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简史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顾恺之

题目“画坛痴人”——顾恺之学院班级学号姓名“画坛痴人”——顾恺之摘要:“画痴”顾恺之,生平画迹极多,人物佛像美女龙虎鸟兽山水无不精妙,同时也为美术理论家的他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观点,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位既善于绘画创作实践,又擅长绘画理论的画家,后人称其为“文人画之祖”。
关键词:顾恺之画痴《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贡献引言:高中历史书美术史部分提及到顾恺之,对其了解只是停留于一副作品,并没有更多的深入。
《中国美术史》的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这个内容里提到顾恺之,于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希望通过写这篇文章了解更多其生前的画迹,传世作品以及其绘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关于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晋陵无锡人,博学有才气,义熙初为散骑常待,善长丹青,图写特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他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画家。
顾恺之每次画完人像,几年过去了都没有点上眼睛,别人问他原因,他说:“四体妍媸,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正在阿堵中。
”据说他曾经喜欢上附近的一位姑娘,于是将她的肖像画在墙壁上,用钉钉着她的心,那位姑娘竟然患了心痛病,恺之将针拔去以后,那姑娘的心痛病神奇般地痊愈。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足以证明他的画像非常神似。
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中他也注意到其他因素,善于捕捉一些生动的细节或典型的环境,以便更好地揭示或烘托出人物的独特个性。
如为裴楷画肖像的时候,在他的脸颊上画了三根毛,这样做并没有破坏画面,反而使整个肖像更传神,令人惊叹。
相传,有一年春天,他要出远门,于是就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子里,又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一位叫桓玄的人代为保管。
桓玄收到柜子后,竟偷偷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里边都是精彩的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
两个月后,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恺之,并说,柜子还给你,我没有动过。
等把柜子拿回家,打开一看,一张画也没有了。
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画继》云:“顾公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写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于画面上求。
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中国民间美术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在直接继承了原始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同时延续了原始艺术的生命。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篇1浅谈中国民间美术与动画创作摘要:我国民间美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延续着我国的原始艺术,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直以来中国动画与民间美术密不可分,追根溯源,中国的皮影戏和走马灯可以算作动画的先驱。
从丰厚的民间艺术宝藏中汲取精华,是中国动画民族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间美术特征和现状的分析,研究其在动画作品中的应用,对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动画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族特色;动画;造型;中国元素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制作精良的动画片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受众也不再只局限于少儿,定位于成人的动画数量逐渐增多。
动画片和电影、电视一样,是宣传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一种途径,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载体。
1 民族动画概述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所创作的动画片,具有明显文化差异,各有其特色与风格。
在世界动画的舞台上,中国动画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特别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初期,动画创作者十分重视从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中汲取精华,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动画风格”。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进入一个高峰时代,中国动画创作者们以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语言,融合传统民族文化,创作出如《大闹天宫》、《哪咤闹海》、《三个和尚》等优秀的动画作品,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东方精神震动了国际动画界,开创了世界动画领域的新里程碑。
2 中国民间美术概述民间美术是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或使用的造型艺术和实用美术。
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应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
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

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作品赏析提要:赏析《人物御龙帛画》与《簪花仕女某某某》。
两幅出于不同时代的画作,在其中一程度上说明了中国艺术的进程,从古人的画作中我们能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
关键词:艺术差异表现方式《人物御龙帛画》长37.5,宽28厘米,于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一号墓,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根据楚人丧葬制度和传统,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
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
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
而帛画就是此祭祀程序里面重要的一件物品,古人会把墓主人的形象画在帛上,出殡时,举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后,帛画就会被覆盖在棺上,随着下葬,这样,魂随着幡,魄随着棺,一同进入了墓内。
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就能入地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
这种丧葬习俗,至今还有所遗留。
帛画是用以祭祀,但是却有着极为浓厚的艺术性。
从构某某某上看,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其中对鲤鱼、仙鹤、巨龙的运用恰到好处。
画面正中绘的是一个戴着高帽子、穿着薄袍、佩戴长剑的男子,此人想必是墓主人的形象。
他侧着身体站着,手扶着长剑,立于巨龙的身上,头顶上方有一华盖,龙昂首卷尾,弓这身体形成一舟的形状,舟尾立了一只仙鹤,舟旁还有一鲤鱼随行。
从技法上看,《人物御龙帛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则略施彩色。
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
线条流畅,想像丰富,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这样很好地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
人物衣着的飘带、华盖的垂穗都表示了风动的方向,可见龙舟迎风前进的态势,富有动感。
该画画面虽然简洁却能给人一种强烈的神秘感。
这幅帛画的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传神,表现面部的线条精微而细腻,使须眉毕现,神情宛然;表现服饰的线条则流畅舒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长袍的质感和飘逸的状态从帛画上我们能够看出古人祭祀的的制度,且形象而具体帛画是一种绘画艺术,帛画的出现,说明战国时期楚国的绘画艺术无论是从画技、着色还是布局看,都已经达到了超高的水平。
中国美术简史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简史作业201413031420李岩第一编大事记第一章:史前美术一·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1·【旧石器时代初期】在四川巫山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河北阳原小长梁与云南元谋人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的石器,多系形状不规则的刮削器,砍砸器及尖状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呈现出石器的原始形状及初步的类型分化。
2·【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家窑人遗址里发现的大约一千五百个石球,其光滑规则的造型体现出相当的造型能力。
这显示出一种与泛灵论联系在一起的工具崇拜心理,但也体现出对造型的讲究脱离了实用目的。
3·【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时期的石器类型丰富,形状更加对称,加工益发精致。
宁夏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尖状器以造型周正对称而著称。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和刻画艺术品1·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灵武水洞沟遗址发现以鸵鸟蛋壳磨成的穿孔串珠,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发现一颗钻孔石珠。
在这些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
2·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一枚精致的骨针,证明当时任以缝纫兽皮作为御寒保暖的服饰。
3·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意见尺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品,应该以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
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1·【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华北地区的河北徐水南庄遗址,华南地区的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下层等遗址均出土粗陶片;徐水南庄头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碾轧加工粮食的工具,还伴出家禽骨骼;道县玉蟾岩发现最早的水稻谷壳。
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农业于本期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黄河流域及北方主要种植粟类作物。
陶雕,石雕,玉器开始出现。
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美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
因为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产品的功能,更大程度上是功能与艺术的结合,当今时代产品的功能几乎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了,因此我们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在满足产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把产品设计的更加漂亮,更加的人性化,这也是我选修《美术鉴赏》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
在研究这门课时,XXX给我们提到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根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春秋·XXXXXX告退,山水方滋。
——南北朝·XXX《文心雕龙》山水以形媚道。
——南北朝·XXX《画山水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张璪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北宋·XXX《林泉高致》春山淡怡而如笑,XXX苍翠而如滴。
XXX明净而如妆,XXX惨淡而如睡。
——北宋·XXX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XXX繁荫人坦坦,XXX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北宋·XXX笔草草,写胸中逸气耳。
——元·XXX在这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感觉相识中国画第一应该相识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肉体。
山水画萌芽于晋朝,XXX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XXX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XXX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2024年美术史结课总结范本(三篇)

2024年美术史结课总结范本____年的美术史课程是我大学学习生涯中非常难忘的一门课程。
在这门课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与艺术相关的知识,对于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艺术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于艺术的意义和影响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我对于____年美术史课程的总结。
首先,我想强调在这门课程中我所收获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学习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作品,我了解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我学习到了古代艺术的起源,如古埃及艺术和希腊罗马艺术,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同时,我也学习到了近代艺术的发展,如印象派、立体派和现代主义等。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和艺术家,我对艺术的多样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这门课程还帮助我学习到了艺术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写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思考。
我学会了观察和描述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并对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进行理解和解读。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学习艺术史,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这些作品。
此外,这门课程还培养了我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通过观看和分析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我学习到了如何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我了解到了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培养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欣赏眼光。
同时,我也学会了欣赏和尊重不同的艺术作品和观点。
艺术是开放和多样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喜好,这使我对于艺术的态度更加包容和开放。
最后,这门课程还激发了我对于艺术的创造力和热情。
通过学习艺术史,我对于艺术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了解到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这让我意识到自己也可以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我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技巧来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和想法。
这门课程让我对于艺术的创造力充满了热情,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艺术能力的欲望。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美术史是美术学院的一门公共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中国美术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据独特重要的地位。
【1】中国美术史教学初探对于美术学院的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流派,重要画家,及其风格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的重要位置,可以为个人创作积累经验,为深入学习研究打好基础,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才成长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中国美术史教学工作者,科学地、系统地研究中国美术史,探究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向学生传授中国美术史知识是其本职。
经过几代美术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国美术史教学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美术史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各种文化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现行教材在知识内容上较为丰富,在对学生启发性思考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由于中国美术史涉及博大丰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可传授的知识内容太多,详略重点的处理不好把握,教师教学时力求面面俱到,内容太多,使初入大学的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找不到重点,师生间的互动研讨交流难以达到。
因此,美术史的教学中往往出现重视美术知识的积累、视觉审美经验的积累,以期为自己创作研究打下基础,但容易出现对作品深层社会意义开掘不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难以达到对学生创作的指导。
再有大量的中国美术名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其他海外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小城市教师学生很少有机会见到名作真迹,美术史教学研究实物资料不足,印刷品又难以真正呈现中国画之美。
这样就很难在课堂上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画之美,让他们在艺术美的海洋里徜徉,从而自觉自发的主动学习研讨中国美术史。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美术史教学不可避免存在不足,在学习美术史等艺术理论课上,部分同学思想上存在中轻视和应付的念头,他们重视艺术技巧的学习,轻视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思想层次上缺乏高度,其画作也很难达到一定层次。
美术史结课总结(2篇)

美术史结课总结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中外美术史的课程都告一段落了。
现在写篇总结来对中西美术做个小小的对比。
说到中西美术的差异,应该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我对美术史只是浅尝辄止,只能就下面的几点,谈一些粗浅的见解,请老师多多指教。
首先,从创作题材上来看,中国画不太注重表达人体自身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强调天人合一,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的道理,寄托心灵、情感。
画家不仅考虑的是看见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的变化过程。
而西方绘画努力表现人体自身的美感,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以____人物为主的作品。
还有就是西方绘画喜欢表现一些特别____的事件,画面中鲜血淋漓,人物拥挤踩踏,体现出巨大的动感和张力,让人心潮澎湃。
而中国画就很少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更多的是寄情山水之间。
其次来对比一下中西美术对颜色的观点。
中国画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恶色”,很少见到中国画像西方油画那样色彩斑斓。
中国画家感觉色彩似乎是一种“不良诱惑”,要极力避免色彩对画面意境的“干扰”。
中国画家大部分是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画面层次,认为“墨分五色”,不必要用其固有的颜色来表现。
而西方画家从科技的角度分析色彩的性质,从心理上分析色彩的作用,色彩是他们绘画中的精髓。
他们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塑造体积,体现空间和质感。
还有就是中西绘画不同的审美角度。
西方绘画注重表现对象的物质性和画面的再现性,相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性、表现性有着巨大的差异。
西方绘画依托一整套的科学知识,包括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等,他们通过准确的透视、光影、颜色,来表现体积、空间、质感,达到真实的再现对象。
对比中国古代绘画,在既无人文科学环境的支持,又无内在观念思想的帮助下,就体现出造型不准、解剖不对。
从人物画来说,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和审美角度上突显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简史作业201413031420李岩第一编大事记第一章:史前美术一·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1·【旧石器时代初期】在四川巫山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河北阳原小长梁与云南元谋人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的石器,多系形状不规则的刮削器,砍砸器及尖状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呈现出石器的原始形状及初步的类型分化。
2·【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家窑人遗址里发现的大约一千五百个石球,其光滑规则的造型体现出相当的造型能力。
这显示出一种与泛灵论联系在一起的工具崇拜心理,但也体现出对造型的讲究脱离了实用目的。
3·【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时期的石器类型丰富,形状更加对称,加工益发精致。
宁夏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尖状器以造型周正对称而著称。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和刻画艺术品1·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灵武水洞沟遗址发现以鸵鸟蛋壳磨成的穿孔串珠,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发现一颗钻孔石珠。
在这些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
2·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一枚精致的骨针,证明当时任以缝纫兽皮作为御寒保暖的服饰。
3·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意见尺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品,应该以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
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1·【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华北地区的河北徐水南庄遗址,华南地区的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下层等遗址均出土粗陶片;徐水南庄头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碾轧加工粮食的工具,还伴出家禽骨骼;道县玉蟾岩发现最早的水稻谷壳。
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农业于本期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黄河流域及北方主要种植粟类作物。
陶雕,石雕,玉器开始出现。
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3·【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a·本期农业与手工业出现分工,生产规模扩大。
彩陶艺术十分流行,琢玉已成为独立的部门。
本期前段,流行向心式的聚落布局及氏族公共墓地,血缘纽带还比较牢固。
b·本期后段,手工业内部也有了新的分工。
出现氏族权贵,红山文化出现坛,庙,冢等礼制性建筑,屈家岭文化出现城堡,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变革之中。
4·【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本期,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堡大量涌现;大型墓与小墓的随葬品多寡悬殊,贫富分化显著;良渚文化大墓随葬大量玉璧等祭祀天地的玉礼器;江苏吴县澄湖良渚文化遗址及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城址,相继发现多字刻于一器的陶文,作为记事与交际工具的文字已经产生。
四·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1·【陶器】我国目前的可复原器形的最早实例是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的斧形陶器残片,距今约10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物。
2·【磨制石器和玉器】高度发达的石器磨制技术促进了石制装饰品的发展,并推动了玉器工艺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从装饰品和生产工具的模仿中逐渐脱颖而出,具有越开越丰富的精神象征含义,终于成为礼玉。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多处遗存发现有玉器,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黄河下游及长江下游。
3·【骨牙,编制及其他工艺】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双凤朝阳纹象牙雕刻品与双鸟纹象牙匕,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鱼形刻花骨匕,以及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象牙牙雕花筒,都是史前骨牙工艺的佳作。
另外,河姆渡出土的木胎圈足漆碗,江苏常州发现的马家浜文化原始漆器,说明我国髹漆工艺也源于新石器时代。
五·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1·【陶彩纹饰和陶器上的绘画】这一时期的,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半坡出土的几件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鱼纹内彩盆被认定与半坡氏族公社的某种原始信仰有关。
此外,临潼姜寨出土的内彩鱼纹盆和宝鸡北首岭出土的水鸟衔鱼纹细颈彩陶瓶,也是布局灵活,笔触豪放的绘画佳作。
2·【地画,岩画及壁画】1982年10月,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副居址地画,画在一座房基临近后壁的居住面上。
在宁夏固原店河村齐家文化遗址,于一座房屋残桓的白灰面上,发现用红彩描绘的几何纹装饰壁画。
六·刻画符号与原始文字1·【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在距今约六千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拜祭北首岭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器上约有二百七十多例,五十多种不同符号。
1974年在江苏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也有数个刻画符号,其中一个八角形符号似受大汶口文化影响。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2·【龟甲刻符和刻文陶片】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龟甲上有一个“曰”形的刻符证明了文字的起源。
1992年在山东邹平丁公发现的刻文陶片,上面有11个清晰的刻文。
1993年在江苏高邮出土的一块陶片上也有四行清晰的刻文,这两个实例中的刻文都已具有相当的抽象性。
七·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艺术1·【拟形陶器与陶塑艺术】a·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塑作品,有河南密县出土的陶塑人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猪与陶羊,北京平谷上宅出土的陶猪头等。
b·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塑作品,多属工艺装饰雕塑,或者系陶器上的附饰物,其中不乏优秀遗例。
c·1986年安徽双墩遗址出土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的陶塑人头像格外引人注目。
2·【玉石雕刻】a·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圆雕时刻,首推内蒙古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时刻女神像,其次是河北武安磁山遗址采集的一件石雕人头。
b·1984年清理出土数十件滑石雕刻作品,包括半身人像,人兽复合头像,以及出自河北滦平后台子红山文化早期遗址的一批史前石刻人像。
重庆巫山大溪,甘肃永昌鸳鸯池,山西神木石茆和山东藤县岗上村,皆发现史前的浮雕玉石人面。
3·【蚌壳摆雕】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遗址的一座墓葬中,在男性墓主身旁首次出土了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形象,作为墓主权威的象征,这是中国墓室装饰的开端。
八·新石器时代的建筑艺术1·在以定居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芽时期,人们从蚁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
2·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蚁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防区主要采用木骨泥墙;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与半栏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居人,可能是由原始巢居发展而来)。
房屋建筑主要采用木料。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构件,是用石器加工而成的。
3·龙山文化阶段,一般村落不再保留中心广场,住房附设储藏用的窑穴,这是住房为家庭私有的痕迹。
第二章先秦美术一·青铜器艺术1·【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和铸造】夏,商,西周时代,青铜冶铸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生产地位下降,而这一时代除了模铸法以外,还逐渐发展出了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和热锻法等。
2·【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器礼制】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大类。
商代后期的等级差别逐渐拉大,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随葬品的数量之多和等级之清晰都达到顶峰。
东周时出现低等级的统治者使用高等级青铜器的情形并逐渐成风。
3·【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a·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造型丰富,流行兽面纹,云雷纹,龙纹,虎纹,象纹,牛头纹,人面纹等纹饰,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b·西周时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c·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制逐渐瓦解,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新工艺,流行繁缛的纹样。
d·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
鎏金,镶嵌,镂刻,金银蜡等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是青铜器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格调。
二·雕塑艺术1·【青铜雕塑】a·先秦具有圆雕性质的青铜雕塑,包括铜铸人像和鸟兽形铜尊卣。
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中出土的一批商代晚期的大型青铜铸像,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
b·商周时代的鸟兽形铜尊卣和铜器座,亦为先秦工艺装饰雕塑的优秀典范。
其著名遗例有湖南出土商代的象尊,湖南安化的猛虎噬人卣。
2·【陶塑】a·夏代的陶器,以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陶羊,陶虎,陶龟为代表,皆捏塑加锥划的方法做成,形象朴拙,特征鲜明。
b·商代前期的陶塑,有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陶跪坐人像,陶虎,陶羊,陶猪,陶鱼及陶龟。
c·西周陶塑甚罕见。
d·春秋战国的陶塑,有山东临淄及山西长治出土的两组小型舞女,侍女俑,塑工粗率,陶俑作为丧葬明器,似乎尚处在初始阶段。
3·【玉石雕刻】a·商代的玉石雕刻十分发达,而用玉石雕刻的人像出自安阳四盘磨及小屯妇好墓等商代贵族墓葬。
战国的玉石雕刻向精雕细刻方向发展,神秘色彩减弱。
b·商代圆雕类型的人物和动物玉石雕刻,有下列特点:一·造型简洁,讲究对称,结构紧凑,体积感很强;二·圆雕,浮雕通常与线刻紧密结合;三·若干装饰花纹主要体现时代时尚,与特定物象五必然联系;五·题材多种多样,风格庄重威严,富有神秘色彩。
4·【战国木雕】战国木俑以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出土最多。
木雕动物,以河北随州擂鼓墩和江陵拍马山出土的彩漆木卧鹿,江陵望山出土的彩漆木雕禽兽座屏等最为出色。
三·绘画艺术1·【先秦壁画】西周曾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庙堂壁画。
春秋战国时代,壁画创作尤胜,举凡公卿祠堂及贵族府第皆以壁画为饰。
2·【战国帛画】a·帛画的用途是葬仪中的旌幡,画里的男女人像,肯定是墓主人的肖像。
战国肖像画的特点: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b·长沙楚墓先后出土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其一称《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2月出自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其二称《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自长沙子弹库楚墓。
长沙楚墓还出土一副带有神怪图像的帛书,亦称缯书。
3·【漆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情节性的漆画作品。
山东临淄郎家庄东周墓出土漆盘,以优美对称的构图,描绘了贵族的家居宴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