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五大农书内容及作者简介20160105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中国四大农书是指《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

作者汜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

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

这些作物有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

区种法(即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汜书早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多所徵引。

清人辑佚本以洪颐所辑为优。

今人石声汉撰有《氾胜之书今释》、万国鼎撰有《氾胜之书辑释》。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

“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记述农﹑副业生产技术的科学著作。

作者王祯﹐字伯善﹐元代农学家和活字印刷术的改革家。

山东东平人﹐生卒年不详。

1295~1300年间王祯先后任旌德(安徽省)﹑永丰(江西省)县尹﹐积极倡导蚕桑﹑棉﹑麻。

后于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在收辑旧闻的基础上编成《农书》。

中国古代农学著作

中国古代农学著作

中国古代农学著作
中国古代农学著作是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因此,中国古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农学著作。

这些著作总结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国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之一是《诸葛亮农政全书》。

这本书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农学家诸葛亮所著,系统地介绍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土地利用、种植技术、肥料施用、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管理等。

这本书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农学著作是明代农学家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记》。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各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包括种植技术、灌溉技术、收获技术、农民生活等,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农学著作,如《农桑辑要》、《四书五经》中的《尚书·大禹谟》、《礼记·月令》等,这些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大学生士兵提干优秀士兵提干大纲考点之科学技术常识

大学生士兵提干优秀士兵提干大纲考点之科学技术常识

大学生士兵提干优秀士兵提干大纲考点之科学技术常识
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提干考试提干培训大学生士兵优秀士兵文学常识
古代五大农书
中国古代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五大农书,这五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

农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和中医学、天文学以及算学并称与世。

袁隆平,男,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现居湖南长沙。

1953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无党派,研究员。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袁隆平是曾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黑龙江延寿县经济发展顾问。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

[6-7]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古代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发展和传承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也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农耕、灌溉、畜牧、种植等方方面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1.《农桑辑要》《农桑辑要》是明朝农学家王守仁所著的一部关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这部书系统地介绍了古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农具的使用、田间管理、作物的种植和养护等内容。

王守仁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明朝农学家宋应星所著的一部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著作。

这部书系统地介绍了古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土地的选择与改良、农作物的栽培、水利的管理等方面。

宋应星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物的生长习性,为古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是清代农学家袁枚所著的一部关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这部书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土地的开垦、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养殖等方面。

袁枚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农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对古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结回顾:通过对这些著作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理论积累。

这些著作不仅是对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回顾,更是对古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著作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个人观点: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

但是,古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著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智慧,对于当下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学经典书籍: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农学经典书籍: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农学经典书籍: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中国是世界农来的重要起源地之⼀。

古史中关于神农⽒始播百⾕、发明⽾耜等农具的传说,实际上告诉我们:在过去⼀个⾮常遥远的年代,我国的农业就产⽣和确⽴了。

这个年代的确很早,河北磁⼭和河南新郑裴⾥岗等新⽯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的农业⼯具和⾕物遗存向我们证明,我国的农业有着近万年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直以农⽴国,古语常说“民以⾷为天”,因此历代对农业⽣产的发展都是⼗分重视的。

商代甲⾻⽂中,就有许多关于农事的⼘辞,内容涉及农作物的⽣长、天⽓的晴⾬、收成如何、粮⾷储藏等等。

其中出现了稻、⽲、稷、粟、麦、来(⼤麦)等农作物名称,还有畴、疆、甽(圳)、井、圃等⼟地整治的⽂字,说明当时的农业已经达到相当⾼的⽔平了。

周⼈的祖先后稷,传说是夏代的农官。

他们很早就是⼀个经营农业的部落。

从⾦⽂、《尚书》、《诗经》等古⽂献中的零星记载,我们知道周代在耕地整治、⼟壤改良、作物布局、良种选育、农时掌握、除⾍除草等农业技术⽅⾯都有了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已在其中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耕的出现,以及农⽥⽔利事业的发达,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的真正到来。

当时的耕作制度已从休闲制向连种制过渡,深耕、熟耘技术逐渐普及,⽥间施肥⽇益受到重视,⼈们更加强调良种的选育并提出了良种选育的标准;另外,当时对“农时”、“地宜”以及病⾍害防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

所有这些,说明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的⽣产技术体系在这⼀时期已开始形成。

随着农业⽣产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学研究也开展起来。

到战国时期,重农思想已经形成,并且深⼊⼈⼼。

在诸⼦百家的著作中⼏乎都可以找到重农⾔论以及相关的农学知识的记述。

当时形成的众多学派中,有⼀个学派被称为“农家”,是⼀个专门研究农业政策和农学知识的学术团体。

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神农》、《野⽼》等就是他们的作品。

但是,这⼀时期的农学著作现在都已失传,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吕⽒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审时》四篇。

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中国四大农书是指《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

作者汜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

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

这些作物有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

区种法(即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汜书早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多所徵引。

清人辑佚本以洪颐所辑为优。

今人石声汉撰有《氾胜之书今释》、万国鼎撰有《氾胜之书辑释》。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

“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记述农﹑副业生产技术的科学著作。

作者王祯﹐字伯善﹐元代农学家和活字印刷术的改革家。

山东东平人﹐生卒年不详。

1295~1300年间王祯先后任旌德(安徽省)﹑永丰(江西省)县尹﹐积极倡导蚕桑﹑棉﹑麻。

后于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在收辑旧闻的基础上编成《农书》。

九年级中考潍坊乡土历史部分

九年级中考潍坊乡土历史部分

潍坊乡土历史部分你相信它,它便存在。

一、典籍文献部分:1、中国五大农书之首~~《齐民要术》(1)历史地位:是我国现在的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是一部确定中国农业大国地位的“第一农书”。

它与《汜胜之书》、《王祯农书》、《陈农书》、《农政全书》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

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2)作者简介:贾思勰,今寿光人,生活在北魏时代,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3)主要内容:总结了6世纪以前近400年间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

不仅总结了当时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记录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以及各民族间生产经验交流的情况。

(4)书名的含义: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方法。

(5)世界影响:唐宋时期传到邻国日本,被称为“贾学”;约19世纪,传到欧洲,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时就参阅过这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对这本书赞不绝口。

马克思也说过这种“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如魔鬼般征服了外邦人。

贾思勰因此成为屈指可数的世界农学文化名人,被人们称为“农圣”。

2、四海孤本~~状元卷(1)状元卷的基本情况:1983年发现于山东青州,是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用宣纸做成,品相完好,精美夺目,分三部分,用馆阁体小楷书写,是典型的八股文体。

(2)状元卷内容:题目为《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反复强调:“实政”(法治)、“实心”(德治)的重要性,其民本思想、法治和德治主张,在四百年前是进步思想的体现,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意义:这份状元卷,对研究我国古代尤其是明代政治、文化尤其是科举制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们国家明代殿试卷,发现的只有这一份真迹,是无价之宝,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3、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1)作者简介:张择端,诸城人,北宋现实主义画家。

画作大部分散失,只有《清明上河图》保存下来,被誉为“一卷长画传千古,一代巨匠美名传”。

(2)《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属于风俗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的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且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农书表格

中国古代农书表格

中国古代农书表格
中国古代农书表格包含以下内容:
1. 《农家书》:作者崔豹,内容包括木铲耕作法、田亩制度、水利建设、谷物种植、果树养殖等。

2. 《耕织经》:作者赵普,内容包括犁耕作法、种植技术、织布技巧等。

3. 《王祥农书》:作者王祥,内容包括农田管理、耕作技术、畜牧养殖等。

4. 《农桑草木书》:作者李时中,内容包括肥料使用、农作物耕种、家畜饲养等。

5. 《茶经》:作者陆羽,内容包括茶叶种植、制茶工艺、茶具使用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农书,它们记录了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对后世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五大农书
《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著。

该书总结了两千多年以前以我国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经验,还讲述了南方的水田耕种方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书中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对作了详细的总结。

书中总结出一种叫“区田法”的耕作方法,“区田法”把耕地分为上、中、下农区三种类型,通过深耕、勤浇、精管,使农作物获得高产。

还介绍了“穗选法”、“溲种法(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同时还总结了冬麦、春麦、大豆、桑等13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以及嫁接法、轮作、间作、混作等农业技术方面的内容。

该书现存3700多字,内容丰富。

作者: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汜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北)人,古代著名农学家。

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

成书于公元6世纪30—40年代之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大型综合性农书,主要反映了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对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标志着以精耕细作技术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农学也已臻于成熟。

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其篇幅之巨在古农书中可谓罕见。

书中对农、林、牧、副、渔各方面都有详尽论述,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全书的体例以系统严整著称,其内容含盖农、林、牧、渔、副等各业,首先重点讲述的是大田作物和蔬菜的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栽培以及动物的饲养等主要内容,接著讲述了酿造、食品加工等副业和兼述有实用价值的南方热带植物。

这种编写的体例,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先后传到日本、欧洲等世界各地。

作者:贾思勰(生卒年不详),青州(今山东寿平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北朝北魏末期和东魏,南朝宋至梁时期(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

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敷农书》:宋代陈敷著。

陈敷自耕自种,下苦功夫钻研,于74岁时写完这部著作,对古代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旉农书》是现存第一部有关南方水稻种植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书中以有关水稻生产栽培技术为核心,也总结了南方旱地作物的生产经验。

从现存的古农书来看,其主要的成就有:第一次专篇论述了耕牛问题;第一次把蚕桑作为农书的一个重点问题;第一次专篇系统地论述了土地规划和利用;第一次专门讨论了水稻秧田育苗技术;第一次系统的总结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原理;第一次把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放在同种位置,且强调经营管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提出了著名的土壤肥力学说:“地力常新壮”和“用粪犹用药”的论断,并论述了肥料的四个新来源:制造火粪、堆肥发酵、粪屋积肥和沤池积肥。

《陈旉农书》的主要版本有:《永乐大典》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函海》本、《艺苑精华》本、《农学丛书》本和《丛书集成》本等。

作者:陈敷(1076~?)宋代隐士、农学家,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号如是庵全真子。

生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卒年不详。

平生喜读书,不求仕进,在真州(今江苏仪征县)西山隐居务农,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74岁时写成《农书》,经地方官吏先后刊印传播。

明代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收入多种丛书。

18世纪时传入日本。

《王祯农书》:全称《东鲁王氏农书》,元代王祯著。

全书共36卷,13.6万多字,有三部分组成: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是对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

第一部分《农桑通决》6卷19篇,是农业总论性质的。

首先论述了农业、牛耕和蚕桑的起源,以及农业和天时、地利、人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论述了包括垦耕、播种、中耕、施肥、灌溉、收获和贮藏等大田作物的生产技术。

最后论述了果木的栽培、家禽(包括鱼和蜜蜂)的蓄养,以及养蚕、缫丝等内容。

第二部分《百谷谱》是对农作物的各论。

分别论述了谷属、蓏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饮食类和备荒论等80多种植物的生产技术。

第三部分是《农器图谱》,共分12卷20门,插图300多幅,占全书的五分之四。

如此详细的介绍各种农业生产工具,这在以前的农书中很少见,标志著中国传统农具已经发展成熟,在中国农书中,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中国农学中,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故《农器图谱》是《王祯农书》中最具有价值的一部分,奠定了该书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尤其是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中的地位。

《王祯农书》是中国第一次兼论了南北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

农业因天时、地利等关系具有区域性,中国南北农业生产技术也有较大的差异,王祯在农书中注意对比异同,强调互相取长补短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这和《农器图谱》构成了该书的两大特色。

《王祯农书》在元代流传的本字好像只是手抄本,后世未见刻本流传。

该书最早的刻本应该是明嘉靖九年(1530年)山东布政使司
刊本,以后又有万历二年(1574年)山东章丘县署刊本,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农学丛书》本,山东农专本和《万有文库》本等。

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

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

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

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

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

这是一部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

全书60卷,70万余字,分为12目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书中汇集了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各种农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等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作者在摘引了225种前人文献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数理知识,提出独到的见解。

《农政全书》是一部传统农业科学的百科全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生产技术两大内容。

其中农政占了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重点论述农本、开垦、水利、荒政等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政策内容。

《农政全书》在具体的农业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有:用事实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风土论”思想;对棉花从栽培到织成布这中间一系列技术问题的详细论述,提出了“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稞肥壅”的十四字口诀;总结了番薯越冬藏种技术和栽培经验;总结了蝗虫灾害的发生规律及治理的方法;详尽地介绍了女贞树养白蜡虫的经验等。

《农政全书》通行的版本有:明平露堂刻本,贵州刻本、戊戍刻本、山东书局刻本、求学斋石印本、《万有文库》本等。

作者: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中国明末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和近代科学的先驱。

曾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他的
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是集中农业与水利方面,其代表著作就是《农政全书》。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

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