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运移简介
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创新

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创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油气的成藏机理和勘探技术创新则成为了保障能源供应和提高勘探效率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油气成藏机理和勘探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油气成藏机理1.1 基本概念与特征油气成藏机理是研究油气在地质中形成、存在和保存的规律性过程。
油气成藏的特征包括油气来源、油气运移、油气储集形式等。
1.2 流体运移与渗流模型油气的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或母岩中迁移至储集层的过程。
渗流模型的建立对于研究油气运移具有重要意义。
1.3 常见油气成藏类型常见的油气成藏类型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沙岩型油气藏等。
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在成藏机理和勘探开发中有着不同的特点。
二、勘探技术创新2.1 传统勘探技术传统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测井技术、岩心分析等。
这些技术在过去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2.2 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包括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
这些新兴的勘探技术在提高油气勘探效率和开发利用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2.3 智能化勘探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勘探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三、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创新的关系油气成藏机理和勘探技术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能够为勘探技术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而勘探技术的创新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油气成藏机理的认识。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4.1 优化勘探方案在油气勘探中,需求不断提高勘探效率和降低勘探风险。
因此,优化勘探方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4.2 探索深水油气资源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消耗,深水油气资源将成为未来的重点开发对象。
探索深水油气资源将需要使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和设备。
4.3 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丰富的潜力,但开发难度较大。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上。
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条件及其聚集规律的差异性

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条件及其聚集规律的差异性
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是油气开采中常见的二种运移方式,它们具有独特的影响条件,研究了这两种形式运移条件及其聚集规律的差异性,将有助于准确预测油气开采时各种条件下的聚集规律。
油气垂向倒灌是指在采油井中出现水位过高,使轻烃或混合轻烃和水从低层贯穿上层,在上层蓄积的运移过程。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垂向的方向上液体的空气体的运移过程,垂向中油气的空气体的聚集表现为混合物在水、油层向上的聚合,往往继续向上发生自由波,油气的聚合形式也趋于稳定。
侧向倒灌是指,在地层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竖缝充填水体,以及较高浓度烃体和水混合物聚集在侧缝上某一层穴,沿此穴继续向上流动,随着穴的深度增加而运移的过程。
这种侧向运移的特点是两种空气体的混合运移,而油气的聚集形式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复杂的过程。
与垂向倒灌不同,侧向倒灌对由于因开发时压力和流体关系不同而出现的混合油气前进方向变化会表现出层次化的特点,这是由于烃体存在向上流动,波动方向移动的规律性特点,以及轻质烃和油水相混合物,向前受到抗力而无法聚集起来而形成的。
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条件及其聚集规律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运移特点、聚集形式和流动方向等方面,这些不同的特点,也使得研究者在油气开采中综合考虑这两种形式的运移条件,了解不同深度油气分布规律,以及油气开采时更精确的聚集规律。
只有更深入地认识这两种形式运移及其聚集规律的差异性,才能确保预测的精准性,从而确保正确的开采技术,使得开采更加精准全面。
油气田及平台基础知识介绍

第一章石油地质基础第一节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性质一、石油的化学性质二、天然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节石油、天然气的生成和运移一、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二、石油、天然气的运移第三节储油层的类型一、储油层的类型二、油气藏三、渤海部分油田油层情况第四节地质构造一、岩层二、褶皱构造三、断裂构造第五节沉积岩与沉积相一、沉积岩二、沉积相第二章采油专业知识第一节渤海地区区块及构造和井号的命名一、渤海矿区区块及构造的命名原则二、井号的命名原则三、井的分类第二节采油工艺油一、渤海海上采油方式1、自喷采油2、机械采油二、自喷井和电泵井的生产管理1、自喷井的生产管理2、电泵井的生产管理三、井口和井下结构1、井口结构2、井下结构第三章海上平台的种类及特点第一节海上钻井平台第二节海上采油平台第四章气田平台与油田平台的区别第一节平台结构第二节平台设备第三节人员配置第五章中心/井口平台主要系统、用途和功能第一节旅大10-1CEP的主要系统用途及功能第二节旅大4-2井口平台的主要系统的用途和功能第六章单点系泊的用途和功能第一节单点系泊的概念第二节单点系泊装置的类型第三节单点系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以及作用第七章FPSO的主要系统用途和功能第八章应急关断及CCR工作原理第一节、生产控制系统概述第二节、紧急关断系统概述第三节、火气探测系统概述第四节、井口控制盘概述第九章现场仪表的控制原理第一节、压力类仪表第二节、温度类仪表第三节、流量类仪表第四节、调节阀第十章平台主要设备及工作原理介绍第一章石油地质基础第一节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性质一、石油的化学性质石油:由各种碳氢化合物混合而成的一种油状液体。
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碳占83%~87%,氢占10 %~14%,还有氧、氮和硫,但含量都不超过1%,个别油田含硫量可达3%~4%。
石油一般呈棕黑色、深褐色、黑绿色等,也有无色透明的。
石油有特殊气味,含硫化氢时有臭味,含芳香烃而有香味。
含蜡:蜡为碳15~42的碳氢化合物称。
油气富集样式

油气富集样式油气富集样式是指油气在地质条件下富集形成的特定模式或方式。
它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油气富集样式的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实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油气富集样式的分类根据油气富集的地质条件和特征,可以将油气富集样式分为以下几类:1.构造圈闭型富集:主要是指在构造断层、背斜、逆冲构造等构造单元中形成的油气富集。
这类富集样式常见于裂陷盆地和造山带,如中国的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2.岩性圈闭型富集:主要是指在岩性变化明显的层状岩石中形成的油气富集。
这类富集样式常见于碳酸盐岩、砂岩等储层中,如中国的渤海湾盆地和大庆油田等。
3.沉积微相型富集:主要是指在沉积环境中特定的微相条件下形成的油气富集。
这类富集样式常见于河道、湖泊、海岸等沉积环境中,如中国的珠江口盆地和松辽盆地等。
4.岩性微观型富集:主要是指在岩石的微观结构、孔隙特征等方面形成的油气富集。
这类富集样式常见于储层中的孔隙型、裂缝型、溶蚀型等,如中国的鄂尔多斯盆地和川西坳陷等。
油气富集样式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油气源、油气运移、油气储集三个方面:1.油气源:油气富集需要有充足的油气源供应,一般来自有机质丰富的母源岩。
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母源岩经过热演化作用,产生并释放出大量的油气。
2.油气运移: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母源岩向储集层的迁移过程。
油气富集样式的形成与油气运移的路径、速度和方向密切相关。
在构造活动和岩性条件的影响下,油气往往沿着构造断层、岩性转换带等通道向上迁移,最终富集在相对密封的储集层中。
3.油气储集:油气储集是指油气在储集层中形成可采集的规模和浓度。
储集层的岩石性质、孔隙结构以及地下流体的压力和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油气的储集。
油气往往通过孔隙、裂缝、溶洞等储集空间富集起来,形成可采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三、油气富集样式的实例1.构造圈闭型富集的实例:中国的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构造圈闭型富集区,盆地内发育有多个构造单元,通过断层和背斜形成了多个油气富集区,如库车坳陷、恰哈坳陷等。
油气储运知识

油气储运知识简介油气储运是指将油气从开采现场运输到加工厂、储存仓库或终端客户的全过程。
其流程包括采油、储存、运输和加工等环节。
为确保油气储运的安全、高效、节能和环保,需要掌握相关知识。
采油采油是指从油田地下将石油采出到地上,通常采用钻井技术顺着井筒从井口进入油层,利用钻机直接钻取油层或在油层浅处打开井眼进行油气采集。
采取哪种方法主要由油田情况、地质条件、钻探技术等决定。
采油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地质勘探,确定油气田的地质构造、储量和采掘条件;2.钻井和配管工程,保障油气从井口顺畅采出;3.生产技术和设备,确保油气按规定产量和质量稳定输出;4.安全问题,防止井口溢油、爆炸和其他意外事故发生。
储存储存是指将采出来的油气暂时存放在地面或地下的设施里,以便运输或加工。
储存设施的种类很多,包括大型储罐、容器、地下贮藏库等。
储存油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储存设施的材质和结构要符合安全要求;2.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清洗;3.控制储存压力、温度和湿度,防止油气泄露、爆炸或自燃;4.选用合适的储存方法,根据储罐、地下库、罐车、管道等不同储存装置分别进行储存处理;5.根据油品类别、油气组成和储存要求等,对油气进行分类、分层和配比。
运输运输是指将油气从生产地运送到使用地或加工厂,分为水、路、铁、空四种方式,通常由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化工等专业运输公司负责。
运输油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计算好运输距离、车次、载重、装车方式等,制定合理运输方案;2.做好路线规划、交通组织和车辆监控,确保油气运输安全、准时、稳定;3.采用高效节能的运输工具和设备,如采用气体泵、低压输送等技术;4.严格管控油气泄漏、碰撞和火灾等风险,加装安全阀、液位表、浓度探头等问题采取高级安全措施;5.根据不同油品品质和油气运输方式,分别进行运输车辆的选型、检测及保养等工作。
加工加工是指将原油、天然气等原料加工成成品油、天然气制品等成品。
加工过程主要包括分馏、重整、催化裂化等工序,通过数种工艺加工成各种成品。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移特征研究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移特征研究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一种流体是埋在地下的,它的形成和迁移过程涉及到其他流体的变化过程,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油气水的迁移和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特点,所以加强对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移特征特殊性研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
标签:油田开发过程;油气水;运移特征油气作为一种流体埋藏于地下,其形成、运移过程跟其他流体一样,必然受到各种来自自然界各种因素地影响,油气水运移是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且每个阶段的运移均有其特殊性和特点,加强对其特殊性的研究是油气勘探和开采工作进行的重用前提和铺垫,具有重大意义。
1油气水运移相态气藏储层的流体以及岩石受到油气水运移的影响,将会改变原有的压缩状态,促使井口与井底的油气藏之间形成一定的压力降,由此可知,油气水之所以会发生运移现象,是受到流体与岩石的膨胀影响。
油气水呈现混合状态时,基于气体压力的作用,油水之间会弥漫大量的气,在开发过程中由于能量释放作用,气会产生膨胀现象,从而促使油气发生运移膨胀。
除此之外,油流越高压力越小,而井底压力越低于饱和压力,这时油内气体会出现溶解、分离现象,使油气水运移。
要想准确把握油气水运移相态,必须对水溶相进行迁移分析。
由天然气和石油所构成的分子溶液会在水中发生溶解。
因此,水是水溶相迁移的输送载体。
2油气水运移影响因素在开发油气田过程中,需要立足于该工程的整体,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分析。
基于油气、天然气以及石油的运移方向以及动力,可以将运移划分为两个过程,分别是一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除此之外,要想准确分析油气水的运移特征,还需要掌握油气水形成时间,形成油气水的烃源岩特征也会影响油气水的运移特征。
影响油气水一次运移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初始运移压实。
而压实度的形式有两种,分别是欠压实、正常压实。
不过,仅仅是剩余流体所具备的压力,便可以顺利实施排出与压实作业。
在此过程中,由于沉积物的产生,颗粒将会重新排列组合,孔隙体积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六字诀”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六字诀”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勘探的对象。
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
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
这些条件可以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地层。
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
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
另外,生油气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是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输出油气的岩层。
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以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和变质岩构成。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
页岩、泥岩、蒸发岩等是常见的盖层。
圈闭:就是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某种遮挡物,使其不能继续向前运动,而在储层的局部地区聚集起来。
这种聚集油气的场所就叫圈闭,如背斜、穹隆圈闭,或断层与单斜岩层构成的圈闭等。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
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
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只有当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时,储油气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及水动力等作用下,继续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保存:油气要保存必须有适宜的条件。
只有在构造运动不剧烈、岩浆活动不频繁、变质程度不深的情况下,才利于油气保存。
相反,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剥蚀深度大,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是无法保存的。
第五章 油气运移地化参数

第五章指示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参数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每个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存在差异。
当它们从油源层被排到相邻近的运移通道中进行运移时,由于石油组分与运移介质之间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异作用,导致石油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即发生分馏。
导致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颇多,在不同的地质-化学条件下,对于石油的不同组分,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目前还不是很了解。
而地球化学参数却可以为这些变化提供直接的证据。
现在在运移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地球化学参数包括石油的不同馏分、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等。
一、原油馏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现在用于油气运移研究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包括正构烷烃、异戊二烯烃、甾烷、萜烷、芳烃及卟啉化合物。
(1)正构烷烃正构烷烃是石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石油地化中研究和应用较早的化合物之一。
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有关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很广,从 nC13—nC40,甚至到nC50,由于分析上的原因,一般研究的在nC15—nC35之间。
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nC17—nC25范围内的正构烷烃表现出与运移距离成正比的关系,即运移距离越长, nC17—nC25范围的正构烷烃含量越高。
在运移过程中,层析作用占主导地位时,这种规律非常明显;但是若在运移过程中,氧化作用或生物降解占主导地位,这种规律可能不明显,甚至出现相反的规律。
(2)异戊二烯烃无环异戊二烯烃类广泛地应用于油源对比和恢复沉积环境,其中姥鲛烷和植烷由于结构上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含量,成为最常用的标志化合物。
在运移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了姥鲛烷、植烷与nC17、nC18 运移的相对难易程度。
Mackenzie等和 Leythaeuser 等在研究了一些地区的地质样品后发现,在排除了成熟作用影响之后,经运移的原油中的Pr/ nC17比值较源岩中残余烃低,即nC17较Pr更易运移。
也就是说,正构烷烃较相近碳数异戊二烯烃具更强的运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埋深1500—4500m,温度达到了干酪根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生油窗),这时干酪根大量向油气转化,形成数量较多的液态 烃,生油层中的含油饱和度增加,油相的相渗透率随着增加,以 游离的油相自生油层向储集层发生初次运移。
③ 当埋深>4500m,温度达180℃,进入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和深部高温生气阶段,液态烃发生高温裂解,形成大量CH4,液
20
② 烃相运移 Meissner ( 1978 ) 描 述 Williston 盆 地 Bakken 地 层 生
油岩的例子 主要论点:当生油层中生成的烃类能饱和孔隙水和有机物 的吸附时,烃类在孔隙中可以形成不连续的油滴和气泡, 当生油层中含油饱和度足够大时,烃类可以呈不同程度的 连续烃相运移。 烃相运移方式:连续油相运移;间隙性运移。
13
3. 水热增压 流体受热膨胀 → 体积增大 → 内压力增大 流体(油气水)比岩石颗粒的膨胀率大的多, 例如:石英是油气水的1/15
高地温梯度区的水热增压作用对碳酸盐生油岩内孔隙, 压力的增加起着积极作用。
因此,热增压作用(烃类热增压和水热增压)是碳酸 盐生油岩的主要初次运移机理。
14
(一)初次运移动力
▲油气如何从源岩中排出; ▲什么时候排出; ▲排出来多少; ▲运移到什么地方; ▲可能到哪儿聚集多少等等。 显然这些问题正是油气勘探和评价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6
(四)发生运移的必要条件
油气在地下条件下发生运移,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1 流体
即油、气、水都是可以流动的,固体就不行; 2 动力条件
破坏与再形成);油气藏的地质类型。
1
第一节 油气运移
本节首先论述了地下油气发生运移的证据,阐明了油气运移研究 的意义及运移发生的基本条件。在分析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受力状况之 后,阐述和描述油气初次运移、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通道、方向 等特征。,结合实例分析了流体动力与运移的关系。
1 概述
2 油气运移的动力
19
(四)初次运移物理状态及其模式
(1)状态:主要呈原有相态,少量的溶解状态
石油初次运移的相态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 水溶相与游离相之争,近年又出现了扩散相运移的新观点。
① 水溶相运移 (Admas提出,1903) 主要论点:烃类溶解在水中以单相流动,或以胶束运移和 胶体运移,在亲水的生油层中,呈单相流动的水只存在水 分子之间的内摩擦阻力而不存在毛细管阻力,当驱动力存 在时,水溶液可以沿细小的孔隙喉道运移。 优点:从物理学角度看它是最理想的运移相态。 局限性:水源问题;溶解度问题;化学成分问题。
沉积物的颗粒越细,厚度越大,则自封闭性越强,越容易形
成异常高压。这是“欠压实”现象。
10
(3) 形成异常高压的地质因素
① 泥质岩的欠压实 当地层欠压实时,流体一般具异常压力。但是,具
异常压力的地层不一定欠压实。 ② 新生烃类增压
干酪根热降解生成烃类和水,其体积要比原来有机 质的体积大2-3倍。 ③ 水热增压
体溶解在CH4中, 以CH4作为运载体发生运移。
23
(六)油气初次运移的距离
取决于生油层和储集层的接触关系、输导能力。 一般情况下,油气初次运移的范围在生油层靠近储 集层15米左右。 由此可见,生油层的单层厚度不是越厚越好, 而是 达到排烃效率最佳的厚度。生油岩单层厚度为10—20 米,砂泥岩互层条件下,排烃效率最好。
随埋深增加,地温升高而发生水热增压,根据 Hinch的计算,孔隙度为10%的封闭页岩埋深每增加 330M,流体体积大约增加5m3/ha.m。
11
④ 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是指水由含盐度低的 一侧向含盐度高的一侧运移的作用,它与溶液 的扩散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页岩是 天然的半渗透膜,有渗滤盐类离子的作用,造 成地下水各层之间的含盐度有很大差别。
据Jones 计算(1967),当含盐量达到5%时, 可产生42kg/cm2的渗透压力差,达15%时, 可产生224kg/cm2的渗透压力差。所以,他认 为温度和含盐度的不同是地下流体流动的两个 关键因素。如果渗透流指向一个封闭的岩系, 则将使岩系内的流体产生异常压力。 ⑤ 构造作用 (抬升——高压;下沉——低压) ⑥ 胶结作用(减少流体空间)
地静压力——某一深度地层在单位面积上 所承受的上覆岩石柱的压力(压强)
(2) 产生:异常高压地层的出现是泥质沉积物在压实过程中普遍
甚至是必然发生的一个过程。这是因为:泥质沉积物在压实过
程中有自封闭特征─泥质层顶底两边排水压实后首先形成了封
闭,使其中部流体难以排出而支撑了部分上覆沉积的基质压力,
从而形成了超过静水压力的异常高压力。
◆新生流体的增压作用
1.干酪根热演化,生成的气态烃和液态烃的增压作用。 2.粘土矿物高岭石向伊利石转化,在一定温度条件下, 脱去层间水,孔隙流体数量增多,在热力作用下,形成异 常高压。
◆毛细管力的作用
烃源岩与储集层界面处, 表现为动力。
Pc 2 cos 1 1
r R
15
(一)初次运移动力
◆渗透流体压力
21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演化综合模式 (Tissot,1978)
22
(五)油气初次运移的综合模式
Tissot(1980)和Burker(1981)综合应用干酪根热演化 生油各阶段的埋深、温度、作用因素及产物提出综合模式:
① 当生油岩埋深<1500m—生物化学生气
产物以生物CH4气为主,液态烃较少,可以溶解在水中,以 水作为运载体,在欠压实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驱使下由生油层向
(B) 石油经过一系列“波阵面”推进至圈闭; (C)和(D)由于石油不断向下取代水,充注石油的孔隙增
多,直至微小的孔隙保留未被充注为止。
(二)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
1、浮力(动力) 当油气进入储集层后,油气水三相共存,首先起作用的是
油、气、水三者密度差引起的浮力。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油气水密度差 F=V (ρw-ρo) g (2)油珠、油链、油块的体积大小; (3)储集层孔洞缝及喉道的大小形状; (4)地层倾角的大小 F=V(ρw-ρo)g ·sin
按照上述概念可推断,初次运移开始的温度、压力(及与温压相适应 的埋藏深度)与生油门限的上述参数相当或稍高一点;而运移高峰期的埋 藏条件则应与生油高峰期相同。当然不同作者提出的门限差异可能很大, 这主要是所研究的地区和研究对象的差异引起的。因此研究中应根据各地 的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
17
根据泥岩的孔隙度、时间的变化以及烃类的形成,可 以将压实和成岩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压实:φ=80→30%,T<60℃,液态烃没有生成, 甲烷生成; 2.中期压实:φ=30→10%,H>1500m,T:60-100℃,有 机质成熟,大量的向液态烃转化。 3. 后期成岩重结晶阶段:形成固结岩石,φ变化小,T高, 有机质过成熟。
不相同。泥质岩抗压弱,压实强;砂质岩抗压强,压实弱。
泥质岩孔隙内流体所受压力>砂质岩。因此在压实作用
下,泥质岩孔隙中流体将排向相邻的砂岩层中,实现油气初
次运移。
9
2 、异常压实作用
(1) 定义: 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 叫异常压力。分为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这 里只讨论异常高压与油气初次运移的关系。
8
(一)初次运移动力
◆压实作用
随上覆沉积负荷不断增加,岩层发生压 实作用。其可以分为:正常压实作用和 异常压实作用
1、正常压实作用
在埋藏较浅的深度段,通常发生正常压实作用。随着压 实的进行,岩层中的流体能顺利排出,相应的孔隙度不断减 小,并较快达到平衡状态。
由于不同沉积物的抗压性能不同,表现的压实效应也各
粒的砂岩等 ,岩性(生→储); 5 油藏中油气水按比重分异,从上到下分别为气、油、水(层
内运移结果)
5
(三)油气从生成起就开始了 运移,一直到最后变质至消失;
▲油气的地质史就是油气的运移史; ▲油气运移是联结生、储、盖、圈等静态条件的纽带。 研究油气运移可以解决的问题:
28
在充满水的储集层中, 长度为 L、横 截面积为 S 的直立油链 (图a)所受 到的阿基米德浮力为:
油
气
4
(二)地下油气运移的证据
有很多事实证明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确实可以发生运移, 如: 1 地表渗出的油气苗(说明油气从地下→地表运移); 2 采油时很小的井孔可以流出大量的油气(说明至少在开采时
四面八方汇集的结果); 3 采出的石油中可以找到比储层时代老的孢粉(由老的生油层
→储层); 4 生油岩多为细粒岩石如泥岩、页岩,而目前的产油层多为粗
七、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向
生油层内部异常高压的存在,压力梯度由生油层中 部向顶部、底部两个方向发生运移。上下垂直运动为主, 横向运动不易;距离可能不大,10-20m左右。
24
泥岩砂岩互层中的运移方向
25
四、油气二次运移
(一)二次运移的相态
油气以具有一定体积的游离相态进入储层,表面张力作用下,油气形成
3 油气的初次运移
4 油气的二次运移
2
一、概 述
(一)油气运移概念
油气运移:即油气在地下的流动,或在地下因自然因素所引起的位置移动。
油气运移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有机质 沉积物
埋藏
烃源岩 干酪根
(原生油) 储集层
油气运移
油气运移
次生油气藏 油气运移
油气藏
油气运移与油气生成及油气藏的形成、破坏、再形成过程紧密相联系
第三章 油气藏
第一节 油气运移
第二节 圈闭与油气藏
第三节 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第四节 油气藏类型
本章主要论述油气运移的基本概念、初次运移
和二次运移的机理;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圈闭与
油气藏的度量、油气水在油气藏中的分布;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