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散文阅读 62 含答案 精品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散文阅读 62 含答案 精品

题型一:理解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一般指以下词语: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解题方法归纳】“三联一依”“三联”:【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语境。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三“联”】: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依”:依托手法挖掘。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

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答题模板:手法+内容(本句意思,本句所写的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即本句采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

[例一]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行了。

(选自冰心《一日春光》)“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这个词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吞咽”是尽情地享受。

//表达了作者在寒冬中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14分)开合之间朱以撒①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时晴时雨,出门便取一把伞,握在手中,有时走了一个上午,无一滴雨。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河北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说明:(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共22题,150分。

(2)客观题用2B铅笔,主观题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

(9分)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

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进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

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

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湿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戒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这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类,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

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壅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文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文

一、基础检测(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B.渺渺..(身体斜着坐)..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2.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6.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8.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9.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为其然也A.托遗响于悲风B.石之铿然有声者C.君欲何往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

河北武邑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论述文阅读。

①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是由“士”与“大夫”构成的,他们需要承担“士”的文化创造和“大夫”的政治管理两个不同的社会职能。

②儒家士大夫首先是“士”,即从事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学者群体。

作为学者文人的士,他们往往要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

“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者群体,并不依附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故而他们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往往体现出超现实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但是,儒家士人还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

他们意识到,必须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

所以,儒家士大夫特别希望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到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中去。

而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后,就成为朝廷命官,进而在国家政治上承担起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④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就需要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

因不同的思想视角、社会立场而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最终又形成了儒学内部的多元思想和不同学派。

儒家士大夫既可能因为坚持“士”的书生气而追求理想主义和价值理性,故而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也可能因追求“大夫”的立功而坚持现实主义和实用理性,并在追求政治功利的过程中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尽管儒家士大夫是思想信仰大体一致的社会群体,但由于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对“士”与“大夫”不同社会身份的认同、不同思想视角的认识偏重,在思想观念、社会职能上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

儒学内部的思想形态和各学派之间的差异,根源于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

在两千多年的儒学衍化中,出现了许多思想与学术的分野,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儒学,如果追溯源头,均与“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认识偏重有关。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考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

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

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

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

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

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

对外界我们尚需要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

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面。

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调理清楚。

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

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

而心思之清楚有调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

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作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

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

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

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

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

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

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

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

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是要在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①正统儒家着重提高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鉴于法律拟订与实行可能与道德产生重要矛盾,设定了对法撑原则的一些限制。

②第一,在价值导向上,法律受道德的指导、拘束。

不论是法律的拟订,仍是法律的实行,都须与道德方向相一致,法律一定切合道德的基来源则。

北宋王安石提出:“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王安石所称“善法”,就是要切合“公理”、“人情”,切合自然社会规律,切合道德伦理。

清代乾隆初年拟订《大清法规》,肆例馆总官徐本在奏疏中说:钦恤之仁,慈悲心肠,一直是制定法律的基本主旨。

而在法律实行方面,董仲舒提出,听讼断案,一定要点考虑行为人的道德动机。

这一原则,对汉此后历朝司法影响重要。

③其次,在实行原则上,道德优先。

法律作为特别的行为规范,在运作过程中,需要依据自己的一些规则。

可是,假如其运转规则与道德准则发生矛盾,法律一定作出适合的退步。

对于人身损害、财富损害等案件,历朝法律都明确規定了相应的处分。

但家属关系、家庭伦理属于传统道德要点保护的对象。

西汉此后,这一道德原则逐渐渗透法律条例之中。

唐宋明清各朝法律均规定,对于家属间发生的人身损害、财产入侵等案件,当事人肩负与非家属关系当事人不一样的法律责任。

在人身损害案件中,实行长辈优先原则。

长辈对卑幼损害,减等处分;反之则加重处分。

其背后的家庭真理在于:卑幼对长辈一定赐予更多关切和尊敬。

又如,在财富纠葛案件中,实行家属对冲原则。

家属间如发生财富侵权,则对比一般案件办理标准,减等处分,并且家属关系越近,处分越轻。

其背后的家庭真理在于:家属关系越亲密,越应在财富方面相互扶助。

这类法律责任的差异性规定,表现了法律对于伦理道德的退步。

此外,对于已经裁决的犯人,因其家属的特定情况,能够调整处分方式,以知足其执行伦理责任的特别要求。

语文-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周考试题(解析版)

语文-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周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周考语文试题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何俊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

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

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

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

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

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

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

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

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

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

B. 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C. 十九大强调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D. 各级党组织要扎实做好十九大代表选举工作,加强对代表选举工作的监督,对违规违纪问题“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查处,确保工作作风河晏海清....。

E. 数千年中国文明史上,秦汉文、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留下星罗棋布....的文艺大师,浩如烟海的精品,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厚滋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乡村社会传统的道德范式正逐渐落寞,而新的道德范式却没有建立起来,村民自身无法有效抵御各种负面冲击,常常只会依据自己的现实利益行动。

B. 文化的交流、相遇和融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的创新激情,很多成功的作品都展示了个体和民族在跨国和全球流动中的境遇和感悟。

C. 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心愿,那就是把所有相关国家紧密联系起来,用互利共赢的合作弥散分歧、建立互信。

D. 党的十九大,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定义判断。

先给出定义,然后列出四种情况,要求你严格依据定义,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注意:假设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镶嵌,是指为了把话说得轻缓或郑重些,有时故意用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有规则地镶在一个词或语句里,一般以镶加虚词和数词最为常见。

它可分为镶字、嵌字和拼字三类。

镶字,指在词语中插进别的词以延长音节或强调语意,以镶加虚字和数字最为常见;嵌字,指将一句话或一组相关的词语分散插入不同的语句之中,使其隐晦曲折,精巧风趣,发人深思;拼字,指将联合词组中的两个词或合成词中的两个语素分开来间错使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拼字的是( )A. 他比我学问高,但办起事来,我不输他一丝一毫。

B. 现在呀,老百姓过日子还是会精打细算、前思后想。

C.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D. 他们这一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真是人老心不老啊。

第II 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

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进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

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

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湿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戒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这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类,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

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壅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 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

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

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该是亘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

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节选自许民彤《谈传统文化,实际是在谈什么》,2017年10月26日《解放日报》)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文化是世代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B. 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是传统的,但它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

C. 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应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D. 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不曾断裂,就在于它时时求新,融入并内化为人们的时代生活。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以设问的方式,引出“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作为行文的观点。

B. 第三段以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论述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玄妙”美。

C. 最后一段批评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不正确的方式,从反面论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D. 文章从“是什么,怎么样”两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层层深入。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文化不只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表面,更在于一种思路风度气派,是一种精神呈现。

B. 传统艺术的品位是可以和今天的审美趣味合拍的,进而推陈出新,具有时尚的色彩。

C. 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文物仿制,而是融入时尚元素,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

D. 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之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行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蝉与纺织娘郑振铎虫之乐队,因季候的关系而颇不同,夏天与秋令的虫声,便是截然的两样。

蝉之声是高旷的,享乐的,它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那是结婚曲。

无论听了那叽——叽——的曼长声,或叽格——叽格——的较短声,都可同样的受到一种轻快的美感。

秋虫的鸣声最复杂。

但无论纺织娘的咭嘎,蟋蟀的唧唧,金铃子之叮令,还有无数无数不可名状的秋虫之鸣声,其声调之凄抑却都是一样的。

秋虫之声,大都在蝉之夏曲已告终之后出现,那正与气候之寒暖相应。

但我却有一次奇异的经验;在无数的纺织娘之鸣声已来了之后,却又听得满耳的蝉声。

我在山中,每天听见的只有蝉声。

那时天气是很热,即在山上,也觉得并不凉爽。

正午时候,躺在廊前的藤榻上,要求一点凉风,却见满山的竹树梢头,一动也不动。

只好不断的用手巾来拭汗,不断的在摇挥那纸扇。

在这时候,往往有几缕的蝉声在槛外鸣奏着。

闭了目,静静的听了它们在忽高忽低,忽断忽续,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阵绝清幽的乐队在那里奏着绝清幽的曲子,炎热似乎也减少了,然后睡去,什么都不觉得。

良久,清梦醒来时,却又是满耳的蝉声。

山中的蝉真多!绝早的清晨,老妈子们和小孩子们常去抱着竹竿乱摇一阵,而一只二只的蝉便要跟随了朝露而落到地上了。

每一个早晨,在我们滴翠轩的左近,至少是百只以上之蝉是这样的被捉。

但蝉声并不减少。

常常的,一只蝉两只蝉,叽的一声,飞入房内。

这也是必定被人所捉的。

有一天,见有什么东西在槛外倒水的铅斗中咯笃咯笃的作响,俯身到槛外一看,却又是一只蝉,这当然又是一个俘虏了。

还有好几次,在山脊上走时,忽见矮林丛中有什么东西在动,拨开林丛一看,却也是一只蝉。

它是被竹枝竹叶挡阻住了不能飞去。

我把它拾在手中。

同行的心南先生说,“这有什么稀奇,放走了它吧。

要多少还怕没有!”我便顺手把它向风中一送,它悠悠扬扬的飞去,渐渐的不见了。

初到时,颇想把它们捉几个寄上海去送送人。

有一次,便托了老妈子去捉。

她在第二天一早,果然捉了五六只来放在一个大香烟纸盒中,不料给依真一见,她却吵着要去。

我又托那个老妈子去捉。

第二天,又捉了四五只来,依真的纸盒中却只剩下两只活的,其余的都死了。

到了晚上,我的几只,也死了一半。

因此,寄到上海的计划遂打消了。

从此以后,便也不再托人去捉,自己偶然捉来的,也都随手的放了。

不过孩子们却还热心的去捉。

依真每天要捉至少三只以上用细绳子缚在铁杆上。

有一次,曾有一只居然带了红绳子逃去了;很长的一根红绳子,拖在它后面,在风中飘荡着,很有趣味。

半个月过去了;有的时候,似乎蝉声略少,第二天却又多了起来。

虽然是叽——叽——的不息的鸣着,却并不觉喧扰;所以大家都不讨厌它们。

我却特别的爱听它们的歌唱,高旷清远的调子,在什么音乐会中可以听得到?我每以蝉声将绝为虑,时时的干涉孩子们的捕捉。

到了一夜,狂风大作,雨点如从水龙头上喷出似的,向槛内廊上倾倒。

第二天还不放晴。

再过一天,晴了,天气却很凉,蝉声乃不再听见了!全山上在鸣唱着的却换了一种咭嗄——咭嘎——的急促而凄楚的调子,那是纺织娘。

秋天到了,”我这样的说着,颇动了归心。

再一天,纺织娘还是咭嘎咭嘎的唱着。

然而,第三天早晨,当太阳晒得满山时,蝉声却又听见了!且很不少。

我初听不信;叽——叽——叽格——叽格——那确是蝉声!纺织娘之声却又潜踪了。

(蝉回来了,跟它回来的是炎夏。

从箱中取出的棉衣又复入箱中。

下山之计遂又打消了。

谁曾于听了纺织娘歌声之后再听见蝉的夏曲呢?这是我的一个有趣的经验。

)(节选自《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作家出版社)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炎热的夏季,“我”在山中小居时,“闭目”听着蝉鸣,“炎热似乎也减少了”,这是在暗示读者,夏季炎热时可听蝉鸣来避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