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5《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精选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精选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精选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第一篇(2865)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重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

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

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

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设计2:(知识导入)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

(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设计3:(对比导入)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学习。

设计4:(激发兴趣)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

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导入文本的学习。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首次朗读,初步感知1.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学生明确:伟大坚强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学生简介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5 最苦与最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5 最苦与最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包头市蒙古族中学王瑞芳教学目标:1、熟读并理解课文的内容。

2、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

3、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小的时候,我的“最乐”是过生日时一碗肉肉,后来我的“最苦”是满身的肉肉,再不敢吃太多的肉,我的“最乐”变成了“最苦”!你们的最苦与最乐呢?二、明确教学目标1、熟读并理解课文的内容。

2、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

3、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

三、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四、初步感知课文明确阅读要求:读课文、标读音、找生字、写序号知识检测:(一)注音:契约( 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二)解释词语: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一、(1-3)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4)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5-6)论“人生当勇于尽责任”。

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明确: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本文的中心论题:责任六、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梁启超)负责→尽责→担责最苦最乐七、作业:小作文:谈谈自己的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二、研读课文1、谈谈“最苦”问:如何来证明“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明确:(1)、列举种种人生态度,证明痛苦源自——责任。

(2)、列举责任的各种情况:对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对事从论据的角度来说:摆事实(事实论据)2、谈谈“最乐”(1)问: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3. 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难点: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的痛苦和快乐。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深入研读1.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2. 学习本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自己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承担责任的经历。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文章的论点。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

2. 以“我的责任”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15《最苦与最乐》同步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15《最苦与最乐》同步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15《最苦与最乐》同步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历的各种苦与乐,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敢面对挑战,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本课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部分学生可能缺乏正确的应对方法和心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悟。

3.写作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或准备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困难的文章或案例,供课堂上讨论使用。

3.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们认为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为什么?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原文,要求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以及如何应对的经验和感悟。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意义。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探讨“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学生们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2. 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3. 引导学生探讨的含义,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教学活动:1. 分组阅读文章,讨论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小组分享,总结文章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3. 教师讲解和解读文章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

第三章:深入探讨主题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文章中的例子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和逻辑关系。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文章中的例子和案例,思考其中的意义。

2. 小组分析文章的论证和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分析,组织小组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 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活动:1. 小组分享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3.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意义。

第五章:拓展思考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最苦与最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最苦与最乐”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最苦与最乐”的原则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掌握生字词。

2. 难点: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生活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从而引出课文题目。

2. 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然后,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深入探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最苦与最乐”的句子,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面对苦难和担当责任。

5. 小结作业: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生活中最苦或最乐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通过提问、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布置一篇短文写作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生活中最苦或最乐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让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大意。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短文进行点评和反馈,了解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文的生难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处世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1.体会文中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掌握相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以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体会作者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处世的态度。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掌握相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以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体会作者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多媒体播放媒体报道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有一种责任,需要用生命去完成。

2012年5月29日,司机吴斌像往常一样驾驶大客车,当车行驶在沪宜高速上时,突然一个长方形刹车片砸中他的腹部和手臂,他忍着剧痛停稳大客车,拉好手刹,打起双闪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24名乘客的安全。

看了这段视频,你是否也为司机吴斌的事迹所感动?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责任”。

有一位思想家,他认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最苦与最乐》,去看看梁启超的责任观吧!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

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有《饮冰室合集》。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乏哲人志士精彩的论述,也不乏平常老百姓深刻的思考。

而作为思想家的梁启超,则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写出了自己对苦与乐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3.知识链接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正确、鲜明地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几个分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恩惠.(huì) 契.约(qì) 监督.(dū) 如释.重负(sh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2)多音字落⎩⎪⎨⎪⎧ (luò)陷落(là)丢三落四(lào )落枕 得⎩⎪⎨⎪⎧ (dé)心安理得(děi )得亏(de )办得到(3)词语释义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

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君子有终身之忧:语出《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君子有终身的忧虑。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语出《论语·泰伯》。

意思是,(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词语辨析“达观”和“乐观”都有“精神愉快”的意思。

“达观”侧重于对事情看得开。

“乐观”侧重于充满信心。

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答案示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作者先用一串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观点,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答案示例:(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3.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答案示例: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尽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4.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用名言来论述的?答案示例:“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案示例: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苦中有乐,苦乐循环。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6.本文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答案示例:最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7.一般以一对互为反义的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那么可否把文题改为“最乐与最苦”?答案示例:不能改。

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先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你是如何理解第1自然段中“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这几句话的?答案示例:这几句话运用了设问句、排比句和否定句,设置悬念,引出要议论的话题,引人思考。

突出观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从“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个精彩语段中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答案示例: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时的痛苦心情刻画得生动形象,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

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长谈,娓娓道来,没有一点儿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3.“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你知道这两个“凡”领头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吗?答案示例:这两个“凡”领头的句子表明情况的普遍性,句式灵活,表述准确、形象,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4.理解“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几句话。

答案示例:这几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分析,点明了两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

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5.“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这一句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起强调作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引起读者的深思。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简析本文的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答案示例:文章开篇用了一串设问句、排比句、否定句,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接着指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然后再进一步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后得出结论,指出“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综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着“责任”来谈,从“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对立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

文章思路清晰,论证有力,结构严谨。

2.语言凝重而不失轻灵。

答案示例:本文论证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话题,论证时多了一分审慎,多了一分深思熟虑,故而形成了本文的凝重风格。

尽管如此,文章的语言却不失轻灵,表现为文中各种不同的句式和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有陈述句,有设问句,有反问句,有感叹句,有肯定句,还有否定句;有议论,有记叙,有抒情。

这些句式和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让文章读起来生动,不乏味。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最苦与最乐》中说“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结合下面《做难事必有所得》的内容,谈谈你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

做难事必有所得徐长才金一南说:“做难事必有所得。

”诚哉斯言!这也是金一南的亲身体验与成功之道。

金一南年轻时,在一家制造玻璃瓶的工厂当工人,他开始吹拉的玻璃瓶都是奇形怪状的,没有一个成形的。

他下定决心,刻苦钻研,三个手指头的肉都烫坏了,最终制作的玻璃瓶子又好又快又多。

后来,金一南考取了军事院校,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英语,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他常常废寝忘食地研读与搜集大量红军资料,不畏劳累地写出了多部有关红军研究的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敬重。

多年前,画家、航海家翟墨明知一人驾着无动力帆船进行环球航行,这不仅是无比艰难的,而且是有生命危险的,但他觉得这样的航海可以为祖国争光,可以在征服海洋的同时征服自己、超越自我。

于是,在缺乏航海经验的情况下,他还是买了条旧帆船,毅然决然地从山东日照出发,进行远航。

途中,他经历了千难万险,在穿越印度洋时,遇上狂风暴雨,浪高七米,随时都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

那时,他把自己绑在船的甲板上,小腿上绑着水手刀,任凭风吹浪打,随时做着死亡的准备。

经历了七天七夜,他才脱离了险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