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合集下载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变化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变化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变化
1.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课
程改革的重点,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业质量标准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

2.强调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只
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3.重视史料实证: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
人文社会学科。

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4.加强历史理解: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
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

5.培养历史解释能力: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
阐释和评判,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

6.树立历史价值观: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

“求
真”是指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试谈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差异和高中教学策略

试谈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差异和高中教学策略

试谈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差异和高中教学策略作者:王聪明王小玲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7期摘要初、高中历史课程都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都强调历史学习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都要求学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由于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初、高中历史课程存在明显的不同,理清初高中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内容;明确初高中教材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握;把握初高中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高中教学历史课程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1.1从课程设置看(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

(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

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

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

高中历史新旧课标对比

高中历史新旧课标对比

高中历史新旧课标对比近年来,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改革,从之前的《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旧课标”)到现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经历了从知识传授教育向能力培养教育的转变。

下文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对高中历史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概念的体系和历史学科方法论旧课标和新课标都有着历史概念的体系和历史学科方法论。

但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历史概念更加深入细致、系统完整;历史学科方法论则更加强调思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将历史概念体系分为“世界历史史学概念”、“中国历史概念”和“中外历史概念”,并将其与知识体系、能力目标、价值观念等方面一一对应,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

同时,新课标还在历史学科方法论上,有意识地强调了思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例如,新课标对史料和史学理论的要求更为严格,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和对比研究的手段,培养了学生全面、深入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在历史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上也有了很大变化。

新课标放弃了过分重视时间线和背诵性知识点,而更加注重历史教育的本质与意义。

同时,新课标将历史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分为第一至第四层,旨在让学生有一个更系统、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历史思想方法的培养与实践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想方法的重视程度也高于旧课标。

在实践性能力方面,新课标从知识、能力、价值并举的角度,更加突出了历史思想方法的培养与实践。

例如,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史学思维和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查找、收集史料,培养学生规范的论文写作能力等等。

四、历史与其它学科综合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经济影响、文化表达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性。

总之,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所倡导的历史教育更加强调创新、实践和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性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实践性的历史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领会历史教育的本质与意义。

2024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前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对初中历史课程进行了修订。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对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的修订。

一、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国际理解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阶段。

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阶段。

3. 世界古代史: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古代文明、中东古代文明等。

4. 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时代、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阶段。

5. 历史地理:包括古代中国的地理单元、古代世界的地理单元、历史时期的地理变迁等。

三、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历史主题班会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四、课程标准1.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 课程标准应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国情,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2023年版】历史课程标准

【2023年版】历史课程标准

【2023年版】历史课程标准
前言
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历史教育教学的基本文件。

为适应新时代
历史教育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知识的广泛传播,历史教育也
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因此我们制定了【2023年版】历史课程标准。

基本原则
本次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坚持以下原则:
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注重系统性、连续性、跨学科性。

3. 强感教育,凸显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

4. 注重实践与研究,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5. 关注时代特点与学生特点的统一,呈现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
历史课程。

课程设置
本课程标准分为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具体设置如下:
初中历史课程
1. 上古史与古代史
2. 中世纪史和近代史
3. 现代史
高中历史课程
1. 中国古代史
2. 中国近现代史
3. 世界史
教学要求
本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基本认识和基本内容,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价值观、人文情怀等。

2.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形成合理的观点、价值、行为方式。

3. 了解历史文化对现代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4. 培养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树立基本历史观念。

结语
历史是了解人类文明、认识人类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启智慧之门,铭刻灵魂的纪念碑。

让我们在【2023年版】历史课程的指引下,共同学习历史、感知历史、传承历史、发展历史。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2024年,我国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将进行更新,新的课程标准被称为“核心素养版”。

这个新的标准将带来一系列变化,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下面是对这个新的标准的一些简要介绍。

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因为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的时代,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挑战中取得成功。

因此,新的课程标准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课程结构新的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知识、主题知识和扩展知识。

核心知识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历史知识,主题知识是与核心知识相关的主题和问题,扩展知识则是与核心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

通过这样的划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课程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的内容扩展到了全球范围。

除了中国历史之外,学生还将学习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这样的改变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国际环境。

四、课程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将参与到一系列的实践项目中,通过调查研究、讨论辩论、创作写作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历史素养。

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五、评估方式新的课程标准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之外,学生还将参加项目展示、实践评估和综合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考核。

这样的评估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使评估更加客观和公正。

六、教师角色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教师将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中国历史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课程标准是指中国教育部制定的关于中小学历史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用于规范和指导中小学历史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标准。

中国历史课程标准分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分别适用于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

中国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判断、表达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体现历史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反映历史的复杂性和变动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历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的比较研究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钭君丽摘要:当前,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历史》、《地理》、《政治》分科课程,这些不同阶段的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承接性和共性,但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比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上的异同,希望通过改进初中历史教学,来加强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衔接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衔接科学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历史、地理、政治等分科课程。

本文根据浙江省中学教材使用情况及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下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称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的差异与衔接进行尝试性的比较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课标,使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更好的为高中历史学习做铺垫.一、课程目标设置上具有承接性与发展性1.从总目标来看,具有完全相同的培养人才的方向,但在个体发展任务上具有差异。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的总目标高中历史课标的总目标“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比较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学习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

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

为什么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两种思路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何不同?
翻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从它的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上看到,标准的编写主要是为了培养初中生正确的历史观,让其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难看出,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能力要求还是比较低的,而着重培养初中生看待历史和世界的正确观念。

因此,在内容的设置上,以时间和地域作为内容划分的标准,主要是希望初中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的了解,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

对比而言,高中的历史课程是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使高中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让他们通过对历史事实进一步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形成历史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课程划分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相较于初中的编排方式,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

这种划分方式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在深入探究历史事件的同时,避免了单调的重复。

初中历史以时间和地域为划分标准,主要体现的是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或与这些联系体现得并不明显,学生可能只看到同一时间段,同一地域的纷繁复杂的历史
事件,却并没有思考这些事件彼此之间的联系。

当然,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求具备这种能力,或许有点不切实际。

所以,这项能力并未列入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中。

相比而言,高中以专题形式安排内容,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足以涵盖全部人类活动,又能体现同一领域历史事件的纵向联系。

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的清晰的脉络,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思考事情如何形成、发展,以至于变成今天这种模样的能力,提高了对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

具体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置是希望,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选修课六个模块的设置,旨在给学生提供多个选择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他们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有利于为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总而言之,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各自的内容板块设置还算是比较合理的,充分考虑到了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对两者的能力要求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此外,这两种设置还考虑到了衔接性的问题,为初中生进入高中,高中生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发展做了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