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互联网报告:用户规模及结构特征

合集下载

CNNIC第26次报告:网民结构特征

CNNIC第26次报告:网民结构特征

网民结构特征(一)性别结构目前,我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4.8:45.2,男性群体占比高出女性近10个百分点,女性互联网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图 5 2009.12-2010.06网民性别结构对比(二)年龄结构网民年龄结构继续向成熟化发展。

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整体从2009年底的38.6%攀升至2010年中的41%。

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门槛降低,网络渗透的重点从低龄群体逐步转向中高龄群体所致。

图 6 2009.12-2010.06网民年龄结构对比(三)学历结构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

截至2010年6月,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27.5%和9.2%,增速超过整体网民。

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下降至23.3%。

图 7 2009.12-2010.06网民学历结构对比四)职业结构分职业看,网民中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农林牧渔劳动者等群体占比上升较快,无业/下岗/失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产业服务业工人等职业占比在下降。

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

图 8 2009.12-2010.06网民职业结构对比(五)收入结构互联网进一步向低收入者覆盖。

与2009年底相比,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网民占比从18%上升到20.5%,月收入在1501-2000的网民群体占比也有所上升。

无收入群体网民占比有所下降。

图 9 2009.12-2010.06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对比(六)城乡结构截至2010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半年增幅为7.7%;城镇网民规模达到30492万,占比72.6%,半年增幅为10%。

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互联网接入条件不足、硬件设备落后等因素,农村地区网民的增长仍显得较为缓慢,增幅小于城镇地区。

值得期待的是,目前三网融合方案已经获得通过,并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开始试点推广,这将会对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带来质的变化,未来农村网民规模有望加快增长。

2010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2010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 2009年是3G元年, 3G与移动互联网的密 集宣传,极大推动了 手机上网的普及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 能终端、上网终端价 格不断下降,普及率 不断提升
• 受竞争与舆论压力影 响,运营商的手机上 网资费不断下调,降 低了用户上网门槛
手机网民已成为促进网民增长的新动力
网民规模
2.98 1.18
4.2 2.77
够难以形成对用户的吸引力
注:节选自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3-07)
小结
网民规模
个人应用
企业应用
发展隐忧
发:
•网民规模继续攀 升,手机网民成增 长主力。
•互联网应用深度 不断提升,但手机 上网应用深度偏低
• 互联网在网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个人互联网应用 繁• 荣应拉用动多企元业化互,联内容精细化 网应用快速发展 • 应用结构深化,发展重心从娱乐转向商务
仅使用手机上 网:8%
数据来源:CNNIC
2010年6月
使用过PC上 网:88.3%
仅使用PC上 网:34.1%
既使用PC又使用手机 上网:5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使用过PC上 网:92%
2009年12月
仅使用PC上 网:39.2%
既使用PC又使用手 机上网:5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25000 20000
网络
16118

19890
22960
15000
10000
5000
1010
1490
2206
0
2009上半年
2009下半年
2010上半年
B2B网络交易

江苏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江苏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简要版)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省互联网行业管理服务中心江苏省互联网协会2011年3月目录前言 (1)一、报告摘要 (4)二、江苏省网民规模 (6)1、江苏省网民数量 (6)2、江苏省城乡网民规模 (7)3、江苏省手机网民规模 (8)三、江苏省互联网资源概况 (8)1、江苏省IPv4地址数量 (8)2、江苏省域名数量 (9)3、江苏省网站数量 (9)四、江苏省网民结构特征 (11)1、江苏省网民性别结构 (11)2、江苏省网民年龄结构 (12)3、江苏省网民教育程度 (13)4、江苏省网民职业结构 (14)5、江苏省网民收入情况 (15)五、江苏省网民上网方式 (16)1、江苏省网民上网时间 (16)2、江苏省网民上网地点 (16)3、江苏省网民上网设备 (17)4、江苏省手机上网情况 (18)六、结论与建议 (20)前言为真实准确的反映江苏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状况,为我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专业人士提供及时有效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参考,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省互联网行业管理服务中心、江苏省互联网协会委托南京邮电大学进行2010年度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以及《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的编撰发布工作,2010年度的调查内容涉及江苏省网民数量、江苏省互联网资源、网民结构特征、网民上网方式以及网络应用情况等信息,并且加入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市农村地区互联网使用上的差异比较,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了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的现状。

2010年,江苏省互联网发展态势良好。

网民数持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应用及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的社会和商业价值不断显现。

截至2010年底江苏省网民数达到了3306万人,网民普及率为42.8%,网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步提升,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继续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手机上网网民达到3626万。

互联网和信息化所创新的商业发展模式,比如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社交网站、网络购物、博客/微博等,不但高效便捷地提升了我省人民的学习工作效率,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而且还极大地推动了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网络市场规模分析

网络市场规模分析

任务1 认知网络市场规模与结构特征第1步:分析网络市场总规模1.全国网民总规模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6.2%。

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分别为35.6%、31.6%和31%,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73亿、1.53亿和1.5亿。

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5万亿元人民币,网络零售交易额达523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第三方支付额已达1.01万亿元人民币。

2.宽带网民规模今年1月19日,CNNIC发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宽带网民规模达到4.5亿。

此外,网站数量、域名总数都在大幅减少,而网页数量和IP地址数量则继续呈现大规模增长趋势。

3.手机网民规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4万人,增速明显放缓。

目前,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为65.5%。

4.农村网民规模今年7月19日,CNNIC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31亿,占整体网民的27%,较2010年底增长4.9%。

第2步:分析网络市场的结构特征1.网民的性别结构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5.1:44.9,男性群体占比有所下降,但是仍高出女性10.2个百分点。

图8 2010.12-2011.6网民性别结构2.网民的年龄结构网民年龄分布重心继续向中高龄偏移。

除20-29岁的网民比重继续加大外,5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数量增长较为突出,整体占比从2010年底的5.8%攀升至7.2%。

而10-19岁的网民占比从27.3%下降到26.0%。

图9 2010.12-2011.6网民年龄结构3.网民学历结构互联网继续向低端学历群体渗透。

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中低学历网民继续增加,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比从2010年底的41.2%攀升至43.8%。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据 2010年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据 2010年

中国网民总数达4.2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5日在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4亿关口,规模达4.2亿人,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我国网民达4.2亿手机网民2.77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15日在北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增至31.8%。

手机网民则增至2.77亿人,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此外,随着商务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不断彰显,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

手机网民成增长主力《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新增网民中,超过半数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截至2010年6月底,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增幅达18.6%,其中,近5000万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提升至11.7%。

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网民上网设备多样化程度加深,台式电脑仍居上网设备首位,占73.6%,手机上网攀升至65.9%,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达到36.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主任刘冰表示,手机在未来将逐渐赶超电脑成为主流上网方式,值得期待。

商务应用快速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

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仍是使用率排名前三的网络应用。

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

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超其他类网络应用。

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变化

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变化

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变化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开启了一个数字化时代的新篇章。

201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只有3.82亿人,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29.3%。

然而,进入2011年后,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开始飞速增长。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到2012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5.34亿人,同比增长39.5%。

这一数字让中国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超过美国,占全球用户总数的24.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的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

到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突破6亿大关,达到6.87亿人,同比增长了2.3%。

与此同时,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互联网老年人群体的比例逐渐增加。

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让信息流通更加畅通,推动了网络经济的繁荣发展。

201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进一步攀升,达到7.31亿人,同比增长了6.2%。

这一数字再次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使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

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中,超过90%的人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移动互联网成为互联网普及的主要渠道。

到了202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9.8亿人,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31.2%。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数据显示,61.2%的中国互联网用户通过手机上网,而PC端互联网用户已经明显下降。

这反映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程度。

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推动了中国数字经济的繁荣。

互联网市场空间巨大,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活动,推动了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等新兴产业的崛起。

总结而言,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在过去十年中持续增长,逐步走向全球领先地位。

cnnic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 n n i c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前言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同年11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1998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连续发布了2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报告是根据第27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撰写。

在延续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第27次报告加入了对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的调查,如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接入比例、互联网应用水平及应用意向等,反映互联网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下配合,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其中,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搜索技术研发中心对网页数据获取方面提供了帮助;康普科纬软件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远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迅雷)协助我们完成了各省互联网下载速度的测试工作;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万网)、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原珠海市时代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原厦门华商盛世网络有限公司)、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在域名和网站数据提供方面给予了配合。

互联网用户结构特征分析

互联网用户结构特征分析

互联网用户结构特征分析(一)性别结构2011年,我国网民中男性比例为55.9%,比女性高出11.8个百分点,网民性别比例与2010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行业协会2010-2011我国网民性别结构(二)年龄结构2011年,网民中30-39岁人群占比明显提升,较2010年底上升了2.3个百分点,达到25.7%,近两年来该年龄段占比持续上升。

40-49岁网民增长速度较慢,因而在网民中的占比出现下降。

10-19岁、20-29岁网民比例与2010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行业协会2010-2011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三)学历结构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2011年,我国网民中初中学历人群延续了2010年的增长势头,由32.8%上升至35.7%,该学历人群互联网渗透率较低,未来网民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高中、大专以上学历网民的比例继续下降。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行业协会2010-2011我国网民学历结构(四)职业结构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其次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6.0%。

企业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整体网民的0.8%,中层管理人员占3.2%,一般职员占9.9%。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领导干部和一般职员分别占整体网民的0.7%和5.2%。

另外,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8.3%。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行业协会2010-2011我国网民职业结构(五)收入结构2011年,中国网民中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明显上升,从2010年的33.3%上升至40.2%。

同时,无收入群体网民占比从4.6%上升至7.9%。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行业协会2010-2011我国网民收入结构(六)城乡结构2011年,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

与2010年相比,农村网民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增幅依然低于城镇。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行业协会2010-2011我国网民城乡结构最近几年,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一直在低位徘徊,其中包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等整体人口结构变动因素的作用,然而农村居民自身缺乏电脑和网络使用技能是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6月互联网报告:用户规模及结构特征
2010年07月15日14:01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6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

图 1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
网民规模的持续扩大,与良好的互联网发展环境有关。

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互联网服务市场主体,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2010年
以来,互联网发展政策积极稳定,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网络新技术加快应用,推动了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11.9%2。

1-5月全国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227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电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5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3。

宏观经济和通信行业的持续向好,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技术开发、产品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社会各界对互联网的需求增长。

2010年以来,网络媒体在社会传播中趋于主流化,微博客等互联网应用在资讯传播中的优势凸显,吸引了社会各类群体的参与,互联网向社会各界加速渗透。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后,传统企业更加重视网络营销,加快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洽商和合作的步伐,企业的互联网应用逐步深化,对互联网的需求不断增长。

三、政策推动相关技术应用的步伐。

2009年1月,政府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目前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移动互联网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2010年1月,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随着三网融合方案和试点城市相继确定,未来将有助于农村互联网的普及。

相关政策的出台加快了我国新技术的应用步伐,逐步降低互联网的使用门槛,推动了互联网向不同群体渗透。

(二)宽带网民规模
2010年上半年,我国宽带网民规模继续增加。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 2010年1-5月,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979.2万户,达到11301.7
万户,而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了168.8万户。

宽带基础服务覆盖率的不断扩大,
带动了宽带用户规模的增长。

截至2010年6月,在使用有线(固网)接入互联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达到98.1%,宽带网民4规模为36381万。

虽然我国宽带网民的绝对规模在增长,但其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却有所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规模增速过快所致。

截至2010年6月,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增加到4914万,较2009年底增长1842万人,占整体网民的比重提高到11.7%。

同时,“宽带不宽”的问题仍然存在。

根据Akamai5公司的报告数据计算,我国平均上网速度,只有857kbps,接入速度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互联网发达国家。

图 2中国宽带网民规模
(三)手机网民规模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10年6月,手机网民用户达2.77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

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和总体网民中的比例都进一
步提高。

2010年上半年,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移动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图 3手机上网网民规模对比
与去年和前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手机网民规模继续稳步攀升;但是相比去年下半年,手机网民增幅出现了一定滑落。

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季节性下滑。

查看历年数据,下半年的手机网民增幅一般都高于上半年,据推测这可能和电信运营商的营销策略有关。

各大电信运营商下半年会密集推出各类优惠活动,其中包括手机上网资费、终端补贴等方面的政策。

这些利好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手机上网行为的普及。

二是和3G商用有关。

虽然3G是在2009年年初宣布正式商用,但实际上运营商密集推广主要是集中在2009年下半年,这也极大的促进了2009年下半年中国手机网民超高速的增长态势。

但3G商用对于手机上网服务的普及更多是停留在营销层面上的,受终端、网络、资费等方面的限制,3G 网民还未成为手机上网网民增长的主要推力。

2010年,伴随3G概念的逐渐淡化,3G及移动互联网的宣传力度的减小,网民增幅回归到了正常水平。

图 4手机网民半年净增用户数对比
二、网民结构特征
(一)性别结构
目前,我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4.8:45.2,男性群体占比高出女性近10个百分点,女性互联网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图 5 2009.12-2010.06网民性别结构对比
(二)年龄结构
网民年龄结构继续向成熟化发展。

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整体从2009年底的38.6%攀升至2010年中的41%。

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门槛降低,网络渗透的重点从低龄群体逐步转向中高龄群体所致。

图 6 2009.12-2010.06网民年龄结构对比
(三)学历结构
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

截至2010年6月,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27.5%和9.2%,增速超过整体网民。

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下降至23.3%。

图 7 2009.12-2010.06网民学历结构对比
(四)职业结构
分职业看,网民中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农林牧渔劳动者等群体占比上升较快,无业/下岗/失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产业服务业工人等职业占比在下降。

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

图 8 2009.12-2010.06网民职业结构对比
(五)收入结构
互联网进一步向低收入者覆盖。

与2009年底相比,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网民占比从18%上升到20.5%,月收入在1501-2000的网民群体占比也有所上升。

无收入群体网民占比有所下降。

图 9 2009.12-2010.06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对比
(六)城乡结构
截至2010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半年增幅为7.7%;城镇网民规模达到30492万,占比72.6%,半年增幅为10%。

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互联网接入条件不足、硬件设备落后等因素,农村地区网民的增长仍显得较为缓慢,增幅小于城镇地区。

值得期待的是,目前三网融合方案已经获得通过,并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开始试点推广,这将会对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带来质的变化,未来农村网民规模有望加快增长。

图 10 2009.12-2010.06网民城乡结构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