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上《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三篇2020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教育工作者也要开始新的努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一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新人教版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

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1.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人教八上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八上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八上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2.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2.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两则新闻报道的文本和相关图片;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导学(引入新课)1.向学生展示一则新闻报道的文本和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并猜测新闻内容。

2.学生交流猜测结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文本开展讨论,引出新闻报道的特点。

Step 2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如标题、导语、正文等。

2.教师放映一则新闻报道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并记录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

3.学生讨论记录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并讲解。

Step 3 示范指导(学习写作技巧)1.教师向学生展示第一则新闻报道的文本,并分析文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2.学生阅读第一则新闻报道的文本,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提前准备。

3.教师展示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如简洁明了、客观公正、逻辑清晰等。

4.学生模仿第一则新闻报道的文本,根据提供的关键信息撰写新闻报道的梗概。

Step 4 合作探究(度过创作难关)1.学生将模仿的新闻报道梗概进行分享,并相互点评、修改。

Step 5 个性写作(展示成果)1.学生展示自己撰写的新闻报道,并进行讲解。

2.学生互相评价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Step 6 小结反思1.教师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和模仿。

2.学生可以进行采访和写实报道的实践活动。

教学评价:1.学生对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2.学生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3.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关键信息撰写新闻报道的梗概;。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

2.了解消息的特点,体会准确的语言。

3.认识渡江战役的意义,学写消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消息的特点,体会准确的语言。

难点:学习消息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主要依靠什么知晓天下事呢?生:(自由发言)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翻开手机,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新闻的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它使我们足不出户,知天下事。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二则消息。

二、整体感知(一)了解文体。

1.什么是新闻?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简明,易懂。

2.什么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1)消息的要素(4要素或6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消息结构的5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

承接导语,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掌握消息的六要素。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能够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

理解消息语言的特点。

分析消息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区分消息和其他文体的不同。

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消息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朗读法:通过朗读消息,感受消息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分析法:分析消息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新闻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新闻的了解和认识,引出消息这一新闻体裁。

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讲解消息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消息是一种简要、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最新变化的新闻体裁。

消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等特点。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结合具体的消息实例,分析消息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介绍阅读消息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浏览标题,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其次,阅读导语,把握消息的核心信息;然后,阅读主体,了解消息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最后,阅读背景和结语,加深对消息的理解。

以一篇简单的消息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分析《消息二则》的内容和主题分别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

引导学生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例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了国民党军队的溃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四单元《消息二则》。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消息二则》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两则消息,分析其结构、特点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新闻类文本的理解能力。
2.语文实践活动:结合《消息二则》的学习,让学生尝试撰写一篇简短的新闻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分析《消息二则》的言特点,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
(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类型的新闻,如动态新闻、综合新闻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会筛选、整理新闻信息。
(5)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稿,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关于新闻结构的讲解,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分析,让学生们对新闻的五个部分有了明确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运用更多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新闻结构的认识。
其次,新闻语言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解释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新闻语言的魅力。然而,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特点,学生们似乎还有一定难度。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实践和体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

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案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案

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重点)2.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难点)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法指导】1.默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1课时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导入新课:古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写作背景1949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

这篇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3.文体知识(1)新闻的定义: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迅速地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基本要求:①内容真实准确;②报道迅速及时;③立场观点鲜明;④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字词积累芜湖( wú ) 溃退( kùi ) 泄气( xiè )歼灭( jiān )要塞( sài )督战( dū )锐不可当( dāng )业已:已经溃退:被打垮而后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设计1教案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情感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3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4教案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那第1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明确学习目标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一)新闻的概念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

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朗读新闻,把握结构(一)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主体)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结语)(二)新闻的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答: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三)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四)新闻的要素1、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分析新闻的六要素。

这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时间:二十一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敌我双方。

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五)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一)字斟句酌,体会新闻的特点。

1、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不行。

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以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二)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拓展延伸。

1、介绍作者: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2、2、欣赏名句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几句话: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当堂检测一、填空。

1、新闻的主要结构有:标题、导语、主题2、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3、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胜利南渡”点明了:渡江已取得胜利二、语言运用。

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

为了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目前由成都市教育局、共青团成都市委和清华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三方主办的“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在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举行。

活动当天,三原师生制作了1600多件征文作品和电脑软件。

参加活动的同学一致表示,要文明健康上网,远离精神污染。

有“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在三原外国语学校举行。

(意思对即可)三、作业。

请你就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并理解“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案重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教案难点: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尝试新闻写作。

第二课时教案步骤一、情境导入,走进新闻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新闻的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3朗读第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百万是实数。

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这处议论透彻、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三、品读课文,品味语言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甲: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乙: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所以,乙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