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细柳营》教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4)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4)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4)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明白得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2.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1.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划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体会课文表达故事时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1.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划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注释,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扫除文字障碍,对课文中未加注释的难解的词要求学生查词典释义注音。

如:〝大〞、〝入〞、〝为〞、〝已而〞、〝之〞、〝被〞、〝且〞、〝请〞、〝既〞、〝曩〞、〝真〞等。

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a. 查词典、注音释义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b. 多义词及意义相近的词要归纳整理,如:〝为〞〔担任、被〕、〝入〞〔侵入、进入〕、〝使〞〔派遣、使者〕、〝军〞〔驻军、军营〕、〝已而〞〔一会儿〕、〝无何〞〔不久〕、〝既〞〔以后〕、〝曩〞〔往常,文中引申为〝刚才〞。

〕c. 要注意辨不多音字,不同的音,意义也不同,如〝骑〞〔qí、jì〕。

学生查字典时,教师应巡视,了解情形,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朗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让学生散读课文,做到自然流畅。

抽读、齐读课文。

难词、难句质疑,教师讲解。

小组内口头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分清课文的内容层次: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军细柳:以备胡〞。

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部分从〝上自劳军〞到〝成礼而去〞,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上自劳军〞到〝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写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

第二层从〝先驱曰:‘天子且至’〞到〝因此天子乃按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细柳营》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细柳营》教案 语文版

第21课《细柳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并学习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理解其精神内涵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由诗歌导入课文“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王维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其父司马谈曾任汉武帝的太史令。

司马迁早年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20岁开始多次出游,考察了许多历史著名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刘邦等的遗迹。

38岁继任太史令,开始整理史料。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

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受宫刑。

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凌辱。

但他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宏愿。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关心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顺畅朗读1、老师范读全文。

2、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自读,同桌间互相矫正读音。

4、齐读全文。

二、对比注释默读对比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句子边初步了解课文意思,将有疑难的地点做上记号。

三、小组猜读对疑难字句,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能够依照上下文的意思推测部分字词的含义。

四、翻译课文1、请一位同学口头翻译全文。

其他学生注意他翻译过程中是否有不得的地点,做上记号,各自考虑如何样翻译比较恰当。

2、学生和老师共同矫正。

五、质疑解难针对各个小组学习过程中显现的有关字句含义明白得的典型性疑难咨询题,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解答。

如:军――军细柳〔驻军〕上自劳军〔军队〕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使――因此上乃使使节诏将军〔派〕〔使臣〕为――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作为〕天子为动〔被〕结合以上环节,能够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朗读课文在明白得文章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

七、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

2、摸索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1、针对上一课的教学重点,检查学生朗读明白得的情形2、提咨询学生注释及基础知识。

二、分析人物形象朗读课文后,学生畅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和明白得。

〔老师可适当补充关于人物史料的介绍〕明确:周亚夫,西汉闻名的军事家,绛侯周勃的亲小孩。

先为河内守,因其兄绛侯胜之有罪,以贤封为条侯,续绛侯后。

历仁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

以善于将兵、直方持正著称。

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

本文既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壩上和棘门军营,能够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相送。

初中 语文《细柳营》教案

初中 语文《细柳营》教案

初中语文《细柳营》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细柳营》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 能够理解并体会到文中表达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4. 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1. 《细柳营》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人物描写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教学难点:1. 《细柳营》的词语理解和句子翻译。

2. 人物描写手法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细柳营》的文本。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细柳营》,并引导学生预测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二、内容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默读课文《细柳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3.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人物描写手法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3.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手法和原因。

四、品德教育(10分钟)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自己如何体现这些品质。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2. 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细柳营》,并完成一篇关于课文的人物描写小作文。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对于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可以适当进行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1细柳营》教案.doc

《21细柳营》教案.doc

22课细柳营【课程分析】本文选自《史记•绛候周勃世家》。

学习本课除让学生积累必要的文言词语外,还需要学生了解“细柳/细柳营”的典故(细柳营是指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

汉文帝年间匈奴侵犯大汉,汉文帝命周亚夫驻扎在细柳,由于周亚夫治军有方最后赢取了胜利,所以他的部队称为细柳营。

)同时学习周亚夫严格治军、坚守本职的敬业精神。

【设计理念】在导学自主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互助的课堂平台。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比衬托、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人物的写法。

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今天我们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文学常识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著有《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之后,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对以后编写《史记》有很大帮助。

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细柳营》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细柳营》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21、《细柳营》【学习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和现实意义。

【重点】理解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难点】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对比、衬托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知识】1、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某某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其父司马谈曾任汉武帝的太史令。

司马迁早年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20岁开始多次出游,考察了许多历史著名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X邦等的遗迹。

38岁继任太史令,开始整理史料。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

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受宫刑。

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凌辱。

但他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宏愿。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这是由宦官担任的掌管文书机要的官,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忍辱含垢,继续编写《史记》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完成了这部巨著。

2、《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记事上起上古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年间,跨度近三千年,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

鲁迅..称它是...........”.。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3、对比手法在创作中,把相互对立的事物合乎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突出对立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作品的形象更鲜明、更突出,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更深刻,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比如:司马迁的《细柳营》中..........对周亚夫的刻画就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的情形以及文帝到达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营时的情形进行了对比,很好地突出了周亚夫.....。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细柳营》教学设计 语文版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细柳营》教学设计 语文版

21.细柳营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继续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衬托对比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重点分析周亚夫治军之严的特点,并由此归纳人物特征。

4.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说明纪律在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共场所需要纪律,行军打仗需要纪律,学校学习也需要纪律。

想当年,岳家军纪律严明,威震八方;戚家军治军有道,勇退倭寇;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人称颂。

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认识这样一位纪律严明的将军吧!导语设计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同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今天我们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文言文知识归纳(1)词类活用1、介胄之士(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着盔甲)2、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守)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诏:名词作动词,下诏)4、锐兵刃(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2)古今异义1、壁门士吏(壁古义:营垒;今义:墙壁)2、请以军礼见(请: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3、使人称谢(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3)一词多义1、军――军细柳(驻军,驻守)上自劳军(军队)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2、使――于是上乃使使节诏将军(动词,派,命令)(名词,使臣)3、为――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作为)天子为动(被)4、以——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介词,把,任命)以备胡(连词,来,用来)以军礼见(介词,用,行)5、将——诏将军(jiāng,将军)其将固可袭而虏也(jiàng,将士)6、之——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到,往)文帝之后六年(助词,的)称善者久之(补足音节,不译)2作者名片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21 细柳营_教案

21 细柳营_教案

21. 细柳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教学难点
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
细柳营
司马迁
对比:霸上、棘门细柳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文帝评价:“若儿戏耳”“真将军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细柳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并学习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理解其精神内涵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由诗歌导入课文“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王维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其父司马谈曾任汉武帝的太史令。

司马迁早年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20岁开始多次出游,考察了许多历史著名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刘邦等的遗迹。

38岁继任太史令,开始整理史料。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

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受宫刑。

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凌辱。

但他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宏愿。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这是由宦官担任的掌管文书机要的官,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忍辱含垢,继续编写《史记》,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完成了这部巨著。

司马迁接受了儒家思想,自觉地继承孔子的事业,把自己的著作看做是第二部《春秋》。

他还接受了道家思想,他的思想中唯物论的因素和批判精神,尤其是自身的遭遇更增强了他的反抗性。

这些在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都有所体现。

三、文学常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东汉末年才改称今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史记》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跨度近三千年,详实地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历史,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绘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表现了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

它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本纪”是叙述历代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记载典章制度和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世家”是先秦诸侯国的兴亡史和汉朝杰出功臣的传记,“列传”主要是历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特殊人物的传记。

五、整体感知、翻译课文(一)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标注重点字读音。

(1)读准字音棘(jí)彀(gòu)弓弩(nǔ)按辔(pèi)诏(zhào)嗟(jiē)曩(nǎng)被(pī)揖(yī)胄(zhòu)车骑(jì)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要求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3.翻译课文(1)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圈出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2)小组讨论探究疑难字词。

①重点字词匈奴大入边——入:侵入。

边:边境。

以备胡——备:防备。

已而之细柳军——之:到。

直驰入——直:径直。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约:规定。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徐:慢慢地。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兵:兵器。

揖:行礼。

介胄之士不拜介——胄:穿着甲戴着盔。

使人称谢称——谢:告诉说。

②通假字军士吏被甲:“被”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改容式车:“式”通“轼’,车前的橫木。

③一词多义军细柳——军:驻军上自劳军——军:军队至霸上及棘门军——军:军营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以:动词,用,任命军细枊,以备胡——以:连词,用来请以军礼见——以:介词,用,行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诏:皇帝的命令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诏:下诏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派遣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使臣匈奴大入边——边:动词,入侵天子先驱至,不得入——边:动词,进入(3)特殊句式:A.被动句:天子为动。

——“为”表被动B.省略句: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省略主语,应为“(文帝)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曩者霸上、棘门军。

——省略谓语,应为“曩者(见)霸上、棘门军”。

(二)理解文章大意,翻译课文。

1.概括文章每段内容。

第一段:先点明背景,交代因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奉命备战戍边。

第二段:中心段,集中地表现周亚夫的性格特点。

第三段:借文帝之口,赞扬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2.再次齐读第一段,翻译: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3.齐读第二段划分层次,并翻译:第一层:从“上自劳军”到“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写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

译文: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得如满月一般,戒备森严。

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

第二层:从“先驱曰:‘天子且至’”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

译文: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

”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于是皇上也只好按住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第三层:从“至营”到“成礼而去”,写细柳营军礼严谨,一丝不苟。

译文: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

皇上被感动了,脸上的神情改变了,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4.齐读第三段,并翻译译文: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

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

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被俘虏的,至於周亚夫,岂能被侵犯?”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5.复述课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六、合作探究1.文章通过文帝劳军的场面塑造了周亚夫的形象,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

2.通读全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在军营防守上,“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可见军营戒备森严;在军纪上,必须由将军亲自命令才能开壁门,不能在营是驱驰;在个人言行上,“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正面描写:①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②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侧面描写:①将军令曰②将军约4.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目的是将他们驻军的松弛情况与周亚夫的细柳军的戒备森严进行对比,经表现细枊军的军纪严明,有力地烘托周亚夫的“真将军”。

5.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同学们找出来,具体分析。

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进行对比。

对比一:军纪。

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霸上军及棘门军:“直驰入”——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细柳军:“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霸上军及棘门军:“直驰入”——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细柳军:“持兵揖”、“以军礼见”——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霸上军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

七、拓展延伸1.“细柳”、“细柳营”、“细柳兵”等成了后人用来比喻军纪严明的典故。

“棘门霸上”则成了比喻军纪松弛的典故。

2.思考:周亚夫精神的还具有现实意义吗?例如: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

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八、课堂小结1.主旨:本文通过对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枊军的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2.写作特点文章把大师大量笔墨用在霸上军及棘门军与细柳军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枊军的严明军纪上。

这些侧面描写有力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跃然纸上。

九、课后作业1.将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总结到笔记本上。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细柳营霸上军及棘门军真将军矣若儿戏耳军士吏被—锐—彀—持(松散)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直驰入对比、衬托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直驰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将以下骑送迎“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教学反思】教授本课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较难的字词。

《细柳营》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很有特色,也很成功,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

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加深了解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