提出了诸多假设并得到了充分的理论证明,虽然其中仍可能存在不能解释的疑问,但都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且每一派中的许多不同的主张有丰富了对于儿童语言理论研究的深入讨论。

关键词:语言理论观点

我们要看到,三派观点虽然都有相对独立的理论立场,但三者之间也是存在联系。研究三者之间的异同,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其中各派观点缜密的理论逻辑,有助于理解语言发展理论体系的全貌,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立场,总结有意义的经验与思考。

经验习得论(行为主义理论)中强调了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这个理论观点的代表人物B.F.斯金纳(B.F.Skinner)认为,由于儿童合乎语法的言语得到强化,所以他们学会了正确讲话。这就符合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在他的观点下,可以这样理解:言语跟其地行为功能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使儿童所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增的过程。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比如,如儿童在咿呀学语期间,会自发、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其中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于是父母就对这些声音加以强化,使这些声音逐渐在儿童发声中占了优势地位。以此类推,在儿童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刺激,或者通过模仿他人而产生的言语习惯,通过成人或者父母的强化,并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儿童实现了语言的发展。

先天论的观点指出,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上预先设定好的,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于是由语言学家N.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提出了人类配有“语言获得装置(LAD)”

的观点,这样就阐释了为什么我们眼中极简单的语言结构对于认知不成熟的婴幼儿来说是相对复杂到无法通过父母直接教授或者尝试错误的方式来习得的。而LAD是一个与生俱来的语言处理器,通过输入语言将其激活,只要儿童获得有足够的词汇,就可以通过LAD将单词组成新的,受规则限制的语言,并理解他所听到的许多内容。类似的包括斯洛宾提出的儿童先天的“语言制造能力(LMC)”,从用作的机制来看,在先天论观点支持者看来,LAD 和LMC这些天生的机制都使儿童有能力处理语言输入,并推断输入的语言的语言关系和句法规则等语言知识,从而习得了语言的使用规则并最终促使了自身的语言发展。

交互作用观点(认知发展理论)可以说是经验习得论和先天论观点的两者结合。承认了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正确的: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他们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在观察中认为:语言发展来源于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语言环境受到儿童与同伴之间沟通情况的很大影响。生物和认知因素的贡献,使儿童具备了接受环境刺激的条件基础,形成了处理复杂词句的可能。而环境对语言发展的支持表现在了社交需要促使了合乎语法的言语的形成,并且通过环境认知的成熟,使儿童的语言发展更具社会性。

显然,三派观点是存在共同点的。

首先,三派观点都指出了外部环境给予了语言学习的刺激(虽然刺激的性质存在差异)或者刺激的过程。

在经验习得论的观点中,儿童在形成对于语言行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之前,需要对于成人言语的模仿的过程,虽然不是完全的模仿,但是也需要成人的言语刺激对儿童的作用。而后,为了形成言语行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还需要来自外界的强化。先天论的阐述中,无论激活LAD还是LMC使其产生作用,处理并分析语言成分,都需要语言输入的过程,这个输入语言的过程就是来自与来外部的语言刺激儿童接受,并输入LAD或LMC中开始进行处理分析。另外,在交互作用论的立场上,正因为结合了上述两者的观点,更强调了语言发展的社会性因素,指出了其离不开社交需要的条件,体现了交互作用论是更需要外部环境刺激的作用。

其次,三派观点都承认是早期认知对与语言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经验习得论观点来说,儿童之所以开始接受并模仿成人的言语行为,而往往儿童首先习得的词汇出现在常接触的玩具中,说明了儿童的早期认识促使他们能理解在身边能接触到的事物,提供了语言发展的需要。在先天论的观点看来,如果没有早期形成的认知,哪怕是微弱而不成熟的认知,都能使向LAD或者LMC中输入语言成为可能。同样的道理,对于交互作用论者的来说,生物和认知因素是一个语言发展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是具备接受环境刺激的基础。

最后,三派理论都承认了儿童习得语言存在最佳时期。从经验习得论观点来看,早期出现模仿和强化的刺激行为的时机,正是儿童语言与词汇形成的高峰,其中更多的是父母用来实现强化的玩具等等。在先天论中,更提出了语言习得敏感期假设。因为LAD水平会由于年龄不断增长而减弱,并且更多实验表明,大脑的偏侧化现象也决定了儿童时期习得语言比青春期更有利。而交互作用观点介于两者之间,也认可了这一论点。

然而三派观点由于立足点不同,因此三者互相之间存在差异。

首先,经验习得论的侧重点在外部环境的作用,所以指出了儿童最初的语言是由于成人选择性地强化婴儿咿呀声中最类似单词的那些语言,来塑造儿童的言语,因此增加了这些声音被重复的可能性。而一点儿童讲语音塑造成单词,就会停止进一步强化,直到能开始组织单词,组合句子等阶段以后。由此可以看出在经验习得论中,重点是成人(外界因素)的重要作用。包括对与儿童的强化刺激。这就与交互作用论存在差异。

在交互作用论中,外界因素作为一个参考因素被考虑在内,但是没有被过分而普遍的强调。因为在交互作用观点中,儿童自身的成熟以及认知或者大脑的生理发展被得到了重视。在交互作用论中儿童生理上做好了习得语言的准备,这取决与大脑的成熟,获取了越来越多的知识,这是一个主观能动性行为的表现,因此在投入社交活动,接受外界因素刺激之前,个体习得语言的过程,是以具备生理上的基本条件为基础的。但这又有别与先天论对于个体主观实现语言发展的观点。

先天论中提出的LAD以及LMC的观点是将生理因素更深入地加以分析,虽然没有完

全阐述清楚LAD与LMC的运作原理,但强调的LAD与LMC对与言语分析处理的强大能力。这也是个体与生俱来预设好的,外部刺激变成了一个仅仅影响细微,不过是为LAD与LMC提供“原料”的客观因素。进而深化了个体生理上习得语言能力的强大条件。

另外,三派观点对于语言习得的过程也有各自的阐述。

在经验习得论中,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被视为言语行为的形成,可以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来阐述,通过外界刺激和选择强化最终使儿童语言发展成熟。在先天论中,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被看做是个体内部的处理过程,外部刺激通过内部LAD和LMC的复杂处理得到分离的过程,使儿童习得了语言的要素,实现自我组合,最终是儿童语言发展成熟。对于交互作用论来说,折中了两种观点的同时,本身指出了,外部定向刺激与自身理解处理与社交性需要等因素的反复交叉作用形成了儿童的语言发展机制,使语言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三派观点都存在互相间的联系又相对独立,使其既保持着共同性,有具差异性,使语言发展理论系统更为充实。然而从现有的研究水平看、要对语言获得过程及其机制提出结论性意见,还为时过早,三派观点各具特点,尚有待于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索。

参考文献:

《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词汇教学三阶段

词汇教学三阶段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并积累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生所需掌握的词汇量也迅速增至六、七百个,这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为使英语词汇的学习更有效,英语学科开展了英语词汇教学的课题研究。本学期是我们实施研究方案的第二学期。一学期来,在领导的支持下,各英语教师的努力下,通过学习有关文献书籍资料,学习其他实验学校的典型示范等,从中学习并吸取别人的经验,切合本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初见成效。现总结以下几点: 1). 立足课题组成员现状,积极进行理论学习。 理论是学习、研究的指路灯,所以我校英语教师非常注重学习,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便在一起学习讨论《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再一次明确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目标及基本理念。同时还学习了李静纯老师的《英语听力词汇量与阅读词汇量——词汇研究调查 报告》,包天仁教授的《四位一体教学与小学英语》等等一些词汇教学的专著。用扎扎实实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引导英语课的教学。 2). 认真开展听课评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本学期每周开展一次课题组的教研活动,就词汇有效教学展开听课、评课活动,深化组内研讨,积极思考、探究适合词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改革学生的传统学法。英语教研组的老师能够坐在一起,交流教学中的困惑与难点,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通过互相的切磋,共同探讨教学难点与重点,特别是对于突破词汇教学的

难点常常各抒己见,在平行班之间开展磨课。观察不同教学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最有效的教学方案。学生得益的同时,老师也逐步提高了词汇教学的能力。 3)、了解学生发展动态,测评研究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对比较明显的辅音字母的音标有所感知,如:P【P】,t【t】,h【h】等等。并能利用旧单词,根据读音,寻找相应的字母,对新单词进行填空。这个过程,无疑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单词拼读的神奇。四年级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辅音和元音的拼读及音节的分解。这对学生辩别单词的发音,纠正单词的发音提供了有效地帮助。学生们也正在逐步学习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学着自己用音标组词,读词。总之,学生的学习更有热情,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 4). 反思与困惑: 课题研究刚刚开始迈出第一步,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只是在进行摸索尝试,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比如在研究课中,人人都能把词汇的有效教学放在第一位,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搭建拼读的桥梁,把他设计成本课的亮点。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还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音标拼读法的教学。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确实需要不断地重复,可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这么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做专项训练。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克服新的困难,找到训练的突破口,把词汇有效教学进行到底。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靠讲解和机械操练掌握词汇的方法是不行的。尤其在当前中、小学英语脱节,词汇量大,教学任务重的形势下,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认

语言学流派

二、语言学流派主要有哪些,要求掌握哪些内容?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大时期的代表。网络课件介绍了八个流派,我们要求重点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因此我们主要围绕这三大学派简要介绍有关内容要求,也就是各个学派最基本的基本情况: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更加详细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参考《语言学概论》网络课件?quot;望远镜·语言学流派"。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语言学产生以前,语言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一般称之为语文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只是别的学科的附庸。语文学时期的学者,对语言的研究多是主观的规定和臆测,缺少客观的描述和检验,研究对象往往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解释传统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不准违背古人的说法,忽视语言本身的结构与发展,更不理解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社会功能。历史语言学建立了比较的方法,既注意语言古今的对比,又注意现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当代活的语言的研究,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考察语言的的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为语言建立了谱系,对各种语言作出了谱系分类。所以,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结构语言学 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的主要论点扼要地说有两个方面:第一,认为每中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第二,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跟其它单位的区别、对立中存在的。其鼻祖索绪尔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语言结构类似于象棋,每个棋子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动作范围,以若干个区别特征与其它单位对立,按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离开了象棋的结构关系,这些单位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木块或石子。语言中的词或语素,都可比拟为这样的棋子。 结构主义强调不能孤立地从事物的个别性去认识它,而要同时从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从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去认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结构主义语言学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抽象形式,而忽视语句的具体内容,显得比较片面。 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1)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

080101管理学

《管理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法约尔B.韦伯C.泰罗D.梅奥 2. 企业管理者可以分为基层、中层和高层三种,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 A.日常程序性决策B.长远全局性决策C.局部程序性决策D.短期操作性决策 3. 饮料生产企业一般处于不确定性很低的外部环境中,这种环境指的是()。 A.简单和稳定的环境B.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C.复杂和动态的环境D.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4. 管理的有效资源包括()。 A.有效的人力、物力和财力B.有效的机会、时间和信息 C.有效的组织D.A、B和C 5. 管理同生产关系相联系而表现出的属性是()。 A.政治属性B.社会属性C.自然属性D.文化属性 6. 组织结构中既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的结构是()。 A.职能型组织结构B.矩阵结构C.事业部组织结构D.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7. 我国决定开发西部的决策属于()。 A.战术决策B.激进决策C.目标决策D.战略决策 8. 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一般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如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等。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人员,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 A.首先是概念技能,其次是技术技能,最后是人际技能。 B.首先是技术技能,其次是概念技能,最后是人际技能。 C.首先是概念技能,其次是人际技能,最后是技术技能。 D.首先是人际技能,其次是技术技能,最后是概念技能。 9. 霍桑试验表明()。 A.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害的 B.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C.企业应采取一切措施来取缔非正式组织 D.企业应该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10. 下列因素中属于支持变革力量的是()。 A.对能力的恐惧B.对失业的恐惧C.对现行行为或结果的奖励D.顾客的要求 11. 沟通网络中,开放式的网络系统是()。

谈英语词汇教学

谈英语词汇教学 发表时间:2011-03-01T10:13:45.563Z 来源:英语周报初教版作者:李友珠[导读] 语言有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词汇是语言大厦的建筑材料,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 语言有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词汇是语言大厦的建筑材料,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同时,词语是能够造句的最小语言单位,又是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能力训练的基础。因此,词汇教学应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了词汇教学,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就成了无源之水。显然,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是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我们知道,词汇本身是种符号系统。词语作为具体的语言符号,它把所指称的事物以及所表示的意义联系起来,成为语音和词义的结合体。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又出现了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文字,这样,词语便以两种面目(音符和形符)出现在人们面前,同时诉诸于人们的听觉。而词语的意义又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其中,语法意义又显示了词语的功能。据此,我们在进行词语教学时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感知事物———识记符号———领会意义———把握词类。 一、感知事物 所谓感知事物,就是在教学时,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学生运用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去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如形状、色泽、气味等,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语言的记忆。感知事物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是直观教学。我们可以运用多种直观手段进行词汇教学。其一,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挂图、模型、简笔画进行教学。这叫做形象直观。如在教单词monkey 时,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张绘有猴子的图片,这样,学生一看便知monkey的意思是“猴子”。其二,我们可以借助动作活动来教学跟行动有关的词语。其三,我们还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来教学词语,这就叫做语言直观。在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感受、了解事物的基础上,学生得到的印象十分具体、鲜明、生动,因而他们对词语在事物和词语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建立的联系必然十分深刻、牢固,从而可以加强词语的记忆效果。当然,感知事物并不只意味着只使用视觉器官,也可以使用听觉器官、嗅觉器官甚至是触觉器官。 二、识记符号 任何语言在最初出现时都只具有诉诸听觉的语言符号(音符),随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才出现了诉诸视觉的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形符)。语音符号以声音表达意义,而文字符号以文字表达意义。尽管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英语的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之间出现了一些不是十分对应的情况,但是,作为一种以音表意的拼音文字,这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有着较强的联系。我们国家的学生在学英语单词时,遇到的重要问题是识记词语的符号,其表现为发音不正确,重音不准,拼写时丢三拉四或者颠倒字母顺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时,应该遵守由音到形、先听后写的顺序。首先向学生展示准确、清晰、规范、纯正的语音,然后再根据拼读规则,引导其拼写形式。如在教desk这一词时,就应该先出示课桌图片,后领读其音/desk/,由音素/d/对应字母d,由音素/e/对应字母e,由音素/s/对应字母s,由音素/k/对应字母k,引出其拼写形式。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拼写不符合读音规则的单词,要着重指出其中的特殊之处,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教says时,要重点指明ay的发音为/e/而不是/eI/。教学write要指出wr是字母组合,通常读/r/,w在此不发音,在此单词中e也是不发音的字母,并提醒学生在书写时不要漏掉。对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还要注意运用音节知识来指导记忆。如在教dependent一词时,可以依据音节知识,把这个单词分为三个音节:de—pen—dent,然后再依据读音规则进行教学。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狠抓音形之间的联系,做到先音后形、音形结合、以音定形,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克服这个老大难问题。 三、领会意义 此处的“意义”指的是词语的词汇意义,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系统,是符号和意义的结合。因为语言符号和它表达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是习惯性的,所以没有逻辑,也不可推理。英语也是如此,这种联系的任意性给我们记忆英语的意义造成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英语的发展历史比较悠长,词语的意义十分丰富,一词多义和多词近义现象比比皆是,使得我们记忆和理解英语语汇的意义比较困难。还有,英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本国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这种因素也使我们在理解英语词汇的意义时容易发生偏差。因此,需要我们在理解、应用词语时特别注意,领会其内涵。 四、把握词类 词类,也就是词的属性和类别,它是词语的语法意义的中心内容。第一,词性决定了词语以什么样的状态出现在句子中;第二,词类决定了词语能够跟哪些词语相结合,能出现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充当何种结构成分。由此可见,词类是词语的功能和用法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把握住词类,就把握住了词语运用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英语单词时,要注意词语类别的把握。 上面所说的教学英语词语时的一般步骤:感知事物———识记符号———领会意义———把握词类。这个过程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感知事物建立概念的一般顺序。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由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形成抽象的概括的符号,然后在形式的基础上建立起丰富的词汇意义,再由表面上的纷繁复杂的词汇意义,由表及里,把握其词类,完成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民族中学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目录: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 【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也称结构语言学) 【三】20世纪中叶至今:转换生成语言学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也称:比较语言学) 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 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 【2】奠基人有:葆朴、拉斯克、格里木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 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

2018管理学:三大建议

2018管理学:三大建议 1.紧扣重点教材,注意整体知识理解和把握 目前管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各个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因此市面上出现的辅助资料和练习题数量不多,招考单位推荐的教材或者一些经典的管理学教材才是最核心的复习材料。为此建议考生在复习时应当遵循紧扣重点教材,构建知识结构的原则,第一步先熟悉教材,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熟悉教材之后,就开始逐本的把教材详细的看一遍,中公考研建议考生自己边看边整理书面笔记,整理出知识脉络。要重视专业课的复习,每天花在专业课上的时间应不少于4个小时。另外,看书之前也可以先浏览一遍历年真题,弄清楚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看书。 近几年管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向考查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转向,主观题一般不再能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特别是案例分析题,需要对整个管理学某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整体的把握,并进行提炼,提出专业回答,然后进行分析展开。分析目录是掌握整个专业知识结构的最好方式,分析目录甚至是每章的大标题,更便于找到凯程与凯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构建好知识结构体系后,在答题时能够将案例或者简答题往自己的结构体系上靠。 在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考生,单个凯程都复习得很扎实,但是缺乏整体感,答题的时候往往是想到一点就答一点,往往答题逻辑混乱或者漏答了某些凯程。这就需要对教材上比较经典的案例进行思考和总结,罗宾斯《管理学》(包括很多国外教材)都是融入很多经典的案例,如果梳理一遍在考试的时候能够适时用上能够起到出奇不意的效果。一方面案例十分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论述时答上一个或几个案例来解释你的观点显得专业功底比较深厚,思路比较有心意,能够提高得分率。 2.以记忆为基础巧用记忆方法 专业课的内容繁多,所以采用有效的复习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专业课复习,考生首先要合理分配时间、利用时间。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应该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通常都是把需要背记的内容放在每天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且每门持续背诵的时间不能安排得过长。同时利用好每一段时间,做到通过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能真正获得效果。 其次,专业课的许多知识都要以记忆为基础,而记忆方法的优劣则影响到专业课的备考。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复习,“阅读法”和“位置法”则是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法”即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当作一篇故事,就像看故事一样看他几遍,记住大概的“情节”,每次重复看时就补上上次没记住或已经忘记的部分。这样经常看就会慢慢记住了,而且记得很全面。“位置法”即以段落为单位,记住段落的前后位置。看到相关题目时,那一页或几页书就会出现在脑海里,在答题中不会遗漏大的要点。在这之后就是要理出一个知识的脉络。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专业课参考书的目录和每章节前面的前言、引语或者思考题。很多人在阅读教材的时候觉得考试不会考这些内容而忽略掉,其实是大错特错。事实上这些目录、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

Play with the words ----趣味学单词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概念。词汇不丰富,也必然会影响思想交流。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但另一方面,词汇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却是只拦路虎。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低年级学生始终有兴趣去识记单词而不觉得枯燥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放入句中,使之整体化 词汇是建房子的砖头,但光有砖头还建不出房子。李阳认为“学习的对象不应该是孤立的发音、单词、语法,而应该是句子”,“因为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单位是句子”,“在句子中掌握的单词是有生命力的单词”。现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直接法”和“全身反应法”都强调“句本位”。的确,孤立的单词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表达完整意思的,但很多情况下会引起歧义。把单词放人句中,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单词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如学了动物类单词,我们把单词放人句中: “Panda,panda,I can see a panda.” “Zebra,zebra,this is a zebra.” 学习了水果类和颜色类的单词后,把它们放在一个句子中: “Apple,apple,I can see a red apple.” 另外如:“Cinema,cinema,Let's go to the cinema by bus.” “Light,1ight,turn on the light.”这样,学生记忆的单位是句子,有整体感,有助于体会英语的语流。长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造句的能力,提高说话的能力。 二、编儿歌加动作,使之表演化 儿歌因其词句简单、内容生动、形式活泼、韵律优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如在低年级学了八种动物后,我用中英文夹杂编成儿歌: Bird,bird, 飞飞飞(边做小鸟飞行的动作); Cat, cat,喵喵喵(两手五指分开在脸前由中间向两边分开); Dog,dog, 汪汪汪(两手放头上作耳朵的样子); Monkey,monkey, 真调皮(把手放在头顶学孙悟空的样子); Elephant,elephant, 长鼻子(双手握住,下垂摇晃); Tiger,tiger, 王中王(作出向前猛扑的姿势); Zebra,zebra, 黑白条(双手在身上画条纹); Panda,panda, 是国宝(翘翘大拇指) 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抑扬顿挫的语调,像哗哗流淌的流水,给人快感,再加上手舞足蹈就调动了孩子们所有的感官,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单词。 三、改变节奏,使之韵律化 教学单词离不开操练,但大量的机械操练使学生味同嚼蜡,毫无趣味。学生总是喜欢新奇的事物,如果我们在节奏上稍作变化,就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首先,可以改变音的长短。这项练习结合句子操练更好,如:“Pear,pear,this is a pear.” (教师边说边有节奏地拍4次手),同一句话说3-4遍,第一遍比正常说话速度要慢,然后逐渐加快,比一比谁说得又准又快。这样训练可以改变中国学生逐词说英语和拖调的习惯,并通过朗读让他们体会弱读、失去爆破等情况,培养良好的语感。 其次,可以改变音的高低。如在三年级教材中出现的反义词long和short可以这样操练:long,long,long(声音越来越高),short,short,short(声音越来越低);同样可以加上动作,

管理学_第一章__管理与管理者_习题答案

1. 管理自从有了人类集体活动以来就开始了。ANS: T 2. 管理就是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实现组织目标。ANS: F 3. 管理的基本活动对任何组织都有着普遍性,但盈利性组织比非盈利性组织更需要加强管理。ANS: F 4. 高层管理人员花在计划决策上的时间相对更多一些。ANS: T 5. 中级管理人员往往处理现场、指导操作等技术性工作较多。ANS: F 6. 组织中向外界发布信息的角色称为组织发言人。ANS: T 7. 计划工作之后自然就需要组织工作来发挥作用。ANS: T 8. 管理的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少的消耗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ANS:T 9. 基层第一线管理人员对操作者的活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ANS: T 10. 部门经理属于高层管理人员。ANS: F 11. 管理人员的沟通联络活动属于决策方面角色的职能。ANS: F 12. 技术技能是指沟通、领导、激励下属的能力。ANS: F 13. 技术技能对管理人员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管理人员通过分析确定问题的所在,得出解决的办法。ANS: F 14. 领导工作涉及为各项职务配备合适人选,并通过激励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ANS: F 15. 为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群体是组织。ANS: T 16. 对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活动的主体为管理人员。ANS: T 17. 负责组织成员的挑选、培训、使用、解雇等工作的管理人员是人事管理人员。ANS:T 18. 对基层第一线管理人员最重要的管理技能是技术技能。ANS: T 19. 制定战略目标是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ANS: F 20. 管理的四项基本活动是计划、人事、经营、控制。ANS: F 21. 管理概念在不同国家间具有可转移性。ANS: F 22. 管理的首要职能是控制。ANS: F 23. 管理者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ANS: T 24. 操作者不仅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而且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ANS:F 1. 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A) a. 决策 c. 协调 b. 控制 d. 领导 2. 管理的首要职能是(A) a. 计划 c. 领导 b. 组织 d. 控制 3. 首次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是管理的五大要素是(B ) a. 泰勒 c. 梅奥 b. 法约尔 d. 弗隆 4.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法约尔提出(D)五项管理职能,他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语言要素与教学

课程名称: 语言要素与教学 总学时: 36 学分: 2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先修课程: 教学目标: 语音部分——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知识,熟悉相 关的语言学概念;通过课堂、课下练习,让学生掌握普通话正词法规则并能使用正确的汉语拼音进行对外汉语教学;通过在课堂上分析中国不同方言区的学生、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专业硕士的发音,让学生掌握普通话语音教学、正音的方法。 词汇部分——通过词汇要素教学, 使学生在了解现代汉语词汇基本知识的 基础上,掌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词汇处理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从而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准确、有效地处理好词汇教学的内容。 语法部分——通过语法知识教学使学生掌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基础知识和对外汉语课堂中语法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汉字部分——通过对汉字知识的梳理,系统归纳现代汉字本体知识、介绍对外汉字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 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知识;方音基本知识;迁移理论;语音教学基本原则和方法。 现代汉语词汇基本知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词汇处理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词汇教学实践及点评。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基本内容,语法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对外汉字教学综述、独体字教学、合体字教学、汉字书写教学。 主要章节: 第一章:普通话语音知识(3课时) §1.普通话语音概述 §2.普通话声母知识 §3.普通话韵母知识 §4.普通话声调知识 §5.普通话音节知识

§6.普通话韵律知识 第二章:普通话语音教学原则(3课时) §1.普通话语音教学概述 §2.普通话声母教学原则 §3.普通话韵母教学原则 §4.普通话声调教学原则 §5.普通话音节教学原则 §6.普通话韵律教学原则 第三章:概论——汉语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课时) 第四章:汉语词汇基本知识(2课时) §1.词、语素、汉字 1、什么是词 2、语素-构词单位 3、语素与词的关系 4、汉字、语素、词之间的关系 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界关于汉语词汇教学基本单位的研究 §2.词义 1、词义 2、一词多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多义词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同义词及同义词辨析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同义词范围及同义词辨析 §3.词汇 1、词汇的分类 2、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范围 第五章: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涉及的词汇教学(2课时) §1.词语释义 1、现行对外汉语教材中通行的词语释义方法 2、课堂教学中的词语释义方法 §2.词语的搭配和用法 §3.词语的巩固和扩展 1、常见的词语练习形式 2、扩大词汇量的方法 第六章:特殊词语的教学(2课时) §1.虚词的教学 §2.抽象词语的教学 §3.语块的教学 第七章: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课堂实践及点评(2课时)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圣才出品】

第12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 12.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The Prague School and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FSP) 布拉格学派与功能句子观 2. The London School 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伦敦学派与语境观 3.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 4. Bloomfield and American Structuralism 布隆菲尔德与美国结构主义 5. Chomsky and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法 常考考点: 各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论基础、特点、主要观点、重要概念;语言普遍性和人类行为关系等。 本章内容索引:

I. Saussure and modern linguistics II. The Prague School 1. Main points and contribution 2.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FSP) 3. Communicative Dynamism (CD) III. The London School 1. Introduction 2. Malinowski’s theories 3. Firth’s theories 4.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5. Systemic grammar and Functional grammar (1) Systemic grammar (2) Functional grammar IV. American Structuralism 1. Introduction 2. 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V.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1. Introduction 2.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3. Generative Grammar 4.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G Grammar 5. Main features of TG Grammar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 (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 母亲:不可以,写作业! (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 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 (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 乙:我明天有课 (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异同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的异同 摘要: 长久以来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理论通过不断的发展研究形成了三派主流观点,包括:“经验习得论”、“先天论”以及“交互作用论”。三派观点都围绕自身的主张,提出了诸多假设并得到了充分的理论证明,虽然其中仍可能存在不能解释的疑问,但都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且每一派中的许多不同的主张有丰富了对于儿童语言理论研究的深入讨论。 关键词:语言理论观点 我们要看到,三派观点虽然都有相对独立的理论立场,但三者之间也是存在联系。研究三者之间的异同,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其中各派观点缜密的理论逻辑,有助于理解语言发展理论体系的全貌,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立场,总结有意义的经验与思考。 经验习得论(行为主义理论)中强调了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这个理论观点的代表人物B.F.斯金纳(B.F.Skinner)认为,由于儿童合乎语法的言语得到强化,所以他们学会了正确讲话。这就符合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在他的观点下,可以这样理解:言语跟其地行为功能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使儿童所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增的过程。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比如,如儿童在咿呀学语期间,会自发、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其中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于是父母就对这些声音加以强化,使这些声音逐渐在儿童发声中占了优势地位。以此类推,在儿童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刺激,或者通过模仿他人而产生的言语习惯,通过成人或者父母的强化,并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儿童实现了语言的发展。 先天论的观点指出,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上预先设定好的,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于是由语言学家N.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提出了人类配有“语言获得装置(LAD)”

(完整版)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词汇(或称语汇)和语音、语法并列为语言的三大要素。“语汇”的叫法可能比“词汇”更科学一些,语汇、语法、语音,三者都以“语”为构词的第一个语素,是合乎逻辑分类的。为从俗,本文暂且仍用“词汇”的叫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发展变化在语音、语法上都有体现。比较稳定的是语法,其次是语音,不断更新自己装备的是词汇。这道理很简单,社会上的凡人凡事凡物在新陈代谢,词汇就随之新陈代谢。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词汇就层出不穷。世界创造出了“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词库中就要增加“电脑”这个新词。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和组词造句规律的语法,却不必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频频改变。因而,词汇这玩意儿真成了语言研究中的难题。以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和词汇研究来比较,语法研究的学派林立,近三四十年来,几次呈现繁荣的局面,有公认的名家名作为证。词汇研究则略逊一筹了。 语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教学语法所吸收,形成新的教学语法,对语法的普及和提高中文基础教育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词汇研究的理论同样为中文教育所需要。本文先试就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作一些探讨,以期拋砖引玉。 现代汉语词汇虽是语言中发展变化较大的部分,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切规律均在变动中,应该说,词汇的规律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保持稳定的静态规律主要是构词规律,不断变化的动态规律是词库中的新

陈代谢。下面就分两部分来讨论。 一、词汇的相对稳定的静态规律 (一)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 词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也是构词的最小单,由此可看到文字记录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几千年以来,单音节语素在语素中占绝大多数。在口头上,一个单音节语素指的是一个带声词的音节;在书面上是汉字,过去常有说词是由字构成的,那是因为一个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一个语素。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汉语的词大多由单音节“语素”构成。单音节语素在构词上有神奇的力量,单音节语素写出来是一个字,所以我们计算单音节语素的数量可以以字的数量来计,常用的大概有三千多个,次常用的又有三千多个。六千多个单音节语素,以一定的语法结构组合,可以构成的词当在几万,常用词也会有上万个。 因而,当出现了一个新事物或新概念,需要一个新词表达的时候,可供选择的构词语素有几千个,不愁选不出合适的“人选”。比如当人们创造出将活动景物的图像和声音(伴音)变成电信号并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出去,使图像和声音重现的过程,就制造出接收这图像和声音的电视机,那么,就有了“电视”这个新词的产生来表达上述概念。而“电”“视”这两个语素是从古代就有的语素,没有想到可以被挑选出来组成表示现代化事物的新词。可见,新词并不一定要创造了新语素才能形成,多半是用库存的语素经过筛选构成新词。 看一个单音节语素构词能力强不强,有两个条件,一是能否独立

语言学教程[第十二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二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 复习笔记 I.索绪尔和现代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始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一位“使语言学走向现代的大师”。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用声音表达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联合,是表示者和被表示者的结合。符号是语言事实的核心,研究语言必须从符号本身的特性人手。 索绪尔区分了几组重要的概念: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 II.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泰休斯领导召开的该学派的第一次会议。1.主要观点及贡献 布拉格学派的研究有三大重点: (1)强调共时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它可以提供完整且易掌控的研究材料。 (2)强调语言的系统性,指出任何语言单位都不能在孤立的的情况下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析及评估。换句话说,语言单位处于功能对比、对立之中。 (3)它将语言看作是在所属语言群体中发挥一系列功能的工具。 2.功能句子观 功能句子观是一套语言学分析理论,它是指用信息论的原理来分析话语或文本。其基本原则就是一句话中各部分起的作用取决于它对全句意义的贡献。 一些捷克语言学家尝试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句子。他们相信一个句子包含话

语的出发点和话语的目的。话语的出发点叫做主位,它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信息;话语的目的是说话人要向听话人传递的信息,叫做述位。从主位到述位的运动揭示了大脑本身的运动。 功能句子观旨在研究话语中新(未知)、旧 (已知)信息的分布问题。已知信息指那些对于听话人不再是新信息的部分;新信息是即将向听话人传达的信息。句子中主语一谓语的分布不总是与主位一述位的分布一致。 3.交际能力 另一种版本的分析法叫做交际能力,由费尔巴斯提出。他用交际动力表示句子成分对交际发展所起的作用。 费尔巴斯把功能句子观解释为不同程度的交际力的分布。他认为,句子前面部分承载的交际力最低,然后逐步增加,直到交际力最大的成分。 Ⅲ.伦敦学派 1.介绍 伦敦学派专门用来称呼独具英国特色的语言学研究。弗斯使语言学在英国完全成为一门公认的科学。弗斯主要受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影响,而后他又影响了他的学生韩礼德。三人都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2.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 (1)语言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不是什么与思想相对应的东西。 (2)话语意义并不来源于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来源于话语发生的上下义之间的关系。其断言是根据两大观察结果得出的: ①在原始社会团体中,书写并不存在,语言只有一种使用方法。 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孩子以此种方法习得语言。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展开 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

(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动作为出发点: 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 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这五大类是: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