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简答题
《中国文学史(三)》期末考试考前临门一脚

《中国文学史(三)》期末考试考前临门一脚执笔:汉师 1312 蒋霄一、填空题:1、姚铉编选《唐文粹》,只选古体,不选近体。
2、宋初最早提倡儒学复古和文体复古的代表人物是柳开。
3、张炎在《词源》中用“清空”“骚雅”来评价姜夔的词。
4、乔吉、张可久是元代后期散曲成就最突出的,被称为“曲中李杜”。
二、名词解释题:1.荆公体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诗风特点由早年的瘦劲刚健转变为雅丽精绝,脱去流俗,含蓄深沉,丰神远韵。
主要载体是绝句,代表作有《书湖阴先生壁》。
荆公体由于去除了早的直截刻露之不足,体现了出向唐诗的复归,亦为江西诗派的先驱。
2.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是黄庭坚影响下形成的。
宋徽宗初年,因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宋末,方回因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诗派之“宗”,江西诗派的创作特点是重视句法,喜用坳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
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
3.婉约派是后人为宋词划分流派的称呼之一,该派以表达含蓄婉转见长,内容多写儿女情思及离愁别恨,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周邦彦等。
4.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立的诗体,因其号诚斋而得名,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杨诚斋体”。
内容多写自然风物、日常生活情趣,富有理趣;艺术上活泼自然,诙谐幽默;善于捕捉客观事物的特征,想象奇特;同时由于口语入诗,语言浅近流畅,代表作有《小池》。
“诚斋体”表现了杨万里个人的性情,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5.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一般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
元曲形式上虽有定格,但却不死板,可以加衬字等,有较大的灵活性,它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融为一体,形成了诙谐、率真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姜夔艺术特点:1、姜夔偏爱冷香、冷红、暗雨等衰落、枯败的意象群,以此来营构幽冷悲凉的词境,他的词境“幽韵冷香”2、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处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
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3、他也长于自度曲,与柳永、周邦彦的因声制词,既先曲后词不同,姜夔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4、他的词作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如同韵味隽永的小品文,与歌词珠联璧合5、他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
此外姜夔艺术上追求的是全词意境的浑成,情感基调和语言色泽的一直。
吴文英艺术特色:1、首先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2、其次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破朔迷离3、梦窗词的语言生新奇异。
第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
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
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4、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里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雕砌之病晦涩之失,故不免为后人所诟病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灵特点:1、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2他们的诗集都取名于书斋名3、四灵以贾岛姚合为宗4、以五律为主要诗体5、艺术上精雕细琢,玲珑雅洁,接近贾姚的诗风江湖诗派:宋理宗宝庆元年,杭州一名叫陈起的书商为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
这些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
由于这些人身份各异,又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所以江湖诗派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他们只是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元好问纪乱诗特点:1、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地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感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2、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本资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文学发展阶段。
第一部分:唐代文学的辉煌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被誉为“盛唐”。
在这个时期,文学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唐代文学的特点是豪放、奔放,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诗歌以其激情和社会批判而闻名,王维则以其婉约和清新的风格受到赞誉。
在唐代,诗歌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写诗为乐。
第二部分:宋代文学的崛起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文人之世”。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地位更加重要,文人们开始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表达。
辛弃疾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作描写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爱情的追求。
苏轼则以其豪放和辩证的风格而闻名,他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宋代,文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诗歌和散文之外,小说也开始兴起,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文学形式。
第三部分:元代文学的新探索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元代,戏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演出和传播。
元曲是元代戏曲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受到赞誉。
元曲的题材广泛,既有历史题材,也有民间故事,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民的生活。
元代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的新探索和发展。
第四部分:明清文学的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代的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杨慎的散文以其细腻和感人的笔触而著称。
而清代的文学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和政治批判,红楼梦是清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社会分析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3-唐宋文学试题(含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唐宋文学)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要求:字迹工整;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题一、基础知识填空题:(21分)1、《修竹篇序》是作的。
2、在诗歌中还残留有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痕迹的著名诗人有、。
3、盛唐边塞诗人有、、、。
4、王维的边塞诗有《》、《》、《》。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的《》诗中名句。
6、对白居易诗歌创作有明显影响的是。
7、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
8、“天若有情天亦老”是的《》中的名句。
9、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唐传奇有《》、《》、《》、《》、《》。
10、《阳春集》的作者是。
11、最早从理论上反对宋初浮靡文风的是、。
12、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写出后,当时唱和的诗人有、、。
13、宋代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作家是。
14、北宋时在诗、文、词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的作家有、。
15、北宋后期著名词人有、、。
16、张孝祥的词学苏东坡,其《》词俨然是一篇小型的《赤壁赋》。
17、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指、、、。
18、南宋时江湖派代表性诗人是、。
19、萧观音是的一位女诗人。
二、名词解释(16分)1、初唐四杰;2、新乐府运动;3、一祖三宗;4、辛派词人;三、简答题(28分)1.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2.何谓花间词派。
3.欧阳修提倡的诗文革新运动胜利的原因。
4.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四、论述题(45分)1、分析杜甫《春望》。
2、唐诗繁荣的原因。
3、柳永对词的贡献。
4、分析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填空题:1、陈子昂。
2、王维;孟浩然。
3、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4、《从军行》、《老将行》、《使至塞上》。
5、王之涣;《登鹳雀楼》。
6、儒家思想。
7、韩愈;柳宗元。
8、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9、《任氏传》、《霍小玉传》、《柳毅传》、《李娃传》、《莺莺传》。
10、冯延已。
11、柳开、穆修。
12、欧阳修;梅尧臣;刘敞。
13、柳永。
14、欧阳修;苏轼。
15、秦观;贺铸;周邦彦。
16、《念奴娇过洞庭》。
《中国古代文学三》题库及答案(下)

《中国古代文学三》题库及答案(下)第二十二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一、填空题(每空1分):1、吴伟业是清初诗坛上的杰出作家,他创造的歌行体诗( )风行一时。
2、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清初遗民诗人兼学者是顾炎武、黄宗羲、()。
3、遗民诗人屈大均在清初影响极大,他和陈恭尹、梁佩兰号称为()。
4、遗民诗人归庄为人豪迈尚气节,他与顾炎武一起有()之称。
5、清初写作文学散文被称为“古文三大家”的是()、魏禧和汪琬。
6、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与曹贞吉、顾贞观被合称为()。
7、南施北宋是对清初的两位诗人的合称,他们指的是施闰章和()。
8、在清初诗坛上,王士禛诗歌受到钱谦益赏识,并希望其能代己而起,主持风雅。
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禛遂成为一代正宗。
这在文学史上便称为()。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1、虞山诗派2、梅村体3、阳羡词派4、浙西词派5、古文三大家三、简答题(每个10分):1、王士禛“神韵说”的基本创作主张是什么?2、钱谦益诗歌创作的基本观念是什么?3、顾炎武《精卫》诗的思想及艺术特征分析。
4、简述吴伟业歌行体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
四、论述题(每个20分):无第二十三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一、填空题(每空1分):1、在清初,一些学养、诗艺甚高的文化名流,在诗文之余也选择以戏曲寄托悲愤、哀思,抒写内心难言的隐衷,()可视为其中的代表。
2、吴伟业创作的剧作有()传奇和《通天台》、《临春阁》杂剧。
3、以李玉为代表的()大都是与舞台表演紧密联系的专门编剧的剧作家。
4、李玉早年的剧作以()、《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为最著,可视为其成名之作。
5、李玉晚期的代表作是(),它表现的是晚明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人周顺昌等人,引发了苏州市民暴动的政治事件。
6、在清初剧作家中,()代表了擅写风情趣剧的一类。
7、李渔作剧10种,总题为()。
8、在康熙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传奇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考试题目的大晟词人群。
17、晏几道(小晏),词集为《小山词》。
代表作《临江仙》。
18、秦观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
19、贺铸,有《东山乐府》传世,有“贺鬼头”之称。
词风特点: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豪放词:《六州歌头》;婉约词:《鹧鸪天》(宋词中著名的悼亡词)和《青玉案》20、周邦彦,词集《片玉词》,代表作《兰陵王·柳》21、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又称南宋四大家。
22、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主要写爱情词《踏莎行》和咏物词如《暗香》。
爱国词《扬州慢》,他说,诗有四种高妙: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
23、吴文英,号梦窗,亦梦亦幻的境界。
两首悼亡词:怀念亡姬的《风入松》;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宋末其他词人:①周密《木兰花慢》(草窗)(与吴文英并称“二窗”);25、文天祥(英雄诗人),代表作《过零丁洋》、《正气歌》。
“集杜诗”。
26、谢翱,宋末遗民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家,《西台哭所思》27、辽代诗歌:在契丹人诗作中,篇幅最大、且最具典型意义的莫过于《醉义歌》。
28、元好问—金代诗坛上迥然挺出的大诗人。
“纪乱诗”的特点之一,是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地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
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
元代文学1、“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声(生)。
2、小说话本: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有《碾玉观音》,公案故事有《错斩崔宁》。
3、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武王伐纣平话》(封神演义)、《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大宋宦和遗事》(水浒传)、《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对明代长篇小说影响直接。
小说章回体是由讲史话本来的。
4、说经话本:由说书人演说佛教故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5、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古代文学史大三(元明清)简答题复习题

简答题:【元朝】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A、杂居作品中洋溢着干预现实的强烈愿望和鲜明的爱憎。
B、善于塑造各类典型的戏剧人物形象,尤为擅长刻画女性的悲喜剧角色。
C、完善杂剧体制,创立戏曲艺术范式,重视舞台效果。
D、本色当行的语言。
2、《西厢记》的艺术创新:(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
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体制宏大而结构严谨,剧情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
相互制约的矛盾冲突环环相扣。
“中国古典戏剧情节艺术的孤独高峰”。
“曲”与“剧”的高度统一(三)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西厢记》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高超的心理描写。
是塑造崔、张性格的重要手段。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成功的心理描写不仅表现在“充分调动擅长抒情的曲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活动”,而且“说白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
”(四)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
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语言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3、“长亭送别”赏析: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占有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曲词华美,充满诗情画意,集中刻写了莺莺送行时的复杂心绪。
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别。
通过莺莺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一)赴长亭途中【端正好】情景交融,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心情。
中国文学史_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公体: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也称半山诗,半山绝句。
晚年诗歌一改早期诗的多写政治诗和咏史诗,手法上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风格上刚劲瘦硬的特点,而主要写作绝句,以描写景物和阐述禅理,成流露闲适淡泊的意绪,成表达沉郁悲壮的情感。
艺术上精益求精,构思巧妙,用事贴切,对仗工整,用字精确语言华妙而意境含蓄,深得古人好评。
《西厢记》的故事流变《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中书生张生与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
作者元稹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
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的事。
金代章宗时董解元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
摒弃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以张生和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为结尾。
张生从一个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一、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
还创造了两个身世卑微的小人物--红娘和法聪,并赋予他们勇敢机智的性格。
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在艺术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使作品更生动活泼。
王实甫把以往的莺莺故事重新调整,对故事主体做了改动。
在王实甫的笔下,强调了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由于受到封建家长的阻碍,而做出冲破封建礼教的举动。
对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
他响亮的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使《会真记》以来,流传了几百年的崔、张故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
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
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
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
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
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
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西厢记》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1、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崔张故事里的人物虽不多,但揭示的比较深刻。
不仅在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而且由于阶级地位,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也时时引起误会性冲突。
2、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的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
在情节上,就全部剧情发展看,一方面是波澜转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面五本二十一折,一气呵成,结构相当完整。
另外,在全剧主要矛盾斗争的前前后后又交织着不同性质,时起时伏的矛盾冲突。
作品就这样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展开戏剧冲突,展现了崔张争取爱情自由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3、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4、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
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一段莺莺的唱词最能体现西厢记在这方面的成就。
5、西厢记在主唱角色的分配和结构的扩大上,对杂剧体制也有所革新和创造。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个人独唱到底。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而且部分打破了由一人主唱的限制。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关汉卿的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对当时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意义的一些问题,反映的尤为深刻、集中。
他笔下的主人翁不只是在苦难中呻吟,而且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并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种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使他的创作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杂剧的正面人物形象上,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2、关汉卿塑造典型人物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数是个性鲜明,血肉饱满的,并且开始注意表现出人物的阶级属性。
3、关汉卿善于把人物放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去揭示他们的性格特征。
如窦娥的反抗性格和复仇意志,是通过对她一连串的迫害愈来愈清楚的表现出来的;赵盼儿的机智和老练是通过她和狡猾的流氓周舍之间面对面的斗争表现出来的。
4、关在杂剧的场面安排和关目处理上都是很有特点的。
在场面安排上是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
一切和主题思想无大关系的描写都被略去了,而突出那些和主题思想密切相关,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因此关剧通过二三个主要人物,几个重要场面,就能展示出元代社会的重要侧面;在关目处理上,关一方面能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一方面又移步换景,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它的发展。
关在剧情发展中还善于埋伏下一定的“悬念”,以增强戏剧效果。
5、关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
关的戏剧语言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即王国维所称道的“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
像救风尘中赵盼儿得知宋引章备受周舍蹂躏时的唱词。
6、关对语言有着敏锐和精细的辨析能力,他注意到,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气、措辞会随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7、关既是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语等,融合于作品中,形成一个真切自然、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李清照词的特点:1、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表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等动作细节,典型地表现出年老寡居所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2、李的语言独具特色。
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如“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等,都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而声声慢开头连用四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格。
第二,李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的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短短三句,也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
3、语言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李的一些词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艳的词藻来修饰,而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画般的清婉秀逸的意境。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有何地位?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就是以诗为词。
具体表现在:第一,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
第二,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
第三,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
第四,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
传统词往往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从景出,情景交融,苏词打破传统程式,既有借景抒情之作,更多的则是随机应变,变化莫测,无一定之规,真正做到了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
第五,语言上,高度诗化。
总之,词发展到苏轼时,它的娱乐功能减弱了,而抒情的功能大大加强了,实际上已经成了诗的另一种形式。
辛弃疾词的特点:1、辛词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形象。
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的特征。
例子,少年,中年,暮年。
P132 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2、辛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
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3、辛词有着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例子,p133. 4、辛词表现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p133 5、辛词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向,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辛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独具的特色。
例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P134 。
6、稼轩词更新了词的表现方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予词。
例子p135.表现方法的革新,带来了词境的新变。
7、辛独创性的运用了经史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的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经史散文中的语言,他信手拈来,皆如己出,如贺新郎,p135. 8、内容博大精深,表现方式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浓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的两种词风,写豪气,是以深婉之笔出之;写柔情,又渗透着英雄的豪气。
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处。
P136. 9、冷嘲热讽,痛苦淋漓,诙谐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是辛词的又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