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四单元《消息二则》。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消息二则》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两则消息,分析其结构、特点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新闻类文本的理解能力。
2.语文实践活动:结合《消息二则》的学习,让学生尝试撰写一篇简短的新闻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分析《消息二则》的言特点,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
(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类型的新闻,如动态新闻、综合新闻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会筛选、整理新闻信息。
(5)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稿,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关于新闻结构的讲解,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分析,让学生们对新闻的五个部分有了明确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运用更多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新闻结构的认识。
其次,新闻语言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解释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新闻语言的魅力。然而,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特点,学生们似乎还有一定难度。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实践和体会。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学会分析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

掌握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二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消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新闻工作者的敬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消息的结构和要素。

体会消息语言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会准确提取消息的主要内容。

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撰写简单的消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则时事新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闻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新闻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二则。

(二)知识讲解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2、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消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或夸大。

时效性:消息要及时反映最新发生的事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简洁性:消息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篇幅不宜过长。

准确性:消息的内容和表达要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3、消息的结构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叙述消息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背景:介绍与事件相关的背景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

结语: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总结或展望。

(三)文本分析1、展示第一则消息,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并总结主要内容。

2、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则消息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准确、简洁等。

3、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则消息。

(四)写作指导1、给出一个简单的事件,让学生按照消息的结构和语言要求进行写作。

2、学生完成写作后,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息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特点、结构、语言等,强调学习消息写作的重要性。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这是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世界科学,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仲裁(zh?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

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册课文1《消息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册课文1《消息二则》教案

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O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关于新闻的文体常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最先看到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学习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u)摧枯拉朽(ka)溃退(kuD♦.・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2)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文体知识。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思,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加一个H)是:When(何时)、Where(何地)、ffh。

(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4)新闻的特点:苴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R■晶•布信~(6)消.总通常所用的格式是“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而),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

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其中的情感与立场。

2.掌握消息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

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教学难点: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新闻知识的材料、本新闻的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语音沉重的朗读下面的文字,让学生收听,融入本新闻写作的意境。

(出示课件1)2022年是南京解放73周年。

今天让我们走进那个历史时刻,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教师板书课题:1 消息二则(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

(出示课件4)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

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和《毛泽东文集》(8卷)。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二则消息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2.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

3.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了解文章体裁,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消息的特点。

2.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

3.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

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想当年,诸葛亮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

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巨幕。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就是解放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战役——渡江战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战地报道《消息二则》。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前布置的相关常识。

(1)毛泽东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背景资料: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

第一单元整体学习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结合背景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有感情地朗读、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要素、结构和特点。

3.学习阅读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内容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4.结合作品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消息二则》2课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课时《“飞天”凌空》1课时《一着惊海天》2课时《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1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的三个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新闻阅读是本单元的第一个任务,五篇课文共涉及四类新闻作品,通过阅读课文材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

阅读新闻,要学会分析新闻要素、梳理新闻结构,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呈现新闻事实,怎样用事实表现自己的态度与倾向,以达成较佳的新闻效果的。

适当地引入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到对媒体的对比研究。

新闻采访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采访有一套常见的流程和做法,主要由学生各显其能,在活动中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采访方式。

同时也需要教师密切关注,适时指导,并进行过程评价。

新闻写作是本单元的第三个任务,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

2.授课技巧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新闻”,着重掌握的方法是了解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的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培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消息二则》这是第一次接触新闻这一题材,可采用先朗读新闻的方法,要求学生听读,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消息二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
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
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
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
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三、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善战(标题) 主体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进军迅速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渡过长江
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三、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叙(略) 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详) 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叙(详) 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可取之处
课堂中,落实了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明确了“六要素”和新闻结构,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
合作、探究。

不足之处
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学生刚刚接触,特别是对新闻的结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

而第1课时的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