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柱结构设计要点
异形柱结构设计要点

异形柱结构设计要点异形柱结构体系异形柱结构体系是指采用轻质填充墙及隔墙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及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柱肢的截面高度与柱肢宽度的比值在2-4,相对于正方形与矩形柱而言是异形的柱子。
它包括异形柱框架和异形柱框架剪力墙,常用的有“L”型、“T”型、“十”字型。
一、异形柱结构特点1、由于截面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墙肢平面内外两个方向刚度对比相差较大,导致各向刚度不一致,其各向承载能力也有较大差异;2、对于长柱(H/h>4)可以不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控制轴压比较小时,受力明确,变形能力较好。
而对短柱(H/h<4),剪切变形占有相当比例,构件变形能力下降。
异形柱通常在短柱范围,且属薄壁构件,即使发生延性的弯曲形破坏,也因截面曲率M/EI或εcu/χ(εcu 为砼的极限压应变,χ为截面受压区高度)较小,使弯曲变形性能有限,延性较差;3、异形柱由于是多肢的,其剪切中心往往在平面范围之外,受力时要靠各柱肢交点处核心砼协调变形和内力,这种变形协调使各柱肢内存在相当大的翘曲应力和剪应力,而该剪应力的存在,使柱肢易先出现裂缝,也使得各肢的核心砼处于三向剪力状态,它使得异形柱较普通截面柱变形能力低,脆性破坏明显;4、特别是异形柱不同于矩形柱,它存在着单纯翼缘柱肢受压的情况,其延性更差。
由国内外大量的试验资料和理论分析[2],异形柱的破坏形态为:弯曲破坏、小偏压破坏、压剪破坏等,影响其破坏形态的因素有:荷载角、轴压比、柱净高与截面肢长比(剪跨比),配箍率以及箍筋间距S与纵筋直径D的比值等。
由于其受力性能的复杂,设计中必须通过可靠的计算和必要的构造措施来保证其强度和延性。
二、异形柱结构适用条件1、居住建筑(住宅及宿舍);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及0.15g)和8度(0.20g,I、II、III类场地);3、柱网尺寸不宜大于6.6m;4、房屋总高度的限制。
三、异形柱结构的平面布置:1、在异形柱结构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宜使结构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
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的几点思考

主筋配筋率、 配箍率进行限定 , 使异形柱 目前 ,异形柱的结 构设计 还没有统一的 国 压比、 家规范 , 仅有两部地方性法 规 , 东省和天津 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即广 4 . 1剪跨 比 市的标准叫可供参考。异形柱不宜套用普通柱 剪跨 比是反映柱截面所受弯矩 与剪力相对 的配筋公式 , 也不宜直接用剪力墙的配筋公式 , 大小 的一个 参数 H/ , 影响框架柱破 坏形 .h是 2 般来说 , 以下几种计算方 法。 有 态 的最重要 的因素。控制剪跨 比即控制柱 净高 3 直接计算法 . 1 根据 国内外 的部分试验结果 ,进行统计分 与柱截面肢长之 比。由于异形柱的抗剪性能差 , 为避免 出现短 柱 , 制 > 控 析, 拟合成经验公式 。 即按 T型截面分别引 出 选择 异形 柱截面 时 , 算
瞄囵团圈 困
UII / U| U N I ,
… r ao d r
建 筑 技 术
异形 柱框架 结构设 计 的几点思 考
陈 慧敏
( 昌县 一 建公 司建 筑设 计 所 , 江 新 昌 3 2 0 ) 新 浙 1 50
摘
一
要: 应住 宅平 面灵 活布置 , 为适 异形 柱框 架 结构是 一种较 好 的结构 形式 。本 文 分析 了异 形 柱 结构设 计 的一 般规 定和 计算 方法 , 对
一
算机分析方法和截面配筋,其结构才能有可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安全保 正。 参考文献
『朱钢懋. Vt 架结构设计探讨仞冲 华建 洗 1 1 异, -  ̄ f赵腾飞. 2 ] 大开间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Ⅱ 山西建 l
筑 .o 8O l 2 o— O
『林喜斌, 3 ] 卢传香. 对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的综 合分棚 建 材与装饰( 刊) 080 - l 中旬 , 0-61_ 2
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摘要:异形柱具有良好的承载、抗震、变形能力,在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笔者介绍了异形柱结构的概念、力学性能,总结出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及设计要点,对于同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异形柱、异形柱框架结构、结构设计1异形柱结构异形柱是指在满足结构刚度和承载力等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建筑设计布置的要求而采取不同几何形状截面的柱。
异形柱框架结构是指全部或部分柱截面为L 形、T 形、十字形(以L 形柱作角柱,T 形柱作边柱,十字形柱作中柱),截面高与肢厚之比小于或等于 4 的框架结构(见图1)。
2异形柱具有的性能2.1 承载能力异形柱是由多肢构成的,柱肢截面高度与其宽度之比在2.5~4 范围,墙肢平面内向刚度不同于外向刚度,两者相差较大,刚度也不同,因此,各向的承载能力也不相同。
2.2 抗震能力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高度和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选择,而且要达计算要求及设计构造标准,设计规定:(1)三级抗震: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且建筑高度<22 m;(2)二级抗震:①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且建筑高度≥22 m;②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且建筑高度≤25 m。
一般来说,异形柱框架结构只适用的地区:抗震设防烈度≤7 度,建筑高度<35 m。
2.3 变形能力大多数建筑层高为 2.8~3.1 m,异形柱肢厚约为0.2 m,一般为了确保足够的承载力,异形柱肢长不能太小,否则会出现太小的柱剪跨比值,造成短柱现象,出现剪切变形,降低了构件的变形能力。
假如异形柱的轴压比较小,但当柱壁构件太薄时,截面曲率就会较小,也会导致异形柱出现弯曲变形性,降低了异形柱的延性。
3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3.1 结构计算方面(1)进行柱的配筋计算时,单偏压、双偏压计算均适用于一般框架结构,但单偏压计算不适用于异形柱结构,因此,只能选用双偏压计算。
(2)两个主轴方向除了计算水平地震作用,还要验算抗震验算,此外,7 度与8 度还要验算与主轴成45°方向。
异型柱结构设计要点

3 在小 高 层 以及 高 层 结 构 设计 中 , 比剪 力 墙 ) 对
结 构 以及 短 肢 剪 力 墙 结 构 , 合 考 虑 总 体 经 济 效 益 综
sr cu ewi e i l a e ou tu t r t s c ay s p d c l mn a das mmay o c re t h p h s,n u r f u r n
r s a c i ee rh s ma e n t e d o me h ia b h v o o en o e d h c a c l e a ir f rifre n
、 hs e il a e l mn t c ays p dc u s p h o
[ e w rs seilsae l n ; e t c r wt eil K y od ]pca pdc u st r t e i s ca yh o m h s uu h p y
了过 去仅 仅 有 方 向性 法 规 的局 面 。
建筑 布 置的 要 求 , 结 构 的不 同部 位 , 取 不 同形 状 在 采 截 面 的异 形 柱 。异形 柱 的柱 肢 厚度 及 梁 宽度 与框 架 填 充 墙协 调 一致 , 免 了框 架 柱及 梁 在屋 内凸 出 , 避 从 建 筑 学角度 也可 称其 为“ 隐式框 架 ” 。 近 年 来 , 着 我 国住宅 产 业 的迅 速 发 展 以及 人 随
■ 王玮 韦 德州市建筑规划勘察设计研 究院, 毕( 山东 德 州 232) 500
【 摘要 】 绍 了异 型 柱 结 构 体 系 的优 点, 析 了异 形 柱 结 构 设 介 分
建筑工程中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

建筑工程中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探讨摘要: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都推广和应用异形柱框架结构,因其有诸多的优点,室内不出现棱角、便于家具布置、扩大房间的有效使用面积等。
文章简述了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及设计要点,并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异型柱框架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1 异型柱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特点:①柱肢厚通常采用180~200mm,肢厚基本与填充墙等厚,框架梁宽也同墙厚,室内不凸出梁柱,便于使用又美观,同时还增加了房间的使用面积,比相同形式的砖混结构可增加约8%~10%的使用面积;②柱的平面布置很灵活,异型柱结构的围护墙通常是非承重的轻质隔墙,受建筑的限制较少,这使得房间布置更加灵活,可很好地满足业主对大开间建筑的需求;③异型柱框架与矩形框架相比,抗震性能有明显的提高,质量减轻是其抗震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抗侧刚度对抗震性能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④虽然增加了施工难度,但因扩大了使用面积,加之自重较轻,减少了基础费用,综合考虑总体经济效益较好。
2 异型柱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2.1 结构布置与—般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异形柱框架结构在结构布置时应注意以下要点:(1)为了避免扭转带来的不利影响,结构平面宜尽量对称,使平面和刚度均匀,两个主轴方向应协调布置;如果有明显的不对称,应考虑扭转对结构受力的不利影响。
(2)异形框架宜双向设置,框架柱应对齐,框架梁应拉通,避免纵横框架梁相互支撑,使结构形成空间受力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较好的抗震性能。
(3)为了避免过大的外挑和内收,防止楼层刚度沿竖向的突变,竖向布置应力求体型规则、均匀,尽量避免错层。
(4)受力复杂部位的异形柱,宜采用一般框架柱。
2.2 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和最大高宽异形柱框架结构在6 度(0.05 g)抗震设防烈度区,房屋最大高度24 m,高宽比不宜大于4;异形柱框架在7 度(0.10 g)抗震设防烈度区,要求房屋高度小于35 m,层数小于12 层,建筑物的高宽比不宜大于5;在8 度(0.20 g)抗震设防烈度区,房屋高度小于25 m,建筑物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
异形柱结构力学特性和设计要点剖析

异形柱结构力学特性和设计要点剖析发布时间:2021-01-22T07:52:52.172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29期作者:韩珲[导读] 宜按墙的要求进行设计。
但对于肢高肢厚比在4~5范围内的结构,无法找到相应的规范作为参考。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南京设计分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异形柱结构在实际应用时,优点与缺点并存,设计时具有一定的难度。
异形柱结构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能,与其他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各种规范也对其做了大量的约束。
在首次进行异形柱结构设计时,有一些问题容易被忽略。
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异形柱结构设计经验,对异形柱结构设计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作出了总结,并针对各个问题阐述了处理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异形柱结构;力学特性;节点核心区;抗震设防Analysis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key points of special-shaped column structureHan HuiFanhua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 Nanjing Design Branch,Nanjing,Jiangsu 210000Abstract: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special-shaped column structures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existing,and it is difficult to design. The special-shaped column structur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structures due to its own special performance,and various specifications also place a lot of constraints on it. When the special-shaped column structure was designed for the first time,some problems were easily overlooked. Therefore,the author combines my own special-shaped column structure design experience,summarizes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en designing the special-shaped column structure,and elaborates the handling suggestions for each problem for reference.Keywords:heterogeneous column 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ies;node core area;seismic fortification1.引言尽管异形柱结构是从剪力墙结构演化形成,但其力学特性与剪力墙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还是因为截面形式不同而引起的。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构造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构造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结构形式,它的外形不规则,不同于传统的柱子形状。
这种结构形式不仅能够满足建筑的承重要求,还能够赋予建筑更多的艺术感和创意性。
在建筑设计中,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常常被用于打造独特的建筑外观。
与传统的方形柱子相比,异形柱子的外形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
这样的设计灵感可以来自于自然界的形态,也可以是设计师的创意构思。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首先是结构的承载能力。
由于异形柱子的形状不规则,其承载能力的计算和分析需要更为复杂。
设计师需要通过结构力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确定柱子的尺寸、钢筋数量和混凝土配比,以保证柱子的承载能力满足要求。
其次是施工的难度。
由于异形柱子的形状复杂,模板的制作和安装往往比较困难。
施工人员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制作出符合柱子形状的模板,并进行准确的安装。
此外,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充实性,以确保柱子的质量和强度。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如高层建筑的柱子和梁。
同时,它也可以用于建筑物的装饰和景观设计,为建筑赋予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运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在建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能够满足建筑的功能和承载要求,还能够提升建筑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是一种独特而创新的建筑结构形式。
它通过设计师的巧思和建筑技术的支持,为建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美丽和独特的建筑作品。
异形柱结构设计规范

异形柱结构设计规范【篇一:异形柱结构设计规范】6. 问:规程限制异形柱截面各肢长不小于500mm的原因何在?答:规程此条隐含着可以采用不等肢的异形柱截面,即l、t、+形截面的两个正交方向的肢长或肢厚可以不相等。
规定此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双向正截面承截力要求。
因住宅等民用建筑层高不大于3m,要满足柱肢长度与柱肢厚度之比不大于4及柱净高与柱截面肢长之比不小于3这两条要求,截面最大肢长不会大于800mm。
如果,截面一个肢长为800mm,若另一肢肢长小于500mm,则柱的双偏压计算表明,该柱的两轴抵抗弯矩图是一个很扁的椭圆,即两轴的抵抗弯矩值相差很多,比“一”形柱好不了多少;2 各荷载角方向延性相差很多,为了保证其有一定的延性,即最小延性的荷载角时的延性达到抗震的要求,箍筋间距要加的很密,不是规程按轴压比确定箍筋间距的表中数值所能包含的。
随着两肢肢长比的变化,箍筋间距变化很大,不易用较简单的方法表达;3 柱截面双向受剪性能较差,此已在上面的条目中提到了,这里不赘述;4 因一般异形柱肢较薄(200mm或250mm),再加上肢较短(小于500mm),此柱上节点核心区过小,节点的受剪承载力可能不足。
5 伸入柱内的梁纵筋不够的25d或者30d要求。
7. 问:为什么规程中异形柱只限于肢长与肢厚比h/b≤4的构件?答:经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截面高宽比h/b≤4杆件为柱的特性,即杆件弯时其截面上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
当h/b 4时,由于民用住宅层高决定了柱高不是很长且其截面上剪应力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平截面假定不再成立。
因此,它已不属于柱的范围,其承截力特性还有待仔细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目前,还不具备总结出计算公式和构造要求并列入规程用以指导设计的条件。
8. 问:如遇到肢长与肢厚比h/b大于4且小于5的l、t、+形截面竖向构件怎样设计较妥?答:对于这种界于异形柱与短肢墙的构件,可采用异形柱规程和jgj-3中关于两者的正截面、斜截面、梁柱节点规定中较严的条款进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形柱结构设计要点
3.1.2 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应符合表3.1.2的要求。
表3.1.2 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m)
注: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
力矩的50%时,其适应的房屋最大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3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异形柱结构或Ⅳ类场地上的异形柱结构,适应的房屋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4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适应的房屋最大高度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5 房屋高度超过表内规定的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3.1.4 异形柱结构体系应通过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的综合分析比较确定,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对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关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异形柱结构中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结构形式;
2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不应采用多塔、连体和错层等复杂结构形式,也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3 异形柱结构的楼梯间、电梯井应根据建筑布置及结构抗侧向作用的需要,合理地布置剪力墙或一般框架柱;
4 异形柱结构的柱、梁、剪力墙均应采用现浇结构。
3.1.5 异形柱结构的填充墙与隔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填充墙与隔墙应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根据不同条件选用非承重砌体或墙板;
2 墙体厚度应与异形柱柱肢厚度协调一致,墙身应满足保温、隔热、节能、隔声、防水和防火等要求;
3 填充墙和隔墙的布置、材料强度和连接构造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3.2.1 异形柱结构宜采用规则的结构设计方案。
抗震设计的异形柱结构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
采用特别不规则的结构设计方案。
3.2.3 异形柱结构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异形柱结构的一个独立单元内,结构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
2 异形柱结构的框架纵、横柱网轴线宜分别对齐拉通;异形柱截面肢厚中心线宜与框架梁及剪力墙中心线对齐;
3.2.4 异形柱结构的竖向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均匀,避免过大的外挑和内收;
2 结构的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的突变,竖向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不宜在同一楼层变化;
3 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剪力墙应上下对齐连续贯通房屋全高。
3.2.5 不规则的异形柱结构,其抗震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45;
2 楼层承载力突变时,其薄弱层地震剪力应乘以1.20的增大系数;楼层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
3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底部抽柱带转换层异形柱结构)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数;
4 受力复杂部位的异形柱,宜采用一般框架柱。
3.3.1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应根据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按表3.3.1的规定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表3.3.1 异形柱结构的抗震等级
注: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
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3 对7度(0.15g)时建于Ⅲ、Ⅳ类场地的异形柱框架结构和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按表中括
号内所示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4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线时,应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4.1.1 居住建筑异形柱结构的安全等级应采用二级。
4.2.3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0.10g、0.15g)及8度(0.20g)的异形柱结构应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及结构抗震验算。
4.2.4 异形柱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7度(0.15g)及8度(0.20g)时尚应对与主轴成45°方向进行补充验算;
2 在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时应计入扭转影响;对扭转不规则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4.3.6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填充墙体对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予以折减。
4.3.7 异形柱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1 框架结构可取0.60~0.75;
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0.85。
6.12 异形柱、梁、剪力墙和节点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且不应高于C50;
2 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335级钢筋;箍筋宜采用HRB335、HRB400、HPB235级钢筋。
6.1.4 异形柱截面的肢厚不应小于200mm,肢高不应小于500mm。
6.2.3 异形柱的钢筋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在同一截面内,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相同直径,其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不应大于25mm;
2 内折角处应设置纵向受力钢筋;
3 纵向钢筋间距: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四级不宜大于250mm;非抗震设计不宜大于300mm。
当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并应设置拉筋,拉筋间距应与箍筋间距相同。
6.2.5 异形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6.2.5规定的数值,且按柱全截面面积计算的柱肢各肢端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建于Ⅳ类场地且高于28m的框架,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6.2.5中的数值增加0.1采用。
注: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允许按表中数值减小0.1,但调整后的数值不应小于0.8。
6.2.10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符合表6.2.10的规定。
表6.2.10 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1 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
2 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异形柱,当剪跨比λ不大于2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应
小于8mm。
A.0.2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可用于非抗震设计和6度、7度(0.10g)抗震设计的房屋建筑。
A.0.3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在地面以上大空间的层数:非抗震设计不宜超过3层;抗震设计不宜超过2层。
A.0.4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应按本规程第3.1.2条规定的限值降低不少于10%,且框架结构不应超过6层。
框架-剪力墙结构,非抗震设计不应超过12层,抗震设计不应超过10层。
A.0.5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异形柱结构的结构布置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应全部落地,并贯通房屋全高。
抗震设计时,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2 矩形平面建筑中剪力墙的间距,非抗震设计不宜大于3倍楼盖宽度,且不宜大于36m;抗震设计不宜大于2倍楼盖宽度,且不宜大于24m;
3 框架结构的底部托柱框架不应采用单跨框架;
4 落地的框架柱应连续贯通房屋全高;不落地的框架柱应连续贯通转换层以上的所有楼层。
底部抽柱数不宜超过转换层相邻上部楼层框架柱总数的30%;
5 转换层下部结构的框架柱不应采用异形柱;
6 不落地的框架柱应直接落在转换层主结构上。
托柱梁应双向布置,可双向均为框架梁,或一方向为框架梁,另一方向为托柱次梁。
注:直接承托不落地柱的框架称托柱框架,直接承托不落地柱的框架梁称托柱框架梁,直接承托不落地柱的非框架梁称托柱次梁。
A.0.8 转换层及下部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A.0.9 转换层楼面应采用现浇楼板,楼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且应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O.25%。
楼板钢筋应锚固在边梁或墙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