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实践

合集下载

浙江古镇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

浙江古镇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

浙江古镇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浙江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浙江省境内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古镇,这些古镇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

古镇保护与开发一直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对浙江古镇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分析。

一、古镇保护现状1. 文物保护成就浙江省境内的古镇众多,其中不乏著名的古镇如乌镇、西塘、南浔等,这些古镇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古街巷和古遗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文物保护方面,浙江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通过对古镇进行修缮和保护,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物。

特别是在乌镇、西塘等著名古镇,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性修缮,保护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和文物。

浙江省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对古镇文物的保护力度,确保了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2. 旅游开发成果古镇作为中国独特的旅游资源,一直备受游客的青睐。

浙江省政府也加大了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全面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提升了古镇的旅游价值。

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古镇旅游景点的建设和改造,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乌镇水乡、西塘古镇、南浔古镇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古镇旅游业也成为了浙江省的一大支柱产业,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二、古镇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1. 商业化过度问题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商业化过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古镇在旅游开发中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在维护古镇原有风貌的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古镇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

如一些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商业化开发过度造成的传统文化消失、原住民外迁等问题,使古镇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韵味,变得失去了自己特有的魅力。

商业化过度对古镇的保护和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 缺乏统一规划在古镇保护与开发中,统一规划缺乏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古镇旅游开发中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古镇旅游开发中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古镇旅游开发中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旅游已经成为各地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

古镇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其特色的核心,在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发展这些资源尤为重要。

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非常关键的。

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景观而吸引游客。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保护古镇的古建筑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古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背景,代表了古镇的历史和文化。

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是必须的。

保护古镇的传统手工业和文化习俗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传统手工业和文化习俗是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向游客展示古镇的独特魅力。

要加强对传统手工业和文化习俗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古镇的自然环境也是必须的。

古镇的自然环境对于古镇的历史和文化的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加强对古镇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发展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提升古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古镇旅游的发展。

要加强古镇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宣传和推广古镇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吸引更多的游客。

要加强古镇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提供便捷的交通、餐饮、住宿和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要加强古镇的旅游管理和服务。

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满意度。

要加强古镇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通过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方式,为古镇旅游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在古镇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发展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是一项综合性和复杂性的任务。

需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加大对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力度。

还需要加强古镇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古镇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发展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只有加强对古建筑、传统手工业、文化习俗和自然环境等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推动古镇的宣传推广、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旅游管理和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工作,才能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案例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案例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案例一、案例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和开发的问题。

本案例以浙江省桐庐县横村为例,探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1. 横村概况浙江省桐庐县横村位于钱塘江畔,距离杭州市区约40公里。

横村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古镇,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保存了大量传统建筑和文物古迹。

同时,横村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遗产。

2. 保护与开发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理位置优势,横村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之一。

但是,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过度商业化、环境污染、建筑破坏、文化失传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横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与开发。

具体如下:(1)政策法规:横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对旅游业的管理和发展进行规范。

例如:建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制定旅游行业准入标准、加强环境保护等。

(2)文化遗产保护:横村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开设民俗博物馆、举办传统节日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3)生态环境保护:为了保护横村的自然环境,横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污水处理、推广垃圾分类、限制机动车通行等。

(4)旅游业发展:横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并且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注意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建筑破坏。

三、总结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横村成功地实现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横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注重合理开发,实现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作者:王娟洋邰巍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1期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一、古镇概况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优越,号称“鸡鸣醒三省”。

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称“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宋室南渡之后,仙霞古道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

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类型。

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

在古镇,从建筑到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

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

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格局。

主街纵贯南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枫溪街”,南段称“浔里街”。

主街之西为一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

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

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 古镇传统建筑特点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古镇内规模较大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有四十余幢,其建筑形式千姿百态,其中有徽式马头墙、浙式屋脊,赣式檐橼、闽式土墙,还有欧式门庭,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却又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历史文化名镇元通古镇保护与利用专题报告

历史文化名镇元通古镇保护与利用专题报告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元通古镇保护与利用专题报告把元通古镇打造成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4A旅游区一、基本概况“江水分流,滩声聒耳。

人家悉有流渠修竹,易成幽趣。

”一句从古流传至今的绝唱,这是著名宋代诗人范成大源自《吴船录》中写元通古镇,元通镇于200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5]244号)批准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二、古镇保护与利用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正迅速发展,古镇将成为今后人们的旅游热点。

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基础和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古镇保护力度,逐步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古镇保护,规划先行为科学合理地对古镇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镇于2006年编制完成了元通古镇的镇总体规划,并于2007年编制完成了元通古镇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2、提高意识,加强保护通过宣传、培训等各种方式提高古镇居民群众以及相关部门和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古镇保护意识,并认识到古镇开发和利用对我镇旅游发展和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将古镇保护作为当地镇政府的重点工作,加强对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3、政府主导,建立机制古镇保护与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我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强化政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我镇成立了古镇管理办公室,并由镇上相关领导负责,为古镇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4、严格管理,合理控制严格按规划和相关法规对古镇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加强对古镇核心区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控制。

古镇的建设项目方案实行联合审查制度,由规划、建设、文管等部门共同把关,确保建筑风格与古镇风貌相协调。

5、古建维护,缺乏资金古镇历史街区建筑多为木结构,防火防蛀能力较差,由于年久失修,并受“5〃12”大地震影响,不少古建筑比较破旧,部分已成危房。

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中国旅游业发展事实证 明,遗产 资源 的市场化开发是 经济发展环境代价最小 的一种现实选择。苏州每修复一个 园林或文物古迹,所起的作 用和影响,都远远超过相同投 资的工业项 目。过去同里修退思 园花 了8 万元, 当时觉得 O 有点心疼,但现在每年都能带来 巨大 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而如果搞工业项 目,8 万只能搞个小项 目,经济 、社会 、 O
研究水乡古镇有着 以点见面的特殊意义:
在文化遗 产要素方面,江南水乡古镇呈现浓厚的人与 自然、文化与 自然 、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和谐交融的特
色;
环保效益都 远不 能与旅游项 目相 比。
在 当代这 种 多元化 的契 约性社 会 中,对 文化遗 产这
在遗产类型方面,江南水乡古镇的民众生活及其生存
很 多 古 镇 以 保 护 为 名 , 把 原 先 生 活 在 古 镇 的 居 民 迁
古镇 的开发 必须 兼顾 社会 、经济 、环境三方面效益, 经营必须统筹经营者 、旅 游者 、居 民的三方利益 。要在保 护性开发的前提下,使遗产旅 游能真正可持续发展。
出,认 为保 住了建筑就是保住 了古镇 的全部 ,导致古镇的
1建立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保护体系2控制人流保护环境营造适宜的旅游环境3古镇实现部分空心化保护古镇发展新区三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推行生态旅游行为标准一是制定古镇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二是提高管理水平三是推行符合生态标准的行为体系不仅包括旅游者的行为标准旅游管理者的行为标准同时还包括旅游设施的建设标准等旨在将旅游行为对古镇景观的人为破坏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从而有效保护传统文化
镇 、淳 朴 的 古 镇 宁 静休 闲 的 古 镇 和 深 层 体 验 的古 镇 , 是
生活着 的古镇 、原真 的古 镇,而不是过度商业化 的古镇 、

浅谈历史古镇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浅谈历史古镇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浅谈历史古镇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摘要: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都是推动城市文明和谐发展建设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历史古镇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作为动态的宝贵城市遗产,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选择下,历史古镇体现出多元性、多样性、原生性的独特构造。

本文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分析其现状问题等,探究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模式,为历史古镇建设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大理喜洲古镇1.背景作为在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历史古镇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建筑体,更是当地文化民俗和历史变迁的见证,并且在不断的在生长演变,具有一种独特且顽强存在的文化生命力。

为了保护和更新历史古镇,我们应该以本地历史文化为基础,在整体空间上采取保护和更新举措,以便为古镇创造出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空间,使其充满活力和生机。

让历史古镇不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顺应时代的同时不失本色。

本文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探讨历史古镇更新设计中,如何在保护文化韵味的同时带动古镇的发展,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寻找平衡点。

2.古镇资源概述2.1历史资源大理喜洲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北部,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地势西高东低,目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大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隋唐时期被称为“大厘城”,在南召时期更是被作为“十睑之一”,并被认为是电影中“五朵金花”的故乡。

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与重点侨乡之一,在2016年10月被评选为为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 2017 年时又被选入云南省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名单中。

2.2民族文化喜洲古镇以白族文化居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结合了当地独特的自然特色,形成了现在喜洲独特的白族文化,这体现在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例如传统的扎染艺术和当地特色的喜洲破酥粑粑。

这都透出当地的民风民俗。

2.3建筑特色古镇是以四方街为中心而向四周延展开,道路呈现纵横交错的模式,民居沿着街巷两侧分布结合,形成规模各具大小的空间结构。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5篇)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5篇)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5篇)第一篇: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摘要: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浙江廿八都古镇传统特色开发与保护规划一、古镇概况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优越,号称“鸡鸣醒三省”。

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称“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宋室南渡之后,仙霞古道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

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类型。

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

在古镇,从建筑到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

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

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格局。

主街纵贯南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枫溪街”,南段称“浔里街”。

主街之西为一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

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

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古镇传统建筑特点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实践作者:刘哲军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年第04期摘要:针对大通古镇的历史概况与文化特色、传统建筑的现状、保护发展规划及大通古镇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维护大通古镇原真性、文化性、差异性、持续性出发,坚持宜游、宜商、宜居的开发原则,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应以抢救濒危古建筑、保护整修传统建筑院落为基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重组,找准定位、打造特色,运用市场运作方式保障大通古镇旅游发展。

关键词:大通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文化遗迹;建筑风貌;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中图分类号:F590.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4-0081-04古镇是有着百年以上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的建筑群,历史文化遗迹丰富、人文内涵深厚、建筑风貌独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古镇以其特有的古建民居、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旅游资源的开发让古镇重焕生机。

然而在古镇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古镇又面临商业化过度、空间环境破坏、古建筑保护不当甚至破坏等一系列的严峻问题。

那么,“如何保留古镇的原生态,如何让古镇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

笔者通过对大通古镇的考察分析认为,应该立足古镇现有居民、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资源,从而塑造出独属于大通古镇特有的文化,最终实现古镇的原真性、文化性、差异性、持续性是古镇在进行旅游开发前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大通古镇的历史概况与文化特色(一)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概况大通古镇建镇已有千年,地处安徽省铜陵市西南部长江夹江与青通河出口汇合处,历史上曾是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镇,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座江心古镇。

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群集中地区为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澜溪老街,现存传统建筑10余万平方米,仍在发挥商业功能。

大通古镇民居具有传统徽派建筑特色,拥有全球古城(镇)中最宽的老街,澜溪老街则宽达12米以上,拥有全球古街中唯一铺着四方石块的街道,其建筑除遵照徽派建筑风格外又融有皖中地区建筑特点,形成了大通古镇建筑自身独有的传统民居特色。

(二)大通古镇文化特色便利的长江水运,带来了大通古镇繁荣的经济贸易,外来文化在这座江岸古镇汇集。

广迎四海的大通人在文化上展现了包容性,使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沉积。

1. 长江水运的商贸文化。

大通优越的水运交通区位,给大通带来了“舟楫穿梭,商贾云集”。

1856年,曾国藩在和悦洲上设立“大通盐务招商局”,上下来去的大批盐船、盐商,频频涉临和悦洲,验照,纳税,待风起航。

随着经济商贸的兴起繁荣,外来人口聚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融汇碰撞,形成独特的大通古镇“长江水运的商贸文化”。

2. 古代军事聚落文化。

大通古镇背负龙山,面对大江,江心有和悦洲阻缓江流,江上有羊山矶屏障阻风,既宜停泊船只,又能保障安全。

据铜陵县志记载,大通在唐代就设水驿,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大通正式设镇,明代洪武初年(公元1370年),又在此设巡检司、河泊所、递运所、驿运站等机构。

1853年以后,清政府在大通设驻了“大通水师营”、兴建了参将衙,驻扎在这儿的参将统帅水陆清军近千人,形成了大通古镇独特的古代军事聚落文化。

3. 九华佛教文化。

大通古镇的“大士阁”数有“九华山头天门”之称,上九华不来大士阁,等于没来九华。

大通古镇的佛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与九华山的佛脉相连。

相传公元741年,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航海入大唐求法,途径大通,并在此抄经念佛一年,沿青通河溯源而上到达九华山,修成“地藏菩萨”。

清顺治年间,九华山佛教组织为追慕地藏菩萨在大通古镇建成“大士阁”并写下“九华山头天门”六字,现《大九华山胜境全图》上并有标记。

二、大通古镇的现状与问题(一)大通古镇的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破坏严重大通澜溪老街现有规模只是明清时60%左右,现存街道780米长,已有不少房屋因无人居住并遭洪水侵袭坍塌,沿街铺面也多破烂不堪。

一些古建筑只剩下一个屋檐,四周都修上了水泥砖混的现代房屋,严重破坏了古建筑的文化底蕴。

笔者调查大通古镇部分古建及遗址的保护情况,如表1所示。

(二)大通古镇的保护规划铜陵为加快大通古镇开发,委托编制了《铜陵市大通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铜陵市大通镇和悦街、澜溪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铜陵市郊区和悦洲旅游开发策划项目建议书》《铜陵大通澜溪街文化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为推进大通古镇的保护开发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规划上面进展缓慢,造成问题成堆,积重难返。

大多老屋年久失修,维护与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

居民自身保护意识淡薄,在古建的修缮上随意使用现代材料、甚至拆毁古建材料用于搭建新的建筑。

(三)大通古镇形象定位缺乏,宣传不够大通古镇形象定位不明确,没有“卖点”。

大通古镇距离西递、宏村等古镇不足200公里,如单纯的模仿西递、宏村等古镇的开发模式,基本上没有吸引力。

同时,大通古镇的开发缺乏生动的旅游项目,客人没有消费点,很难留住客人。

大通古镇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在首届CCTV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获第24名,其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

但至今对外宣传力度还是不够,除了铜陵外,安徽其他城市大多人都不知道还有大通古镇这个旅游景点,对外的宣传缺乏强大的气势及较高的宣传层面。

(四)铜陵大通古镇公共设施落后大通古镇目前公共设施还比较落后,铜陵市区虽然开通了9路公交直通大通并建立了大通美食城,但大通古镇入口旅游标识及道路、景点指示牌、节点打造不足,停车场设置不够完善。

老街上的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危房、杂草混合其中。

老街原居民私自改建、乱堆杂物、脏乱差突出;电力电信等部门拉设的线缆杂乱无章破坏了古镇的风貌;大通老街的垃圾箱、旅游标示牌、路灯设置等不完善。

街头无公共休息节点,现代宜居宜游性不足。

三、铜陵大通古镇保护策略与开发途径(一)抢救濒危古建筑,保护整修传统建筑院落,维护其原真性大通古镇的保护开发要坚持保留原真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

在当前旧材料严重不足情况下,也不妨用现代材料进行替代。

至于街上那些过去知名的商铺、字号,因历史变迁被拆,或改革开放后拆建的小洋楼,成为与老街风格不协调的建筑,要将其拆除,或是进行沿街立面改造。

可根据一些老人回忆和史料,使用旧材料和旧工艺对其进行复原,恢复老街原有肌理与风貌,而对那些文保单位,则要在修建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坚持“能不动尽量不动,保持老街原有风貌”,维护原真性。

1. 抢救濒危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是古镇的文化载体、原居民的活动空间,应加强保护抢救濒危传统建筑,再现大通古镇街区活力。

如对和悦老街要尽快对其进行加固、修饰,让其像“庞贝古城”和“圆明园”一样作为遗址公园,展示历史的沧桑。

对嘉庆龙泉古井、天主教堂塔楼、大通侵华日军俱乐部等传统建筑,通过史实资料收集、高龄老人的访谈等进行修复。

被毁的昔日重要建筑,在资料充足的条件下可考虑复建,实现保护的原真性。

2. 保护空间格局。

空间格局的保护决定着传统建筑的时代文化内涵。

大通古镇的保护要遵循传统的空间格局、沿街立面、尺度肌理等建筑风貌。

保护好大通古镇现有街道的宽度、古建筑的高度、屋顶平面,根据史实资料恢复原有的空间格局。

如在天主教堂塔楼的基础上根据史实资料恢复其原有的天主教堂空间格局,复建圣母院、学校、教堂等建筑物。

更新设计理念,将复建的圣母院、学校、教堂等建筑物规划为“婚庆一条街”“宗教博物馆”等。

3. 优化天际轮廓线。

大通古镇背负龙山,面对长江,地形沿江面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提升成上坡状,随着古建筑物的高低起伏变化,特别是山坡上部的天主教堂塔楼形成变化丰富、层次分明的天际轮廓线。

但是,在大通古镇的老建筑里面又夹杂了一些当代新材料、新样式的楼房。

还有电力、通信部门拉设的一些线杆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通古镇的天际轮廓线,要对其进行优化拆除。

同时,还要限制大通古镇后面新镇建筑的高度,对天际轮廓线应重点保护。

(二)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重组,提高其文化性古镇的保护开发已经由单纯的参观游玩,发展到全方位的文化体验与消费。

只有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有机的结合,才能互利共赢。

只有提高大通古镇的“文化性”,才能留住游客。

1. 资源重组水运商贸文化。

结合大通优越的水运交通,深入挖掘“大通盐务招商局”的历史资料,复建“大通盐务招商局”,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通过文字、图片、模型等展现徽商经营盐业的史实,规划成“徽商博物馆”。

在沿江、渡口模仿新建盐船并对其进行改建,开展餐饮、娱乐服务。

2. 资源重组古代军事战略文化。

深入挖掘“大通水师营”的文史资料,通过发掘整理设计,曾国藩训练水军场景,借鉴“西湖印象”“云南印象”等大型的实景演出,对史实资料进行改编加工,形成古代军事训练等故事的实景剧,分阶段、分时间进行表演,既丰富旅游内容,也弘扬了地方的军事文化。

3. 资源重组佛教文化。

结合大通古镇的开发,建设“大士阁”风景区,对祠堂湖堤岸进行规划改建,在祠堂湖里的小岭半岛上修建观光风水佛塔,修建连接大士阁与小岭半岛的廊桥。

扩建“大士阁”的佛堂、庙宇,对金乔觉途径大通文史资料进行深入发掘,组织佛教文化研究,建设“九华大通佛教文化园”。

(三)找准定位,打造特色,塑造大通古镇旅游差异性大通古镇比邻徽州黄山地区,模仿徽州古镇游路线很难吸引游客。

只有找准定位,塑造大通古镇旅游差异性,才能使游客形成一种新的认识而愿意留下。

因此,在大通古镇的旅游开发中,塑造差异性将其文化主题定位为:长江水运的商贸文化、古代军事文化、九华佛教文化等,打造宜游、宜商、宜居古镇。

1. 完善旅游设施,塑造旅游空间。

现存的大通古镇上电力通信线杆交叉乱接、后街旱厕林立,许多古民居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破烂不堪。

同时由于原居民保护意识淡薄,乱搭乱建,一到雨天街上排水不畅污水横流。

因此,需要考虑环境旅游设施,打造宜游的旅游空间,对大通古镇的电力通讯线杆进行改造,可以采取地下走线,避免破坏立面空间,对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建,并适当设计、增建一些旅游休闲节点配套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与游客游玩。

特别是和悦洲码头附近可以设置景点指示和介绍牌,方便游客查询,和悦洲上同时也可以增设一些公共交通工具方便游客参观,打造宜游古镇。

2. 发展乡村旅游,复兴商业空间。

在大通古镇上设立“大通土特产品展示馆”,展示销售铜陵白姜、小磨麻油、大通香辣菜、大通茶干等。

并且可以将这些土特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搬到展示馆,让游客在品尝这些土特产时还可以亲自体验土特产品的制作工艺和过程。

深入挖掘大通古镇的传统手工艺,对现有的大通杆称作坊、鱼网作坊、竹编作坊、打铁作坊、弹棉花作坊等进行整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大通传统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展现被现代文明取代的传统劳作方式,让游客感受古朴意味,增加游玩的趣味性、互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