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7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 dh OK

合集下载

大三人文地理学考纲及答案模板

大三人文地理学考纲及答案模板

第1章绪论1.何为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分别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色与人类活动赖以生计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露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商讨怎样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样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学科特征:综合性、社会性、地区性2.明确世界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德国——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着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人文地理学奠定人拉采尔:人文地理学首创人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地区学派代表施吕特尔:景观学派代表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关系可能论英国——麦金德:陆权学说(大陆要地论)罗士培:适应论美国——森普尓:环境决定论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哈特向:地区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地区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中国竺可桢:近代地理学的奠定者,编著中国第一部高等学校地理教材《地理学通论》。

张相文: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地理学期刊《地学杂志》;1908 年编著中国第一部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学》 ;1909 年在天津倡始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集体——中国地学会胡焕庸:胡焕庸线现代中国: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构造主义第 2 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什么是文化?应怎样理解文化的“三位一体”的一致性?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建的物质财产和精神财产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心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包含宗教、崇奉、民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样制度等。

拥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色。

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位一体”的一致,三者拥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相互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构成文化的整体。

如一座建筑物(民居)它是由多种资料建成的,是属于物质文化,但典型的民居多由四合院甚至几个四合院构成,反应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制度,几代同堂,这类格局属家庭制度文化;民居内的各样陈设、建筑装修等属于艺术产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考试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考试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考试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基本概念约30%;基本原理与简要问题回答30%;综合论述与综合分析约40%。

注:以上比例与实际出题可能有一定出入。

一、绪论考试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特征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考试要求1.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特定的内核。

2.熟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3.了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背景与主要特征。

4.了解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和1978年以来的发展特征。

5.熟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6.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人文地理学中应用的特点。

二、文化与人文地理学考试内容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化区与文化景观人地关系考试要求1.科学理解文化定义的时代特征。

2.熟悉文化的层次和特点。

3.了解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同异性。

4.熟悉文化区的类型特点与文化扩散的形式、过程。

5.了解文化与环境关系相关论点。

6.了解文化景观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7.掌握民族体形成的源地与迁移的主要特征。

8.了解主要的人文地理学说特点。

三、人口考试内容人口分布的相关概念和一般规律人口移动中国人口分布与近代人口移动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人口与发展人口与地理环境考试要求1.掌握人口密度与人口结构的测量方法和分析方法。

2.了解世界人口纬度、海岸距、垂直分布的特点。

3.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三大地理特征。

4.熟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类型和特点。

5.了解人口迁移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与特点。

6.熟悉我国近代(1840年以来)人口迁移的机制类型与特点。

7.熟悉人口因素的两重性与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8.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

9.了解人口政策对人口增长的社会作用。

10.熟悉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后果。

四、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考试内容农业起源的理论与起源地点农业的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现代农业与发展趋势考试要求1.了解人口压力说与宴享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人文地理学提纲

人文地理学提纲

人文地理学提纲第1章绪论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p4第4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p18第2章第2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p35思考题3. 习题√第3章第1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p47第3节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p55思考题2. 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1)经验主义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观察是重点,区域研究最为典型,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方法论①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③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3)人本主义方法论加强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人本主义地理学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

在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方面,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4)结构主义方法论①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

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第4章思考题2. 期末试题39√第6章第3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p174思考题6. 期末试题41√第7章第2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第3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第8章第3节语言的传播与影响第10章第5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思考题4. 结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谈谈你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解。

(1)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①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旅游开发在不同的地区所需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

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外汇收入,改善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②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独立、冲突和共生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复习大纲

人文地理学复习大纲

《人文地理学》复习大纲第1章绪论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年代、人物、学派、观点三、1990年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思考题:1、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2、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一、研究主题1、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的概念、特点2、文化的扩散:各扩散类型的概念与特点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4、文化整合:概念,整合各阶段的特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整合的差异5、文化景观:概念,时间上的变化与空间上的变化二、人文关系论掌握各理论的代表人物、观点、及其对该理论的历史评价1、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3、环境感知论4、文化决定论5、和谐论三、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马克思.韦伯的学说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四、斯宾塞的人地关系图式人口、技术、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思考题:1、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2、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四、结构主义方法论思考题:1、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各阶段人口增长的变化与特征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1、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2、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的特点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四、人口迁移:概念、分类、规律五、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概念,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思考题:1、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农业发展阶段:各阶段特点二、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三、杜能农业区位论思考题:1、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人文地理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大纲一、引言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探讨了地理空间对人类社会、文化和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依据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对其大纲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介绍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起源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观念和文化特点,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它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关注人类行为和地理空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

研究对象可以是城市、农村、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

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概念和理论1. 地方性地方性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地理空间上的特定区域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

地方性影响着人类行为和观念,塑造了不同地域的差异。

2.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是城市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趋势。

人文地理学关注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的影响,研究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和联系。

3.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塑造作用。

它探讨了宗教、语言、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地理分布和变化。

4.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全球互联互通。

人文地理学关注全球化对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

四、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1. 城市研究人文地理学在城市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关注城市的形态、功能、发展和社会问题等方面。

城市研究的应用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城市社会发展等。

2. 农村研究人文地理学也关注农村地区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研究农村的发展模式、社会问题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高考人文地理考试大纲解析

高考人文地理考试大纲解析

高考人文地理考试大纲解析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高考地理科目的一部分。

人文地理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了人类聚居与活动地理、人口与城市地理、农业与工业地理、交通与通信地理等方面知识。

下面就来详细解析一下高考人文地理考试大纲的内容。

人类聚居与活动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也是考试中的重点部分。

考生需熟悉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聚居形式,包括农村、城市、工矿区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人类聚居的类型和特点,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城市规划、地区发展规划等相关内容,考生需了解相关原则和规划方法。

人口与城市地理是人文地理考试中的重点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人口变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人口增长与减少的原因,如自然增长和迁移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如城市扩张、土地利用、环境污染等。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城市规模与功能的关系,考生需要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农业与工业地理是人文地理考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和特点,如谷物种植、果树种植、畜牧业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工业发展的地理影响因素,如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等。

对于城乡经济联系和转型发展等问题,也需要进行深入了解。

交通与通信地理是近年来人文地理考试中的新课题之一。

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对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和区域交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公路交通、铁路交通、水路交通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地理空间联系的影响,如互联网、手机通信等。

总结起来,高考人文地理考试内容涵盖了人类聚居与活动地理、人口与城市地理、农业与工业地理、交通与通信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系统地掌握这些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解析,考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考人文地理考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

838-综合地理学

838-综合地理学

838-《综合地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综合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质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综合地理学》考试力求全面涵盖现代地理学专业分支的基础知识,突出核心内容,更科学、客观地测评考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专业基础与发展潜力兼备的优秀考生,为地理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服务。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基础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分析能力。

三、考试分值本科目满分150分。

四、试题结构1.名词辨析题(16题中选做8题,每题5分,总分40分)2.简答题(12题中选做6题,每题10分,总分60分)3.论述题(4题中选做2题,每题25分,总分50分)五、考试内容第一章地质与地貌第一节地质作用一、地质作用的概念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三、地质作用的类型第二节地球的结构与物质组成一、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系统科学二、地球的化学组成三、地球的矿物组成四、地球的岩石组成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与地质构造一、大地构造学说二、褶皱构造三、断裂构造第四节地壳演化一、岩层与地层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三、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四、地质年代表第五节地貌一、地貌形态与成因二、重力地貌三、河流地貌四、喀斯特地貌五、风成地貌六、冰川冻土地貌七、海岸地貌八、湖泊与沼泽地貌第二章大气和气候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二、大气的结构三、地球的辐射平衡四、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一、大气湿度二、蒸发和凝结三、水汽的凝结现象四、大气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一、大气的水平运动二、大气环流1.全球环流2.季风环流3.局地环流三、主要天气系统1.气团和锋2.气旋和反气旋第四节气候的形成一、气候和气候系统二、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三、气候带和气候型第三章海洋和陆地水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二节海洋及海水的运动一、世界大洋及其区分二、海及其分类三、海水的组成四、潮汐与潮流五、海洋中的波浪六、洋面流和水团运动第三节河流一、河流、水系和流域二、水情要素三、河川径流四、河流的补给1.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2.径流计量单位3.正常径流量4.径流的变化5.特征径流五、都市化的水文影响第四节湖泊与沼泽一、湖泊的成因和类型二、湖水的运动三、水库(人工湖泊)及其环境效应四、沼泽的成因五、沼泽的分类第五节地下水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三、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四、不同含水介质中的地下水第四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土壤与土壤圈一、土壤与土壤肥力二、土壤圈的地位和作用三、土壤形态四、土壤物质组成五、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一、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二、土壤的水分与空气三、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四、土壤剖面形态五、土壤其它特性与指标第三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一、成土因素学说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三、主要成土过程第四节土壤类型与分布一、土壤分类二、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三、土壤分布规律第五节植物区系一、植物区系的概念二、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三、植物区系分析四、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第六节植物与环境一、植物的生态适应二、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三、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第七节植物群落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三、植物群落功能四、植物群落的动态五、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第八节主要陆地植被类型一、热带的植被类型二、亚热带的植被类型三、温带的植被类型四、寒带的植被类型五、隐域性植被第九节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三、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四、人与植被第五章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理论、方法及面临的问题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特性和发展过程一、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1.人文地理学2.人文现象3. 人地关系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1.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现——文化区2.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3.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4. 文化整合——文化系统内部运动5. 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1. 人地关系论2.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3.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 经验主义方法论2. 实证主义方法论3. 人本主义方法论4. 结构主义方法论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2.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3.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时间地理学方法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第四节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2. 区域可持续发展二、全球化与本土化1.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3. 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六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一、相关概念1.人口增长2.人口转变3.人口转变模式4.人口容量二、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三、人口转变模式研究四、人口与发展1.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2.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一、相关概念1.人口分布2.人口迁移3.人口密度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规律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3. 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4. 人口迁移的机制与后果第三节人种与民族一、人种与民族的概念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二、民族的分布1.民族形式分布区2.民族机能分布区3.中国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第四节民俗一、民俗的概念二、民俗与环境第七章农业与工业地理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一、农业起源的理论二、农业发展类型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3.现代农业三、农业的形成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第二节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一、农业景观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第三节工业的出现、扩散和发展一、现代工业的出现和扩散二、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第四节工业分布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二、工业区位论1.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八章聚落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一、聚落的概念二、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基本概念1.城市化2.逆城市化二、城市化的机制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第三节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二、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2.扇形模型3.多核模型第四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基本概念1.城市体系2.农村聚落体系二、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三、城市景观第九章语言地理、宗教地理与旅游地理第一节语言的传播与影响一、语言的传播与环境二、语言扩散及其后果三、语言景观第二节宗教传播和宗教景观一、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与主要形式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三、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四、宗教景观第三节旅游地理概述一、旅游业二、旅游者三、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四、旅游资源的概念第四节旅游地文化特征一、旅游地文化概念二、旅游地文化要素三、旅游地文化特征第五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一、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二、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三、旅游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四、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第十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一、政治地理现象二、政治地理单元三、政治地理结构四、政治地理过程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研究一、国家的空间特征1.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2.国家中心性区域3.边界与边疆二、国家权力1.国家权力(国力)概念2.国家权力要素3.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第三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概念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第十一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一、行为地理概念二、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三、地理物象四、物象评价1.心理图谱2.地理物象简图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一、行为空间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三、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模型第十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概述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3. 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4. GI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模块5. GIS的典型应用二、空间数据结构1. 栅格数据结构2. 矢量数据结构3. 地理数据的显式和隐式表示4. 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的特征,以及两种数据结构的优势和劣势三、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1. 地图投影的概念和分类2. 地理信息系统中地图投影的配置与设计3. 地图投影的应用与转换四、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1.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2. 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3. 数据输入途径与方法4. 数据质量、空间数据误差的来源与类型五、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1. 数据编辑2. 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校正3. 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光滑4. 图形变换5. 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6. 属性数据的处理与管理六、空间数据管理1、数据库的概念2、数据模型3. 地图数据模型概论4. 矢量数据模型5.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6. GIS的地理分析模型7. 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七、空间分析1. 空间分析的概念2. 缓冲分析,线、面缓冲分析的基本算法3. 叠置分析4. 网络分析的概念和常规网络分析功能5. 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与应用八、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输出与数字制图1.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分析2. 地理信息系统的输出、地图符号库、字库及颜色库3. 数字制图4. 数据的标准化和格式转换九、地理信息系统工程1. 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概念2. 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方法3. 需求分析4. 系统设计5. 系统的开发和实施6.系统的评价与维护十、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1. 系统集成(3S集成与多S集成)2. WebGIS3. 组件化地理信息系统4. 3DGIS5. 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6. GIS的可视化7. GIS与数字地球。

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837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837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云南师范大学
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试卷
报考专
考试科目及代码:人文地理学837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卷面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社会质量
2.人口思想道德素质
3.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4.行为文化
5.文化扩散阻滞
6.城市职能
ニ、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属性。

3.简述村落的主要职能类型。

4.简述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论述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请应用人地协调论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机制与有效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初试)
(科目:837人文地理学)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 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三、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绪论
考试内容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特征;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考试要求
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及学科任务;
2、掌握人文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及代表人物;
3、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4、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人地关系
考试内容
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考试要求
1、了解人地关系理论,重点掌握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
2、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重点掌握人地矛盾的内涵,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实践特征。

(三)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试内容
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三产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试要求
1、掌握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特点;
2、理解三大产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人口与地理环境
考试内容
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考试要求
1、了解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人口分布概念、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3、掌握人口结构、素质概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5、掌握人口移动的概述以及人口迁移规律;
6、综合分析人口移动的影响因素及效应。

(五)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考试内容
城市;村落;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
考试要求
1、了解城市,划分城镇的标准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2、掌握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地域结构;
3、掌握城市化原理、动力机制、类型和发展阶段;
4、了解村落,重点掌握村落类型,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5、领会城市与区域的关系,重点掌握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及地域类型。

(六)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试内容
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文化景观;民族地域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
考试要求
1、掌握文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
2、掌握地域文化系统;
3、了解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4、掌握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特征,重点掌握文化扩散和文化区;
5、了解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重点掌握文化景观概念、特征和构成;
6、了解文化塑造地理景观。

(七)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试内容
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作用和影响
考试要求
1、了解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概述,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2、了解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重点掌握旅游资源、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3、领会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掌握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作用和影响。

(八)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试内容
政治活动概述;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文化与政治;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
考试要求
1、了解政治活动概述、重点掌握政治、政治活动、政治系统、国家及其空间政治行为;
2、了解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
3、了解文化与政治,重点掌握科学技术与政治,国际冲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掌握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重点领会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当今世界地缘经济格局;
5、掌握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背景。

(九)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考试内容
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世界资源问题;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考试要求
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重点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正确的自然资源观;
2、了解世界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及表现;
3、理解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

(十)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考试内容
人类的环境观;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人类与环境协调
考试要求
1、了解人类的环境观,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2、了解人类与环境协调的方式
(十一)区域发展与协调
考试内容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区域发展与演变;区域协调;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观
考试要求
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重点掌握区域的时空完备性,区域共同体概念;
2、了解区域发展与演变,重点掌握区域演变阶段与区域发展类型;
3、了解区域协调论的理论基础,重点掌握区域协调论,区域可持续发展论。

四、参考书目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三版。

五、样题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
2、人口迁移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2、简述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三、分析论述题
1、论述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联系?
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西部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